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泉州民营经济 [泉州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泉州民营经济 [泉州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5 09:52:24 影响了:

泉州市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 时间:2008-12-23点击:2052来源:

泉州市工商联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市发挥侨台港澳优势,依靠侨资侨力,充分利用“三闲”(闲资、闲房、闲劳力),从创办来料加工企业起步,进而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推进商品经济的培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 80年代中期以后,在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大胆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大量引进外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有力推动了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入 90 年代,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视察南方谈话以来,泉州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成片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域经济展宏图等起步、发展、提升三个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泉州经济最大的活力源泉。

一、现状

1、企业数量。截止2007年底,在市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全市实有各类内资企业45385家,注册资本(金)16788231万元;外资企业5842家,注册资本1383335万美元;个体工商户89919户。

2、企业规模。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52227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除外),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0.3%,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 家。在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8家。

3、纳税额及劳动力就业。2007年,泉州市国民生产总值2288.60亿元,实际增长16.0%,财政收入225.06亿元,实际增长22.8%。民营企业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92%,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85%,解决外来劳动力就业人数达156万人。

4、企业党、工、团、妇建设。据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工会、市妇联提供数字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4286个,工会20122个(覆盖企业30067家),团组织8027个(覆盖企业13516家),妇女组织1215个。涌现出晋江凤竹集团党委、南安南益集团党总支等一批全国、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晋江钻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工会等一批全国、全省模范职工之家。

5、企业主的基本情况。一是队伍来源多样化。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94%,

居于绝对优势,女性仅占6%。从政治成份构成看,中共党员占21.3%,民主党派占4.2%,无党派占74.4%。从原职业构成看,工人占32%,农民占42.7%,干部占8.3%,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占7.4%。二是年龄结构年轻化。年龄结构呈中间多两端少的状态分布。30岁以下仅占8.6%,31—40岁占30.4%,41—50岁占46.3%,51—60岁占12%,60岁以上仅占2.7%,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76.7%。三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从学历结构上看,这支队伍文化程度较低,以初中、高中为主,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在初中以下占25.3%,高中占51.3%,大专占16.1%,本科以上仅占

7.3%。四是主流和发展趋势是健康的、积极的。拥护党、热爱社会主义,在思想中,有一种对党和政府感恩不尽的朴素情感,衷心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6、捐资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据统计,近5年来全市民营企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5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452家,总金额达12.68亿元。如2006年9月,在泉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全市2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捐资慈善事业达6550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2008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全市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达4.3亿元。

二、发展趋势

1、集群化趋势。目前,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以上的有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7个产业集群,年产值在3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有石雕、茶叶、树脂、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水暖器材、藤铁工艺等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优势产业,获得“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茶都”、“中国伞都”等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

2、市场化趋势。依托县域特色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培育、建设专业市场和发展物流业,初步形成了石狮服装城、晋江鞋都、南安石材、安溪茶都、德化陶瓷工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形成“以大市场促大流通,以大流通促大发展”的格局。全市相当一批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如:服装业市场份额占全省同行业的80%、全国的10%,鞋类出口量占全国的1/8,成为全国第二大出口基地;石材、水暖产量占全国的1/3;石雕产量占全国的50%;树脂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70%等。

3、外向化趋势。充分发挥侨港台优势,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嫁接,形成了面向世界的民生产品出口加工制造基地。今年“9·8”投洽会上签约项目投资规模和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新兴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利用外资实现超常规发展也是我市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

4、规模化趋势。至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561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22 家。同时,鼓励企业股份制改制和上市融资,涌现出恒安、浔兴、七匹狼、安踏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龙头企业,目前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一批上市后备企业正在加快培育中。

5、品牌化趋势。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重奖企业创建国家级品牌,引导企业

争创国际品牌,推动企业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截止2008年6月,全市拥有注册商标5.2万件,中国名牌产品47枚和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国家免检产品139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46件,泉州市知名商标637件,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相继获得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三、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政策及时、措施得力

1、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放宽市场准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扶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等方面提出了44条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2、营造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向社会公开招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创立项目快速落地机制,组织专门工作小组,做好项目落实,加快形成投资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努力化解制约经济发展的水、电、用地、劳动力、资金供应等问题。召开五届银企资金供需洽谈会,努力为民营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熟练技术工人的培训提供服务,改善企业用工环境。

4、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规划建设以生产资料、大宗商品物流为特色,以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企业为依托的泉州现代物流中心。组织企业参加“9·8”投洽会、广交会、华交会、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网上投洽会等大型商贸活动,举办鞋博会、海博会等各种大型展销会、博览会。发挥泉籍驻外商会的作用,大力开拓内地城乡市场。

5、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筑统一开放的“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健全完善并组织实施企业信用奖惩制度和分类监管制度,规范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二)市委统战部指导有方,经济领域统战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扎实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市委统战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联四个单位联合,自1998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表彰全市100家“民营企业纳税先进单位”活动。二是结合泉州市工商联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在2003年12月,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开展评选表彰“泉州市民营企业100强”、“泉州市工商联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活动。三是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工商局、市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在全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建设者”活动,授予50名非

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泉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

2、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对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名望,热心公益事业和工商联工作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引导他们积极参政议政,为他们提供政治大舞台。目前,全市已安排4362名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各级工商联、同业公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被推荐为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及常委的有365人,各级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的有767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2人(丁志忠、许世辉),全国政协委员1人(许连捷),2007年11月,恒安集团总裁、市工商联会长许连捷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过政治安排,进一步激发了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热情和创业积极性。

(三)市工商联服务周到,全国性“泉州商会”网络作用成效明显

1、以乡镇商会为重点,开拓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合新时期乡镇商会工作的“五自方针”(领导自选、经费自筹、会务自理、人员自聘、会所自备)。此举属全国首创,得到了中央统战部的肯定和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2、以同业公会为纽带,严格制定行规行约,切实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拓展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集中反映行业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解决单个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

3、以异地泉籍商会为抓手,大胆探索,加快组建步伐,扩大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域外覆盖面。我市异地商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浙江温州排在第一位,福建泉州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面对100多万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泉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长期处于“两不管”状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适时把在外泉籍工商界人士组织起来。商会使全国各地在外泉籍商人由一盘散沙变成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团体,使泉州商人在异地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加强异地泉籍商会建设不仅可以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在外乡亲的合法权益,增强泉州商品闯天下的力度,而且还可以发现、培养优秀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扩大团结面,填补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空白点。

目前全市工商联系统共有12个县级工商联组织,78个镇级商会组织,74家各级同业公会(其中4家市级同业公会),外地泉籍商会126个,全市基层商会达290家。会员总数25300多人,占全省四分之一强。

4、各级工商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服务功能,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排忧解难。围绕非公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企业界的呼声和要求,形成调研文章,及时反映,引起党政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适时召开政企座谈会、银企座谈会,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感召力。二是信息服务。通过泉州市工商联网站、《泉州市商会简报》、《泉州鞋讯》、《泉州纺织服装》、《泉州石材》、《泉州包袋》等载体,向非公经济人士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传递商务信息,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三是金融服务。召开银企协调会,组织企业和银行直接对话,争取银行的支持。四是人才服务。市工商

联采取自办与联办相结合、短期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专业讲座相结合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方式,为企业培养各类有用人才。据统计,近5年来共为企业培训人员6230多人次。同时,加强与全国各地劳动部门联系,就劳务合作事项深入洽谈,积极协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五是商务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以举办商品交易会、招商引资为主要内容的商务活动,帮助会员拓展国内外市场,广交海内外工商界朋友。目前泉州市工商联已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商务联系。

四、存在问题

泉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尚未走出困境

尽管我国宏观经济不断趋好,但是企业微观经济状况改善缓慢,市场日益转向买方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的供大于求,物价指数增幅偏小,产品价格偏低,对泉州市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受到管理、技术、信息、销售方式的制约,压力增大,难于在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一些企业被迫停产歇业,数量达2100多家。

(二)资金紧张,企业发展受到制约

一方面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冲击,企业效益下降,相互拖欠贷款严重,资金回笼较慢,生产资金占用期拉长,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受规模和资产抵押的限制,泉州市民营企业还有相当部分因种种原因无法办理厂房等建筑物产权证,企业难于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三)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泉州不少民营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一些较大规模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素质,走“强强联合”道路积极性不高,企业规模难于扩大。从总体上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多,单类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依然存在;部分龙头企业向外迁移,影响到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外部环境仍不够宽松,企业负担偏重

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现象虽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尚未根本解决。个别部门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扶持力度不够的状况。刁难企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个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近几年来高度重视,但原有许多方面的理念到现在依旧存在的。

(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各级企业主管部门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咨询、培训、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不健全,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几年来泉州市场上出现很多所谓的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培训公司等,但基本上都属于起步阶段,与厦门、福州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五、分析思考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给泉州民营经济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异常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崛起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加快发展,中低档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从劳动力成本还是从土地等要素资源来看,泉州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留给我们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小。突出表现的是,我市大多数企业生产技术仍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不高,差异化程度低,现有的竞争优势更多的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大多数出口企业属于承接国际外包的代加工和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难以真正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搞得不好,原有市场份额也会缩小。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规模化、股份制和集聚化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面临着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差、要素成本大幅上升、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产业升级相对缓慢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努力为全省、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 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品牌化意识

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集中扶持一批科技产业化项目和企业研发项目;鼓励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特别是支持龙头企业引领和组织创新活动,带头开发系统性的集成式自主创新技术,加强与其他企业特别是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合作,把技术创新链和我市产业链有机结合,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若干个具有龙头地位的全国性专业化生产基地、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企业。

(二)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促进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解决中小企业土地证、房产证办理问题,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有利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土地、厂房缺乏完整或合法有效的书证材料,迟迟无法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有效资产,不能抵押贷款,企业的固定资产无法盘活,限制了企业的融资。建议政府有关部

门在解决土地、房产等物业的权属关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对没有违反城市规划,符合质量要求,但立项和报建手续不完备的房产、地产,本着保护物权、尊重历史的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其补办手续,办理土地使用权、房地产权证书,同时积极拓展抵押登记范围,增加土地、房产等有效贷款抵押物。

2、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推动,建立“民间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信用担保公司,探索适合泉州民营经济的信用担保模式。加大对业已存在的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短期拆借资金的功能,弥补中小企业“短、平、快、急”的资金需求。政府应视扶持中小企业为长期政策,对经政府认证、并开展符合政府规定标准的担保业务的机构,给予一定财力支持和税收上的减免。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企业和私人资金为担保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3、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全球化竞争意识,着力引导民营企业走出产权结构单

一、封闭的局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向多元化、开放型转变;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是实行产权多元化。一股独大虽不会影响企业发展,但个人的资产是有限的,只有产权放开,让企业接受外部的金融资产,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快。如果没有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就很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民营企业产权实现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的出资人,创始者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让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分享利润,吸纳他们的股份,形成所有权的相对分散,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调动企业法人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励员工主人翁责任感。

二是突破人才家族化的屏障。企业应由一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改变出资人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现状,这是冲破家族式管理的关键环节。民营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从何处可得?得到后如何使用以及如何留住人才等问题是泉州市民营企业认识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保证稳定的合理的人才结构。其次要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依法规范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行为,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

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相对完备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管理创新,管理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泉州市民营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传统企业,因此必须以新的思维和新观念,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企业财务制度、企业民主制度,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嫁接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域总部进驻泉州;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4、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意识,鼓励民营企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现代服务等行业和领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新兴产业培育、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和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用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把有限的资金投向“三高” (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三少”(耗能少、用地少、污染少)项目,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留下足够空间。树立生态产业园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链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群。

5、发展行业商会,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的作用。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其民间商会的职能,不断探索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联系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中介作用的新路子,切实起到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的作用。

二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争当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工商联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进一步推动公益事业、“光彩事业”深入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家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基本要求,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名利观,为社会、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情,为社会多作贡献。

三是为民营企业创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要规范健全同业公会、行业协会,成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并带动社会专业服务和民间中介服务,共同构筑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提供创业辅导、政策咨询、管理诊断、市场信息、投资指南、资产评估、技术援助、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同业公会、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和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执 笔:傅玉波(泉州市工商联副主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