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论《堂吉诃德》中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堂吉诃德简介
 

论《堂吉诃德》中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堂吉诃德简介

发布时间:2018-12-27 04:34:53 影响了:

   [摘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理论,对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行动元模式,对堂吉诃德的各行动元进行了清晰梳理和理性审视,在此基础上发现,“主体”代表的想象的力量与“辅助者”、“反对者”代表的现实力量在相互作用,想象与现实在相互模仿。这一独特视角揭示了《堂吉诃德》文本复杂性的一个根源,也证明“模式”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词]《堂吉诃德》;理想;现实;双向模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2-0071-02
  
   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
   结构主义先驱普罗普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了大量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童话,完成了他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写作。普罗普先把民间童话定义为一个在时间线上展开的31个“功能”,然后提出行动元(即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源)问题。他通过两个程序,一个是描写功能行为以便确定角色,另一个是把角色汇集到一起,然后精简成行动元类。依靠这两个程序,普罗普建立了行动元的最终名单,它们是反面人物、施与者(借给者)、协助者、 被追求者(和她的父亲)、派遣者、主人公(英雄)、假主人公。根据这一名单,普罗普给出了一个关于童话的行动元定义,即童话是含有七个人物的叙事。苏里奥在《20万个戏剧情节》中的思路与普罗普非常接近,他认为戏剧的情节按功能可精简为六个。
   在此基础上格雷马斯认为,普罗普和苏里奥的理论都已证明,使用有限的几个行动元,便能说明微观世界的内部组织。他继承了普罗普童话功能分析的理论内核,将普罗普的“三十一个功能”、“七个行动范围”浓缩为“六个行动元”叙事模型,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它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中的客体为中心,另一个轴系以主体欲望反映于辅助者和反对者关系为模型。这个行动元的双轴图式①为:
  
   二、行动元模式在《堂吉诃德》中的体现
   普罗普认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追寻”,主人公总是在寻找某种东西,不管主人公是谁,也不管要找的是什么,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如果是短故事,就省去一些成分,如果是长故事,则重复一些过程。②追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堂吉诃德》文本中,主要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迷,自命为游侠骑士,要遍游世界去锄强扶弱,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为了这个目的,他出门冒险,但受尽挫折,一事无成,回乡郁郁而死。
   如果用行动元即功能的分析方法来看,主体是主人公堂吉诃德,他愿望中追求的客体就是骑士道。按照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元理论,还应有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的赋义是利益的发送者,接受者的赋义则是利益的潜在获得者。具体到作品中,堂吉诃德完全是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要去游侠实行骑士道的,所以,发送者是骑士小说,它给予了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的动力和根据;接受者则有些复杂,堂吉诃德的主观愿望是将骑士道遍行天下,消除一切暴行,拯救苦难的人,那么接受者应该是世人。但是,他的行侠仗义客观上却是到处捣乱,使挨打的男孩被打得更厉害,让犯人逃跑、好人遭殃等,而且几乎没人领他的情,没人信奉骑士道。所以,接受者只能是堂吉诃德自己。这个关系是围绕着主体欲望对象(客体)所组织起来的,客体处在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中间,接受者是客体的获得者。按照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主体的欲望则投射成辅助者和反对者。所谓辅助者,是有利于主体对客体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力量、条件和因素;所谓反对者,是有碍于主体对客体的追求得以实现的力量、条件和因素。在《堂吉诃德》文本中,主体是追求骑士道的堂吉诃德,那么,相应的辅助者就是由骑士小说、桑丘・潘沙及在堂吉诃德冒险过程中给予帮助并鼓励他的人,如“封授他骑士名号”的店主、公爵和公爵夫人等共同构成的。作为这个叙事的反对者则是反对堂吉诃德出行,痛恨骑士小说的人,如堂吉诃德的管家妈、外甥女、神父、参孙学士、与堂吉诃德辩论的教长等人。当然,辅助者和反对者只是作为功能性的行动元,而不是价值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有关《堂吉诃德》的行动元模式:
  
   在格雷马斯的二项对立结构模式中,斗争首先是辅助者和反对者的对抗。我们在确立了辅助者和反对者之后,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两个行动元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辅助者中,骑士小说是被虚构、创造出来的,说明堂吉诃德行动的依据和模仿的对象本来就是虚幻的,桑丘跟随堂吉诃德也压根不是为了行侠天下,他有非常实际的目的;店主、公爵夫人等又是为什么满足堂吉诃德的愿望呢?是为了取乐,他们把堂吉诃德当作笑料和生活的调味品。辅助者中各角色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只是装作堂吉诃德是理想世界中的人物罢了。所以,他们故意按照骑士小说里对待游侠骑士的礼节对待堂吉诃德,迎合他的心意,随他说什么都顺着他。辅助者的特点就在于他们仅仅客观上造就了堂吉诃德的游侠历程,主观上却没有帮助他实行骑士道的动机。这样的辅助者实际上恰恰是对堂吉诃德追求的反讽。故事越是向前发展,堂吉诃德的追求就越显得荒诞。再来看反对者,管家妈、神父、教长等人之所以反对和阻碍堂吉诃德的追求,出发点就是认为骑士小说宣扬的那一套不可信,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他们为使堂吉诃德头脑清醒而费尽周折,这与辅助者对堂吉诃德行动的鼓动相交织,在堂吉诃德之外构成了故事的一条暗线。主体在追求客体的过程中,始终有辅助者和反对者在此消彼长地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追求,这两者互相作用,形成一种动力学意义上的力量,推动故事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以上的行动元分析证明了作品“想象模仿现实”的特色。
  
   三、《堂吉诃德》对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的丰富
   分析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事物应该是互相作用的,难道堂吉诃德这个主体就没有对辅助者和反对者产生反作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塞万提斯的小说中,传奇的理想世界决没有被现实暗中完全破坏。它既为作品提供了叙述的形式也提供给它相当大的想象的能量。”③正是这种巨大的想象的能量使得“模仿”成为一个双向过程。
   上文说过,起辅助功能的店主、公爵等人的主观意图是取笑堂吉诃德,甚至桑丘也时常在看堂吉诃德的笑话,然而,愚弄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愚弄,逗乐的、引人发笑的主体也是讥笑、嘲弄别人的主体,辅助者中的各个角色都不同程度地被堂吉诃德所转化。例如尽管桑丘常把主人当作疯子,但堂吉诃德不自觉地自始至终愚弄着桑丘,并使桑丘变得越来越不那么“现实”;堂吉诃德以骑士的身份干预公爵的生活,公爵及夫人还极力配合堂吉诃德,他们当然想象自己能够控制这个玩笑,但却在不自觉地模仿着堂吉诃德的梦想。
   堂吉诃德对反对者同样产生了作用。反对者为了达到反对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融入堂吉诃德的想象世界中。例如参孙学士为了让堂吉诃德回家,两次装作骑士与堂吉诃德决斗;神父和理发师乔装打扮诱骗堂吉诃德回家等等。这些情节加重了作品的虚幻性,也共同营造了小说的喜剧效果,使得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更加模糊。
   综上所述,如果说帮助者和反对者代表的现实力量既证明又瓦解了主体追寻过程的想象性与虚幻性,那么主体的能动作用则显现了想象的巨大力量,不仅是想象模仿现实,现实也在模仿想象。这样,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运用于《堂吉诃德》就产生了变化:
  
   因此,解读不同的文学作品会使“模式”产生变化或者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透过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感受到塞万提斯独特的创作理念,进而理解《堂吉诃德》的复杂内涵。
  
   [注释]
   ①A・J・格雷马斯著、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②杰姆逊著、唐晓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③吉利恩・比尔:《传奇》,昆仑出版社1993年版,第61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