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敬畏源于知耻】知耻敬畏自律
 

【敬畏源于知耻】知耻敬畏自律

发布时间:2019-04-05 05:24:02 影响了: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的罪感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人历来看重知耻精神。可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步入小康,精神生活却挣扎在“贫困线”附近,常出现“荣”“辱”颠倒的情况,这也是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原因。
  当下部分国人只看“钱程”,笑贫不笑娼,加上隔墙扔砖头般的反腐现实,导致党纪国法的威慑力打折扣,甚至刺激了一部分“前腐后继”的掌权者——毕竟腐败成本相对低廉。有些人并不把受到法律制裁看作是多么丢人的事,至于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可耻的行径,更被一部分人认为那是别人有“本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集体无意识,污染了社会风气,误导了价值取向,敬畏之心成了“紧缺”的奢侈品。
  《礼记·大学》里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为一个人的言行时刻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根本没有掩藏的空间。虽说一些无耻的做法甚是流行,世人皆知,但终归摆不上台面,一旦被捅破,内幕公之于众,还是会招来不少骂声和“板砖”,当事人因羞耻会产生一些实质性的敬畏。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当众嘲弄,或自己感到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无论哪一种,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敬畏力量。但耻感的产生来源于被发现——如果越线行为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反对和“根本性”惩罚,耻感会自然而然的减弱。从时下某些人敬畏感缺失症日益严重的情形来看,重塑耻感文化势在必行,只有营造浓厚的知荣明辱、知耻洗耻的氛围,无耻无畏者才会“曲低和寡”失去市场,直至被“显规则”淘汰出局。
  营造知耻有畏的舆论氛围,需要充分运用“全民麦克风时代”的微力量,掀起蝴蝶效应。一是安装“定位仪”,使当权者的生活“被直播”。一些人之所以常做龌龊之事,却依然能够坐在台上教育、教训他人,关键是其行为只被 “圈内”人知晓,形不成压力。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如今,由于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任何个人都能轻易地完成信息的获取、生产、分享和传播。只需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合适的监督平台,允许普通群众发“微言”,并且监管部门能够认真对待,保管当权者成为“透明人”,“裸奔”于众目睽睽之下。二是加重处罚,消除侥幸心理。部分人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试探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于高额的“冒险收益”。法制方面的中国特色应体现在以民生为本上,对于蔑视群众、公权私用、危害民生等职务犯罪,应在普通人最高量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处罚限度,或“毁灭性”惩罚,使其一辈子不得翻身,真正起到“收拾一个,老实一片”的警示作用。三是从我做起,自觉营造知耻有畏的社会环境。两横一竖就一个字:干。没有实际行动,进步理念不会自动变成进步实践,“进步”也只能是“原地踏步。在猛烈抨击国人缺乏耻感、没有敬畏的时候,我们自己是推波助澜、随波逐流呢?抑或是靠“燃烧”自己在混沌中为人们点亮一丝希望呢?行动,需要付出代价,或许还很沉重,但“唯其艰难,更须坚守”,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人民和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才是新时代青年的正确选择。
  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营造全社会知耻有畏的氛围,有利于保持住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准备“出轨”的人时刻觉得背后总是有人在盯着自己,议论着自己,如芒刺在背,活着会不安,死了会“遗臭万年”,子孙后代也抬不起头,自然有了敬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