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600
 

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600

发布时间:2019-06-21 08:49:37 影响了:
文章摘要: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

【篇一:电影《活着》的观后感

“活着就是一切”.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

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

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

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

紧接着正当福贵准备开始好好的与妻儿寡母好好生活的时候,他不幸又被拉去当壮丁,当他与春生看见满山遍野的死尸时,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回去,我们可要好好的活啊!”这是他当时给春生说的话,虽然朴实,但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对于生的渴望.在他与春生约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后,他们最终回到了久违的家,可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呢?

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

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将活着的意义表现出来了,它给予观众的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思索.活着就是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的意义.

【篇二:《活着》观后感】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篇三:《活着》观后感】

笔者认为张艺谋电影《活着》体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富贵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在世,活着的确不容易.二是表现了文革时期那段悲惨的历史,影片从小人物着手,富贵的儿子和女儿都间接被文革害死,显得文革是如此荒唐可笑!

富贵由于赌博从一个财主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几乎沦为乞丐,此时他醒悟了,这时他才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来妻儿回到了他身边,此后便以以前学会的皮影戏谋生,某日不巧被国民党抓去当兵,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次时活着就是他最大的愿望.最后靠他皮影戏活着回去了.以后他遍特别珍惜活着的机会,从后面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细节可以看出来.例如:不分青红皂白大骂儿子有庆,儿子几天没睡觉,但不敢得罪共产党,硬把儿子背去了学校等细节.着实我也为他捏一把汗,生怕他生活出了意外!特别最后一段他给教授买馒头时,心里特别担心他会因此被打成反动派!主人公深知生活的来之不易,而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呢?

影片另一部分内容深刻揭示了毛泽东时期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老百姓的迫害,要不是害怕还别共产党的大官--区长,要不是怕被打成反动派,富贵会让儿子在家好好睡觉,悲剧也不会发生!要不是文革时期,老资格教授被打成资产阶级,富贵女儿也不会死.这一切悲剧的发生都是当时旧社会对人民迫害的影射!

影片最后,看着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哭了!哭得很伤心!

【篇四:电影《活着》观后感】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篇五: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篇六:电影《活着》观后感】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么样,可以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可以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可以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但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后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后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面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么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么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知道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因此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后来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后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篇七:电影活着观后感】

今天下午看了部电影《活着》,葛优和巩俐拍的,应该是个老片子,不过原来没有看电影的爱好,现在闲来无事,看了看.片子很让人有所感触.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从四十年代的富家子弟,赌博输光家产到后来演皮影戏养家糊口,被国民党抓去充军,后又于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半路上遇到共军,给共军演皮影戏,拉大炮.回到家中,母亲已经过世了,女儿高烧七天成了哑巴.五十年代大跃进,儿子在一场意外中被吉普车推倒围墙压死了,六七十年代文革中,哑巴女儿出嫁了,找了一个瘸子女婿,女婿人很好,谁想到才过了一年好日子,女儿生孩子大出血死在产床上.一系列的打击下,这对夫妻仍然坚强的笑对生活,因为他们知道活着就是幸福.

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话,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思绪难以平复,人生来就像基督教所说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说因为有业力所以才会投胎为人.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南师说过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一辈子所谓“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其所以然地死去”看过这部片子后,我觉得剧中的这对夫妻与其说他们活着就是幸福,不如说他们是无可奈何地活着,活着就是受罪,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非常悲惨的事情,看后让人涕泪纵横,活着是一个什么概念,什么叫活着,似乎很难定义,如果活着看到自己的亲人撒手人寰,自己却爱莫能助,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羡慕长寿的老人,其实长寿的老人有他自己难言的苦衷,长寿就必然会比一般人经历更多的世态炎凉与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所以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当然这样说是很消极的,因为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要死亡,道家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对人生的生死问题看得就很透彻了,所以人有的时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会让人们高兴,而一个生命的死去又会让人们痛不欲生呢.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去思考,那么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值得庆祝,因为生命诞生就注定要死亡的,那么又有何值得高兴呢.一个生命的死亡是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一个生命消失能量不灭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又将出现,所以死亡似乎也不应该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反而应该庆祝.佛教中说到的往生就是这个人死后去了天道中或佛国,生命等级上升了,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什么反而悲伤呢.难怪中国有红白喜事一说,白喜事就是指的死人.所以生命的诞生也好逝去也罢都没有什么好高兴或是悲伤的,因为生命始终存在,不生不灭.生命死亡了其实不是死亡而是肉体死亡了,它的灵魂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活着的人能做的不是哭泣,哭泣没有用,而应该是让死亡的生命不要对人身有任何的眷恋,放下一切欲望与执着用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死亡,祈祷阿弥陀佛接引灵魂到极乐世界去继续进修,这是真是存在的一个世界,不要有任何的疑惑.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对于亡者将是莫大的帮助啊!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生离死别的镜头我都不忍观看,自己已然被剧情所感染,痛苦流涕.人生是无常的,没有人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一口气上不来这个肉体就会死亡,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死亡并不可怕,但是必须是在死亡之前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出生,又为什么死亡,这也是所有宗教中所探讨的主要问题——生死.所以为什么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讲的最彻底最圆满,出生是因为因缘果报,活着是让人领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后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和等级,而死亡则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又被这股业分吹往六道中的某一道,所以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实存在的.

打小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思考人生的问题,为什么有我?我是谁?为什么我看我说我想都在这一个肉身之中?为什么人会死?如果人死如灯灭,那么死了以后去到哪里?难道没有我了?没有我的话,那么为什么现在有我,每每想到此,我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怖感,因为想不透啊.直到我接触佛教经典的那一刻,我发现我所疑惑的问题在佛法里都能够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完美的答案.同时我也知道了此生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命的根源去向和生命的意义,让人们放下烦恼与执着,佛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世人不信因果,骄奢淫逸,的确是这样,科学代替了原来的宗教信仰,人们开始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却不知道达尔文在临死之前对神父说“主能够宽恕我吗,我愿意收回我所写的所有学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人们却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制造出了杀人武器原子弹.爱因斯坦晚年的时候走入宗教,并十分欣赏佛法,爱因斯坦曾说过:“佛法是最圆满的科学,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真理!”.因为科学把人类误入歧途,却无法自拔,医学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却产生更多的让人类束手无策的疾病,科学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出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这样一个生命科学的问题.

到现在,世界大国都掌握了核武器,一旦爆发世界大战,则人类将自取灭亡.这样看来科学能解决问题吗,连最基本的战争都解决不了,又有何用呢?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人心,人的道德问题.如果道德缺失,人心不古,那么科学越发展下去,只能是越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2012是玛雅历法中所说的本次人类终结的时间,谁也无法断定玛雅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如果是,我们这些正走在通向2012时间道路上的渺小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是在这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尽情挥霍,还是去利用好这不多的时间努力思考生命的问题并找到真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找到了道,我们的生命就有了正确的指引和方向,就不会迷失.就像一盏明灯,带领我们在生命的时空中遨游,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篇八:电影活着观后感】

晚有闲暇,在网上看了电影《活着》.记得是前几年看了余华的小说,今晚看了同名电影,虽然影片对小说情节的改编颇多,淡化了原着的悲剧色彩,但同样感人至深.先结合相关影评资料,略说浅见如下.

张艺谋1994年根据余华的小说拍摄的电影《活着》,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影片记述了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70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

《活着》从细微之处讲述生活中的事件及给予这个家庭如何的影响,影片在拟写的叙述之中展开喻意的层面呈现历史言说的真相.影片中明确的人物特征、事件、视觉图像,成为中国现象,或中国情况的象征、寓言,生成普遍意义.

概而言之,影片《活着》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由字幕上提示的活动年代或时间做出自然的划分.第一部分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的福贵性迷赌博彻夜不归,傲慢无视妻子的劝告最终把全部的家产输给了皮影戏班主龙二.加之妻子携女怀子离他而去,父亲责其不孝以杖相击力衰猝死.福贵失去了地位,财富和家庭,以仅存的一点财产设摊街头度日.

福贵的失意影射了中国当时的势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作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以及后来日本的侵占,中国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身份和主权.一度丰饶的“middlekingdom”不屑欧洲为“野蛮人”的自大累其难以直起腰身与西方势力分庭抗礼.前尘影事,雪耻自强.(影片中家珍带着孩子主动回返,福贵亦洗心革面.)

第二部分,影片讲述了另一个悲剧,福贵和家珍的儿子有庆的意外夭折.依据字幕的题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始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处于一系列经济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全体号召全民动员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完成工业、经济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十五年内赶超工业化的西方世界.要求土地归公,建立大规模的公有制的农业社,打破传统意义上单一家庭的生活模式,并且组织群众性的冶炼钢铁运动以足所用之需.

接着,大跃进弥漫的盲目乐观情绪和所付的代价及最终的失败呈现在《活着》的视觉画面之中.人民公社和群众性的大炼钢铁反映了大跃进的基本概貌,后者也是影片叙述的话题.这是一场社会运动,包括徐福贵一家都参加了组织在当地小学校里的没日没夜的治炼劳动,福贵演出皮影戏娱乐工人,家珍为他们端茶送水,甚至孩子也参与了彻夜无眠的工作.依据影片铺陈的线索,因为区长要来到镇区检察,徐家被通知要求回到学校参加下一夜的劳动.尽管父母意识到了他们的孩子已是筋疲力尽,但还是勉强的叫醒了有庆,一路辛苦步向学校,其部分原因在于区长的检察,部分原因出于不想让善良好心的牛镇长失望.福贵背着睡意朦胧神志模糊的有庆,一路上仍在为了晚上的劳动调动他的精神.这一幕福贵几乎成了毛泽东的代言人,使用着主席惯常动员民众的乌托邦式的言辞.“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牛啦……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那一夜,筋疲力尽的有庆在沉睡之时意外的被区长的车撞死了,这位曾是福贵的老战友的区长也因工作的极度疲惫以致在驾车时睡着了.

有庆的死成为了大跃进失败的寓意象征.因为早先反右斗争的慑力和自然分散的公社模式,实际的产量是由当地官员自己计算和上报的,并非出于一个集中的机构,官僚的或是与之不同的集中的机构.一些不称职的盲目乐观的当地官员往往报出夸大和虚假的数字,循环反复造成调配失控.如果一个公社上报了夸大的产量,所有规模相应的公社就被期望着展开你追我赶的竞赛,以致人们过度地操劳,筋疲力尽,情志不振,落后的操作工艺直接影响到冶炼的质量和农业的产量,决定了大跃进的失败,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弃之不宣.过度操劳造成有庆和区长的筋疲力尽是导致有庆死亡悲剧的直接后果.

第三部分,降临于这个家庭的第二个悲剧是女儿凤霞的难产不治身亡,影片在此时也达到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无论从影射还是寓言的层面,凤霞的死都寓示着同时也批评了文化大革命那段无政府的混乱时期.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突发灵感而起,部分意图在于他要重新树立自己因为大跃进的沉重失败从而低落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要防止由此滑向“修正主义”退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治理模式.为达到这一目的,毛泽东号召彻底消除他所认为资本主义文化根源,并在此平台上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号召“永远革命”的理论作为彻底打倒资本主义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响应毛泽东号召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红卫兵.

影片中凤霞在医院生产的情节表现了“永远革命”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红卫兵以“反革命”的罪名关押了主管医院的医生和教授,凤霞的父母和丈夫十分担心,因为留守负责看病的医生们过于年轻没有经验,也由此铸成了凤霞分娩时因并发症死亡的悲剧.凤霞先是产后大出血,而那些只备学生资格的医生们心慌意乱不知所措.趾高气扬的革命者一下变成了惊魂不定的孩子无助的跑前跑后,撇下凤霞,导致凤霞因失血死去.

从叙述的层面而言,这一幕表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果.这一意外的死亡悲剧再一次归因于毛泽东政策导致的灾难.凤霞的死是因为傲慢的红卫兵颠覆了医院的正常制度.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为凤霞接生,也许不会出现并发症,或许局势也可以得到控制.再从寓言的层面分析,凤霞的死,尤其是她如何会死,是影片指责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暗红的鲜血染满洁白的床单构成强烈的视觉语言,寓示着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自身经受着严重的“大出血”.

1966年,由于红卫兵对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查抄冲击造成工业产量下降了15-20%,尽管一开始预期会有5%左右的增长率.整个中国学校被暂时性关闭,教育家、优秀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以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修订学校的课程,并且降低学生的入学标准,为了适应乡民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众阶层导致的知识停滞状况,造就了既没有掌握良好的技术也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失落的一代”.更不用说以建设一种新兴文化的名义毁掉的无以数计的无价的文化古物.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在大跃进时期制下的微薄基础也被消耗殆尽,同时中国的文化亦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破坏.

影片三个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每一事件不仅从实际叙述的层面上影射同时也从象征寓意上对应着特殊的时间段或是那十年的活动.影片开始描写的福贵财富的损失和地位的丧失,寓示着中国当时的势局.有庆的夭折寓示着大跃进的失败,同样凤霞的死亡寓示着文化大革命的命运.

此片因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一度被禁放,今天得以解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对历史采取的客观公正态度.另外,葛优、巩俐、拧∧、姜武等演员的演技均给此片的感染力增色许多.

总之,此片不失为颇值一看的好影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