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6-19 04:52:32 影响了: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它强调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同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2-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何落实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索、讨论、归纳、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力、联想力等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改变了教学活动中重结论、轻过程,重形式、轻情境,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情感等教育方式。为此,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作了如下一些尝试,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里成分,是学习最重要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学材料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已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创造性地学。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笔者让学生考老师:“直角三角形中,同学们只要随意说出它的其中两边的长度,老师就能很快说出它的第三边的长。”同学们有点疑惑。甲同学半信半疑地问:“老师,如果它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和2,那么斜边是多少?”“斜边长是■”,我立刻回答。乙同学接着问:“如果斜边是5,一直角边是4,那么另一直角边是?”“是3”,还没等他说完,我已脱口而出。“如果两直角边分别为2和3,那么斜边是?”“是■”。“如果……”“是……。”哇!神啦!没有人能考倒老师。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地引入课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最后,学习完勾股定理,可让同学们验证刚才问题的正确性,进一步引发他们的兴趣。
  二、构建主体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独立自主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精心设计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原则是必须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参与,能让学生“三动”齐下参与教学活动,即动手演算例题、习题、画图;动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动口讨论、推理、回答问题。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例如,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有经验的教师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画出含30°角和45°角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学生自己动手画图);问这两个三角形中,它们各边比的关系怎样?(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回答);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能推导出3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学生动口讨论、推理);同理能否得到60°角和45°角的三角函数值(学生动笔验证)。
  三、允许学生质疑、反问,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源于疑”,疑是深入探究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疑才意味着有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在任何时侯,针对任何问题质疑、反问。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而且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如学习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后,出示习题:运用乘法公式计算(x+5)2-(x-5)2。同学们很快思考、求解,这当中笔者让一同学在黑板上演示解答过程。他的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两个完全平方式,再计算它们的差。正当大家在核对答案正确性时,有一学生即发问:老师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笔者及时引导这名同学:可以,并邀请他叙述求解过程,当他叙述完整而且答案正确时,同学们给予鼓励的掌声。接着,笔者表扬了这名同学。
  四、一题多变,培养学生主体联想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思维中经常通过联想,想到有关材料、原则,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初中学生认识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心理表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以例题(习题)作为生长点,对原题的已知或结论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变式延伸拓展,以点串线,形成题链,就能不断地促进学生联想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比为3∶5,求证:15=64ac
  拓展推广:①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根是另一根的m倍,求证:m=ac;②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比为m∶n,求证:mn=ac
  总之,主体性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心理呼应,又是学生人格与思维品质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造,主动联想,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昌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6).
  [3]王金英.新课程和新课堂的重建[J].行知论坛,2004,(1).
  [4]侯素香.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程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