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编导 谢燕,从基层汲取营养的编导
 

编导 谢燕,从基层汲取营养的编导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1:41 影响了:

  “这个工作做起来很有意义,和群众在一起很开心,乐在其中,不感觉累”  认识梧州市群艺馆文艺部原主任谢燕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特点:不怕累。直到退休,她还有三四十个补假的牌子没有用过。
  工作几十年,她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办公,总是跑到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生活习惯,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劳动的不易,为他们编排一段舞蹈、一场晚会。“节目也要从群众中来,要来源于生活。我编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不是自己乱想象的。到下面去发现灵感,舞蹈才经得起考验。”
  下乡演出的日子
  谢燕小学就是班上的文艺委员,她对文艺的热爱与母亲紧紧相关。谢燕的父母都是广西大学1936届的毕业生,母亲被分配到柳州市图书馆工作,而父亲是广西林业学校首任业务副校长。小谢燕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放学后去图书馆找母亲时,能翻看各种杂志,其中,《大众电影》是她的最爱,张瑞芳、赵丹、王心刚……她被一个个优秀的电影演员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深深吸引,耽溺在一篇篇文字和一张张图片里。
  谢燕在家里排行老幺,她印象中,有才华的母亲会给三个最小的女儿精心排练节目,让她们在广西林校举办文艺晚会时登台表演,每次都能赢得热烈掌声。
  然而,这样简单幸福的生活没有持续几年。1957年,全国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反右派斗争猛烈展开。谢燕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她也从优秀学生变成了人人避而不及的“黑五类”。
  这种情形直到她读初中才得以改善。初时,学校搞文艺演出,谢燕自告奋勇地给班里排了一出节目,自己在里面扮演一名老奶奶。演出时,包括校长在内的全校师生都被她的逗趣表演乐翻了。后来,班级的节目荣获优秀节目,而谢燕则被评为全校唯一的优秀演员。当教导主任在全校大会上宣读这个荣誉时,她觉得实在是难以置信。
  同学们的友好,老师的喜爱,再加上学校领导给的肯定和荣誉,让曾因成分问题自卑、孤单的谢燕觉得“每个人都对自己那么好”,于是,到初二、初三,她更加用心排演文艺节目。
  1969年,谢燕和姐姐到鹿寨县下乡插队。姐姐看到后不忍妹妹受累,干完自己手中的活儿后再赶去帮谢燕干。
  插队四个月后,县里为了搞文艺汇演,从各地招入40多人组成文艺培训班,培训半年后再进行考核,留下12位精英分子进县文工团,谢燕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这个文工团唯一的一名编导,谢燕开始了到基层演出的日子。
  文工团每次下乡在每个大队演出一场,而一个公社有几十个大队,一个县有十几个公社,因此团员们一下村就是三个多月,全年很少有时间在家待着。谢燕说,“那时候县里每个大队都演遍了,其实,这就是一种群众文艺工作。”
  他们的演出场所是大队的晒谷场,在场中竖起两根木头杆子,把红色或白色的后幕挂在杆子上,没有前幕,演员们就在幕后化妆。每当有文工团下乡演出时,最开心的就是村民们。好奇的他们会早早来到晒谷场,从搭台、化妆、演出、再到卸妆,没有一个步骤舍得落下,甚至还有人跟着文工团赶往下一个大队,意犹未尽地接着看。“村民们太需要群众文艺了!那时没有电视、电影,群众的文艺生活就靠宣传队演出,每次有文工团演出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过节一样。村民们不单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幸福。”谢燕不无感慨地说。
  创建“基层工作法”
  在县文工团工作时,谢燕的工资是每月20块钱,下乡演出的补贴是每人每次两毛钱。但是,她说,那时的工作很快乐,直到现在,文工团的同事依然是她很好地朋友,他们还经常聚会,回忆挑着扁担上山下山的四个钟头。
  下乡演出时,文工团有时住在当地学校的教室里,把桌椅拼起来,铺上席子;也睡过粮仓,晚上还能感觉到老鼠在旁边爬来爬去,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当大队没准备他们的饭菜时,他们就到村民家里吃饭。老乡会把家里最好的饭菜拿出来招待他们;而团员们会用歌声、舞蹈回报他们,也会教家里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除了演出外,文工团还要体验生活,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团员每天五点起床干活,从刚开始被吸在腿上的几只蚂蝗吓得尖叫,到淡然处之、从容应对,谢燕说她非常感激这些宝贵的生活经历,这为她以后做群艺工作打下了“源于生活”的坚实基础。
  谢燕编导的节目《护线》就是由她下乡体验生活时,听村民讲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女民兵为了保障宝贵的电话线路畅通,在一个雷雨天,线路被雷击断后,她们淋着大雨,用身体连接电话线的感人事迹。一位广西舞蹈界泰斗看完演出后激动地对谢燕说:“太让人感动了!舞蹈排得很好!”这位名家还号召广西艺术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去向谢燕学习。后来,这部作品获得柳州地区一等奖。获奖后,在表彰大会上,地区文化局长指定谢燕发言,让她谈这个节目的创作始终。
  “节目也要从群众中来,要来源于生活。”忆起这个最令她难忘的节目,谢燕依然感触良多,“我编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不是自己乱想象的。到下面去发现灵感,舞蹈才经得起考验。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艰难,他们的实际生活场景,舞蹈动作就是要体现出这种真实,而不能是漂浮的。”
  1979年,谢燕的父亲平反后回到广西林校当教授。因为照顾老人、孩子等原因,1985年,她调到梧州市,在蝶山区文化馆当辅导员。在这儿,“一个人也不认识”的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基层”。她先走进一家工厂,借用工厂的礼堂,免费教那时非常流行的交谊舞,从一开始寥寥几人到后来礼堂爆满,谢燕的“基层工作法”初见成效。
  后来,为了编排节目《电焊姑娘》,她走进电焊厂,与电焊工同吃同劳动,下班后在厂里排练。节目荣获梧州市文艺汇演一等奖;
  和街道老奶奶熟悉后,她为她们编排了节目《老邻居》,由一群六十岁以上,甚至八十几岁的老人演唱,从刚开始时“调都找不准”,到后来荣获梧州市大合唱一等奖,成为了市里人代会或党代会演出指定节目;
  她还到学校去,为梧州一中编排的节目《赖宁》荣获全市中学生汇演一等奖;课本剧《王二小》获得全市一等奖,首届广西中学生文艺汇演三等奖;
  她为市环卫处编排的作品《共产党员正气歌》,在海关、工商局、市委、公安等部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市机关歌唱比赛一等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