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2019-07-16 20:59:53 影响了: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本章要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要适应这种要求,就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法的目的进行新的评估和定位,应当从保护和改善环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依照传统模式,严重的环境污染无法避免。那么,中国目前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呢ς能否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否做到既发展了经济,又不贻害后代子孙?世界环境问题专家宋荔指出:只要注重政策设计和调整,完全可以避免重蹈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经历过严重的环境恶化的覆辄。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环保本身就是一种产业

2.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环保与发展能够双赢

(1)、 环保与发展可以兼顾。

(2)、摆脱传统三段式,创新中国环保路。

二、环境法的经济发展功能

环境保护前景堪忧:

环保法律亟待完善:

1、环境法的生产力发展功能

两个认识误区:

(1)环保与经济相互对立;

(2)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2、环境法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和调整功能

(1)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有同一性与冲突性。

(2)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公益“双增”。

3、环境法对经济发展的非理性环境不良后果的控制功能

4、当代中国环境法的理性发展方向

(1)基本环境公益与基本经济公益应当满足。

(2)确立公益最大化原则。

(3)限制开发原则。

(4)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理念传人我国,国内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循环经济并掀起了一股热潮。到目前为止,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己颇为丰富,但循环经济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更少。且可操作性不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尤其是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指导。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观念先行性。

第二、技术先导性。

第三、物质循环性。

第四、主体多元性。

第五、效益综合性。

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和发展阶段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指的是各类资源在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循环流动模式,通过资源的合理高效流动,实现各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借助于必要的技术和设备,从生态系统中开采所需资源,一部分资源投入到了经济系统,通过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生产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产品,进入到社会系统供人类享用并在社会系统中循环利用,另一部分资源直接投人到社会系统.供人类直接享用。各类资源通过

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后.不仅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进入社会系统循环利用。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害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人为分解废弃物.这类废弃物进入到人为分解系统(人为分解系统是相对于自然分解而言的附属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虚拟系统),经过人为分解后实现了部分资源再生。重新回流到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同时将极少量废弃物经过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

另一类是极少量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经过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进入社会系统的各类资源和产品通过社会系统内部的循环流动后,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产生了三类废弃物,第一类是可直接回收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重新回流到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第二类是不可直接回收但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进入到人为分解系统。经过人为分解后实现了部分资源再生,重新回流到社会系统或经济系统继续循环利用,同时将极少量废弃物经过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第三类是极少量的既不可直接回收利用又不可人为分解的废弃物.这类废弃物经过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自然分解后实现自然资源再生,供人类重新使用。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

在实践运行中,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发展观念、政策体系、制度设计、试点工作、综合效益等因素的演变,可将循环经济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发展完善阶段。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第四节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一、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甚至有人忽视了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政府、企业、公众、高等院校与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在动态转换,随着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一阶段主体: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

第二阶段主体: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公众、中介组织

第三阶段主体:企业、公众、中介组织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源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主动力是政府的政策制度推动,这一阶段,大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作用还比较微弱,公众和中介组织受传统观念和机制的束缚,还起不到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依赖政府的政策制度推动,通过政策制度的完善来引导和规范其它发展主体的行为;协动力是资源环境约束、市场竞争和贸易壁垒,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威胁,人类不得不探索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且,由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约束,使依然秉承传统经营模式的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市场竞争力逐渐弱化。加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绿色壁垒”对传统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外在因素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源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主动力是各循环经济主体对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追求,这一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己经形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开始普遍体现,公众开始享受生态文明,中介组织开始活跃,人类在体会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后,开始主动追求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追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内在的需求是本阶段的主动力;协动力是政策制度的支持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各项政策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发展的矛盾更为突出.但人类能够用更多方法来缓解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成为必然,又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源动力依然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这是贯穿循环经济发展过程的最本源的动力;主动力是人类健康的发展观念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这一阶段,人类的发展观念完全转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动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无谓的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被视为一种“犯罪”和耻辱,与此同时,通过长期的改革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机制己经完全理顺,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协动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无限需要,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永远都是有限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永久动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