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知识经济期刊 浅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
 

知识经济期刊 浅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学德育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9-06-24 04:19:23 影响了:

  摘 要: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主要是知识差距,对教育而言,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中学德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作用,所以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改革,不改革将没有出路。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德育;课程改革
  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载体,因此,课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出的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规模。
  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然而,时代变了。当今世界,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尤其是信息和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很好地突出了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恰当地概括了这种新型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的。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面对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教育本身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必须要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中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也脱离了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区别、选拔的功能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对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表征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日益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建设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网吧等娱乐场所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暴力和色情等不好的东西,这些严重地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影响十分恶劣。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强烈呼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同样是当前德育工作极为紧迫的任务。中学德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学德育课进行课程改革也是十分必须的。
  以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开端,中学德育课程进入了改革阶段。在中学德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新课改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发展,不是单一、片面的发展,而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充分、和谐的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倡导科学精神,马克思历来都把科学和知识当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已经箭在弦上。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以德育为首,就必须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德育在社会主义的德智美体劳的统一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反过来,只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确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思想,才能为德育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一直处于改革之中,这些改革变化从总体上来说是进步的、发展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首先,我国的德育课程应试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德育课程评价重分数轻素质,衡量学生德育水平高低的标准仍然是"智育化"的。新课程要求中对知、情、信、意、行都作出了要求,而且提出了很多新的评价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等等,但现实中德育课的考查却只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作出测量和评价,即所谓"知识目标的评价",而所谓对"能力目标的评价"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则由于缺乏科学的、可量化的测评体系而导致在实际运用中无法评价。教学中,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关心的还是考试,一切以分数来衡量,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和学生被迫以老办法来对付新课程,这无疑削减了新课程标准本身应有的作用。
  其次,德育方法存在理论和实践不相符的问题。翻回头去看我国德育方法的研究成果,会发现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成果较为完整,而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则偏重于理论层次上的和抽象的,实证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很少,很难在课程教学中直接加以运用。实践中我国中学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经常采用理论教育法,也称灌输教育法。马克思"灌输"的本意是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之意,但在德育中过多地使用这一方法,就容易产生"强制灌入"的弊端,引起学生的反感,这也就是很多中学生不喜欢德育课的原因之一。
  还有,活动课程存在被简单理解和运用的问题。在新课改过程中.很多人已经开始采用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喜欢组织实践活动。但是很多活动都是在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的安排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人组织或强制要求,这样的活动基本上没人参加。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与活动课程的精神实质明显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更好的做好中学德育工作,今后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把评价体系切实落到实处。新课标颁布后评价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就要让这一评价机制真正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改变德育课程用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办法,加大过程评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比重,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了以往专门的德育课教师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班主任、家长等等。
  (二)掌握德育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和实践的研究相结合,要加大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有选择性地进行研究成果的试点,加快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正确实践活动,合理使用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能过度依赖它。实践活动对设计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活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有适时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活动后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予以恰当的鼓励。
  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中学德育面临的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所以中学德育课程必须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关键的在于对课程本身认识的转变和制度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丛立新,郭华.当代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刚.从课程到学习:重建素质教育之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杨扬(1988-),女,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与教学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