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谈预习前提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谈预习前提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4-18 04:32:29 影响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化学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要由讲堂变为学堂,学生要由被动变为主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同样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需要已有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对本节课内容的快速把握,预习无疑成为最佳的方法。不过预习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预习很容易使学生直接从课本中获得结论,使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预习的利与弊
  1.预习的益处
  (1)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过程,原有知识自主延伸,原有能力自主提高。学生在预习中对概念、公式的阅读和思考中,自学能力便逐渐形成。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走出校门后很多知识、信息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自学的方法,获得自学的能力,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之一。
  (2)预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在预习中,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形成知识内容的大概轮廓,消除了学生获取新知识时的抵触情绪,使新知识的接受和吸收变得更容易、更顺利。在预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体验探究活动目的更明确,活动也变得更高效。预习更利于学生了解重点、难点,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
  2.预习的弊端
  (1)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预习往往使学生直接获得结论,记结论、背结论,忽略获得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能力、价值观等的培养。课堂教学往往会因为学生的预知结论而使探究失去本来的意义,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长期下去,预习不仅限制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全违背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
  (2)预习使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一部分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及自学能力的限制,在预习中对新知识的理解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往往似懂非懂、不懂而自以为懂,以至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忽视教师设置的问题和探究过程,误以为记住结论就是掌握了知识,从而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态度、习惯的恶性循环,终会使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成为空谈。
  二、预习前提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1.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
  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应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预习特点。教师的课堂预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学生预习后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进行合理的课堂预设。如,学生预习后对教学活动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调控教学节奏,制造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气氛,防止此现象的出现。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仍存在某些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中可以设置适当梯度的问题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应发挥学生的预习优势,摒弃其弊端,使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助推力。
  2.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学生真的会预习吗?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和内容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进行正确、适当的课前预习。哪些内容是需要预习的呢?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注重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某些知识可以直接通过阅读课本获得,而另外一些知识尽管课本对试剂、仪器、操作都有明确的表述,也不宜进行预习。
  3.预习后课堂教学的开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预习的效果千差万别。教师可利用课前调查、课上询问的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合时机、适合学情的调整。这不仅使学生全面掌握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拓宽思路,体会到其他同学预习和思考的角度,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预习方法。
  预习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知其利弊,扬长避短,才能让预习前提下的课堂教学得以最完美地呈现。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顾建辛,高中化学怎样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