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试析《吕氏春秋》中蕴涵的健康饮食理念:蕴涵科技理念的小手工制作
 

试析《吕氏春秋》中蕴涵的健康饮食理念:蕴涵科技理念的小手工制作

发布时间:2018-12-27 04:32:43 影响了:

  [摘要]《吕氏春秋》是对先秦文化的一次系统汇集、整理和总结,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饮食理念:提倡节制饮食,主张饮食要适中;反对追求厚味,主张饮食要清淡;主张按“时”进食,根据时间的变化适时调整食物;反对酗酒,主张少吃酒肉;饮食中要注意卫生等。这些健康饮食理念对后世有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吕氏春秋》;饮食观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0-0032-02
  
  古人常讲“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1]
  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观念,往往体现于《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和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之中。作为杂家开山作和代表作,《吕氏春秋》博采众家之说,成一家之言,是对先秦文化的一次系统汇集、整理和总结,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饮食主张。《吕氏春秋》在《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尽数》、《侈乐》、《节丧》、《开春》、《过理》、《任数》等篇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健康饮食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发和警示意义。其饮食健康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反对暴饮暴食,提倡节制饮食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都是节制饮食的提倡者,认为饮食不能过量,而要保持一定的限度。这样做不仅于有利社会,且有利于个人。《墨子•节用》说:“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陆,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截不重。饭于土�,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仪之礼,圣王弗为。”这里墨子指出了饮食的一个目的,就是强健身体、吸取营养,同时,要注意适中。“适”是《吕氏春秋》中的重要范畴,是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如“适时”、“适欲”、“适味”等。在饮食方面,主张适度饮食。《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明确指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吕氏春秋•开春篇》中指出:“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这说明饮食要适可而止,食不过饱,也不过饥,这样会使血脉通畅,五脏安适。若饮食“不适”则极具危害性,《吕氏春秋•开春篇》中指出:“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
  饮食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享受,吃起来爽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烹饪家都注意到这两个方面。但是,作为享有特权的贵族来说,却往往过多地注意后者,他们吃了大量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以后,使胃部负担过重,不易消化,反而影响健康。在烹饪方面,《吕氏春秋》提出了“适味”。《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指出:“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也。”《吕氏春秋》提出饮食要适中,固然有告诫人们珍重生命、注重健康的目的,但主要还是告诫统治阶级富贵时不可穷奢极欲、放纵口腹,否则极有可能害身亡国。这些饮食思想,非常合于健康的要求,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反对追求厚味,主张饮食要清淡
  中国古代中医学认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2]这说明饮食中味道过厚,对人体健康不利。
  《吕氏春秋》在提倡节制饮食的同时,还反对追求厚味,主张饮食要清淡。《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凡食,无强厚昧,无以烈昧重酒。是以谓之疾首。”“疾首”,清人毕沅释为“犹言致疾之端”,即导致疾病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饮食也是如此,滋味太厚,就会伤害肠胃,使口无味。正如《老子•道经》所说“五味令人口爽”、《庄子•天地》所说“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也说:“爽口作疾,厚味措毒。”《广雅释诂》曰:“爽,败也。”于省吾先生说:“五味令人口丧,言五味令人丧其口之本然也。”[3]可见,味多、味厚会乱口伤胃,这和《吕氏春秋•重己篇》中所说的“味不众珍……味众珍则胃充(满),胃充则中大鞔(腹中闷胀),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的观点是一致的。
  《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指出:“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清人杨宫建在《养小录》序中,更直接地论述了淡味的好处,他说:“烹饪燔炙,毕聚辛酸,已失本然之味矣。本然者,淡也,淡则真。昔人偶断肴羞,食淡饭,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几为舌本所瞒。”这说明古人已认识到有些食物本身具有很好的滋味,如果放了五味,或者五味过厚,调料过多,反而会掩盖其自身的味道。在今天看来,少食辛辣厚味的食物,确实可以减轻肠胃负担,益于延年益寿。相反,饮食中味道过于厚重,会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吕氏春秋》中的观点是符合现代科学饮食观念的。
  
  三、主张按“时”进食,根据时间的变化适时调整食物
  《吕氏春秋》主张以“时”进食。《尽数》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主张人不能等到饥饿难耐时才进食,每天要按时饮食,这样才能获得维持生命的各种营养成分,使身体营养充足、血气旺盛。如果在大饥、不饥的状态下过量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不利的。
  《吕氏春秋》也主张饮食要顺应自然四时的发展变化,注重时令。因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变化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在饮食方面,注重根据四时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饮食的内容和方式,这样才利于身体健康。按照阴阳五行的观点:天有五行,人有五脏,食有五味。如春天吃麦和羊肉,可以补脾;夏天吃菽和鸡肉,可以补心等。如果不能顺时进食五谷、五畜,就会使五味错杂、五脏衰乱。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确实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
  
  四、反对酗酒,主张少食酒肉
  关于少食酒肉,古代有许多记载,《论语》中记载孔子平日的生活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又说:“不为酒困。”《吕氏春秋•本生篇》指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这说明喝酒吃肉过多,有损健康。例如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虽然博学多才,给后人留下大量的绝唱名篇。他们的后代却平庸无才,没有一个有成就的。暮年的陶渊明逐渐领悟到后代的呆笨盖缘以杯中酒的贻害。
  
  五、主张注意饮食卫生
  常言道“病从口入”,《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除讲究以上饮食习惯外,还非常注意饮水的卫生,阐述了饮水同人体健康及地方病的关系,《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指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这里的“瘿”即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伛”类似地方性氟骨病,即大骨节病。显而易见,这是长期饮用不同地区水质后的结果。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改善饮水环境卫生,防止疾病的侵袭。所以,《吕氏春秋》告诫人们,在所有的水中,只有甘水(甜水)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益。
  《吕氏春秋》主张吃清洁和煮熟的食品。《吕氏春秋•尊师篇》中说:“临饮食,必蠲洁。”《吕氏春秋•任数篇》中说:“食洁而后馈。”指的就是用食物馈赠和侍奉人的时候更要注意食物的卫生。煮熟的食物具有杀菌、易消化吸收等优点,对身体特别有益。所以,《吕氏春秋•孝行篇》中说:“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这是非常好的卫生习惯。
  《吕氏春秋》还讲究进食时要仪容端正、细嚼慢咽,《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食能以食,身必无灾……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同时,进食时要尽量保持愉快的心情。《吕氏春秋•适音篇》中说:“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这说明内心的感受对饮食有着极大的影响,轻松的气氛、愉悦的心情非常有益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虽然《吕氏春秋》的饮食主张是服从和服务于修身、治国这一政治目的的,但在客观上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史增添了一朵奇葩,对中华民族在健康饮食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朱谦之.老子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