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3:12 影响了:

第一篇: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工业企业稳步向前发展,抢抓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机遇,壮大我县工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工业企业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9月13日至14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并特邀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台宗仁及县商务(经济)局、县乡镇局的负责人,在县政协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到金杞福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靖远丰源面粉有限公司、甘肃长河食品公司、白银虎豹化工有限公司、靖远新力水泥公司、白银嘉瑞陶瓷公司、靖远金达化工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委员们就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工业企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逐步形成以轻工、煤炭、建材、化工、焦炭为骨架的工业体系。进入2014年第四季度,全县工业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县工业企业在危机中求生机,争投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力地遏制了工业经济下行趋势,2014年后半年逐步呈现出企稳回暖的好势头,2014年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持续向好发展。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中小企业个数达到492户,从业人员23950人,销售收入217800万元,同比增长15.16%,实现利润8600万元,上缴税金3020万元,劳动者报酬2400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3483万元,增长68.23%,完成年下达任务的47.2%。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经济实体达到33250户,销售收入完成372014万元,同比增长15.59%;完成增加值150800万元,同比增长15.84%。

(一)工业生产总量稳步提升。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14年的12.99亿元增长到2014年8月的17.56亿元,保持了年均18.0%左右的增幅,总量增长了4.57亿元。主要产品发展已具规模,具有了原煤120万吨、水泥25万吨、焦炭10万吨、电石21万吨、磷肥40万吨、脱水菜2014吨、机砖机瓦50000万块的年生产能力。

(二)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年均以双位数的速度增长。工业总产值由2014年的4.23亿元增长到2014年8月的5.98亿元,年均增速为29.6%。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企业户数逐年加大,比重、户数分别由2014年的39%和20户提升到目前的45%和27户,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企业14户,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户。

(三)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增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项目总数8项,完成投资9600万元。其中德炘园食品有限公司饼干生产线和甘肃天辰脱水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脱水菜生产线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14年,项目总数9项,完成投资11880万元。其中晖泽化工公司1台25000kva电石炉生产线、甘肃长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建的膨化食品生产线项目和万家兴集中供热三期工程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14年,项目总数16项,完成投资15500万元。其中嘉瑞陶瓷公司西式瓦生产线、金杞福源、宏达矿业生产线等项目当年投入生产。2014年,项目总数13项,截止8月底完成投资7087万元。三年来,全县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共46项,完成投资44067万元。

(四)企业抗波动能力得到增强。面对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县工业各行业不同程度的侵袭,企业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千方百计寻求金融危机期发展机遇。2014年第四季度,工业整体运行态势逐渐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内在动力很不足,在这当务之际,企业坚定信心,注重调整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2014年,回升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运行态势逐步向好发展,企业抗波动能力有所增强。

(五)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升级优化。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传统工业逐渐向高新技术靠近,产业结构逐渐向新型工业迈进。支柱行业中,以电石和焦炭为主的冶金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原煤采掘为主的煤炭业、水泥和砖瓦为主的建材业竞相发展,2014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7750万元、19216万元、9018万元、8552万元,分别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3%、30%、14%、13%。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刘川工业区已完成总体规划文本,9月底进行论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79.4万元,重点企业开始向刘川工业集中区聚集,目前入园企业已达4户,总投资2.1亿元,完成投资1.1亿元,产业聚集进程正逐步推进。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刘川工业区与兰州高新区正式签定了共建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刘川工业园合作协议,将按照“一区多园”管理模式进行规划建设,从而搭上了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快车道。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已组建担保公司2家,运行情况良好。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110多户企业担保贷款1.3亿多元。

(六)节能降耗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健全节能工作领导机制,逐级分解节能目标,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农业等重点用能领域主管部门及县属7户年耗能2014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层层签订了节能目标管理责任书。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一五”以来,全县已依法关停或取缔小煤矿3座(靖安王家山煤矿、东升乡红湾村煤矿二号井、五合乡白塔村煤矿)、造纸企业4户(北湾农场造纸厂、启芸造纸厂、金龙纸业制造厂、华夏纸品公司)、淀

第二篇:关于我县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大扶持力度 破解发展难题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关于我县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为进一步调查了解我县工业发展现状,加大对现有工业企业服务与扶持的力度,破解工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步伐,县政府组织调研组,深入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调研,并召开了由县直有关部门(单位)和相

关工业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关于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和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0家。2014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72952万元,同比增长30%。今年1-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克服冰灾及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2014万元,同比增长34%;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9940万元,产销率达98.7%。

1、农产品加工业

以鑫隆食品、金龙罐头、天君动物、诺伊尔等企业为主,已成为我县工业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的一半,其中果蔬行业1家,粮油行业1家,林产行业10家,禽畜行业1家,制药行业2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114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鑫隆食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金龙罐头、天君动物、诺伊尔。该行业大个企业多,有资源优势,发展比较迅速,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2、机械加工业

以县得力机电、时锐机械等为代表,规模以上企业3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612万元。机械加工业作为我县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和企业产品都相对稳定,小型挖掘机、石油机械配件等产品有一定的市场,但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3、建材行业

以南峰水泥为代表的建材业,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水泥厂2家,粘土砖厂1家,电杆厂1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8612万元。该产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岩品质较好,水泥行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但是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必须转轨变型,要抓住这个转型期上马一批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4、冶炼行业

以正和工贸为代表,规模以上企业1家,今年1-10月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702万元,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今年的产值大幅回落,同比下降了51%。该行业产品附加值高,属长线产品,但企业个头小,规模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我县工业近年来虽然(请关注好 范 文 网:wWw.HaoWORd.cOM)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是:

1、资金问题。资金匮乏是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县大部分企业都是边建设边生产,随着企业正式运营开始,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一些企业建完厂房,流动资金就不足了。尤其是后期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二期、三期工程资金落实不了,资金问题成为了阻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特别急需资金的企业有:天君动物有限公司(该公司只需100万元,就可启动生产)、诺伊尔生物制药。据统计,我县工业企业急需发展资金4000余万元。而金融部门对企业贷款的条件限制比较严格,手续繁琐,致使企业贷款困难。

2、缺少品牌。我县30户工业企业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2户(南峰水泥、梦都)。在10户林产企业中,没有一个自己的著名商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够评为省市名牌的企业也很少。企业创品牌意识淡薄,形成不了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3、人力资源匮乏。据调查,目前工业企业缺少各类技术人员近千人,其中管理人员300余人。在这次征求意见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提出了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县劳动力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劳动力缺少,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加工企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有的企业甚至3、4个月人员就能达到全部“换血”,人员的流动对企业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从而出现了企业之间相互“挖墙角”的现象,在提薪的吸引下,人员流动性更强,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提高,工人也不利于管理,各项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更是难以完成。高精技术人才的匮乏也使得我县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只能停留在原始的粗加工阶段,很难向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

4、部分企业财务帐目不健全。我县工业企业中,企业帐目很不健全,木材加工个体工商业户基本没有建立帐目,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很难进行有效统计和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市里统计我县工业企业发展指标,主要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指标。由于企业财务帐目不健全,很难真实地反映规模以上企业的

收益。

5、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完善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近期我县工业园正搞施工建设,有的线段尚未完善,给部分企业生产和建设造成困难。经常性的停水停电给企业生产增加成本和生活带来十分不便。光缆、通信等配套服务也不健全,企业接不上宽带,看不到有线电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单调。

6、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从总体看,我县工业产业层次偏低,加工链条不长,产品关联度不高,受产品市场价格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有变,企业生产形势就会逆转。如鑫隆公司,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市场受阻,仅两个月就亏损三百余万元,现有几百吨产品库存,流动资金紧张,在建项目停工,工人工资两月未发,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意见及建议

调研组认为,加快我县工业发展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工业企业自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企业体制,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工业企业采取切实有力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拓宽融资渠道,突破融资瓶颈。

1、建立银企定期沟通机制,融洽银企关系。一是由政府牵头,成立银企联谊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活动,密切银企关系。把重点项目列入银行预选客户的首选对象,给予重点支持。二是邀请金融部门负责人到重点企业和项目单位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得到最大的支持。

2 、增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纳税大户和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改、贷款贴息、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训。

3、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企业发展基金和贷款。

4、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高级专业人才对企业会计进行培训;由财政局、审计局组织人员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等,使其符合银行信贷要求。

5 、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培育信用中介市场。鼓励社会上一些有实力的公司或个人向工业企业进行投资。

6 、营造诚信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使信誉好的企业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信誉不好的企业,受到社会监督,营造努力营造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快人才培训步伐。

1、建立完善技工培训基地。以县职业中专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教学资源优势,招收专业劳动力,培养后备人才,县财政可以拨专款用于学校添置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聘请教师;同时在学校建立相关专业的短期培训基地,对社会失业人员、企业转岗人员,进行岗前、岗位短期培训学习,为重点工业企业输送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

2、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帮助工业企业引进急需人才,并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发展企业。

3、建立工业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料库。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将我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近期从沿海地区返乡的农民工的学历、专业、联系电话等资料详细录入,以备企业选用,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保证企业的发展后劲。

4、建立科技人员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引进和留住人才。

5、立足企业自身,加强与高校(院、所)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培养企业的自己人才,包括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和高级技工等方面的人才。

(三)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品牌数量。

1、积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牌,打品牌。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创新田自己的名牌,用品质好的产品开拓市场,用名气大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全面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诚信度,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2、建立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奖励资金。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或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以及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县政府予以重奖。

(四)加强财会指导服务,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加强对工业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县财政局要加强对全县工业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工业企业财会人员培训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县国税局、县地税局要对各工业企业财会人员的税务知识进行培训。县经委、县发改委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和县地税局开展全县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大检查。

(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县工业园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重点加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货场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为我县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六)适应产品市场需求,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1、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紧紧抓住我县工业企业自身优势,加快发展下游产业,积极推进主导产业产品链条的延伸,推动工业结构向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有效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2、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扩大市场占有率。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工业企业特别是骨干工业企业,要开发和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增强自身适应市场、应变市场的能力和活力,不断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第三篇: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发布时间:2014-6-10信息来源:

为加快推动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自治区经委对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本篇报告。

一、 发展现状

我区中小工业企业遍布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涉及到工业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加快实现和谐内蒙古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单位数量多、经济总量大,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2014年全区中小企业50.12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其中中小工业达到12.1万户(其中法人中小工业企业1.09万户,个体工业11.01万户),占全部工业的99.96%,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791.8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66.21%。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2974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2.36%,实现销售收入2682.6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5.74%,实现利润255.9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6.96%。

(二)发展趋向集聚、集群化开始显现,成为壮大我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大企业、大项目不断在我区落地,拉动了我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今年1月我区启动了“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自治区政府安排8000万元中小企业专项贴息资金用于推进此项工作。目前,通辽市玉米加工、赤峰市有色金属加工、包头市机械装备制造业、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农畜产品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羊绒加工业等产业已初具规模;通辽市铝延伸加工、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乌兰察布市氟化工等产业已有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乌海市pvc、阿拉善盟盐化工等产业有一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三)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扩大社会就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渠道。 2014年,全区中小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30.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80.21%。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014年,全区城镇率达到了48.6%。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三大体系初步形成。

在培训体系方面:重点实施了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开发区、各大院校、中介机构等针对企业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涉及企业管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中介机构服务、企业自主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融资担保体系方面:截至2014年底,全区工商注册的各类担保机构209个,正在构建“一个核心、三级层次、网状结构”的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组建了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服务中心,筹办了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网站,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即将启动,地区各级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正在逐渐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中小工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外部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内部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两大方面。

(一)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

1、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从间接融资渠道看,银行贷款存在诸多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惜贷、恐贷、拒贷”现象。从直接融资渠道看,空间极为有限,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2014年,全区新增贷款62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只占到15%,而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的56%。2014年全区安排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贴息资金6000万元,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难,只发放4527万元贴息资金。

2、政策法规保障不够有力,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国家发改委围绕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联合有关部委将陆续出台37个配套文件。我区针对中小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主要有《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虽然从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对促进中小企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在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等方面,还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和保护性法规。

3、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除自治区本级和1/3的盟市有一些不够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外,多数盟市尚缺乏能够提供多种服务职能的规范的中介组织。现有的社会化服务机构由于受资金、观念、认识、素质等因素影响,尚不能系统的提供信息、融资、技术、培训、人才等方面的服务,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受阻。

4、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管理水平低、信息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都与我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有着直接关系。

(二)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

1、“家族式”企业多,以多元化投资为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少。

据2014年统计,中小工业企业按所有制类型分,私营企业和其它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6800户,占整个企业法人中小工业企业的62.4%。六成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上处于家族经营、经验管理阶段,创新、品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弱,影响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2、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的多,“扎堆打捆”集群化发展的少。

根据“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区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虽然开始显现,但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90%以上的中小企业属于分散化经营,靠个体自身来发展,在资金、生产、市场、技术研发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和规模优势,彼此间缺乏合理有效分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市场恶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3、资源型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目前,我区中小工业企业95%以上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传统资源初级加工行业,进入通信装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的中小工业企业不足50户,年工业总产值不足百亿元。2014年中小工业企业的产值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占整个中小工业企业年工业总产值的73.31%。

三、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区中小企业要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延长产业链;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形成产业集群;围绕重化工基地搞配套,进行产品深加工。按照“培育一批、做强一批、壮大一批,梯次推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万千百十”发展战略:即:在“十一五”期间,在万余户法人中小工业企业中培育10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中做强百余户重点中小企业,在推进“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中建构20个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从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两个层面着手,有序推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争取“十一五”末,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万亿元。

(一)完善“五个体系”,推进“五项工作”,加强中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建设。

1、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引导调控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投向和投量及有关政策,按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重化工基地建设搞配套的要求,全面推进“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做好“三篇文章”,即:在参与企业间和产业链条间的分工与协作上做文章、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加工上做文章、在大型基地和特色园区的配套生产上做文章,促进产业延伸、升级,提高产品层次,逐步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集群化发展,使我区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得以完善延伸,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依托。

2、逐步完善融资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工作。

在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方面,借鉴山东省德州市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功经验,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担保一体化服务,以经济和行政手段整合征信评级、担保和金融等资源,共担风险、共获收益,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调动征信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积极性。同时,将政府的政策优势与金融机构的融资推动优势相结合,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增强担保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最终使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得到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方面,加快建立自治区级和盟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成长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直接资助,或在贷款利息方面给予贴息支持;政府搭建区内企业与区外投资者合作平台,每年召开全区企业资本重组(股权融资)推介会,引导中小企业以债权和股权形式融资;扶持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体系。

3、逐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政策法规环境建设。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结合实施 “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在“十一五”期间研究制订《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指南》、《内蒙古自治区发展产业集群指导意见》,规划全区中小企业发展蓝图,明确发展中小企业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引导中小企业“扎堆打捆”集群化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各种经济成份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4、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各类服务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在2014年前,在原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在东、中、西部各整合组建一个融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市场开拓、信息

咨询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服务行为,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及其它培训质量。对全区中小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普查摸底,掌握人才需要走势,本着推动创业促就业的目的,向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提出人才培育重点,提高培训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发展较好的开发区建立创业孵化器,对创业者进行多层面的培训、服务、孵化,为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5、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信息网,实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引导和推动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配置,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研制信息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经营管理实时化、运作过程规范化。

建立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分析制度,加强中小企业动态跟踪管理。按季分行业和地区及时发布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把我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国内外进行分析比较,为政府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加强引导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和建议。

(二)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个提高”,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1、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逐渐向提升质量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区中小企业发展开始步入质量提升阶段,应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在制度创新上:要围绕实现资本社会化,改变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的格局,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技术创新上:增强“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开放式经营,共建技术中心,联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公共创新平台和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管理创新上: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加大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终身学习型企业文化,积极营造“学习掌握科技,科技创造财富”的良好氛围。

2、从主要生产传统资源型产品,逐渐向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我区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发展壮大自治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向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工业园区聚集,与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专业化协作关系,加快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努力把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成为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积极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民营科技企业。

3、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逐渐向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转变,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小企业要把追求经济效益与实现社会效益和遵循现代市场经济法则结合起来,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环保”发展之路。要坚持质量立业、品牌兴企,严格照章纳税,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要处理好与环境和生态的关系,牢固树立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4、从主要依靠区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区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中小企业外向发展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我区中小企业要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意识,通过走外向型的道路实施开放式发展,在深度参与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努力提升整体素质。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加快、国内地区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的大好形势,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区外政府和相关组织合作的新途径、新机制,务实推动重点项目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各盟市招商洽谈会等大型国际国内贸易交流会议这些平台,展示自己,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走出去、引进来”。依托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口岸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跳出内蒙古发展自身。同时,积极引进区外、国外人才、资金、先进技术和装备,充分利用区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来源: 内蒙古工业、内蒙古首家工业经济综合性网站 作者:张树德 胡瑞芬

发表日期: 2014-5-24

第四篇:罗甸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罗甸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

1调研背景和意义

1.1调研背景

规模以上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 八五”、“ 九五” 的快速推进,以及“十五”“十一五” 的稳步发展,中国的工业发展成绩卓著, 推动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形成了环渤海重工业带、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对于欠发达的贵州来说,“十二五”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集中打造“五个100工程”更好的实现富民强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罗甸受交通因素的限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全县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3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4亿元,产值总量小,与罗甸辖区面积3013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资源显得格格不入。

1.2调研意义

工业的发展将带动社会不断进步,特别是大中型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将大量解决社会就业,实现税收推动科技发展等一系列的进步,贵州在“十二五”围绕“四化”同步,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为全省发展聚集更多要素、积蓄更多能量。

第1页(共5页)

罗甸工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关起门来搞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发展需要与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发展大环境有一定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掌握完善的发展信息,找到本地的发展优势才不会失去最好的发展机遇。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7%;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中部地区增长10.5%,西部地区增长11.3%,贵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6%,居全国第二位;罗甸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5%;似乎从何种角度看,罗甸规模以上工业发展都是不错的,但无论是从国家对贵州的要求还是省、州对罗甸发展的要求来看,罗甸要实现与全国人民的同步小康,我们需要更高的自我要求和发展力度,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必将是重中之重。

2资源结构与发展现状

2.1罗甸县的资源结构

资源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基础,县境内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藏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境内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蒙江、曹渡河;蒙江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县境,注入红水河;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1%;矿藏有硅石、铁矿、辉绿岩、米黄色大理石等;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硅矿储量78.4万吨,远景储量大于300万吨,辉绿岩储量较大,色泽美观,石质精密,无孔隙,板材磨光面光洁度高,可雕刻性能好,其远景储量在3000万立方米以上;还有煤、锑、褐铁、

铜、砷、汞、冰洲石等矿藏。丰富的资源结构为罗甸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甸工业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2.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当经济发生动荡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所有身处其中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由于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虽然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较快,但也要看到,因需求不振、产品价格下降等原因,部分行业发展放缓。

2.3罗甸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工业企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历史性机遇,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低、分布不均衡。全县有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不足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的地区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城区附近,全县不到三分之一的乡镇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速度慢,实力弱,2014年23家企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但信邦一家就实现2.83

亿元,占47.17%。23家规模以上企业至2014年12月止尚有4家家工业产值达不到2014万元,其中有两家刚刚入库产值只有500余万元。

二、企业配套不完整,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由于缺乏产业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我县农副产品加工、药材加工、石材加工等几大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如石材企业分布散,各自为政,在协作配套上还不适应龙头企业做大的需求(包括质量和数量)。规模以上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的无序竞争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三、企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分规模以上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较普遍等。

3罗甸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有关政策,尽快制定鼓励、扶持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扶持突出“优先”和“更优”;抓紧研究中央、省、市相关政策,结合我县发展实际,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优惠政策;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让其充分享受政策的扶持。

二、为解决企业重复建设问题,加强宏观指导,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为企业快速发展搭建优质平台。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整合园区现有资源,提高园区投资强度,注重功能配套,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优胜劣汰的管理服务为平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企业进行宏观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打破企业家族管理观念,建成规模以上企业管理资源库,在融资、人才、技术、用工、市场方面提供全面服务,搞活县域经济体系,对发展迅速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政府应及时给予表彰,并考虑设立奖励基金,对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同时企业享受更为优惠的扶持发展政策。建立督查服务机制。政府可委托有关部门成立由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的评议小组,依据标准,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并根据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组织有关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咨询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四、以培育发展骨干企业为龙头,不断增强骨干龙头工业企业辐射带动力。努力培育发展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提高骨干企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为核心,以资产重组和骨干企业制度、管理、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切入点,增强骨干企业示范、辐射能力。

第五篇:纺织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全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运行特点

是的传统产业,也是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纺织业(含服装工业、下同)已成为拥有最初的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等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其内容已涵盖化纤、织造、针织、脱漂、服装五个重要的纺织领域。

截至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9家,占全市规模工业总数的18.1%,单位个数居市县市区之首,主导产品有棉纱、药纱坯布、医用纱布片、服装、涤纶短纤维、防护口罩等若干个品种,全市纺织行业已涉及纺纱(6家)、医用纱布(5家)、棉布(12家)、化纤(2家)、服装(3家)等6大门类,现有纺纱能力30万锭(其中:朝阳纺织5万锭、凯达纺织5万锭,中冠纺织11万锭),资产总额91408万元,从业人员7099人,占市属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年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697万元,其中:奥美、朝阳公司分别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总额13000万元,入库税收3000万元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年产混支纱3万吨,药纱坯布2.75亿米,医用纱布片7033万包,各类服装500万件,涤纶短纤维3500吨,防护口罩6000万片。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改上档升级,纺织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织造行业拥有各类织机1500台,其中:喷气织机80台,剑杆织机110台;拥有各类细纱机480台套(按420锭1台车计算),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中高档缝纫机700台套。

(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纺织业已成为拥有从最初化纤原料织造到最终的后整理和服装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进行纺纱→织造→脱漂→制造。朝阳纺织、中冠纺织、森达纺织、金格纺织等4家主要棉纺织企业全年耗用本地棉花1.5万吨,纺纱后链接到下游卫材行业,卫材行业全年耗用棉纱1.4万吨,以此生产制造医用药纱布、帆布,然后链接到服装企业生产服装。

(二)块状特色比较鲜明。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医用卫生材料为主导,江南产棉大镇百里洲镇以棉纺织业为主,仙女经贸区以服装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鲜明,已形成织造、折叠、脱漂一条龙生产体系。

(三)纺织行业外向度较高。近几年,我市坚持“工业立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外向型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对全市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年全市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2849万美元,纺织服装业成为我市四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之一。

从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现状看,影响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三是产品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四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不强。

二、准确把握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随着社会进步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纺织工业的发展受消费需求变化、国际竞争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总体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纺织业总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四点:项目注重高起点,产品注重高品质,技术注重快创新,产业注重大集群。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准自己的定位,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我市纺织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市纺织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养优势企业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集约经营,突出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及本地优势产业,努力争创名牌,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纺织工业。

(二)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目标

到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5亿元以上,出口8000万美元以上。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40%以上,新创省级知名品牌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00万元的纺织企业发展到15-20家。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达到25万元以上。

(三)我市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

1、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继续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棉纺织:加快更新改造落后的纺锭生产能力,淘汰有梭织机,提高清钢联机组、精梳机、自动络筒机、电子清纱器、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在室国际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以上,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和提升,形成技术创新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改造现有装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市场需求,适时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同时,要切实解决印染的环保问题,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染料助剂,制订较为合理的印染工艺,重点提高化学类(如重金属残留、含氯酚、气味等)、ph值、色牢度、甲醛、azo(禁用偶氮染料)等纺织品生态检测项目的合格率。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整合优势

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提高生产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两个重要环节的建设,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投资办厂和推行国际化营销。

通过联合、兼并等资产重组方式,支持化纤企业,建成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向下游整合发展,引导化纤面料开发较好、并有一定市场的占有率的纺织企业向上游整合发展,提高生产集中水平、技术先进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鼓励优势企业在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环节上集中精力发展,而对那些不专长,不便于集中管理的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一个优秀企业与多个外围企业甚至个体生产这个共生体,共同打造我市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通过调整,形成2~3家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业主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中小纺织企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调整与重组,向开发型、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

面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行业要想求得长远稳定的发展,必然转变一味追求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积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要从更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升纺织品的质量,创优质品牌,以较高的产品品质在市场上站住脚跟,谋求发展。

增强创新能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二是中小纺织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与配套协作;三是要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设计能力,逐步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瞬息万变,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是纺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中心,广泛收集国际国内政策、行业发展、市场变化、原材料生产与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回避风险。

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产业在加快改造、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调整、发展和产业升级,把信息技术渗透到纺织生产全过程。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从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纺织企业传统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模式入手,推广应用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以及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创造条件。

5、加快项目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在生存、发展要求,我市纺织企业在今后3-5年要重点加快医用卫材和印染项目建设,拉长延伸纺织产业链,填补“印染链”的空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纺织行业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一)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的原则,通过高标准规划、培植地方纺织产业集群,进行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区纺织工业园,使我市纺织产业适当集中连片,发挥聚集效应;要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发展项目。要把发展纺织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重要平台,在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进一步整治发展环境,为纺织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为其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重点企业上市或“借壳”上市。三是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对棉纺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

(三)推进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通过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企业培训体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体系等五大体系对纺织行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促进纺织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篇:山羊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山羊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实施东部振兴战略,加速推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绒山羊产业发展。近日,我局组织实现两级畜牧专家就目前绒山羊生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绒山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的绒山羊以其品质优良而享誉国内外,1984年被列入中国羊品种志,其在我国绒山羊产业中处于特殊的重要位置。在我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中,辽宁绒山羊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各类羊品种之首,也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出境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我市绒山羊成年母羊年均产绒量在500克以上,种公羊产绒量在1200克以上。它以产绒多、纤维长、强度高、丝光好等特点,集"细、软、暖"三个优良特性为一体,深受加工企业欢迎,是我市唯一的具有资源优势的畜牧品种,其综合生产指标不仅居国内之首,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我市国家养羊基地县的**市,2014年被省政府列为"一县一业"绒山羊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县,今年**市绒山羊产业又被省列为现代绒山羊产业示范区重点县,**市的榜式堡镇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绒山羊养殖和羊绒购销集散地。绒山羊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从2014年起,每年在**市举办春秋季绒山羊种羊竞卖大会,每次大会都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100余家种羊场的人员到场竞拍,曾有单只种公羊卖到10万元的记录。到2014年,全市已累计向全国17个省(区)的113个县(旗)提供优质种羊50余万只,冷冻精液50万头份。同时绒山羊产业也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据辽宁绒山羊原种场提供的分析数据显示:十年来全省一只成年母羊正常生产,年平均利润400-500元,而我市绒山羊质量全省最佳,据统计,每只成年羊年均获利500-600元。2014年全市绒山羊产业纯收入达到4.3亿元,使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10元。2014年至2014年,所辖四个县区年绒山羊存栏数由44.3万只,增加到48.5万只。

2014年1月15日《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省政府令238号,以下简称《规定》)实施以来,对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我市的绒山羊产业,特别是东部山区绒山羊生产带来了严重冲击。

到2014年末,绒山羊存栏由48.5万只下降到33.5万只,同比减少30.9%;今年上半年,绒山羊存栏又由2014底的33.5万只下降31.8万只,下降了5.1%。以**市榜式堡乡为例,2014年,全镇养羊户731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2.7%,绒山羊存栏3.7万只;2014年全镇饲养绒山羊户数567户,绒山羊存栏2.8万只,同比减少24.3%;目前,该镇饲养绒山羊户数474户,绒山羊存栏2.3万只,同比减少17%。

据调查,全省绒山羊饲养较集中的地区(如**、**、**等市、县),2014年底,绒山羊存栏量同比均减少20%以上,**市减少的幅度尤为显着,2014年末绒山羊存栏48.27万只,养羊户6272户,到2014年10月末,绒山羊存栏25.71万只,养羊户3399户,存栏量和养羊户均减少近50%,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

二、当前绒山羊养殖存在问题及效益对比分析

(一)存在问题。封山禁牧《规定》实施一年半以来,**地区绒山羊数量锐减,其主要原因,一是草场面积少,载畜量受到一定限制。1982年农业区划时,**牧场面积划定为106.2万亩,到2014年,全市确权发证的牧场面积仅为16.7万亩,原允许在林下放牧,饲料短缺的问题不甚突出。而现在按《规定》要求,基本上没有放牧场所;二是绒山羊生活习性不适合全年舍饲。运动不足、食料单一都会造成绒山羊品种及品质的退化;三是舍饲受到圈舍和饲料的影响,养殖成本过高,加之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养殖户没有积极性。

(二)效益对比分析。封山禁牧前:正常年份饲养一只成年母羊平均成本费915元,总收入1660元(其中羊绒收入360元,羔羊收入1300元),纯收入745元。封山禁牧后:饲养一只成年母羊成本费1533元,总收入1868元(其中羊绒收入468元,羔羊收入1400元),纯收入335元。

由此可见,封山禁牧后饲养一只成年母羊比封山禁牧前少收入410元。

三、建议

要因地制宜,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用科学的办法化解林牧矛盾,促进林牧和谐发展。建议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一)划定封山育林区。因地制宜划定禁牧区,对所有未成林造林地、幼林地、生态脆弱的公益林区、主要公路两侧必须禁牧。对中令林、成熟林可采取适当放牧。

(二)确定封山育林期。在冬春草木枯萎及未返青前,必须严格禁牧。因为绒山羊在此季节里最易趴草根、啃树皮。而在食草丰富的季节,绒山羊不会对成林造成损害,应允许一定时期内,最好每年6月-10月期间,在封山育林区域外的林下进行放牧。季节性放牧不仅对成林地没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给林地松土、增加肥力。许多国外专家研究证明,在林牧复合生态系统中,适度放牧和保护性放牧可促进林木的生长,有利于树冠扩展,有助于控制杂草竞争,提高林地的生产力。

(三)要开发绒山羊饲料新来源。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优质牧草大面积种植,鼓励生产者种植牧草,减少林牧矛盾。大力推广秸秆青、微、黄贮技术,广泛开发饲料来源。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四)加快绒山羊优质品种改良和推广力度。规划新建绒山羊标准化人工授精示范站50个,改良可繁殖母羊10万只,形成全市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山羊绒质量。为加快绒山羊品种改良步伐,建议政府对每个授精站补贴3万元,总计150万元。

(五)建立养殖协会。在龙头企业没有建立之前,先要组织成立最基础的有一定章程和组织纪律来约束的生产协作组织,为以后建立龙头企业加农户模式打好基础。地方政府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来积极引导,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推动我市绒山羊产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持续发展。

第二篇:名优茶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一、基本情况

乡全乡海拔在570-780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2℃,无霜期238天,年降水量1725.6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18.6小时,土壤以红壤为主,土质较好,这些都是茶叶种植生长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劳务输出留下的大量闲置土地优势,确定发展名优茶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打项目,提出“一年促起动,二年上规模,三年出成效”的奋斗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

1、抓住机遇,广泛宣传,强力促启动。为引导农民发展茶叶生产,乡党委、政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发动,在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引导:一是强化宣传。从村主要干部会议到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直至群众大会进行广泛发动,深入农户走访座谈,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还组织人员到省县的下党和本市的、等茶叶主产地进行参观学习。二是强化培训。在选地、开发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知识的宣传和灌输,聘请农业局技术员进行科学生产知识讲授、实地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在茶苗供应、科学栽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上加强指导,技术服务贯穿始终。三是强化机制。出台了奖励机制,对达到一定种植面积的实地丈量,评出示范户,给予资金、炒锅奖励,以示范户带动农户种茶。

2、示范着眼,以点带面,齐心拓规模。确立后洋坑为茶叶生产专业村,西溪、鱼川茶叶为生产重点村,建立了领导联系制度,加强对茶叶生产的指导,通过以点带面方式推动全乡茶叶生产。推行新种、低改、后续管理三并举全面启动茶叶开发,在旱地、大田、地角都种上茶叶,多年荒芜的老茶园则以股份制、个人承包制、农户联包制等多形式,千方百计拓展规模。

3、加强沟通,服务做细,确保出成效。经常深入茶叶生产户,倾听茶农意见和关注热点。针对茶农存在的加工缺技术、销售少门路的现状,一方面强化茶农的炒制技术培训,专门从新昌请来师傅,在茶叶生产村现场示范传授茶叶加工新手艺,推广新法制茶技艺,扩大加工技术队伍,提升茶叶加工附加值。另一方面努力拓宽茶叶销售渠道,与县茶叶生产大户和企业联系,采取定期上门收购、乡干部托销和茶农代销相结合的方式,方便茶农,解决茶农零星销售难问题。同时鼓励茶农跑销路、跑市场,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二、存在问题

1、茶农信心有待增强。受小农意识影响,部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对市场带来的风险顾虑重重,总担心三年、五年茶叶就会无销路、没效益,对发展茶叶信心不足、心存疑惑。

2、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对茶叶生产技术一知半解,持方便、省力、自以为是、想当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施肥、锄草、修剪等各环节没有严格按照时间和份量要求进行操作,精细经营户和粗放管理户对比有差距。

3、加工力量欠缺。这几年举办了多期茶叶炒制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加工能手,在茶叶生产中发挥了中坚力量作用。但从数量、(来源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质量上看远远不能满足名优茶的深加工需求: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名优茶加工时间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连续炒制十分辛苦,许多年青人不愿意做,主要还是一批50—60年代的老农在勤练苦磨;在男女比例上,妇女比例偏低于男子,从整体说跟不上规模化生产要求。

4、茶叶等级较低。分析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茶叶的质量无疑是上等、优质、无污染的,但对比、等地,茶价却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茶叶的采摘量偏低,受劳动力外输影响,采茶队伍不稳定,加上采茶方式方法不科学,造成应有的茶叶产量未得到充分加工利用;其次茶叶的制作方法单一,一种是清明前手工制作龙井茶,价格在80元至300元左右,另一种是清明后以机器加工碧螺春或传统方式制作,价格在5元至40元不等;再者是茶叶的包装简单,由于是起步阶段,加工后的产品基本上未作包装,分散式出售。

5、销售渠道单一。目前茶叶主要是依托五龙茶场、农业局、沁园公司等单位包销、县内单位内销及少部份外地销售三种方式,销售渠道单一,流通方式简单,茶农缺乏直接应对市场竞争的经验和能力,茶农没有取得应有的价值,增收幅度低。

三、壮大名优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1、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茶园的开发和管理水平。在农民缺乏市场经验、积累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帮扶政策、地方生产标准,以政策为杠杆,激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强茶农的现代化经营理念,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户加大开发管理投入,确保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出效益一片。

2、以科技为支撑,全面提升茶叶竞争力。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加大科技普及的深度、广度,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力量,加快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加强茶叶招商引资工作,走合作合资开发道路,在种植、采摘、加工及包装销售上引进人才、经验、技术和先进设备,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做到统一加工,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3、培育龙头大户。树立抓大带小观念,重点扶持茶叶生产加工大户,在资金、政策、信息、措施上给予龙头大户更多支持。以身边成功经验为素材,借龙头大户的力量,带动农户发展。形成政府扶持龙头大户,龙头大户带动千家万户的格局,最终实现突破规模、提升效益,培育茶叶特色经济的目标。

4、借鉴经验,建立茶叶市场。发展农产品生产,农民普遍存在着对市场行情的不把握和生产上的踌躇不定,显得无所适从,建立茶叶市场,这对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十分关键。可吸收香菇市场的经验,在规模和层次上科学规划,整合社会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各种力量和资金建立茶叶市场,创造茶叶发展平台。

5、整合资源,树立名优茶品牌。一是创品牌,各自注册只能是资源分散、成本提高,更形不成集聚效益,品牌效益,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不符合科学发展论;二是注重包装设计,适应多样性消费需求,突出套装、礼品装、精装、小包装等。三是发挥生态优势,树立生态名优茶品牌,进而扩大销售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6、强化生态要求,实施卫生品质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经营农业产品更要注重国际卫生标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进行操作,坚持用“有机、生态、绿色、品牌”的理念来经营管理。因此,在茶农的茶园管理中,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对病虫害的防治,应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尽量利用生态机制进行有机化生产,以达到防病虫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并举。在加工时树立卫生生产的观念,绝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持续性和永久性利益,否则最终损害的还是茶农自己的利益。

第三篇:关于茶叶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茶叶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祥和的春风里,城里人带上相机,去茶园拍摄几张充满生机的画面,累了到农家泡上一杯香茗慢慢品尝,日子是这么的惬意和美好,可是这时候的另外一个群体却在为了一年的生活在忙碌、劳累着。他们每天工作十几甚至二十小时,每天风吹日晒就是雨淋,这样下来每年的几千或者上万的收入却让茶农很是欣慰。但是认真的算上一笔帐,茶农每年的施肥、挖茶棵及其他茶园管理的投入,再加上人工投入,这样的收入实在不算高。如何提高价格,促进茶农增收,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当地执政者的面前。

一、 当前茶价一直上不去的原因

1、 标准不一。最终到市场上的干茶来自千家万户,每家采摘的大

小不一样,制茶的标准也不一,这样,每家每户做成的茶叶存在的差别较大,很难批量进行宣传、包装、销售。造成各个企业难以扩大规模。

2、 卫生难以保障。由于干茶是每家每户小作坊似的进行加工制

作。而且制作过程中有用手直接搓、揉等程序,况且农户家的制茶灶具大部分在猪圈旁边,造成了制作环境脏、乱、差,制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卫生因素。

3、 缺少知名度。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名茶:主要是历史上

的贡茶,持续生产至今,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等。二是恢复历史名茶:是指历史上曾有的名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消失,近现代才重新恢复名声的名茶,如徽州松罗茶、蒙

山甘露茶等。三是新创名茶:近现代新创的名茶,饮用者共同喜爱,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味,如江西名茶、高桥银峰等名茶。但是像流口当地的茶,既和历史不沾边,现在宣传力度也不够,饮用群体也不多,因此,缺少知名度的茶价格低也是一种必然。

4、 市场不规范。在农村的茶叶市场上存在的一直是不合常规的

“买方做主”的市场。对于茶农没有控制价格的权利。甚至有的收购市场存在打压价格、缺斤少两的现象。在以前农民工中存在“讨薪难”的问题,后来经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现在“要茶钱难”仍旧是茶农每年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 如何改变现状,提高茶农收入

1、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集中管理和生产。流口当地茶叶是主要收入,而且家家户户都有茶园。因此,可以发展壮大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并依靠参与新安源茶叶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知名企业如黄山风雅茗洲有机茶有限公司、黄山市新安源迪贝曼茶叶有限公司、黄山市松萝茶叶有限公司、黄山市科兴茶叶有限公司等的带动作用,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作,统一销售,这样可以加强对厂房的管理以保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以及标准,还能减少茶农的劳作时间。

2、做好生态文章,加大宣传力度。在“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流口可以充分利用“有机茶园”的名片,做到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做活有机文章,倡导绿色消费,重塑品牌

建设,把流口的牌子树起来,把新安源的牌子打出去。

3、改变销售方式。流口当地多年的销售模式是小作坊式的生产,然后通过不断转手进行销售。要提高茶价,改变销售方式也是关键。可以积极应用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减少中间销售环节。

4、规范茶叶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定期对茶叶市场进行监督整改,并设立举报电话,对出现不公平交易或者打压茶价的不良情况进行严厉打击,保证茶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流口只有立足良好的生态和茶叶种质资源,实施好“品牌战略”、“标准战略”、“现代营销战略”,走“优质茶叶”发展之路,定能够让茶农在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流口村村主任助理 方美娟)

第四篇:关于当前烤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烟草公司**县分公司关于2014年当前烤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烟草公司关于《当前烟叶生产情况调研函》的要求,我分公司就创造性开展烟叶生产工作的具体内容、特点和主要做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4年,市政府下达我县指令性烤烟生产收购任务20.5万

担(其中红大10.448万担,其它品种10.052万担),县烟草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根据各乡镇历年来的烤烟生产情况,结合各乡镇自然气候条件、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烟田规划面积及烤烟生产发展潜力,将全县20.5万担的指令性烤烟生产收购任务以中共**县委文件(昌发[2014]1号)进行了分解落实,计划任务分解后,各乡镇及时召开了烤烟生产工作会议,结合各乡镇自身的实际情况,把任务层层分解到村、组并抽调了工作扎实认真,积极主动的大批烤烟工作队员住村入户,宣传今年的烤烟生产形势和发展的机遇及优惠政策,通过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合同签订于3月9日全面签订结束,共与9个乡镇,78个村委会、969个村民小组、16913户农户签订合同16913份,签订合同面积77692亩。

二、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狠抓烤烟生产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烤烟生产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

在2014年的烤烟生产工作会上,县委苏书记、县政府耿县长和县五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苏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和指示: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抓烤烟就是抓经济,抓烤烟就是抓发展”的产业意识和思想意识。在会上提出了“要咬定20.5万担目标不放松,面对困难不退缩,服从安排不争论,完成任务无借口,执行政策不走样,以守住面积保证产量,以提高单产保证总产,以提高质量保证效益”的2014年烤烟生产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围绕目标,落实种植面积;围绕质量效益,强化科技措施;围绕生产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烟草工作方针。此次会议消除了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烤烟的畏难情绪,坚定了发展烤烟的信心和决心,为2014年烤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和基础。

(二)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

一是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昌发〔2014〕1号文《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全县烤烟生产工作的意见》,完善了烤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烤烟生产工作督查组。二是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县分公司成立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小组和质量督查组,严格按《**烤烟综合标准》组织生产和搞好技术服务指导。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抓组织培训。每一个生产环节,县、乡、村、组四级层层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及时掀起阶段性生产高潮。二是抓服务指导。分公司职能部门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和烟草工作站,以辅导员为主体,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督促生产,把科技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组和每一片烟田,大大提高了各项技术措施的到位率。

(三)分公司领导挂钩到乡镇,抽调科室人员下村入户,宣传和发动烟农种烟。

分公司领导分别挂钩到乡、村,与乡村干部和烟站工作人员一起走村串户,深入农户家中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发动种植面积,确保指导性种植面积的落实。

(四)部分乡镇出台了烤房新建补助措施。

为发展新烟区和新的种植农户,部分乡镇如更戛乡、卡斯镇出台了每新建一座烤房分别给予500元、200元的现金补助等政策。

(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对烤烟生产认识的误区。

通过用腾冲、施甸的效益例子来进行烤烟种植有良好效益的宣传,通过国家有可能上调15%左右的烤烟价格宣传、发动,促使烟农走出种烟效益差的认识,提高其种烟积极性。

二、加强专业化育苗、商品化育苗及培育高茎壮苗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

围绕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育苗数量的计划。全县计划育苗150947.64m2(其中,商品化育苗17284.92m2,占育苗总量的11.5%),计划建棚群279个16479个漂浮育苗小棚,于2月5日全部建造、播种结束,通过加强管理,成苗10164.275万株,成苗率100%,培育壮苗9455.77万株,壮苗率达93%,茎粗达0.57cm。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加大育苗环节的补助投入,全县产前投入列支194.2万元。二是严格按照《**烤烟综合标准》育苗规范进行建棚、播种等操作;三是加强了温度上限管理的督促指导,努力实现温度上限管理,对温凉地方温度偏低的棚群(如珠街乡的羊街村街子育苗点、卡斯镇客邑村的箐门口育苗点等)加盖草席等进行保温管理,加快出苗速度,减少烟苗养分消耗,确保出苗健壮。四是要根据今年烟苗由于气温低生长缓慢的实际,准确把握第一次剪叶时间和第二次施放营养液时间,继

续强化温湿度管理,促使烟苗早生快长,确保培育出高茎壮苗和按节令适时移栽,为5月5日移栽结束提供有力保障。如耈街乡、珠街乡、大田坝乡、柯街镇、卡斯镇、温泉乡、更戛乡七个乡镇通过严格的温度上限管理和适当早施第二次营养液肥等管理,在今年倒春寒严重,持续低温时间长,不利于烟苗生长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培育出的烟苗达到或超过了全县的水平。五是剩

余烟苗的管理情况。2014年全县共育烟苗1.06亿株,至5月5日止,共移栽红大品种面积5102万株,面积42518亩,占合同面积的101.7%;其它品种移栽5094万株,面积46317亩,占合同面积的141.89%,全县累计移栽11.02亿株,面积88835亩,占合同面积114.35%,剩余烟苗404万株,目前查塘补缺已结束,于5月12-15日所剩余烟苗已按专卖程序进行销毁。

三、积极组织备耕,加快预整地进度

为确保全县4月20日全面预整地结束目标的实现,全县于3月27日召开了烤烟预整地现场会议,及时统一了预整地的技术标准和明确了工作要求,并把4月1日至5月5日确定为烤烟大田预整地和移栽攻坚期,通过县乡村各级各部门的扎实工作,共同努力,预整地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采取的新措施和新做法:一是严格工作纪律,确保督促检查到位。在烤烟备耕移栽期间,各乡镇都对乡村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各级各部门抽调了阶段性的督导组,负责烤烟备耕移栽期间的督察指导,发现违反工作纪律的及时给予教育批评和处理,为按时完成预整地和移栽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如翁堵乡把3月30日至5月5日确定为烤烟备耕移栽攻坚期,攻坚期做到“五不准”,即“不准外出、不准请假、不准开与烤烟无关的其它会议、不准喝酒和不准擅自脱离所挂的烤烟片区岗位”。二是加大购买农机具的补助力度,根据我县山地烟占98.9%,只能推广小型农机具的实际,全县加大了购买农机具的力度,除烟草补贴农机具项目资金54.4万元外,烟草部门还积极向县农业局协调国家农机具补贴50多万元,用于小型农机具的购买补助政策,提高了烟农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全县共购买农机具200台,是06、07年两年之和,加快了预整地的速度和进度。如耈街乡目前共购进农机具55台,使耈街乡预整地进度快于其他乡镇和往年,于4月18日全面结束了预整地工作,比全县规定的4于20日提前了3天。三是全面实行预整地验收制度。在预整地过程中,为确保预整地质量,全县统一印制了预整地验收卡,严格预整地验收制,做到结束一户验收一户,严守不合格的必须进行返工,待复验合格才能栽烟。

四、加强督促指导,确保移栽质量

为确保移栽质量,全县于4月17日召开了全县移栽现场会,对移栽的技术标准和移栽的时间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会后,各乡、村、组迅速掀起了移栽工作高潮,在移栽过程中,工作队员和辅导员严把质量关,做到“拉线定位,移栽器移栽,带水带肥带药、覆盖干土”的移栽方法;做到“五子栽烟”即:“一棵绳子、一个尺子、一把比子、一个杯子、一个量子”,栽后达到横看竖看一条线,生长点露出土表,不栽高脚苗的移栽质量要求,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烟农的积极配合,全县5月5日全面完成了大田移栽任务。采取的措施:一是全县制定了面积落实和按时完成移栽奖励措施,制定了每完成一亩指导性面积给乡、村、组4元的奖励措施,待移栽结束县产业组组织验收,移栽面积、移栽时间和移栽质量达到指标后给于兑现。二是所有种烟乡镇县委、政府出台政策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如更戛乡出台了种植大户奖,对种植面积在8亩以上、10亩以上的农户,在5月5日前移栽结束并且移栽质量达标的,分别给予每亩20元、35元的补助;耈街乡对烟用物资进行了补贴;卡斯镇、翁堵乡、大田坝乡、温泉乡、柯街镇、鸡飞乡、珠街乡七个乡镇出台了面积落实奖、移栽进度奖等优扶政策,既有效加快了各项工作的进度,又保证了生产质量。三是督促检查。在预整地和移栽期间,县委、政府成立了三个督查组,每个督查组负责2-3个乡镇,为乡镇出谋划策,现场解决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工作队员和烟农的积极性,加快了预整地及移栽的工作进度,为按时移栽结束和提高移栽质量奠定了基础。

五、积极组织,搞好栽后管理

为确保灾后管理工作到位,彻底扭转往年全县只重栽补种管的思想认识,县产业组于4月28日及时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当前烤烟生产各项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一是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彻底转变前几年重栽轻管,栽后不及时管的现象,做到烟株下地,管字上马,做好以栽后5至7天进行第一次提苗追肥为中心,查缺补塘、病虫害预防为重点的栽后管理工作。二是各级各部门要抓检查验收,确保考核管理到位。在5月5日后要及时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考核,确保移栽烟苗株数足额,督促提苗追肥、查缺补塘、病虫害预防等工作落实到位,做到检查合格一个村补假休息一个村,对检查不合格的村一律不放假补休,必须整改合格后再补休。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下地烟苗及时得到管理,做到了边栽边管。

六、今年烟叶生产“稳得住、控得住”形势的综合分析

2014年我县的烤烟生产,在年初“稳得住”的形势较为严峻,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及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种烟成本增加,种烟比较效益呈现下降趋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积极性普遍下降;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务输出人员增多,烤烟种植劳力严重不足;三是全县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甘蔗、茶叶、蚕桑、核桃等产业发展迅猛,和烤烟产业争地矛盾突出。上述多种原因造成今年烤烟生产压力较大,但全县各级各部门抓烤烟生产的决心不减、信心不减、都把烤烟作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社会稳定的产业来抓,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和通过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宣传工作,加之烤烟价格的及时明确,烟农的种烟积极性有所回升,有效稳定了烤烟生产的发展,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有望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生产收购任务目标。

2014年5月15日

第五篇:粮食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确保我市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市委办公室的文件指示精神,现将我市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调查综述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 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 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 今年, 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产业化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的有效保障,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大力实施“212强龙工程”,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中枢和领导地位,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其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要积极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植,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其次,要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第一篇: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剑河县工业园区

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全面详细地了解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和,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现将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1、园区规划编制情况

⑴《剑河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已于2月16日经州级专家组评审通过,目前正在装订中,将于近期出成果。⑵完成对屯州工业聚集区和南明工业聚集区地形测绘工作,并编制了《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补充规划环评报告书》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发展补充规划(剑河功能区)》技术规划,现正在测评之中,力争在今年7月底完成评审。⑶岑松片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落实格尼国际咨询机构-广州市格力咨询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编制,当前已出初稿,初稿正在进行审核中,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详细规划设计。⑷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省级开发区扩区申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人民政府办发电[2014]98号)文件精神,我县将贵州省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剑河县屯州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与黔东5县一起上报省人民政府,申报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图纸绘制、土地利用方案及选址意见书,现正在装订成文本向省级申报。

2、园区建设情况

剑河县工业园区2014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一期工程屯州工业园区以来,县政府经过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投资融资方式先后投资

3917万元收储土地362亩和修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五通一坪”工作,目前有12家企业落户在园区内。以后打算:一是在土地收储方面,今后两年内,县政府在自筹资金0.5亿元的基础上,由剑河县国资公司担保,再向银行贷款2.5亿元,共计3亿元用于收储工业园区规划内2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又申报了供水工程、垃圾填埋场工程、剑河县屯州服务中心项目以及工业区亮化、绿化等基础投资项目工程;三是在项目建设和工业技术改进、项目续建方面,完成绿野活性炭厂、剑白香猪厂、老蔡牛肉有限公司、欧泰林化厂等企业的技改和续建工作,天利达鞋业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已于今年4月份竣工,现已投产使用,兴旺鞋业正在建设中,目前机械设备都已经购齐,等待厂房竣工,将于10月份投产;四是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相关申报材料都已经向上级相关单位及部门上报,正等待审批以便实施。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础设施跟不上,项目落地难。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在原屯州工业园区362亩土地上建设道路硬化、供排水、供电、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但都还没有搞好路灯、绿化等设施建设,而这部分土地已被落户企业用完。再加上园区将扩建到2平方公里(近期发展目标),而扩建部分的土地收储难上加难。2014年以来,我县引进产业项目11家,只有兴旺鞋业一家企业落地园区,别的都在等待或观望能否有土地落户。

2、企业个数少,生产规模小,经济总量不高。我县除去规模以上企业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上500万元的只有剑景水电开发公司、欧泰林化公司、剑白香猪厂等7家,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剑河县供电局、剑河县忠信建材公司、剑河县昌兴木业公司等3家,因而我县经济总量跟不上。

3、园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没有单独建制的工业区管委会(目前由工信办兼管)和独立的办公场所,缺乏行政调控能力,造成工业园区无法独立开展业务工作,快捷的园区工作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园区项目从立项到建成,程序复杂,手续报批“一站式”办理并未从根本上实现,县里出台的优惠政策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二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招商引资,但目前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长效招商引资机制,招商力度大,但是引进产业项目少、措施不力,全社会、全方位、经常性的工业招商引资氛围还没形成。

4、园区目前发展困难重重,从而无法保证园区的发展后劲。一是由于县级财力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屯州工业规划区服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公租房、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扩建等基础设施工程启动困难。二是园区近期工业园规划的土地收储和实现“五通一平”及其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而投入仅仅依靠县财政的单一投入,资金明显不足,是无法保障园区发展需要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为确保我县与州政府签订的2014年工业规模以上工业调度目标7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达到5亿元以上、10个以上新建项目开工建设、7个工业技改、续建项目按期完成、园区行政服务平台年底投入使用等各项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完成和我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2014年达到19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014年达到7亿元以上目标的实现,建议在巩固2014年基础的同时,急需拟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并重。一是加强与黔东循环经济管委会和相关规划资质单位的工作对接,力争在8月份完成《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补充规划环评报告书》以及《黔东循环

经济工业区发展补充规划(剑河功能区)》的评审和8月底前完成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等工作。二是加大土地报批力度,力争屯州2平方公里工业聚集区用地指标得到报批,为项目落地争取更大空间。三是加大对屯州工业聚集区第一期362亩已批用地的细化使用,确保2014年所有生产性、非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项目奠定基础。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投入”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城建每年可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场地出租、标准厂房租赁收益、园区企业年上交税收留成部分用于园区发展,逐步实现以园养园。二是争取省州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发改委、工业、建设、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集中申报、资金捆绑使的方式抓好屯州工业规划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屯州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新建项目、屯州工业规划区公租房新建项目和屯州工业规划区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争取省州的支持启动南明工业集聚区至三穗—天柱高速接口二级公路建设项目进入省州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盘子。

(三)细化招商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项目促发展。落实县乡重点项目包联和现场办公制度,以招大商、上大项目为主,力争每年落地项目不少于10个,总投资不低于5亿元。在园区工业项目投资上,重点抓好建设鞋类、中药材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木制家私和办公用品、装饰石板材、山野菜加工、白香猪系列产品加工、木制智力开发玩具生产等较为成熟的招商引资项目,以解决我县园区工业项目自身投入不足的瓶颈。

(四)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为解决我县当前工业经济指标增长泛力的问题,重点要抓好今年的续建、技

改项目,使其尽快投产,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加强与省州发改、工信、环保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抓好剑河县年产60万吨熟料粉磨站和剑河县忠信建材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续建项目的生产许可,确保上马投产。二是继续推进年产120万双的休闲运动鞋的生产加工、年产30万件木制智能玩具的生产加工和年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新建项目的服务推进工作,确保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加大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争取省、州技改资金和利用县级工业发展基金,鼓励、支持、帮助翁萨酒厂、活性炭厂、欧泰林化公司、剑白香猪公司和老蔡食品公司等企业挖掘发展潜能,进行技改扩容,力争使进入园区企业都能做大做强。促进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增长。

(五)优化行业,加强整合。为确保2014年州政府安排的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7000万元以上目标,将我县2014年的8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优化整合上报。整合调度分解情况为:剑河县供电局实现增加值1200万元;剑河县昌兴木业有限公司实现增加值1750万元;剑河县忠信建材有限公司实现增加值2014万元。

(六)将我县工业区融入全省工业区的总体规划,申报为省级工业聚集区,作为全省总盘子进行调度,以寻求在政策上得到省州优先倾斜,推动上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工业区的作用。

(七)建立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政府要根据园区规划,运用财税、土地储备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园区的滚动式开发。二是要量入为出,适当收缩战线,制定稳妥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三是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新路子,转变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开发观念,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积极投资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经营。四是要积极跟踪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认真做好准备,争取

国家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五是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参股入股、民间资金入注等形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拓宽园区的融资渠道,实现园企共赢。

四、抓好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快屯州工业园区建设,并做好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收储工作。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对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建议完善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保持高度统一的思想。建设工业园区是全县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有高度的统一。首先,县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要有决心有信心,形成一致共识;其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园区建设申报“五通一平”及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都要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有工作的紧迫感,要紧抓国家在贷款、贴息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机遇,形成一盘棋。

2、确立园区管理人员及建设办公设施。屯州工业区建设以来,一是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都是由工信办派人轮流值班,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办公,使其许多服务跟不上;二是园区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现在仅有的一间10个平方的办公室都是租借剑河县老蔡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

3、要开辟切实有效的投资渠道。从我县的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要建立政府、企业、项目配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体系,保障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一是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协调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保证园区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以土地臵换、资金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各入园企业参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申报争取园区建设扶贫配套资金;四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等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

财政扶持资金或财政贴息贷款。

剑河县工业信息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九日

第二篇: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更多请你搜索WWw.HaoWorD.com)07年4月18日至21日,政协贾来熙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工业园区及三工镇、大西渠镇、二六工镇工业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考察了石河子市、米东新区、乌市头屯河区工业园区。期间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李玉旭同志,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玉生同志参加了部分调研和座谈。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1992年创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于2014年6月30日经自治区批准成立的一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14年,面对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严管政策的现实,在州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和昌吉工业园的合并,对两个园区的土地、政策、信息、人才等资源进行了整合。高新区有建成区和新区两个部分组成,建成区面积11.4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新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目前高新区内有各类企业242家,其中工业企业78家,新区入驻企业24家,初步形成了聚脂切片、人造板、番茄酱、麦趣尔食品、新奥果汁、医药保健品、专用面粉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乡镇工业小区除市上确定的榆树沟、大西渠、三工、六工等四个乡镇工业小区外,各乡镇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区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昌吉高新区(包括建成区和新区)自建区以来为昌吉市招商引资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园区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建成区在不断完善,新区也已初具规模;乡镇建设工业小区的思路日益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氛围浓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的共识,正由被动招商向自主招商转变,由政府招商向社会招商转变,由盲目招商向选择招商转变;项目的选择性在增强,储备量在增大,各乡镇都有一定量的项目储备,基本做到了既有建设项目,又有洽谈项目,更有储备的项目,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调研考察期间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科学定位。

只要思想通了,工作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只要观念转了,工作就能不断创新提升;只要思路清了,工作就能有序扎实推进。在石河子考察期间委员们深深为他们的认真研究、客观分析、超前思维、准确定位、诚信做人、用心做事所感动。石河子开发区是1992年自治区批准成立,1996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已发展为拥有企业510家的颇具规模的开发区。究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深刻研究分析了自己在全疆、西部、乃至全国所拥有的优劣因素,确立了“资源依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紧盯中亚市场,以基地辐射市场,紧紧围绕石油化工、纺织品产业、乳业、现代农业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本着结构合理化、环境生态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突出低成本、高集中、掌控上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发挥聚集效益。目前四大支柱产业链达48.6亿元,占园区经济总量的91%。应当说,思路超前、定位准确是石河子工业园区成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市的工业园区起步早,但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所处的地缘优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要不断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

建设开发区就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实现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而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入驻就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形成一区多园、一园一产的园区集群化、产业化打好基础,着力培养园区的项目承接力和增值转化力。

工业园区在建立之初,也是在探索之中,以引进项目、启动园区为首任,对产业区域的规划、布局考虑的不是十分细致,这也是受多方原因制约的。但是,随着园区企业量的增加,行业在不断扩展,企业类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市园区已有工业门类涉及到食品、化工、建材、生物工程、环保和机电等领域。不同的工业门类要求有不同的发展和生产环境,如食品、化工就相互排斥,高精项目就需要远离污染企业(区域),而同类产业在一起就可能产生互补,形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滚动发展。因而,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对昌吉高新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统一规划应是今后园区发展首要考虑的要素。头屯河区工业园已开始着手将本园区的化工企业有计划地向新园区化工区搬迁,逐步形成一园一产,各具特色。同时,园区的前期建设需要有大批的资金投入。目前各乡镇建设工业小区的积极性高涨,并正在实施当中,更凸现出资金的短缺。头屯河区从一开始就采取集中财力,分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已开始反哺园区自身建设,而石河子开发区已步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良性发展轨道。

建议: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依据各园、区资源的优势,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将高新区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各园、区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严格按园区产业布局合理安排项目。2、加强高新区自身布局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操作性,为保证高新区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应尽快协调将803基地和水利厅农场收回并交高新区管理,以便统一做好七通一平和绿化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的落地有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要把已确定的四个工业小区的建设纳入全市的统一规划中,一并指导实施。否则各自为政,既使财力分散,又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影响总体规划的实施。

3、对高新区和乡镇工业小区要准确定位,突出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向环境生态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4、集中财力,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突破,高标准、高要求地分步实施,特别是新区要坚持建成一块,发展一块,避免遍地开花。

三、围绕中心,协力合作,突出招商。

园区的建设既是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需要,也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招商引资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从更高层面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大优化、达到引资方投资方双赢的方式。招商引资就要充分依据所拥有的资源、环境、市场、人力等优势,借外力发展当地经济,推动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和优势资源合理有序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并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各自为

政、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为一个项目落户本区域而相互拆台,破坏了招商引资的有序建立,同时也为项目落户园区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园区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缺乏总体规划布局而淡化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不惜一切代价。

为此建议:1、坚定地以市委、政府确立的六大支柱产业为中心,按照规划布局合理有序的统筹招商引资项目。达到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有侧重、有目标、有选择地招商。2、根据州党委提出的“六进”工作思路,坚持项目进园区、园区进产业、产业进规划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应按规划统筹安排,依产业布局有序进入各园区,使园区按布局形成规模发展。建议出台政策明确各行业入园区后的任务界定、跟踪服务、税收分成等内容,形成社会招商、布局合理、统一入园、责任利益相称的协力合作招商引资格局,克服本位主义,树立招商入园一盘棋的意识。

四、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加强服务。

近年来,昌吉市对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陆续完善出台,办事程序日趋规范,服务项目不断细化。但在具体运作中,企业仍感到不尽人意的现象不时出现,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在个别部门还表现的不够充分,办事难、效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园区的建设方面硬件建设稳步推进,但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入驻园区的企业感到员工的生活、文化、交通等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政策还不够明朗,筹措资金靠自身发展还有一定难度。

建议:1、对已经制定的优惠政策要坚决兑现,对已出台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要认真加以落实。2、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的措施要明细,应借鉴外地的有效做法,工作人员要靠上去、贴上去,定人定责,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建议对土地出让金根据所处区位确定适度比例予以返还,由各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不足,发挥建设园区的优势。4、对园区的生活环境一次性解决有很大难度,建议能否先解决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公交车问题,一是调剂解决乌奎高速公路下行线的公交车;二是调剂解决由市区至高新区(新区)的公交车问题,使入园企业的员工有一个较为顺捷的交通线路。5、榆树沟收费站已成

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企业反响极大,在从根本上协调解决的前提下,首先要协调解决落户园区企业的生产车和生活车的过路月票或通行证问题,以适度减轻企业成本和由此造

第三篇: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是扩大招商引资的窗口,也是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的平台。为了搞好“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旗工业园区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将关于我旗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巴林左旗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巴林左旗工业园区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园区工作在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巴林左旗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838亩,现园区由南塔工业园区、上京工业园区和凤凰山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组成。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1、南塔工业园区。南塔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5238亩,基础设施总投资为1548万元,其中道路1,666米投资为66.8万元,桥涵投资25.1万元,供水投资为376.1万元, 供电总投资为790万元,征地投资为89.2万元,平整土地投资为200.8万元,现园区有6.6万伏变电所一座,园区内已实现“五通一平”。南塔工业园区是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制造、化工、煤炭加工配送、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现入驻企业有7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为48,346万元,其中2014年底前入驻的有: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完成投资1,120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完成投资8,000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三期扩建工程投资12,000万元;平煤公司完成投资350万元;南塔自来水公司投资376万元。2014年新入驻企业有3户:阿旗鑫天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30万吨/年水泥粉磨生产线项目;白音罕山矿冶集团投资18,000亿元建设的6万吨/年铅冶炼项目;内蒙古源源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煤炭加工及货场项目。

2、上京工业园区。上京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00亩,基础设施总投资为631.7万元,其中道路2,608米投资为47.5万元,排水2,100米投资为117万元,供水投资为320万元,征地投资为120万元, 园区拉电27.2万元,电话光缆已经开通,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

上京工业园区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兽药、纸制品加工等轻工轻纺为主的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现入驻企业7户,固定资产投资为5,667万元,其中2014年底前入驻的有:赤峰向阳兽药厂完成投资127万元;赤峰市百利造纸厂7,000吨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1,100万元户;左旗龙翔肉禽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200万元;左旗日升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360万元。2014年新入驻企业有3户,其中:巴林左旗古城乳业投资700万元建设10吨/日鲜奶生产线项目;巴林左旗郑和木业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设的木材加工项目;巴林左旗鑫达种业公司投资580万元建设的高粱米加工和玉米种子包衣项目。

3、凤凰山工业园区。该园区是2014年新规划的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2,600亩(约15平方公里),该园区主要以发展能源、电力、化工、建材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该园区聘请有资质的专家进行规划,现园区规划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目前赤峰市白音诺尔铅锌矿投资4.6亿元建设的10万吨/年铅冶炼项目已开始土建工程。

(二)园区效益

1、经济效益。开工企业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截至6月底,入驻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7,718.3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实现销售收入30,372万元,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0%;实现工业增加值9,132.1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63%;实现税金805.9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9%,占全旗工业1-6月份总收入9,529万元的8%;实现利润920.2万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其中: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24万元,实现利税856万元;红烨库博股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598万元,实现利税1,066万元。

2、社会效益。(1)园区共安排再就业职工750人,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职工收入的提高及生活水平的改善。(2)预计为当地居民可创收3,000万元以上,为左旗经济发展做贡献。就龙翔肉禽有限公司按年屠宰600万只鸡,2元/只计算,可为农户创收1200万元以上。(3)使工业园区注入新的招商项目,使左旗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4)能带动左旗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对科学养殖和深加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旗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 。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内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2、园区基础设施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内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3、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1)入园企业不多。截至目前,园区共入驻企业仅有14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吉安化工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1,120万元,规模最小的赤峰向阳兽药厂固定资产投资仅完成127万元。(2)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入驻的14家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013万元。(3)部分入驻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4、园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与园区建设相关的旗直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影响了企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5、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1)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2)服务企业

意识不到位。尽管园区的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因园区工作人员较少,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3)治安环境有待加强。园区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企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我旗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我旗的工业园区建设,应把“核心抓招商”工作思路与工业园区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旗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借鉴外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在连片开发土地、集中经营管理、优化招商环境上下功夫。

(一)规划先行,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在明确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的同时,一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二是要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园区建设无论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是形成工业区域、合理规划建设城镇等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一流的园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促进生产项目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说到底,加快园区建设是为了“筑好巢,引来凤”。因此,园区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优势板块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科学指导,进一步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1、合理优化布局,高起点抓好园区规划。一要充分体现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三个园区的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二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三是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树立长远目光,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防止园不成形、区不成块的现象发生。

2、立足因地制宜,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适度超前。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适应长期的发展需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适度超前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二是梯度推进。要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空地、白地,防止开而不发。

3、运用市场法则,高水平抓好园区经营管理。一是要创新经营模式,将园区内的经营性项目改过去由政府包揽建设为行业部门投资建设或者合资合作建设;尝试公开拍卖园区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广告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把园区建设变成资本运营过程。二是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

(四)全力支持,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积极作用。1、核心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目的在于有利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的成功与否又系园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议旗委、旗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合我旗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中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引进一批项目,较快地树立园区形象,开创我旗园区工作的新局面。2、要利用园区的特色优势招商,进一步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园区的包装和推介,“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举办经贸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不断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公认度。要探索招商新办法,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重视发挥网络信息在招商引资中的突出作用,开设园区招商网站,把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发布出去,力争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3、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加大通报和反馈的力度,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确保优惠政策真正能够体现“优惠”。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4、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特色的投资氛围,是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旗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使我旗真正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兴旗的战略性举措,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探索,进行严肃缜密的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打造好建设工业园区的平台,创造好软、硬环境,以诚信换取回报,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相信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定能给巴林左旗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第四篇: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遵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审议县政府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的需要,7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下旬前往璧山、荣昌、忠县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自2014年1月县工业园区批准设立以来,特别是2014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工业强县”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管委会等县乡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实现园区征地拆迁、场平基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同步快速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园区征地拆迁较为顺利。南宾工业园区1.89平方公里启动区征地基本结束,完成征地2014亩;签订房屋拆迁协议214户,占应拆房屋239户的 89.5%。拓展区中2平方公里的土地丈量、实物勘测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启动区现已完成基建投资1.96亿元,竣工场平工程12个,园区内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设施基本达到企业入驻需求;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孵化楼已面向社会招商;3.5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已基本建成3万平方米。

三是入园企业渐成规模。现已累计入园企业3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建成厂房11.7万平方米(其中南宾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园区投产企业20家,解决就业1000余人。在建企业11家,主要包括电解锌、沃特矿业、火电、复合肥、氧化铁、中药饮片等项目。待建企业4家,其中升达地板即将开工建设。

四是“一区三园”协调推进。除南宾工业园外,西沱临港工业园、龙潭有色金属园均有较大项目落地,带动全县工业投入提速提档。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尚未统一,配合不够默契

(二)建设资金断链,园区运行受阻

(三)土地指标紧张,项目推进困难

(四)区位劣势明显,引资到位较少

(五)体制机制不顺,办事效率不高

三、对发展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形成抢抓机遇大办园区的强大合力

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我县传统农业至今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获得了几个全国第一,但并没有改变民贫县穷的面貌。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县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多年强力推进的特色旅游业仍然举步维艰。要想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还是工业。发展工业如果继续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量小质弱,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唯有发挥园区“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优势,才能走通走活“工业强县”之路。

在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中,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地梯度转移、主城“退二进三”企业向“两翼”转移;同时,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非常高的有利于区县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县园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企业梯度转移不可能持续多年,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也不可能直接送上门,如果不主动承接相当数量且形成产业链的转移企业,不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的支持,我们就会坐失良机,石柱的发展就会滞后。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全县上下强化“工业强县”意识,坚定“以园兴工”信念,以“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精神,全力打造园区,为石柱工业经济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建议在全县开展“工业强县”大讨论活动,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为园区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石柱的希望在工业,石柱的难点在工业,再难也要办工业”的共识。

(二)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思想大解放,园区大发展”,园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解放表现在敢不敢于突破陈规旧习,开拓创新。只有敢闯、敢干、敢试,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本本”,才能加快园区发展。常委会考察所到区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要敢于让利企业。一些同志担心我县入园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是不是过多,4万元甚至1万元一亩的地价是不是太低,收取的税费是不是太少。殊不知区位条件比我们好的地方都有实行零地价和零收费的。璧山县与中国奥康集团联合打造西部鞋都,奥康集团用地2200多亩,位置紧靠璧山县城城南,完成“七通一平”后每亩土地出让金为3000元,而奥康年创税只有1000多万元,按当时璧山县城的商业用地拍卖价折算,用奥康的税收去偿还土地价款,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平衡。但在奥康集团的引领下,目前西部鞋城在全国已有较大影响,整个鞋业年创税7000多万元,100多家企业用工1万人以上,工人月均工资超过18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奥康的成功,使市内外企业普遍看好璧山的投资环境。目前,长安、宗申、力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璧山或在璧加工重要零部件。同处渝西的荣昌则出台了入园企业不收取县级行政事业费的“零收费”制,吸引大批企业到荣投资,2014年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渝西地区排名第二。璧山、荣昌的快速发展除区位比我们好之外,敢于让利企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要敢于举债建设。我市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大都靠举债建设,涪陵区欠债20多亿元,渝中区欠债30多亿元。市委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市政府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场合,都提出要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融资建设工业园区,其实质也是帮助区县贷款。我们应敢于举债建设园区,从中长期贷款入手,力争多融贷资金,尽快用于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大规模举债,园区到底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实现平衡。经县园区管委会测算,启动区1.89平方公里完成“七通一平”共需资金35000万元,到2014年实现最大规模后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按此计算的投资回报期限为13年。据了解,投资回报的平衡点在上海为10年左右,**则相对长一些,璧山、荣昌等基础较好的地方为12年左右。这样的投资平衡测算是指园区靠税收等直接收入与投入之间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常委会考察所到的区县都认为不能这样算,还必须算园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南宾工业园区除了税收,它还能有效扩大县城规模;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有效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降低城镇失业率等,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三是要敢于储地用地。要承接大项目或产业集群项目,就必须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和整治储备,完善好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使前来考察的企业愿意投资。璧山、荣昌等区县除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外,还解放思想敢于用地。荣昌县今年计划用地4000亩,上半年争取到位指标1000亩,实际征地拆迁8000亩。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做好了群众工作,安置好拆迁户,就可以早用地多用地。

四是要敢于创新机制。目前,阻碍区县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很多。要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不打破障碍、创新机制显然不行。在企业审批方面,荣昌实行了“授权”办理,在园区内设立了四个职能分局,一个办证服务大厅,每年各职能部门将一部分审批序号留给园区,由园区自行在服务大厅一次性办结,不用再跑到各局审批。只要企业基本要件齐全,他们可以一天内办结,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还不够快,在浙江昆山等沿海地区,只要企业达到“三符合”(符合产业结构、符合规划、符合环保要求),就可以先干再逐步完善手续。此外,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费制”、土地指标先用后争取等等做法,都无不与他们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关。

(三)拓宽渠道,集中各种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除了县财政先期投入3000万元用于场平外,我县园区建设主要依靠融资,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融资部分承担了相当的债务风险。如按目前的运行模式,要大力发展园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举债数额,所带来的风险较之渝西的区县会更高。因为我们的用地条件差(山地多、平坝少),征地拆迁加整治成本每亩需21万元左右,加上水电气讯等投资,每平方公里在3亿元以上。南宾工业园区8平方公里拓展区,须在短时期内融资20多亿元,这是我县财力所不能及的。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县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因此,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在拓宽投资渠道方面,一是可以借鉴璧山、荣昌、忠县的经验,责成县级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建设:水务部门运用城镇供水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园区解决供水问题,交通部门争取路网建设资金解决园区道路建设问题,市政部门争取市政设施建设资金解决园区内道路硬化油化问题等等。二是按县委〔2014〕34号文件规定,天然气、电力、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要从企业增量扩容的需要考虑,积极铺设园区管网,以减轻园区“七通一平”的建设资金压力,降低政府的负债风险。三是在拓展区内规划30%左右的综合用地,实行招标拍卖,“以商补工”收回资金缓解融资压力。在增强融资能力方面,关键是做大现有资产存量。建议在县城规划区内尽力多征多储国有土地资源,以储备的城镇国有土地进行融资,提高承接吸纳贷款的能力。

(四)转变观念,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目前,我县无论是发展工业园区,还是城镇扩容,都需要大量土地指标。而国家的大政策是把好土地闸门,对基层用地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沿海发达地区和我市较发达区县,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土地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囤积了不少可供开发的土地。我县长期以来强调“管好土地”而忽视了“用好土地”,结果导致我县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市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帮助渝东北、渝东南的16个区县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我县运用市上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每年提供了几千亩的土地利用指标,从实现占补平衡角度讲,我县也应适当多享受一些土地指标。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策划包装好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是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的重要任务。建议我县每年为下一年储备可用土地指标2014亩以上,以保证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创新机制,调整完善园区管委会职能职责和办事程序

一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运作模式。对园区“企业运作、封闭运行、独立核算、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作出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投入资金、多主体开展建设的需要。二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建议对园区松绑减压,不再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征地拆迁主要交由园区所在乡镇和县国土部门负责,水电气讯等公益事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交相关部门负责。同时,强化园区审批服务职能,使之更好服务入园企业。三是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实行县级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上级部门收取部分由县财政上缴,中介收费采取中介单位由园区推荐,企业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园区代办的方式进行。四是调整企业审批办证程序。可以借鉴荣昌的做法,实行授权委托、集中办证,由职能部门留出部分审批文号直接授权园区办理。或者借鉴忠县的做法实行限时办结,不能因为部门的原因贻误建设进度和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机制。可在城区较好位置统建居民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在此前提下对个别阻碍建设的钉子户依法实行强拆。

(六)严格管理,维护园区良好建设秩序

一是拟定入园企业基本条件标准。入园企业必须数质并举,注重环保和社会效益。引进项目要结合本地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坚持“四不要”,即无税的不要,污染大的不要,实力弱的不要,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低的不要。二是加强园区土地管理。由政府出台《工业园区土地管理办法》,对不按协议投资投产的用地依法予以收回,禁止“跑马圈地”。三是建立完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设立规范的退出标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四是加强园区审计监督。责成审计部门按期审计园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任务以利考核。如国土部门应争取到位的用地指标,规划部门应完成的园区规划面积和项目,交通、水务、市政等部门投入园区的争资立项任务等等,都应在相关部门的年初目标任务中加以明确,年底严格考核兑现。

(七)加强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

一是成立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的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决定园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解决疑难问题的硬性措施,明确部门和单位为园区建设排忧解难的任务。二是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一个月召开一次的园区工作协调会制度,负责园区工作的具体协调和事务办理。三是建立园区企业主与服务机构负责人的对话制度,不定期听取企业的工作建议、意见,现场解决有关问题。

第五篇: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期,通过对区xx工业园区的全面深入调查,找出了目前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2014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2014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2014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2014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2014、2014、2014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2014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2014年、2014年、2014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2014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供水、供电、城市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抓好广场科技创业园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督促项目主体尽快落实资金,实实在在搞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三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强与外地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力争全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5个以上。

3、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生产要素协调,改善融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尽力克服资金、电力、运输等瓶颈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要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二是要实行客商“绿卡”保护制度。对各类入园投资企业业主及高级管理人员颁发投资保护“绿卡”,对持卡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予以重点保护;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三是要完善联系会议制度。

4、打造特色工业园区。一是要做好产业定位。各工业园区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特点和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开辟新区,大气魄、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精品园区,在讲求园区工业经济规模总量的同时,做好园区的产业定位。二是要积极开发上游产品。围绕提高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