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4:49 影响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教学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出现了偏差以及由于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误,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正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新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反思一:教学情境成“装饰品”,缺乏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却往往与教学目标偏离,耗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某教师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教学这个环节整整花了7分钟,但是这种情境创设是无效的,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教师可以在复习一步计算的情境题中,再增加一个条件变成两步式题引发学生思考,再让他们合作探究解决。这样既达到了复习旧知,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教师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注重趣味性、有效性。数学问题必须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新能力。
  反思二:数学活动虚有其表,缺少思维深度
  新课堂与旧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充分参与数学活动。课堂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但是一些课堂虽有温度,却没有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数学活动缺少探究的深度和思维的力度。
  如: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她组织学生认识“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时,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半径和直径,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举起手来,大部分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 这时学生A站起来说:“老师,怎么我画的圆直径只有二十六条?”“怎么是二十六条呢?画得完吗?”老师反问其他同学,学生大声说:“画不完”,教师又转入到半径与直径关系的教学。下课后我看了这个学生的本子,她画的圆比较小,已画满直径但就只有二十六条而已,这时学生B也凑过来看:我画的只有二十二条。显然教师给予学生探究的力度还不够,学生没能充分经历做数学就匆匆得出结论。针对A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画更大点的圆,比较体会,甚至引领学生想象在操场上画直径10米的圆,必要时可辅助多媒体的展现让学生感受,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再操作—再交流,这样深入探讨,学生真正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刻,思维才会得到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获知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体会数学探究活动的魅力,彰显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变“闹市”,缺乏有序性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并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然而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常常出现几个误区:一是合作学习的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或问题过于宽泛;二是教师牵着学生合作,没有充分放手或适时的引导点拨;三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当,分工不明确;四是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太少;五是讨论目的不明,“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探究问题,给足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意识,引领学生有序探究,在探究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一次学生练习时我无意中出了“600—58=?”这道练习题,因为当时学生还没学到连续退位的减法,但是学生探究的意识很浓,纷纷要求让他们思考,于是我组织了他们小组合作讨论怎么计算。结果学生们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算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注意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观点,作总结性发言。
  反思四:表扬激励成“家常饭”,导向不明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对孩子吝于肯定、褒奖,过于批评、严厉的评价学生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实践中也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反观课堂,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大夸其口,“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习浅尝辄止,不再探究,或者造成学生对表扬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常见一些教师对学生错误的答案含糊其词,不敢指出,怕打击学生,导致学生不知所措,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还有甚者,拿出物质奖励的高招,如奖励铅笔、练习本、大红花等,用物质来换取学生的努力学习,这不是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吗?试想想如果没有了这些物质奖励,学生学习还会有动力吗?
  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因人因材对学生进行评价,如:“看来你以前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种方法不错,你很会动脑筋”、“你能用这么简洁的式子来表示,你真有创造性”、“别急,其实你已经会了,勇敢地把想法说出来”这些指向性明确的评价语言,充满激励和关怀,将会让学生感受到一股热情激发他们,让他们努力去获得成功和自信。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近的动作也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认真解读新课程理念,不断努力实践探索,善于反思研究,只有这样与时俱进,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新课程共成长。
  参考文献
  [1]詹明道主编.名师课堂经典细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2]金小芳主编.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