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厚重策略形成的过程]广告策划案的策略形成过程
 

[厚重策略形成的过程]广告策划案的策略形成过程

发布时间:2019-07-10 03:55:19 影响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广大数学老师的研究热点,多少经典课例借助于各类展示平台给广大数学老师带来了思考。反思当前的策略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让策略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策略,而不会灵活地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策略作为了一个知识储备,没有养成运用策略的意识。策略是好的数学方法,方法需要一种完整而厚重的形成过程,怎样让策略的形成水到渠成,如何让形成过程成熟厚重?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让我看到了一节真实的生命课堂,一个厚重的策略形成过程。下面就结合本节课以及自己对策略教学的一些思考,谈谈一些看法。
  一、关注策略形成过程,让生成更成熟
  1.找准起点,唤醒经验
  老师课前出示五老村小学班级数演变的相关素材:
  师:你知道我们初建校是几个班吗?
  学生略作思考后举手回答。(举手同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生:7个班。
  师:你怎么知道7个班的?
  生:36÷2=18,18-11=7。
  师:18表示什么?
  生:18表示八十年代的班级数。
  从学生的表现看,新课还没有开始前学生已会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追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解决过相关问题,只是那时只是纯数字与运算符号组成,学生体会到了逆运算的过程。学生既然已经积累了用相关倒推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来生成策略,提炼策略。
  2.充分体验,生成策略
  很多老师在第一个环节后就可能揭示课题,明确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学习倒推的策略,学生原始的经验刚被唤起,经验尚未经过  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思维过程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理解策略的内涵,形成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倒推的揭示,只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暗示与导向,这样弱化了学生对数学实际问题信息的整理,以及对此类实际问题的特点的关注。另一方面会窄化学生探索活动的宽度,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有老师在学习例1后,学生通过对例1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方法,提炼策略,似乎也顺理成章。什么时候是提炼策略的最好时机呢?怎样才能让策略的呈现显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呢?该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老师让学生通过尝试、质疑、讨论、画图、列表、验证等一系列活动来解决例1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情境题以及例1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倒推策略已有了新的认识,但因为活动中形成的认知还较为散乱,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构。该老师此时并没有像我们一样反思小结方法,而接着出示了练习:
  让学生再次经历较为直观形象的倒推过程。
  师: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关系?
  生:都用了逆推法。
  师:你刚才给它取了个什么名字?
  生:逆推。
  师:推,我明白,逆是什么意思?
  生:逆就是倒过来。
  ……
  这个环节设计得太巧妙了,一方面让学生再次经历倒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体验,另一方面用“与刚才那道题有什么关系”引领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发现。在比较与辨析中深化对策略的运用,突出适合倒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共同特征,同时还呈现了较为清晰的信息整理过程,在强烈的目标指引下生成,为教学例2让学生整理信息建立思维的表象,头脑中的表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整理数学信息的难度,真能给学生一种“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二、注重回味与提炼,让思维更深入
  如何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策略提升为学生的数学思维?该老师给我们找到了这个阶梯,那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回味与提炼,学生言语表达交流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内化策略、整体建构的过程。
  首先,老师把握课堂上的每一次机会让学生互动交流,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后都让学生说出完整的思考过程:“你刚才是怎样知道甲、乙原来各多少毫升的?你怎么介绍你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让学生用语言叙述一个数学活动或数学思考过程,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老师注重策略形成过程中的相互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方法的生长者,老师无论面对正常的预设效果,还是意外的生成因素,都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有什么需要提醒他?你有问题要问他吗?”利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理清思路,在相互质疑的过程中,辩明认知过程中的难点。
  三、倡导换角度迁移,让推理更给力
  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对数学问题情境的解读,对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思考过程的理解,怎样通过有效的引领,使学生能科学合理并有效地整理数学信息、理清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呢?这需要我们老师多角度迁移。如老师为了让学生更为贴近问题情境,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出示例1:两杯饮料,共400毫升。
  师:现在这两杯给你们喝,你俩满意吗?
  生1:我要多的。
  师:另一个同学有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
  师:那怎么办呢?
  生(齐声):一样多。
  师:你满意了吗?喝了多少?
  生:我喝了200毫升。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400÷2。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乙原来各有多少毫升?
  学生根据最初一个数学信息,在老师的引领下经历了实际问题情境的产生与发展,这样的经历使学生对实际情境所蕴含的数学关系的感知较为充分。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将情境中所隐藏的数学信息——现在甲、乙杯内的容量,在问题意识的内趋下自然地呈现出来,缓和了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坡度。
  有时还需要实施思维过程的正迁移,为逆向思考提供可靠的认知和思考经验。很遗憾没能听到老师如何讲解“练一练“,如何精巧地突破这个难点,刚才那个环节给我带来了思考:是否可以先让学生沿着正推的思考方向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感知这个问题模型的存在。出示:小军原有画片24张,将画片的一半多1张送给小明后,还剩下多少张?这个变式的呈现,一方面有效避免学生运用倒推策略解决两个例题后形成的思维惯性,这个反例,使学生更清晰地感知到适合用倒推策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从正推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经验,理清数量间的关系,为解决“练一练”搭好倒推策略的思维阶梯。
  学生策略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领,跳出一节课的视野,看学生策略意识的养成,厚重策略的形成过程,在丰富而曲折的过程中,理解策略,掌握策略,运用策略,让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 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