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时政要闻的稳与活 活稳
 

时政要闻的稳与活 活稳

发布时间:2019-04-02 05:42:18 影响了:

  时政要闻版之难,难在既要稳,又要活;既体现党报的规定性,把准导向,充分、准确、严谨、一丝不拘地把领导人政务活动报道好,又要体现改版要求,注重内容的新鲜可读、视角的新颖独特、标题的抓人抢眼、版式的美观大气。
  岂只是时政要闻版,大而言之,几乎每个版都有这样的难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何在新闻理想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现实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恒久课题。处理好了,三个“主义”之间就并无矛盾,并且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多方满意。
  下面结合几个例子,谈一点个人感受,涉及领导人活动如何报,典型人物如何抓,记者走基层如何走——
  一是2月23日的一版。领导人政务活动如何报道,此版几篇报道提供了启示。
  1.篇幅不宜过长。此版上有6篇,条数不少,都不长,因此版面显得不那么呆滞。
  2.标题很重要。昌尔书记的两篇报道,标题拎出了观点,且拎得很到位,“马拉松”、“百米短路”、“雪中送炭”等字眼,使会议报道不那么僵硬,有了灵气。我相信领导本人看到这样的标题也会满意。
  3.要体现新闻本位。国生省长那篇,主标题说事,领导名字放在副标题,体现了新闻本位,而不是会议本位。
  二是2月14日一版关于“最美妻子”高亚琴的报道。
  人物典型报道一直是党报非常看重的品种。今年上半年,本报报道了不下20个典型人物,还按照宣传部门“用正面典型引导人”的要求,开设了“湖北好人”、“湖北英雄”等专栏。但是,我心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位跪地为丈夫喂饭的应城媳妇。
  为什么能打动人,我认为有3个要素:
  1.草根性。平民英雄最能打动人。
  2.具有感人的细节与画面,并且,这细节与画面本身就是新闻的主体,即不是全面地写人的一生,从生写到死,而是撷取其一生中最温情、最感人的细节、话语。
  3.新闻性。把典型人物置于事件中,通过新闻事件“引爆人物”,人物的魅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
  三是上半年处理的几篇印象较深的“走基层”稿件。
  记者走基层、走转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记者下去了,还是一般性的歌颂表扬,还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记,那记者何必下去。既然下到了一线,甚至蹲点调研了,写出来的东西,就要有不一样的风貌。
  印象较深的有几类:
  一是蔡总的《惊心、揪心、放心、开心——重回巴东万流乡》。这样的报道有历史感,有人世沧桑在里面。正面报道如何厚重起来,此篇堪为范本。
  二是记者范步到湘鄂赣交界处采访,写出的不是游记式的东西,而是紧扣“中三角”这个主题,提出建设岳阳咸宁九江“小三角”中应关注的问题,与热点扣得很紧。
  三是陈启海春节走基层写的《都来帮帮“流打鬼”》,通过亲身经历的故事,提出应该帮帮农村无业青年。“流打鬼”也是弱势群体。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记者既然下去了,就要用敏锐的眼光观照最现实的问题。
  最后,我认为走基层中有一类报道应该破题,就是为具体的民生问题鼓与呼的报道。哪座桥该修了,哪条路成了断头路,哪里的农民还住在危房里,哪里的农民还吃不上自来水,这是最容易找到线索,报道最容易取得实效,最受读者欢迎的一类报道,希望有更多的记者破题。
  半年来,时政要闻版块有以下特点。
  一版,领导人活动报道平稳、平衡,未出现任何重大纰漏;主题报道、策划性报道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处理;东湖放评持续推出,特点鲜明,逐渐成为品牌栏目;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偶有出新出彩的好版式出现。
  二版,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难办的版,规定动作多,领导人活动扎堆,还有大量转文,在一版、三版之间,需瞻前顾后、承前启后、左顾右盼,但在国安的调理下,一个容易成为“垃圾版”的版面,呈现出一定的可读性,特别是“喜迎十八大”之类的多个集纳式专栏,有一定的冲击力。在规定动作报道中,通过精编、精选角度,常常能最大限度“榨取”新闻价值。
  三版,“软化”政治新闻,摆脱话语方式的程式化和僵硬,是该版的主要诉求。经过付勤主编的打理,该版呈现清新可人的风格,通过精选角度,改进文风,贴近性、可读性大为增强,特别是标题的打磨,常让人有惊艳之感。
  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这个版块可改进的东西还有很多。相信在王兵主编的统筹之下,后续会有大的提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