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档案里的金融春秋》后记] 娱乐春秋百度百科
 

[《档案里的金融春秋》后记] 娱乐春秋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7:49 影响了:

  本书内容除了选自2005年至2011年出版的各期《档案春秋》杂志外,还从1985年创办以来的《上海档案》杂志中遴选了若干篇章。毕竟,金融这个选题不太容易做,枯燥,呆板,是它与生俱来的身段,要把它揉捏得软活好看了,实非易事,不得不扩展遴选范围,以支撑起一个能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读本。
  在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中,金融档案占了可观的比重。上海历来就是中国的金融重镇,国家典藏自然也会与之相称。但很遗憾,这部分档案除了极少量的研究者感兴趣外,几乎无人翻动。那些报表、账册、流量、数据,干巴巴,冷冰冰,哪里能跟魅惑无穷的硬通货相比呀,根本不在大多数人可接受的阅读范围内。金融是一件面对少部分人的玩偶,是一个关于财富聚敛消融的神话,双栖于政经两界。从来没有纯粹的金融,政治经济学而已。中国的寡头金融尤其如此,就和那些少人问津的档案一样,被历史地锁定在了兼有政客与买办、权贵与财阀双重身份的小圈圈内,大门紧合,外人无从感知它的光怪陆离,甚或鲜廉寡耻。神秘的东西之所以神秘,就因為它是不可告人的,充斥着问题、麻烦和隐私,和光鲜的外表相去甚远。在交织着机遇与陷阱、辉煌与狂躁的商场上,要求金融家们超越社会的平均基准线,以道德家的神韵垂范于世多半是不现实的。近代以降,作為金融重镇的上海,曾经有过一部有关金融的典籍走进过大众视野吗?没有,从来没有。即便偶有漏网之鱼,也必然沾满了御用文人的谄媚之气,腥膻扑鼻。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浮光掠影,从门窥镜中抠挖出一点点金融元素来,加工成叙事体的通俗读物以供消遣,而不敢奢望用学术的表情一本正经地解读,因為即便解读了恐怕也少人问津;更难以从历史的沉疴中复原其脉象,因為即便复原了也发掘不出它深层次的运作诡秘。
  失落的已经永远失落,随同它的宿主湮灭在岁月尽头。
  这也是一个悖论。这个世界上和金融沾边的人无以计数,但真正能从寒意侵人的硬通货中感受到生命乐趣的人,凤毛麟角。金融当然包括钞票,但钞票决不等同于金融。所以我们既离不开金融,又难得其门而入,即便热爱得五体投地,也无从摆脱单相思的困窘。金融即鸿沟,无情地分化着沟沿岸畔的凡夫俗子,使之趋向两极;金融也是媒介与桥梁,是我们通往财富世界的必经之路,无论怎样亲近巴结它,试图最大限度地向它所表征的那个世界靠拢,实践起来都困难重重,除非有权力為你过载。金融是我们心中的蛊,是寄生在你我欲望深处的虫。李时珍《本草纲目》解引:“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為蛊。”
  金融家们可以自负的宣称,是货币与金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兴盛;但中国的经验却告诉我们:人民,唯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当下,那些赤手空拳占领华尔街的美国平民,正在书写这条中国经验的直接证言。
  《档案春秋》和《上海档案》是同為上海市档案局(馆)主办的两本刊物,前者偏向于档案人文,后者侧重于档案业务,但无论怎样分工,都被包容在档案的总体框架之内,行走在有关档案收、管、藏、用的各个环节中,无出其外。
  得专业便利之所长,档案媒体先天具有档案信息集散和流通的优先话语权。在档案逐渐走出石室金匮,逐渐同归其本真面貌的过程中,平正、公允、诚信地表达和传递档案中所荷载的历史记忆,正越来越鲜明地彰显出档案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冷门渐热,边缘同移。紧紧扣住这一优势,使档案融入文化,真正以文化的姿态、而非政治的工具传播开去,真实而具体地站立起来,既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古罗马先哲西赛罗曾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相信没有谁愿意永远做幼童。
  作為档案期刊的衍生品,这本书已是我们选编的《档案春秋》丛书之六。感谢学林出版社刘文祥总编辑和责任编辑吴耀根老师,為我们出谋划策、甄别选题,不厌其烦地从历年来出版的各期《档案春秋》和《上海档案》中遴选了本书,并对所选篇什逐一校勘、精心编辑,终使本书得以圆满面世。在此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并代表杂志社同仁,向他们的劳动致以由衷的敬意。
  姜龙飞
  (上海市档案局馆档案宣传部主任、《档案春秋》杂志总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