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填海造地”隐藏风险]填海造陆
 

[“填海造地”隐藏风险]填海造陆

发布时间:2019-06-20 04:24:23 影响了:

  日前,著名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做客广东省科协科普论坛,了题为“蓝色经济区建设问题: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他表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堪忧,因填海造地、挖沙和炸岛等人为活动已导致我国海岸海域八百零六个小岛消失,海岸线缩短近两千公里,滨海湿地损失近半。
  近年来,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土地经济”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就高达一百四十平方千米。目前围填海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约占沿海省区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到15%。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当前“填海造地”过度开发,不仅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也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深层矛盾,急需引起重视。
  填海造地作为一种彻底改变海域属性的活动,若论证不充分、管理不严格,定会带来诸多弊端:导致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破坏自然岸线,加剧海洋环境污染;改变原有的水文动力环境,破坏原有的泥沙冲淤动态平衡,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港口和航道的淤积等。特别是由于海景房吸引大量居民集聚在海岸线上,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果十分严重。深圳就曾经出现过填海区大规模的下沉、地裂、水质恶化等事故,甚至出现了“楼陷陷”。
  “填海造地热”的背后是暴利驱动。围填海成本一般为每亩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但地方政府转手拍卖给开发商,每亩地价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土地收益。开发商则以“海景房”为卖点,以每平方米几万元的价格卖给购房户。“填海造陆”的出现,实质上仍是地方追逐土地财政的表现。受暴利驱动,当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现一股“填海建房热”,出现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以辽宁为例,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三十平方千米左右,但该省沿海六市规划填海造地一千平方千米,两者相差三十多倍。
  “填海造房”本身无可厚非,放眼世界,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填海运动”。海景房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房地产业向海岸线进军也是市场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需要建立在海洋总体开发的框架中,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下,而不能肆意为之。缺乏规划和监管的填海造房,必然沦为少数开发商牟利的工具,引发新的不公,违背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已经纷纷开始了限制填海的规模和范围,并且推出了一些退耕还海等政策。在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海洋专家提出要谨慎实施此类行动。发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啸,也为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海洋敲响了警钟。这时候我们逆风而上大搞“填海造房”,合适吗?
  【原载2012年7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观点》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