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浅析脱口秀节目的语言特色_浅析新派交友类节目的模式特色
 

浅析脱口秀节目的语言特色_浅析新派交友类节目的模式特色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6:45 影响了:

  摘要:交友类节目在十年前的中国风靡一时,为中国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后,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交友类节目风靡全国,高居收视榜首。新派交友类节目倚靠新时代的背景文化、个性的嘉宾、故事化叙事以及真实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节目模式,成为新派交友类节目制胜的关键。本文对于新派交友类节目的研究现状、模式特色以及对于模式中不足浅要分析,对于当下以及未来新派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具有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新派交友类节目;模式特色;《非诚勿扰》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80-03
  
  一、新派交友类节目的研究现状
  
  在十几年前的中国电视荧幕上,曾刮起过一股交友类节目的旋风,从1988年山西电视台办起内地第一档交友类节目《电视红娘》一直到1998年湖南卫视开办风靡一时的《玫瑰之约》,因此交友类节目在国内并不新鲜。2010年1月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这一新派交友类节目摒弃了传统交友类节目单纯“婚姻中介服务”的类型特征,由多位男嘉宾与多位女嘉宾的“多对多”形式转化为一位男嘉宾对多位女嘉宾的“一对多”形式,同时融入心理学解读、悬念冲突以及嘉宾的个性魅力等等丰富的“调味剂”,代表着交友类节目卷土重来,高居中国娱乐电视节目收视率榜首。
  为未婚男女搭建相互认识并且相互了解的平台,并使其双方都有互相选择是否成为朋友继续发展的机会,这样的电视节目被称之为交友类节目,也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个分支,“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对志愿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划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1],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形态并不单一,既可以以力量、技能、智力考验为主题,也可以以性、情感关系为主题,因此交友类节目又称为异性约会型电视真人秀。[2]
  目前在学术界对于《非诚勿扰》等新派交友类节目的兴起、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新旧婚恋交友类节目对比的研究已经不在少数,有一些研究成果将新派交友类节目放在“真人秀”的大范围中去研究,忽视了新派交友类节目相比传统真人秀节目拥有别具一格的典型特色,对于新派交友类节目中匠心独运的模式关注较少,然而正是其特色的模式促成了新派交友类节目的绝对成功。
  
  二、新派交友类节目的模式特色
  
  (一)暴露社会新时代的新文化
  随着社会步入21世纪,人们面临着巨大的求学就业、工作生存、买车买房、看病养老等各种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75后、80后、90后在21世纪已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是各种最大值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在种种强压下,这些社会主力们的价值观、婚恋观发生了变化,与上一辈人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由此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剩男”、“剩女”,与此同时“房子”、“车子”、“收入”、“情感信任危机”成为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谈资。
  新派交友类节目应运而生,不仅力图解决“剩男”、“剩女”问题,也在节目中显示出这样一种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三十而立的男女嘉宾以及背景资料中职业、收入、房车的介绍,还包括女嘉宾的提问、男嘉宾的辩解等等都不难掩饰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精细挑选节目参与者
  1.黄金三角搭档撑起《非诚勿扰》
  一个好节目可以捧红节目主持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同样也可以红火一档节目。孟非是享誉全国的民生新闻节目的男主播,其形象沉稳成熟有内涵,在主持《非诚勿扰》的舞台上,他“没有走常规的‘谈话秀’的主持老路,而是以新闻的眼光和独特经历,以非常健康的形象来抵抗娱乐主持人的内俗。”[3]在一档轻松的娱乐节目中启用这样一名有阅历、有生活体会的资深主持人,造成节目的差异感进而达到收视状态下的平衡感。
  在早期的《非诚勿扰》中,心理分析师乐嘉和主持人孟非的“光头二人组”一明一暗担当着对节目节奏的掌控,乐嘉对于男女嘉宾的心理分析有时很犀利,这难免让嘉宾感到尴尬,受众观看节目时感觉过于冰冷。近期节目组为《非诚勿扰》加入一名女性心理分析师黄菡,在孟非的调侃和乐嘉的犀利中又添加了一份柔和的女性视角解读,搭建起黄金三角搭档,使节目更加平易近人,增添了人情味儿,削弱了棱角感。同时,心理分析师从专业视角出发,建议处理感情问题时的方法意见深入挖掘了情感问题的内涵,有力地提升了节目的品质档次。
  2.精选各类嘉宾,展现丰富看点
  交友类节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性别差异,选取具有性别代表性和独特性格魅力的选手,并且将其展示个性魅力的机会最大化就是节目制胜的关键。作为交友类节目主体和受众注视的兴趣点所在,参与者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新派交友类节目中,节目组对于嘉宾的选择范围扩大化,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各异的职业甚至不同肤色、不同的国籍,因此诸多特征让节目的看点异常丰富。
  另外,节目组对于嘉宾的选择上,还注重嘉宾自身的某项专长,或具有与众不同的外貌、或具备超强的表现力、或拥有突出的专长、或富有极具魅力的个性等等。一旦嘉宾各具特色,节目便会形成强大的气场,吸引更多的受众。
  在《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的选取具有差异性:有咄咄逼人的爱情教授孙雅莉,有含蓄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有以胖为美的大家闺秀陈子微,更有单身母女双双上阵,女嘉宾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对比映衬。而每期选拔的四、五位男嘉宾中,更是迥然不同的类型,有年轻帅气的公交车司机、英俊潇洒的医科博士,有进出车间的机床工人,还有艺术至上的摄影师等等。收入不同、感情经历不同、职业背景不同、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嘉宾同场上24位风格各异的女嘉宾时而短兵相接,时而一唱一和,产生出更多观点,引发更多争议和思考,使得现场拥有更强的可看性。
  (三)环节设置的故事化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电视媒体和受众的喜爱,不仅在纪录片制作、新闻片制作中得以运用,在新派交友类节目中也巧妙地融入了故事化成分,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交友类节目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在《非诚勿扰》中,环节设置的故事化表现尤为突出,包括平行结构运行、连续剧与系列剧交错进行、环环悬念相扣、冲突迭起几个要素。
  每个男嘉宾都是节目的一个单元,每期节目都由4~5个平行单元共同构成,单元与单元之间并不发生冲突。男嘉宾背景资料的展示是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个板块结构起来的,从基本资料到情感经历再到朋友评价逐层深入,因此在每个单元里又分成三个递进的版块来加深了解。这样的平行结构和递进叙事方式架构起整个节目的进程,使节目有整体感,节奏控制感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随时吸纳观众,中途加入收视的观众不会产生看不懂、不理解的感觉。清晰简单的叙事结构有利于节目节奏的流畅舒缓。
  孟非曾经在一期节目中讲到,《非诚勿扰》既是一部连续剧又是一部系列剧。在节目中常常会有连续几期一直留在场上的女嘉宾,她们的一言一行会给受众留有印象,进而受众对于她们也会产生一定的期待和感情挂念;另外每期新出场的男嘉宾都有一些看点,在舞台上同女嘉宾一起呈现出一部部的系列剧,给予观众极大的好奇感和收视期待,也为观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媒介学者丹尼尔•戴扬在阐释媒介事件时是这样描述的,“它们扣人心弦,令人神往。它们以一种收视状态为表征;在此状态下,人们彼此相告必须收看,必须把别的一切搁在一边。”由此可见在连续剧与系列剧的交错进行中,《非诚勿扰》带来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媒介事件”,这不仅使节目具有纪实性、娱乐性的特点,还具备连续性和新闻性,给受众形成强烈的约会意识和关注意识,每到播出时刻就会关注《非诚勿扰》。[4]
  营造悬念是故事化叙事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推动观众和节目情节发展的叙事动力,“通过不断的悬念设置与解答,一步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正是由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一系列的未知元素,使受众在节目进程中充满了探秘的刺激感、积极的参与感和知晓后的不尽回味,进而产生浓烈的戏剧化效果。《非诚勿扰》制造的悬念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对于每位男嘉宾的悬念,从电梯中下来时悬念于其外貌,然后再悬念于其背景资料等等,这一方面的悬念是与女嘉宾同步的,因此受众会拥有一种共鸣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的悬念来自女嘉宾的抉择,是否灭灯,受众会去揣测女嘉宾提问、灭灯的心理,这也营造了一层悬念。双重悬念吸引着观众完整地收看节目,营造了一种让观众与嘉宾同喜同悲、同问同答的氛围,具有感染力。
  人与人之间交流难免发生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既有性格冲突,也有理念冲突和欲望冲突,”而冲突发生在舞台上就显得格外“好看”,易勾起观众的兴趣和“围观”心理,“少了人际矛盾的展示,节目的故事性总归是大打折扣的。”[1]另外,男女嘉宾语言的交锋常常会碰撞出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符合主流社会,或悖逆道德观念,受到争议。这些交锋、观点、争议就形成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另一个元素――冲突,冲突在节目中能够制造小高潮,如同做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小高潮能使节目变得活起来。在节目中一些女嘉宾言辞犀利、观念新锐,他们的价值观同社会宣扬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而正是这些冲突将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推向高潮,如早期遭到热议的“宝马女”马诺、“20万牵手门”朱真芳等等,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嘉宾也就成为了节目的收视焦点。
  (四)即时性谈话凸显真实感
  有一些文章提到在《非诚勿扰》中发现节目中嘉宾有作秀的嫌疑,节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同时受众对于节目的可信度也在降低。其实不然,“真实自然包含两个方面的用意,一是情节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人物性格的基础之上,二是人物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必须符合人物内在的性格逻辑。”[6]真实存在于现场嘉宾的即时反应和对答争辩中,或许嘉宾的资料背景可以作假,但当现场出现语言的碰撞、观点的冲击时,由心理动作反射出的外在动作如眼神、表情等是真实的,这种反应是亲身体验后产生的。而这些感受体验和反应有时也会让电视机前的受众感同身受,因此这种体验的共时性,也成为受众的兴趣点之一。
  如在某一期《非诚勿扰》中2号女嘉宾张闻看到男嘉宾作画时的情景,忍不住大哭,她说她联想到自己的前男友也曾经这么认真地在画画。这样的情感联想和令人动容的场景并不是作秀,而是因为经历过才产生的,恰恰是节目真实感的体现。
  
  三、对于新派交友类节目模式的一些建议
  
  “大众传播的播出是单向度的,不像对话那样有情感心性的交流回应,这种‘无回应’的播出缺乏沟通。”[8]正如王岳川教授所言,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提高,电视媒体中的互动必不可少,然而在新派交友类节目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近期《非诚勿扰》中加入了黄菡、乐嘉、孟非周六周日在新浪微博的《微访谈》与网友进行互动,并将互动内容以游飞字幕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下方,但互动内容多与节目内容无关,网友更多关心的是心理专家能够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节目的可参与性以及互动内容的相关性大大降低。建议导播加强对微博中互动信息的筛选,同时增加互动时段,增加与网友互动的时间,这样扩大微博的信息基数,有利于导播精选与节目相关的信息。
  受到电视节目运营商业化和利益化的冲击,娱乐节目费尽心思赢得受众,有一些不免走入了媚俗的误区。《非诚勿扰》中“拜金女”、“富二代”以及他们轻佻的语言引发了社会巨大的争论,对社会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媒体没有能够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因此建议对嘉宾流露出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补充和修正。电视传媒始终拥有对社会价值观引导和舆论导向的功能,无论是新闻时政类节目还是综艺娱乐节目,都应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大力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品位,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9]。在新派交友类节目的舞台上,主角是80后、90后,他们代表着新锐的文化观念,这就需要栏目组充当把关人,对于正面的观点积极地补充,对于负面的信息及时地修正。
  缺乏“续集”的意识,建议节目加强追踪后期故事。很多受众怀疑嘉宾是台上牵手台下散,这对节目的信誉度造成了损失。因此追踪牵手嘉宾的后续故事,特别是有机会去夏威夷旅行的嘉宾,可以做成一期专题进行拍摄,既能够增加节目的信誉度,同时也能够满足受众的好奇和兴趣。
  
  四、结 语
  新派交友类节目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收视率奇迹已经肯定了它的出现,不论是哪一种衡量标准:“内容为王”、“形态为王”还是“制作为王”,新派交友类节目都占据优势。保持优势,不断创新,取长补短,这样节目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 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张国华.江苏卫视栏目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0(5).
  [4] 丹尼尔•戴扬等.媒介事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5] 陈刚.Discovery 解密――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6] 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邱倩雯,蔡之国.江苏卫视成功因素探析[J].电影评介, 2010(10).
  [8] 王岳川.当代传媒的“后现代”盲点[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5.
  [9] 雷跃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