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_中华杂文网 杂文关于学习
 

_中华杂文网 杂文关于学习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8:50 影响了:

中华杂文网

想投短篇杂文,有什么杂志可供投稿?麻烦说下详细投稿事项,如投稿...

朋友可以到《杂文选刊》,《杂文选刊》创刊于1988年8月,最初名为《杂文家》,1993年更名为《杂文选刊》。

1996年改双月刊为月刊,1998年末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改为半月刊,2008年改为旬刊。

《杂文选刊》上旬月版定位于“针砭时弊、批评世俗、反思历史、解读人生、公正深刻、辛辣幽默、雅俗共赏、生动鲜活”;《杂文选刊》中旬版——一本全新的图话杂志,图——过目难忘,话——触动灵魂,杂文内涵的多元表达,读出笑,读出泪,读出画外之音,恍然文外之意;下旬版定位于“全新的社会人生读本 珍贵的时代民间档案”。

投稿可以到中华杂文网(可到一起问道投稿网上面搜索杂文选刊资料)。

...

有哪些写实类文学网站?

《琐忆》 巴金《鸟的天堂》 毕淑敏《提醒幸福》 冰心《病榻呓语》 碧野《天山景物记》 巴金《怀念萧珊》 冰心《一只木屐》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曹靖华《花》 岑桑《残雪断想》 冰心《小橘灯》 杜文和《侏儒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陈早春《家乡的小桥》 方志敏《清贫》 废名《芭茅》 方纪《挥手之间》 丰子恺《渐》 冯骥才《珍珠鸟》 丰子恺《庐山面目》 冯雪峰《发疯》 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亦代《向日葵》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冯至《在赣江上》 高士其《笑》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 郭沫若《芭蕉花》 郭沫若《银杏》 菡子《黄山小记》 何其芳《迟暮的花》 何其芳《雨前》 何为《第二次考试》 胡适《我的母亲》 胡山源《睡》 黄秋耘《丁香花下》 季羡林《幽径悲剧》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贾平凹《丑石》 简媜《水问》 贾平凹《弈人》 蹇先艾《茅店塾师》 简媜《夏之绝句》 瞿秋白《一种云》 峻青《海滨仲夏夜》 翦伯赞《内蒙访古》节选 柯灵《巷》 老舍《济南的冬天》...

丹姓的来源

丹[丹,读音作dān(ㄉㄢ)]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尹祁姓,出自尧帝之子丹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以血缘背景论,丹氏追本溯源,源头乃尧子丹朱。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尧帝。

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

史载,尧帝的儿子子名朱者,居于丹水(今湖北清江支流),其后以其氏为姓,丹朱傲慢荒淫,因而没有得到传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舜。

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巴蜀土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远古大巴山东段,土著有古巴蜀人的一个分支,其得名传说有二,一说是在很早以前巫姓和丹姓两少数民族住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巫、丹两姓原居地,故而取谐音武当而记之。

这之中的丹氏族人,即为原古巴蜀人中中居于丹顶山区人群。

第三个渊源:源于台湾土著“邵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丹氏为台湾省日月潭“邵族”中著名七大姓之一,“邵族”人的七大姓分别是毛、石、袁、陈、高、白、丹氏。

日月潭的“邵族”人数不多,族人分属七大姓家族,除昔日居住在水里乡的白姓,与族人较疏离外,其余姓氏家族都在部落或祭仪中有专属工作,颇为特殊。

事实上,“邵族”人的姓氏不只七个,但其中有几个姓因人数较少,因此就被分派到七大姓中,对外以依附的大姓为称。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二 历史名人:丹保安:(公元1943~今),回族,山西翼城人。

著名社会科学专家。

山西大学毕业。

现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委员、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

很长时间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为本省社会科学各学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省主联主要创建人之一。

他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调研论文曾产生过显著社会效益,协助统战部领导在宗教界开展“双五好”活动受到过中央重视并在全国推广。

到省社院工作后,对学院行政、后勤、基本建设等方面创建全国一流的统战学院表现有突出成绩。

主要著作、论文有:《经济师必备》、《农村实用大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对马列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毛泽东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思想》、《山西伊斯兰教和回族志》等。

其《长治市引导和帮助宗教团体兴办自养事业清查报告》一文被山西社科界在1992年评为入选佳作。

本人业绩被收入《山西社科人物辑览》、《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回放大族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大文化卷》、《天南地北回族人》等书籍。

丹 增:(公元1950~今),西藏日喀则人。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现任西藏拉萨军分区政委。

主要业绩:在部队历任排长。

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委员等职务。

任现职以来,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注重社会调研,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撰写的腮想政治工作要掌握人的思想规律》、《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工作》、《一部难得的历史教科书》、《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带头人》等二十余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政工通讯》、《西藏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一文被收入《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宏伟事业》,《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被载人恍辉的历程》,《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一文被载人《中国改革先锋》。

丹 赤:(公元1940~今),原名王建家;山东黄县人。

著名杂文作家。

1958年因公负伤,被迫高中辍学,自学成才。

1970年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调入黑龙江日报社作专职杂文编辑,现为高级编辑,兼任黑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主编黑龙江日报的《龙江笔汇》、《海天文谭》等杂文专栏、专版,被列入“全国报刊主要杂文栏”并于1989、1996年两度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编辑。

自1965年起始,在省内外各大报刊、香港《大公报》,发表杂文、随笔、评论文章一吉五百余篇。

1989年出版了自选集《丹赤杂文选》、1998年出版了杂文集《刘姥姥开店》,其代表作品分别被载入《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中国杂文大观》、《中国二十世纪杂文大观》、《中学生杂文读本》等二十三本杂文集中。

先后发表较有影响的杂文创作理论文章,文艺评论五十余篇,载入《杂文创作百家谈》、《中国当代杂文百家百论》等专著。

1978年6月2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艺评论《寄语育花人》在当时对于拨乱反正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影响极佳。

创作情况被载入《杂文百家专访》、《当代杂文五十家》以及“杂文选刊”的《当代杂文五十家特辑》之中 丹 亭:(公元...

魏明伦的什么作品被收进中国当代十大悲剧

老百姓出行之难、社会发展之需,还对轻轨的性能、特点,被誉为“巴蜀鬼才”,男,魏明伦受邀为正在筹建中的轨道交通2号线创作了《山城轻轨赋》 魏明伦,成为了2号线线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2号线一道文化景观,既是热忱的吟唱,剧坛罕见,其中《巴山秀才》剧本被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线路筹建由来、总体规划,趁机遇而升级”、工程进度、营运前景做了科学阐述,放置在较场口站,现居成都。

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更是历史的实录,还原了给山城人民生活带来无限遐想、给重庆带来巨大变化的重点民心工程——轨道交通2号线。

如今,《山城轻轨赋》已刻成碑文,该赋不仅真实描述了重庆交通之困,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魏明伦先后创作《易胆大》、《潘金莲》、《巴山秀才》等戏曲文学剧本,三次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并对轻轨将在改变市民生活、发展城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畅想。

文中所写“重庆健儿顺潮流而奋进;山城轻轨;涉足影视,担任《变脸》电影的编剧,该影片先后获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最佳合拍片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首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奖、96香港十大华语影片等大奖;创作的杂文代表作被收入《中国杂文大观》﹑《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品集》﹑《笔会文粹——走过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

2000年,云里列车”。

一句“可吟可赋者,不止山外青山,楼上高楼,更有空中轻轨...

请问一些关于鲁迅的作品和主要内容

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

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僚”,为这个官僚出谋划策,奔走效力,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它通过“狂人”之口。

在这时。

借着这个官僚的权势,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描写着、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长时期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

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

在那时,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篇小说,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自强的精神。

在那里。

在当时,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自己也有了权势,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不致落到被侮辱,便对么,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欲忍忍不下,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但到底可以发家致富,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个人身价百倍,家庭也随之受到世人的羡慕,离开了家乡。

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

在课余,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

一个人。

但也正因为如此,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1902年,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救救孩子,喝在肚里,苦在心里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他东渡日本,鲁迅还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这大大开拓了他的文化视野,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欲吐吐不出,还可以去经商,虽然这被当时的官僚所不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被认为是读...

鲁迅故里简介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

杂文究竟是什么文体

杂文(essay) 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中国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初以“随感录”的名称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

20年代已有可观的成就,进而在30、40年代风靡文坛。

在这以后时起时落,80年代又兴盛起来。

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

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

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

此外,周作人、林语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聂绀弩、夏衍、巴人、邓拓、林放等人,是中国各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杂文作家。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阅读杂文,要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还要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杂文的由来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杂文”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的人,是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

他在《文心雕龙》中专门写了题名“杂文”的一章。

他一方面总结前人的杂文创作情况,并总括其名为“杂文”,另一方面又历述秦汉以来杂文有三类,以泉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等为最早的代表作。

但事实上早在先秦散文兴起之时,杂文也已随之出现。

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

后来,杂文又有新的发展。

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的杂文,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

杂文不仅源流最早,而且它的地位最初也很高。

诚如班固所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比其所长也。

”可见,杂文对于当时社会的作用之大。

“五四”运动以后,许多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优秀的杂文。

其中最杰出的当首推鲁迅,他是开创一代杂文新风的大家。

他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就将现代杂文的作用作了准确的说明。

简单讲“杂文”:散文的一种。

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一种文艺性论文。

以短小、活泼、锋利为特点。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杂文特征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

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

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

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

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

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

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

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此外,杂文还有一个特征:短小精悍。

鉴赏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

欣赏杂文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选材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语言文字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作。

一般来说,鉴赏杂文,要熟悉杂文的时代背景。

然而,优秀的杂文,它所概括出来的社会“类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不熟悉时代背景,也可以把握杂文的实质性内容。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是哪些?求介绍

国现代著名作家、《月牙儿》 (1935) 、新加坡等国回国。

《骆驼祥子》是 30 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转入新式学堂。

1913 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并兼任国民学校校长。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在别人的资助下,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相声、数来宝、坠子,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骆驼祥子》 (1936) 、《我这一辈子》 (1937) ,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二马》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0 年代译成英文以后,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并且从语言。

写有《老张的哲学》,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

在创作上,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

这些。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一个困苦的贫民家庭,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他以巨大的热诚,参加政治、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三年后、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同时创作了《茶馆》、《龙须沟》等著名话剧、剧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武汉、重庆等地。

1944 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话剧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离婚》 (1933) 、《牛天赐传》 (1934) ,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赵子曰》,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鸿来、非我等。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猫城记》 (1932) ,老舍进私塾读书,话剧《龙须沟》上演、小商贩,老舍的父亲是一名守卫皇城的护军。

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老舍取道法、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

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意。

1922 年 9 月,包括京剧、鼓词,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老舍赴美讲学。

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 日,老舍立即启程回国,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老舍戏剧集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神拳》《荷珠配》《归去来兮》《秦氏三兄弟》《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女店员》《大地龙蛇》《柳树井》《青霞丹雪》《青蛙骑手》《全家福》《西望长安》《谁先到了重庆》, 1900 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

从此、手工业工人,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

抗战后期。

1951 年,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

1924 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供艺人演出,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四世同堂》等、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生活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

近半年之中。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老舍长篇小说集 《蜕》《老张的哲学》《鼓书艺人》《文博士》《火葬》《无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正红旗下》《牛天赐传》《赵子曰》《二马》《离婚》《骆驼祥子》《猫城记》 老舍短篇小说集 《赶集》《热包子》《爱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开市大吉》《歪毛儿》《柳家大院》《抱孙》《黑白李》《眼镜》《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蛤藻集》《上任》《牺牲》《柳屯的》《末一块钱》《老年的浪漫》《毛毛虫》《善人》《邻居们》《月牙儿》《阳光》《樱海集》《老字号》《断魂枪》《听来的故事》《新时代的旧悲剧》《且说屋里》《新韩穆烈德》《哀启》《火车集》《“火”车》《东西》《人同此心》《杀狗》《我这一辈子》《一封家信》《一块猪肝》《浴奴》《贫血集》《八太爷》《不成问题的问题》《小木头人》(童话)《一筒炮台烟》《集外》《不说谎的人》《创造病》《敌与友》《电话》《狗之晨》《记懒人》《民主世界》《牛老爷的痰盂》《沈二...

鲁迅革命事迹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

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假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