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职人员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职人员价值观培育]

发布时间:2019-06-23 04:09:48 影响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统一,为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合理性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思想、精神层面的文化,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培育公职人员的良好价值观,为公职人员的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职人员;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181-05
  李亮(1971-),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
  单冠初(1954-),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中心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上海 200234)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j50407)和上海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来培育公职人员良好的价值观,可以为其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控制私欲的膨胀,维持社会秩序健康稳定发展。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统一,为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提供了合理性根据,这对公职人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证其行为的正确方向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公职人员作为各级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主体,其职业活动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特征,公职人员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以及国家命运的兴衰。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国家公职人员思想迷茫,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没有信心,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上的贪得无厌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
  只有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才会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执著的追求,而对社会主义有信心必须在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对社会主义的自觉接受意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剥削制度进行积极扬弃的制度,同时也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制度形态与价值形态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一向重视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他们从理性、绝对真理和正义出发,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过详尽的设想,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消除贫富对立、违背理性和正义等种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摆脱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束缚和压迫,实现“平等、博爱、自由、富足”。空想社会主义者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价值追求,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基础,没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和力量,只能是对未来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乌托邦”式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不得人心,被人们主观上所唾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878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同样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在本源上首先就是一种价值诉求和基本理念,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这也是人们向往、追求社会主义的原因之所在。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并不表现为舍弃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而是表现在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基础上。
  但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想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人们大多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列宁曾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1921年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曾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是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后,很快就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形成了僵化的苏联模式。在经济上,排斥价值规律,追求单一的公有制,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惨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我们“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什么说没有完全搞清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开了正确的价值观,从单一制度的层次出发去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急于求纯,不断进行“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认为公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纯越好”,排斥一切非公有制形式,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这种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中的荒谬,邓小平提出了质疑。1980年5月,他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既可以指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可以指一个价值目标和一种价值理想,其中最高、最重要、最稳定的层次应是价值目标层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已历史性地解决了,新时期理论探索的首要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这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后来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雏形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严重困绕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迫切要求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992年春在视察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角度规定社会主义本质,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规定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只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就无法与资本主义相区别;如果只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可以与一切剥削制度划清界限,但却无法同过去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生产关系的“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邓小平巧妙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端”,在全面兼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使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