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德国工业4.0有多么可怕_转变发展方式下中国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德国工业4.0有多么可怕_转变发展方式下中国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发布时间:2019-02-20 03:56:50 影响了:

  文章对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国际比较,提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工业应立足自身竞争优势,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向国际纺织产业链的高端迈进。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hen put forward that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adjust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actively unde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speed up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as a wh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chain.
  纺织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少数产业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活跃市场、安置就业、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然而,从2007年起,尤其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周边国家竞争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要素成本普遍上涨等一系列变化给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利因素。2009年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以振兴本国产业、保障就业为由,加强了环保、技术壁垒的设置,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市场产生了明显冲击。“十二五”时期,我国步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
  一、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评价与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衔接、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我国纺织工业具有市场化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低,国内外市场潜力大以及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配套协作等优势,构成了目前主要竞争力来源。
  1. 纺织工业竞争力测算
  参照波特钻石模型,构造了一个纺织工业竞争力三层次评价体系。
  采用2001 ― 2009年纺织工业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值并绘制变化折线。
  由于测算结果反映的是所选年度竞争力指数的相对值,2001 ― 2004年数值为负,2005 ― 2009年数值为正。由于数值的正负不影响比较结果,本文没有进行调正处理。从竞争力指数变化来看,2001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有 3 个特征。
  第一,总体上,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稳定,我国纺织工业步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从2005年开始,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指数呈加速提升趋势。显示2004年竞争力指数曲线出现拐点,即折线的斜率开始增大,从2005年起,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提升速度进一步加快。这显示了2005年配额制度取消后国际贸易环境优化使我国纺织工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2008 ― 2009年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低于2007年和2006年水平。说明对于出口比重约占 1/3 的我国纺织工业来说,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萎缩对我国纺织出口行业影响较大,使得当年竞争力指数下降明显。
  2.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横向国际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中国工业化报告》的五大类指标体系来反应国际行业水平的差异:工业生产效率指标、工业技术投入及先进性指标、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指标、工业发展环境指标。依据国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选取以上五大类指标体系中的一些特定指标来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国际水平。在具体计算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指数时,沿用了指标赋值后的加权平均法:
  工业竞争力水平综合指数 = ∑(实际指标值 / 标准值)×权数)。
  计算出来的纺织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 ~ 100 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竞争力综合水平越高。计算结果。
  根据对纺织工业竞争力各项指标的国内外水平的确定及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为 48.25%,即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大致相当于世界先进的 50% 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而《中国工业化报告》认为,我国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或现代化水平值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 20% ~ 30%,那么我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综合指数远超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综合值。因此,虽然我国纺织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在我国工业体系中是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
  二、把握机遇,积极调整纺织工业竞争战略
  1. 增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领域竞争力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原创技术开发。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业开发;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等 4 个领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一直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能否加快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决定我国纺织工业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
  二是购买和储备尖端技术。技术贡献率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纺织优势企业之所以能立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技术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积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有些国外纺织企业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开始寻求研发伙伴,甚至为了企业正常运营而出售部分技术。因此,我国纺织优势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研发,或选择购买一些尖端技术,加快向技术高端迈进。
  2. 加快推进品牌竞争战略
  一是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我国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成长尚处于起步阶段,出口产品仍以低利润的OEM和ODM为主,国内大中城市高档纺织服装市场也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占据。当前应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稳定低端市场、开拓中端市场、突破高端市场的品牌建设思路,加快提高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二是适当收购国际品牌企业。我国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经营战略,收购一些国际品牌企业,加快我国纺织品牌建设,并借他们已有的销售渠道拓展国际市场。例如,2009年6月29日,法国皮尔 • 卡丹公司宣布将旗下在华成衣和衣饰业务卖给两家中国公司――广州健升贸易有限公司和卡丹路公司。中国纺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更是我国纺织企业实力打造的结果。
  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类市场受影响的程度不同。纺织品服装出口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加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贸易往来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场多元化不但可以分散国际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优化我国纺织出口结构。在传统高端市场竞争中,我国纺织出口附加值较低,应在保证现有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品牌、技术领域迈进。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亚一些新兴市场中,我国应主动把握消费需求趋势,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将我国纺织工业终端产品的销售甚至生产环节转移出去,缓解金融危机后出口转内销给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
  4. 健全行业标准以推动国际化进程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是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保障。
  一是打造绿色纺织。绿色环保是纺织品服装的生命,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欧盟是最早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绿色壁垒的地区,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规范生产过程并控制最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打造绿色纺织不仅需要走高科技路线,不断在绿色生产领域开创新技术并降低市场化成本,更需要制定行业标准加以规范。纺织工业要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纺织工业耗能占全国工业能耗总量的4.3%,规模以上企业用水量占全国工业企业的 8.5%,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的 10%。其中 80% 为印染废水,平均回用率仅 10% 左右。由于我国目前排放标准等不够健全,加上有些纺织企业对环境严峻性认识不足,节能减排投入少、先进技术装备采用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高质量环保产品的生产远低于国际市场要求,成为向新阶段迈进的瓶颈。
  面对国际市场的剧烈变动,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在现有产业链分工基础上,把握机遇,积极做出竞争战略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中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向纺织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黄群慧,余菁,等. 中国工业化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9.
  [2] 王茁. 收购国际品牌证明中国产业趋于成熟[ EB/OL].
  https://www.省略,2009 � 06 � 29.
  [3] Casson M C. Global Research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