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化学【浅谈化学课程改革】
 

化学【浅谈化学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04 10:21:41 影响了:

浅谈化学课程改革

大连市108中学/赵扬

摘自:《大连市108中学》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的反映了课程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教材也必然的不断向前发展、更新换代。

一、教材的修改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化学教材经历了翻译----编写----修订几个重要的时期。80年代以来,就作了4次修订和调整。其原因只有一个:教材编制理论性太强,内容艰深,分量太重,重视了科技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全民素养的提高,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某些知识陈旧,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几次修订的重心都是删掉偏深的理论,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更新教材的内容,与实际联系,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新教材(高一化学,200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修订较以往教材的修订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1. 重视知识更新与体现现代化要求

伴随科技发展,知识革新,原教材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而新教材重视和体现知识的更新,把与高科技、环境、材料、信息和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引进教材,使中学生接触了许多现代化的内容,尤其与社会生活、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全面的了解自然,正确、辨证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特点的结合

教材编制的“三序”原则是教材发展的经验总结,当确立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建构教材编制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教材编制体系的优劣决定了教材功能发挥的好坏。在对新、原教材的比较中发现,新教材有多处内容改动,并且更加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3. 加强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指导作用

课程编制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新教材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用语等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联系sts 等生产生活实际知识的编制较原教材有所不同、且有很大提高。

4. 优化了课程编制体系,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原教材的课程编制体系有很大差别。原教材的内容展现多以描述性为主,重视科学结论的传授,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大都为验证性实验。这种编制体系往往造成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从而也反映了应试教育的一个侧面。新教材的编制体系主要以发现法为主。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1]新教材并不直接把科学结论显露出来,而是先提出与科学结论有关的问题(多以“讨论”形式出现),然后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的物质条件(如实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分析、归纳、抽象或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发现新的事物,获得新知识。新教材中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大都为探究性实验。这种编制体系关心学生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在教材这个硬件中,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1. 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教材给教师的最大体会:不光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新教材的编制不光起到了教材的本能作用----知识传播的载体和教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且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工具。我们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改观过去死抠书本知识、高考考点,应该努力的探索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处的能力和学会发展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归宿,教师应该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去从事21世纪的教育事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不能不从观念、思想、方法、行动上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2. 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未来的教育事业不但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而且也要求改善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前观念认为: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旧观念早已被迅猛膨胀的知识所埋没。目前比较有共识的一点:教师应该有一股源源不断补充知识的自来水。例如化学科学中,纳米技术、高分子材料、分子机器等前沿领域的东西已经进入生产、生活以及课堂,而这些内容对于教师而言也是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和跨学科之间的一些知识。同时学习和完善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像教育学、心理学、教法、教育管理等师范性知识。例如,可以学习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 )的要素主义理论、布鲁纳(j. s. puner)的结构主义理论、杜威(john dewey)

的儿童中心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等等国外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国内的有陕西省搞的“诱思探究教学法”、浙江省搞的“情、知、性教学法”等等当代教育成果。

3. 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学生,领会课改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感觉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开篇的理论知识很难讲、难教,学生难掌握,许多教了几十年的教师突然感觉不会教书了。其实教师应该精研新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一定要把教学生学会知识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到教学生会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上来。在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规定,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由此,教师应该以课程、教材为基础,以探究为手段重新审视和更新教法把当前课程改革的宗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的责权性,落实课程的公平性和育人宗旨。

4. 重视学生的过程评价

教育是一门科学,就得重视过程,不应该单一的强调结果。为了达到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创新能力等,就应在对学生学业测评中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测评,把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至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结尾

当今,竞争愈加激烈,不论科技,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或全民素质的竞争。人才的培养或全民素质的提高都得依靠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教育中,无论整个课程结构、还是具体的教材编制等的课程建设都是至观重要。当然,要搞好课程建设不是一年、两年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正如2001年6月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部分省市基础教育宣传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宣传要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劲加油”。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新课程实施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