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外出务工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调研报告格式
 

外出务工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调研报告格式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5:07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第五篇:李兰兰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xx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xx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

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

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压

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

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工作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工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发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HAoWoRD.COM)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

(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

(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设

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

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

(作者:陈开龙)

__于2014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

——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

2014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14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

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治理发愣功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4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

(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工作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

(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第五篇:李兰兰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

郭家山村农民工外出务工调研报告

(李兰兰)

以“三送”活动为契机,郭家山村三送活动工作组深入民情,挨家入户,了解群众当前的迫切需求,经过两个多月的走访农户,我认为制约我村当前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上。

郭家山村共有3个社,221户887人,在校学生170人,60岁以上老人142人,有劳动能力者575人,外出务工人员187人,占有劳动能力者的32.5%。

一、当前外出务工的现状:

(一)、工作时间长、险、脏、报酬低。农民工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干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工作时间最长,获得报酬最低。

(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农民工从事行业主要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电子厂和服装加工厂的简单直接生产者等工种。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城市,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被限制和禁止从事某些职业,根本没有享受任何基本的国民待遇和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权利。

(四)、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 二、解决途径

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为市民,将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又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基本思路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推进。

(一)、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乡就业的难点主要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重要任务。继续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我村农村进城就业的一些农民工,在异地经受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的洗礼,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力资本。他们返乡创业,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特别是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前景广阔。因此,应在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和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鼓励、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促进农民工输出与回流创业的良性互动。完善服

务,就是强化服务理念,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遇到的突出问题,改善创业环境。

(三)、坚持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四)、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和发展机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农村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对杨畔村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农村外出务工子女现状的调研报告

外出务工返乡青年情况调研报告

关工委对农村外出务工子女现状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第三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四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两年前,**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实施改革与发展“三个三工程”的意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从现实情况看,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增强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14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1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1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好范文网文章-https://www.Haoword.com 好范文网 帮您找文章]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第三,百家企业要从总体上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创新方式。我国著名的彩电企业“海信”,在每涉足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时,往往是先成立一个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开发,当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再由研究所裂变为公司,一步步往前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信”的经验,值得**百家企业特别是百家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第四,要改变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果说企业创新是不断生产出创新产品,则政府就要不断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即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就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为之服务的成熟产业链一样,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要有一个“政策链”。要强化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行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改善市场条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

动与技术转移。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调研报告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来自全省百家大型工业

企业的调研报告

郭 阳 吴玉祥

2014年第8期 ——特别策划

201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实施改革与发展“三个三工程”的意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从现实情况看,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增强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应该说,近两年来,百家大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以新产品开发为例,2014年,百家企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458.33亿元,在2014年增长90.7%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5.0%。百家企业研发的多种新产品,如武钢的高牌号取向硅钢、东汽的各类新型汽车、青山船厂的特种船舶、武烟的系列产品、金龙泉集团的“金龙泉”啤酒、长飞的光纤、华工科技的激光产品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以企业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为例,据对百家大企业中78家本土企业的调查,2014年这些企业共投入的研发经费11.45亿元,仅占其销售总额的0.6%。其中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10%的有3家,达到4%的只有1家,有13家在1%至2%之间,39家在1%以下,另有22家的投入为零。据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与研究:

第一,导致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因然有创新资金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因素,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得企业往往更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以获取近期的经济回报。尤其当一些行业出现高速增长机遇、市场需求快速膨胀时,企业甚至更倾向于迅速扩大产量,占领市场空间,来获取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就难有成为创新主体的愿望,则自主创新的局面就难以打开。事实上,凡是优秀的企业,都是生存忧患意识强,想尽办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因为忧患意识是责任感、危机感、事业心的体现,只有保持忧患意识,才能去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困难。例如华为公司,其老总在他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到,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10余年来我天天思考的就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正是由于时时有一种危机感,华为公司才不断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每年将公司员工的18%、销售额的10%以上用于自主创新,从而在短短10余年时间,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全球一流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又如武钢,在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中,它既没有鞍钢可开采百年的自有矿山,也没有宝钢进口铁矿石运输的近距离优势,时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但正是因为武钢将这种压力转变为自主创新的动力,才创造出了不亚于宝钢、鞍钢的效益。因此,百家企业要改变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紧迫感,改变观念、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第二,百家企业要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起来。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从头开始,什么都由自己干。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自主创新。况且在现阶段,企业要一下子从内部产生大量自有技术是不可能的。对于百家企业的大多数而言,为了降低技术

创新的风险成本,应当紧紧依托国内外两个技术源头,通过购买与合作,从企业外部引入技术。要加强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保持引进技术资金投入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合理比例,是引进吸收后再创新这一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韩国、日本企业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资金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5及1:8,而据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及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还不足1:0.07。因此,大幅度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经费投入,对于尽快实现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单项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许多创新都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通过技术集成而产生的。因此,要大力整合现有技术,由以单一技术突破为主向单一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相结合转变,加速集成创新,也是企业后来居上的捷径。

第三,百家企业要从总体上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创新方式。我国著名的彩电企业“海信”,在每涉足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领域时,往往是先成立一个该领域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开发,当新产品研发成功后,再由研究所裂变为公司,一步步往前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海信”的经验,值得湖北百家企业特别是百家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借鉴。

第四,要改变百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还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果说企业创新是不断生产出创新产品,则政府就要不断为企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即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检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等。就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有为之服务的成熟产业链一样,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也要有一个“政策链”。要强化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行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要加大对自

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改善市场条件,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第三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

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

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四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请你支持WWw.hAOWORD.CoM)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4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交流材料

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金融政策方面,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要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建立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制定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同时,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抓紧研究推出二板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三、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这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推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因此,一是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特别要引导企业提高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二是有重点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根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不同特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能力

这是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

更多其他相关文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

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于提高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大力提高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的工作实效第二篇:关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效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基层组工干部工作体会第四篇:组工干部基层工作行第五篇: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大力提高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的工作实效

 一、科学安排,集中精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一是日常业务工作尽早部署安排。多途径引导组工干部预先掌握好组织工作发展态势,促使每名干部结合岗位职责,尽快理清要点,明白重点,找出难点。早知道,早安排,早动手,早完成。二是基层调研充分发挥团队合力。每次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科学合理地将各项工作“串连”或“并联”起来,既明确个体分工,又强调团队协助,发挥众人之智,利用众人之力,促进调研的全面、有序进行。三是结合实际找准开展调研的切入点。充分认识当前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服务新农村、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和谐组织部门以及各种社会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着手,找准调研工作切入点,明确调研主旨、目标和要求。

二、创新方法,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调研途径。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力求调研任务和工作职责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明确组工干部联系基层责任单位。制定《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责任制》,定期举办组工干部业务技能培训班,聘请专家开授《组工干部如何深入基层搞好调研》等专题讲座,不断强化组工干部工作责任感,提高实际调研能力。二是丰富调研活动形式,力求开展调研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组工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主要根据调研的目的和需要来定,可以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组成调研小组开展调研,也可以采取部机关集体组织、各室(中心)单独组织或者干部个人按照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自行安排等形式进行。三是畅通基层调研渠道,力求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组成专题调研小组后,一方面可以由调研对象所在地的负责人安排,通过与其主要负责人面谈、相关人员座谈、个别人员访谈的形式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派出调研人员到基层随机进行走访,通过交流记录、收发问卷、现场录音录像等获取第一手资料。此外,组工干部还可以利用非正常工作日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例如节假日走亲访友时,可以通过与基层群众更广泛、更直接、更随意的接触,获得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贵信息和资料。

三、注重实效,不断转化各项调研成果。一是及时归纳汇总,确保问题信息不流失。调研小组或者调研人员对所获取的信息尤其是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类、归纳、汇总,尽快形成综合性的文字材料,然后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他们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和对策提供依据。二是积极推广介绍,确保经验典型不流失。调研小组或者调研人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一定要有详细记载,将其转化成典型材料或者经验材料,通过各种刊物、媒体、交流会等,及时向上、对外宣传推介,让这些好的典型和成功经验影响到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受益。三是成功转化运用,确保调研成果不流失。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对调研形成的各类文字材料进行全面汇总,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意见和建议,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通过办点示范,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创新,最后将其转化为指导人们实际工作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

第二篇:关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效的调研报告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干部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决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因此,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最近,我们

组织了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工委、县人事局分成4个调研小组,分别深入我县12个乡(镇)及20多个县直单位针对我县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了调研,采取了填写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重点向500多名机关领导干部、职工代表、村委干部等进行调查了解,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县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总体上是好的,大部分单位班子团结,作风民主,能认真履行职责,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大部分干部职工能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依法办事,能坚持正常的考勤制度,具有宗旨观念、公仆意识、组织纪律观念和奉献精神,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工作在边远山区的乡镇干部,能坚守岗位,克服困难,尽量把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是,在调查中,也有一些干部群众反映机关干部工作作风还存在不少问题,情况不容乐观。

一、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表现

(一)政治觉悟不高,党的宗旨意识淡薄。有些领导班子不能很好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的领导干部不按制度办事,在重大问题决策上不征求其它班子成员意见,对集体的决议不认真执行,各行其是。有的领导班子成员工作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不能正确对待,没有大局观念,相互搞内耗,互相“拆台子”影响整个班子的团结协调运转。有些领导对部门责任不明确,对本部门有益的事情争着办,不利的事拖着办,甚至推诿不办,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群众少,对基层的情况不掌握,对群众和基层的呼声和要求不清楚,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等问题,避重就轻,避难就易。

(二)自由主义严重,纪律观念淡薄。有些领导干部不服从发展大局,以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对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为了部门利益、局部利益设关设卡,严重影响发展环境。干部上班迟到、早退现象,上班时间上网、串门聊天的现象常发生。个别同志好人主义严重,不说真话,不讲党性,对待错误观点不敢驳斥,对待错误行为不敢批评,对待腐败现象不敢斗争。

(三)思想保守,工作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干部工作缺乏上进心,满足于按部就班工作,吃“老本”,凭“老经验”办事,不愿动脑筋,只会走自己和别人走过的路;有的同志主观臆断,骄傲自大,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较大,工作敷衍了事或应付式完成,没有创新精神,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干部有这样的“中庸”思想,别作后进也不争先进,别挨批评也不想“出风头”,明哲保身,四平八稳。

(四)干部工作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态度缺乏正确性,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做,得过且过,评头论足的人多,干事的人少,干部缺乏实干精神,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办事时有拖拉现象。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懒于思考,习惯于听上级和领导指示。有些干部缺乏工作热情,安逸现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思想。

(五)学习意识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理论学习风气不够浓,干部不重视学习,知识结构老化,工作难于打开新局面。学习流于形势,单位自行组织学习培训较少。

(六)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仍然跟不上形势要求。有些干部高高在上,群众来办事没有好脸色,没有好口气,更谈不上热情接待。有的部门下基层只是做做样子,蜻蜓点水地看看问问,然后找个地方聊一聊,转一转,不解决实际问题。

(七)吃喝风、赌博风、走读风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部门之间公款吃喝,相互宴请较多,赌博风开始在干部队伍中蔓延,且活动地点较为隐蔽;县城附近的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开始有反弹现象,且回县城的理由较多,理由的真假难辨。

二、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金本位、等价交换等思想和意识开始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产生,干部工作论报酬、做事情讲“实惠”,在某些干部头脑中已成为一种定式。思想倾向的偏移,理想信念的动摇,逐渐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1、我县现在实行乡财县管制度,乡(镇)没有财权,办公经费紧缺,制定的乡(镇)干部职工管理奖励制度无法兑现,不能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

2、市、县公务员工资待遇不平等,“阳光工资”迟迟不兑现,且由于物价上涨,使一些干部家庭生活水平下降;乡(镇)干部住房条件差,且不能享受住房公积金补贴,这些均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导致干部不安心工作。

(二)干部组织人事制度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近几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一些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一大批有学识、有能力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使得少数老领导在退居二线后,思想上有点情绪,放不下架子,对工作有消极、怠慢现象,有些甚至对单位的工作不予过问,对积极肯干的干部产生负面的影响,认为干与不干一样。

2、

用人机制欠公正,一些擅长溜须拍马、会跑会送、不务正业的人往往能得到提拔重用,而一些工作踏实、能力强、肯干实事、默默无闻、群众口碑好的人却难以得到重用,相反这些人往往容易受到压制,挫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影响了干部职工情绪。

3、对干部管理制度不严格执行、管理不到位。有的制度只是唱在嘴上、贴在墙上,但贯彻落实、检查督促少,流于形式,赏罚不分明、奖惩不兑现,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少干还比多干好,激发不起干部的积极性,导致工作时出勤不出力,办事效率低。

4、县直机关单位、乡镇干部结构比例失调,干部老龄化严重。现在大部分单位的老干部比较多,年轻干部很少,工作氛围不浓,机关缺乏活力。

(三)在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1、我县出台的干部谈话制度、干部诫勉制度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许多制度在狠抓落实和具体执行上还须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如对“一把手”的监督、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情况的监督及对账面以外情况的审计等等,都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2、一些群众反映部门单位领导自身没有做好榜样,不能真正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事效率低,决策能力差,对一些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久拖不决;有的干部喜欢搞迎来送往,吃吃喝喝;有的领导搞欺上满下、捞取政绩;对存有上述行为的领导干部,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惩处。由此上行下效,难以使机关干部有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

3、一些县局领导对进人把关不严,不是按部门岗位需要和凭德才进人,而是凭关系、凭钱财、凭谁来头大进人。有些单位人满为患,人浮于事,极大地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其中不少人既不用上班,更不肯下基层站所,只领工资不见人,影响了部门风气,败坏了机关形象,同时也直接导致一些部门专业人才出现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

主观方面原因:

(一)部分领导干部自身学习不够、要求不严。少数领导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缺乏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政治鉴别力,对党和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深,执行不够严。在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面前既看不清、又想不透,思想观念模糊,从而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党性要求。认为权力是自己干出来的,应有所回报,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自己谋求利益的资本,干工作、办事情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奉献讲报酬。

(二)干部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散。部分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个人思想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好贪图享受,养成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干部职工自我放松了人生观,世界观、权力观的教育。干部的宗旨观念、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差,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攀比”心理,抱怨社会分配制度不公。

三、对策与措施

为促进我县科学发展,振兴大石山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改进我县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从根源上改进我县机关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我们认为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

改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最根本的还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的素质。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发展。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的作风,在干部中树立榜样。

1、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意识,完善科级领导干部学习考核管理机制,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以县委中心学习组和各乡镇(部门)领导班子中心学习组为龙头,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报告、座谈交流和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相结合等方式,多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带动全县干部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真正提高干部队伍宗旨意识。

2、强化教育,健全制度。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抓好领导干部作风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法纪意识。教育内容紧扣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层次施教。采取经常性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防范干部作风容易出现漏洞和产生问题的关键点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

3、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宗旨观念、理想信念、党纪条规教育活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宗旨观念和党纪条规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纪律意识。有必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全县机关干部中开展宗旨观念和党纪条规等教育活动。强化干部的公仆观念,摆正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事,以人民的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增强干部廉政意识,自我监督意识,自觉地拒腐防变,为政清廉,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建立并落实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

1、建立“考学”制度。各乡镇、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干部学习计划,年终按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撰写读书笔记或调研文章等若干块进行考评,考评分记录在干部学习档案里。同时规定一个分值下限,对考评分低于下限者,不得评先、不得晋级晋职,并采取停岗接受个别培训的办法督促其加强学习。

2、实行干部培训报告制。成立干部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全县各部门各单位举办任何形式的干部培训班,均事先以书面形式向县委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办公室设在组织部),说明培训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杜绝以培训为借口,谋取经济利益或乘机用公款游山玩水的现象发生。三是推选干部外派跟班学习制。在保留干部工资、福利、编制、职务和职级“五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应聘上岗,促使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素质。

(三)改进干部选拔使用机制

1、改进干部考察工作,提高识人用人水平。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考察预告制度,拓宽干部考察渠道,把干部考察从机关向社会延伸,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注意把考察与干部考核相结合,科学准确地评价干部优缺点,为选准人、用好人打好基础。

2、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按照上级干部轮岗、交流有关制度,健全我县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和措施,对干部轮岗、交流从条件、程序、纪律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促使干部在乡镇与乡镇、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序流动,优化干部资源配备,提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大胆创新工作措施,加大干部“能下”力度。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对不称职、不能胜任职务的领导干部的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对部分工作责任心不强、年度考核不称职又不适宜采取辞退措施的干部,可试行一定期限的待岗。对部分群众意见较大,或在干部考核中反映存在问题较多的干部,可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同时对一些年龄大、身体状况差、工作能力平庸的领导干部,可采取改任非领导职务、由重要岗位调整到一般岗位等措施,积极疏通“下”的渠道。

(四)完善干部考核约束机制

改进干部考核办法,科学评价干部实绩。针对往年干部考核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一步改进考核办法,制定出既便于操作又科学合理的目标考评标准,提高干部考核质量。坚持群众公认原则,扩大群众参与面,每年的年终考核工作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社会民主人士、基层群众、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其中,注意听取他们对考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完善机关干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倡导“严、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1、建立较完善的相互配套的干部管理制度。各乡(镇)、各单位都必须结合本地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强化干部管理的“机关干部学习制度”、“请假制度”、“考勤制度”、“岗位职责”、“处罚规定”等,使干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为克服少数单位仍然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现象,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日程安排表管理制度”、“见事管事制”和“机关干部服务态度三次投诉待岗制”。

2、加大对各种歪风的整治力度。首先,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自己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做全体干部的表率,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言行一致,廉洁从政,服务大局,模范实践党的宗旨,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同时对自己所管辖的全体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违反制度的干部,按规定该怎么处理的就怎么处理,决不能奉行“好人主义”和搞下不为例。纪检监察部门的纠风办和组织部门的干部监督室要开展经常性的作风整治工作,避免集中整顿过后歪风又抬头的现象。

(六)健全对干部作风的评价监督机制。

1、要建立健全谈心制度,上级组织对下级正职、班子内部正职对副职要经常谈心,了解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有问题的干部要及时提醒。

2、要建立诫勉制度,对群众反映干部的作风问题,上级组织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干部提出诫勉,并限期改正。

3、要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总结和运用机关效能建设教育中的经验和做法,严格按照中纪委、中组部的规定,开好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增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我监督的能力。

4、要建立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配偶子女就业等规定。

5、要实行重大决策群众路线制度。凡是辖区内有关经济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城镇土地规划、重大工程招标及其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决策前必须举行听证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与建议,集中民智;决策后必须进行跟踪回访,认真倾听群众反馈,不断改进完善。

(七)发挥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优势,多宣传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先进的爱国、爱集体的精神,同时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揭露社会阴暗和腐败现象,做到既鼓励先进又鞭策落后。

第三篇:基层组工干部工作体会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是中央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全面、辩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抓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以“三不三要”狠抓落实、推动工作。

不“等”要“勤”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能有等靠要和观望的思

想。学习不能等、工作不能等,特别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更不能等。作为年轻组工干部,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勤于实践、勤于服务。“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同时,要多花时间、多花精力,提升综合素质,立足本职岗位,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做到学习上不知足、工作上知不足、做人要知足,切实将个人的学习提高和部门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实践锻炼和服务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党的建设、组织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中体现自身价值。

不“浮”要“实”

做人要老实,做事要扎实,作风要务实。“只有带头把自身作风搞好了,管理才有底气,严格才能让人服气”。组织部门要当先锋走前头,实打实地抓好作风建设。以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工作更实的精神,不折不扣将八项规定贯彻于作风转变始终、不折不扣将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到组织工作始终、不折不扣将苦干实干的精神体现在服务工作始终。坚持公道正派,做到谦虚而不浮夸,保密而不神秘,昂扬而不张扬。我们要深入查找在干部工作中是否能够坚持公道正派,积极治理消极应付、办事效率低下,不思进取、工作标准不高的问题,着力解决知人不深、识人不准、以票取人的问题,努力纠正干部管理中“宽”和“软”的现象,坚决制止以权谋私、跑风漏气行为。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怀一颗拜群众为师、向基层学习的心,沉下身真心下基层、细心察民情、耐心听民声、尽心解民忧、用心搞服务、恒心谋发展,“一杆子插到底”,实打实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争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的干部。

不“守”要“新”

组工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始终保持那么一股锐意进取、永不自满、决不懈怠的锐气,使自己成为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动力最强劲、创新成果最显著的组工干部。当前,我们重中之重就是要认真梳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提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形成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发展活力等目标,重点要在落实党的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考核办法、改进干部选拔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按照“以一流标准、一流作风,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 的要求狠抓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争当一名“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组工干部,为美丽幸福新大理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组工干部基层工作行

山西蒲县“组工干部基层行”

深化“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

山西蒲县县委组织部将“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与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相结合,以“组工干部基层行”为载体,深化拓展主题实践,建设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的表率部门和过硬队伍。目前,16名组工干部由部领导带头分组包联9个乡(镇)党委与8个县直工委,并与其中的16个机关、16个农村、1个企业、3个学校结成对子。活动开展以来,每名组工干部普遍深入基层10次以上。

在下基层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组工干部把基层当做“熔炉”,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中,感受基层工作环境的艰苦,了解基层干部的辛苦,体验百姓生活的疾苦,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在思想和灵魂(请关注wwW.hAOWORd.com)深处经受教育和洗礼。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每名组工干部就如何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结合实际,写出了自我剖析材料,做出了公开承诺,明确了努力方向。部机关制定出台了组工干部日常工作十个“一点”,增强组工干部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共捐赠基层贫困党员6000余元,提供致富信息110余条,联系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0件。

在下基层中解决问题、提高本领。结合工作实际,组工干部重点围绕组织工作如何促进全县“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

动和个人如何在活动中发挥作用;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围绕广大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总体评价、对组工干部形象的评价等重大课题,确定调研提纲,采取“听、看、问”等方式进行调研。累计解决基层疑难问题12个,完成调研课题8个,为推动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在下基层中督查工作、加强宣传。组工干部重点对 “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及功能发挥、党员培养教育等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任务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加强对党建工作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讲宣传。对党员干部,侧重政策理论知识,增强宣讲深度;对人民群众,用通俗的语言传达上级精神。已召开理论宣讲会议18场次,走访教育、谈心谈话党员干部群众900余人。

在下基层中培养典型、做好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开展组工干部、先进典型同落后党组织和党员的“结对帮扶、创先争优”活动。部领导每人联系一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帮扶一个落后党组织争创先进;每名组工干部联系一名优秀党员,重点培养一名普通党员争当优秀。通过定期考核评比,营造全县“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的良好氛围。(山西蒲县县委组织部)

第五篇: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

让青春在平凡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叫 ,来自云梦县委组织部,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平凡中闪光》,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不能控制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涂红刚在部里为我们年轻干部授课时,所说的一句话,每当想起这句话一种莫名的庄重和压力涌上心头。

当我进入组织部的第一天,部内同志急促的脚步声、繁忙的电话铃声、堆积如山的报表方案、整齐划一的档案材料…… “白加黑”、“5加2”的工作一次次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曾一度问自己,组织工作艰巨又繁琐,处于幕后工作的组工干部又是图什么呢?

在与涂红刚接触的日子里,我找到了答案。记得在涂红刚去世前一个月,他正忙于到乡镇考察干部,一次电话响了,他果断挂断电话,然后在空暇之余打了过去,却没想到,电话里传来妻子哽咽的声音:“爸要做手术时,你说你忙,让我和姐照顾,可爸手术后到现在还昏迷不醒,你到底还管不管爸了?”挂断电话时,他已是泪流满面,并挤出时间陪伴了父亲一夜又一夜,演讲稿《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

涂红刚从事组织工作14年,他没有气势磅礴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和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把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忠诚一生的组工事业,书写成了人生可歌可泣的绚丽诗篇。

随着一步步融入组织部这个团队,我也发现这是一个团结、奋进,充满和谐与活力的组工团队,更是一个对党的事业忠诚执着、公道正派、甘为人梯的优秀团队。他们用工作的点点滴滴践行着“安、专、迷”的精神,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深深感召着我,让我由衷的以能成为组工干部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骄傲。

组工干部是为党员、干部、人才服务的中坚力量,组工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无论身居什么职务,都将成就伟大;无论作出何种贡献,都将得到称赞;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也许终我一生也体会不了“会当凌绝顶”的感受,可是我已经从身边一个个涂红刚式的组工干部身上,学到了从容面对得失、平和对待名利,甘做嫁衣、甘为人梯的品质,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时,我也会像他们一样,省略荣誉和鲜花,淡泊躁动与浮华,埋下头来安心工作,专注本职,迷恋事业,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和“惊叹”! 让青春在平凡中闪光。

谢谢大家! 《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

sdong小编推荐更多文章:

基层组工干部演讲稿

加大调研工作力度__提高政协履职实效

2014年组工干部调研课题

组工干部如何提高选贤任能的能力

组工干部要提高执行力[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