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9:36 影响了: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没有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造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有效性低。为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性策略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03-01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给人造成一种语文念与不念一个样的错觉。其实多年来,我们众多的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投身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不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的好方法,但仔细推敲这些方法,会发现它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一种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教学模式。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理论界的共识,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我觉得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因为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作品优美的意境。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篇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而且越是读得声情并茂,也就越真正感悟到了作品的意境。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起朗读的兴趣以及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即要让学生学会朗读这一方法的运用。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的形式,或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或分段落读,或分角色读。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同时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让学生体会如何通过朗读去领会、鉴赏课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有可能体验到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魅力。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那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潸然泪下、荡气回肠。试想若不进行朗读,怎能体会到《记念刘和珍君》中那义愤而沉痛的心情呢?若不进行朗读又怎能领悟到《荷塘月色》中那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意境呢?实践表明,学生一旦读书进入角色,那就会保持一种进取心态,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2 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
  我觉得在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所谓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因为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时呵护学生的敢于质疑的心理比关注其问题与课文关系更为重要。只有精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我们才有条件来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营造一个相当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可以提出所想到的任何问题。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教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们会看不起自己,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一定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能够比较自由地进行思维和表达。若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和叹息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使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就必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能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也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 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可是在我们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太相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尽量不讲或少讲,让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并常常通过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的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从而获得运用学习语文的乐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撰文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确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完全是教师“教”出来的,而主要是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最终效果也体现在学上。为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不断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的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不再给学生造成语文念与不念一个样的错觉,这样我们就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的目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合一》,《中国教育改造》,安徽人民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