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浅析陇西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浅析陇西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8:59 影响了:

  [摘要]陇西是甘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本文简单论述了陇西县文物现状以及如何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陇西;文物资源;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3-02
  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51.4万人。它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家族的发祥地。近几年,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陇西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陇西文物资源现状
  (一)历史文化悠久
  陇西是甘肃的历史文化名城、丝绸古道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战国时期秦穆公开疆拓土,秦献公设立豲道纳入秦国版图,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增设襄武、兰干二县,与豲道同属陇西郡(治狄道),境内形成三县并存的局面。东汉灵帝时,确立豲道为南安郡治,境内始有郡级建置。曹魏黄初元年(220),又将陇西郡治迁到襄武,境内又形成两郡分辖态势。此后,“陇西”一词便长期沿袭,名实合一。境内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有战国秦长城、古墓葬群、摩崖石刻、道观寺院等文化胜迹,有李家龙宫、头天门牌坊、李贺墓及李贺南园、读书堂、五李亭、太白井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有建于宋代的威远楼、元代的府文庙大殿、府隍庙抱厦、清代的保昌楼、文峰塔、普陀寺大殿、棂星门等古建筑,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仁寿山森林公园、塔坪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二)遗址、遗迹分布广泛
  陇西遗址、遗迹分五大类共224处,其中,复查137处,新发现87处,古文化遗址121处,古墓葬4个,古建筑7处,古名居41处,石刻28处,近现代类26处,具有文化遗址多、民居多、石刻多、堡子多的“四多”特色。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战国秦长城),省级文保单位8处(威远楼、保昌楼、李家龙宫、文峰塔、暖泉山遗址、吕家坪遗址、梁家坪遗址、西河滩遗址),县级文保单位15处(庙坪遗址、包家坪遗址、堡子坪遗址、杨家屲遗址、汪公神道碑、头天门牌坊、大成殿、隍庙抱厦、棂星门、普陀寺、宝庆寺过殿、明代北关城墙、大井、小井、董家门革命纪念遗址)。
  (三)馆藏文物丰厚
  陇西县现有馆藏文物4025件,其中一级文物4组6件,二级文物55件,三级文物400件,一般文物3564件。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包括书画、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砖瓦、化石、货币等类。这些馆藏品比较全面地展示和反映了陇西数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
  通过认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登记11大类14小类32项,录制影像带50盘,拍摄照片1200张,整理归档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丛书10本,制作了陇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电子地图,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陇西方言、传说、故事、丧事礼仪、传统手工制作、云阳板、扇鼓舞、民歌、竹编、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为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已有陇西云阳板、仁寿山庙会、陇西民歌、陇西腊肉、陇西荞粉、陇西担担面、陇西剪纸、陇西香包、陇西民间故事、陇西草编等32项进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陇西剪纸、陇西香包等23项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陇西云阳板、陇西民歌、陇西腊肉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陇西文物资源的保护、传承、发扬与利用
  (一)完善措施,加大文物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保护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把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完善保护规划,明确职责,出台政策,落实措施,坚决杜绝“失管”及人为破坏现象。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文物资源保护合力,坚决杜绝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加大宣传,提高保护意识。要抓住陇西县是全省文物大县这一有利因素,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向群众宣传“文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文物资源同样体现一个地区竞争力”等理念,让文化资源走近群众,让群众了解和热爱文化资源,促进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三是加大投入,扩大保护范围。当前,陇西县文保经费主要用于重点历史遗迹的建设修缮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文化经费覆盖面狭窄,且数量较小。建议我县每年应拨出不少于50万元的文化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从社会、企业、个人等方面,多渠道引进和筹集资金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实现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的。四是科学规划,制定保护方案。要使陇西县文化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只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案才是有效保护、传承、发扬和利用文化资源的前提。因此,相关部门要周密准备,高品位、高标准制定陇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二)挖掘人才,强化文物资源保护深度
  做好文物资源挖掘工作,关键要有一支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文物人才队伍。当前,陇西县必须加强文物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培训工程,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挂职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实地考察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二要加大引进力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文化部门,提高全县文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三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陇西县服务,积极发动民间文化艺人、能人、热心人等社会力量,发挥其特长和作用,参与陇西县文化资源挖掘和研究工作。四要发挥乡土人才。要出台政策资助保护乡土文化人才,切实解决那些掌握着民间绝技、文化知识的乡土人才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坚定不移地继续搞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使一些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精华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保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