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独具风格的沪定桥文化_独具风格
 

独具风格的沪定桥文化_独具风格

发布时间:2018-12-28 04:38:37 影响了:

  位于甘孜州东南部的泸定县,大渡河由北向南流贯全境,高、深、奇、险、窄、幽 、壮、秀构成了大渡河的峡谷风光。大渡河流经泸定县境内近100公里的两岸,有不同时代,造型风格各异的桥梁13座,其中,在泸定这个仅1万人的小县城不足1公里长的河面上,就建有4座大桥,联接东西两岸。
  泸定县众多的桥中,有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桥名的“大渡河大桥”,有十八军进军西藏时修建的“大渡河桥”,有公路拱桥,城南大桥,城北大桥,德威大桥等等。但历史最长也最为著名的要称泸定铁索桥。泸定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迄今已近300年历史。大桥由13根碗口粗、长110.67米的铁链将净跨100米的东西桥台相联在一起。其中,9根铁索作底链,余下的4根分于两边作扶手。底链铁索间的间距0.33米,共宽2.7米,上铺3米长、0.1米宽的横桥板构成桥面。横桥板间隔相铺,犹如窗棂,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减少了风的阻力。为方便行走,横桥板中间有一条0.75米宽的主走道板,两侧靠扶手处则各铺一条宽 0.2米的走道板,人来人往,穿梭自如。在扶手链与底链之间,每隔5米便用小铁链与底链相联,使桥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行人踏上桥,整个桥一齐摇动,起伏荡漾,如泛轻舟。泸定县因“泸定桥”而得名。所谓泸定,即泸水安定之意。因为当年清康熙皇帝误将大渡河当作“泸水”提写了的桥牌。如今,在泸定桥墩西岸,有一块康熙亲笔题写的“泸定桥”石碑。石碑横额上镌刻着“一统山河” 四个大字。泸定桥的修建,是康熙推行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策,联接藏汉商驿的重要举措和必然结果。
  因此,泸定桥又称“皇桥”。自桥建成之日,清政府对它的维修和管理也是特别重视,“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客。朝夕启开封锁,稽查更甚严密”。这种朝开桥门,放人通行,晚关桥门,禁止通行的办法,一直沿袭到1950年泸定解放。风雨沧桑300年, 如今,铁索桥被中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在桥附近修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成立了文物管理机构,对桥进行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铁索桥自建桥至今,曾饱经风霜,几经劫难。据历史记载,1776年,大渡河水暴涨,河水高出桥面数尺,铁索毁于一旦;1915年冬,东桥头失火,桥亭化为灰烬;1917年7月,桥被大风吹翻,底面朝天,铁索折断。但每次损坏都很快得到修复。泸定桥桥龄三个世纪,至今巍然屹立在大渡河上。
  当然,泸定桥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川藏交通的咽喉称著于世,更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业绩驰名中外,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1863年,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石达开率领太平天国部队4万之众,在大渡河西岸与清军对峙,强渡大渡河失败, 铸成了一幕历史性的大悲剧,4万官兵无一生还,全军覆没。时隔72年,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泸定,这时,国民党军队企图借“天险”大渡河,想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当年蒋介石曾电勉国民党驻大渡河南北各军,说大渡河天险,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覆灭之地,共军断难飞渡,必步石军覆辙。当时同情中国革命的中外友好人士也十分担心红军会不会走石达开的道路,悲剧会不会重演?如今历史早已作出了回答。而作为其历史见证的泸定桥,也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之中记下了更多的辉煌。新中国第一代领袖毛泽东,在他的《长征》诗中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诗句,泸定桥也因此而永载史册,名扬天下。1985年,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总书记曾来到泸定并亲笔题写了“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的对联,高度赞扬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光辉业绩。
  泸定人民为了缅怀红军英灵,在泸定铁索桥附近修建了一座红军纪念碑;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挥毫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聂荣臻元帅题写了纪念碑文。
  泸定铁索桥,从清代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有“13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曾有4位中国最高领导人为此桥题词赋诗赞誉。
  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中就有七位元帅以及无数的将军、名人、志士从这座桥上走向了胜利的彼岸,走向了一条通往共和国的胜利之路,成功之路。
  泸定铁索桥以及大大小小泸定的桥已远远超出了作为道路交通的内涵,更具有政治、经济、商贸、军事、旅游等多方面的意义,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和魅力的泸定桥文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