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传承互尊互爱之风,营建和谐阳光校园|互助互爱
 

传承互尊互爱之风,营建和谐阳光校园|互助互爱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8:54 影响了:

  摘要:古人云:亲其师而后信其道,信其道而后从其教。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日趋紧张,校园内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面临种种问题。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该是学生由衷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却时而遭遇“生不敬师、师不懂生”的现象。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从自身做起,重塑“榜样”形象,在师生交往中再显“可亲”的脸庞?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教师亲和力;爱心;平等学生观
  今日校园倡导“和谐”,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却面临种种问题。社会上有议论:教师素质在下降。教师在感慨:老师难当!然而,当教师不再是学生由衷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时,在感叹之余,也促人反思: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从自身做起,重塑“榜样”形象,再显“可亲”的脸庞?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教学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一是认知信息,二是情感信息,三是行为信息。认知信息主要包括知识和认知方法等;情感信息反映了师生关系的疏密程度;行为信息则是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其中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信息的传输效能。
  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温和、耐心、宽容、容易亲近。时代在改变,但这点没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首先要有安全、归属、爱、自尊等基本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才有可能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显然,具备这些特点的教师有着良好的亲和力,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要素。
  可见,教师亲和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奋斗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有着良好亲和力的教师不仅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还能为学生高级需要的实现提供有效的动力。,
  如何理解教师“亲和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亲和力,词典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有人说: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天性爱热闹,这种认识未免肤浅。可以说,教师亲和力不是源自单纯的表情,关键在其“亲和动机”。而影响教师施教意识与行为中最有效、最具生命力的“亲和动机”当属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
  一、爱心:教师亲和力的基本要素
  爱心,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它是打开人心灵的金钥匙。因此,师爱被誉为师德之魂。教师有了爱,就会对学生包容、理解、关怀、尊重;教师有了爱,就有了责任,就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这种由爱而生的道德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精神父母”的形象。作为教师,只有倾注自身纯真的爱与追求,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才会寻找契机去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从而让“教书育人”的事业行进在校园里、影响于校外甚至学生的一生。
  二、民主、平等的学生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要素
  “民主、平等的学生观”作为教师亲和力的核心,具有多元因素。
  首先,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学生。只有尊重才会平视,才能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才能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再当学生的“监工”,处处以“管”教之。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信息灵通。学生并不乐意处于被“管”的位置,对强加的思想多半有抵触,即使表面接受,内心也会愤愤不平,长期下去就会累积出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只有能尊重学生的教师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时,才能做到遵循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学生的全部,理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各种领域里寻求获得成功的机会。
  其次,尊重学生的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倾听,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机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许多方面都没有定型,即使犯错误,也往往是出于一时糊涂,控制力不强,缺乏人际沟通技巧等原因。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事情的缘由。这样教师才有机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调控情绪,做其成长的引路人。
  实践表明:教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倾听与引导的艺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格魅力:教师亲和力形成的重要源泉
  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其中,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这也说明,教师亲和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得益于后天的修养。教师出类拔萃的人格因素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独特的感染力便是其魅力所在。作为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甚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价值取向。
  “立德”“立言”“立行”,这是我国古代为君子者的人生志向。“教书育人”的教师有了这样的人生追求方能凝聚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即教师良好的个人品德及职业道德。身为人师不仅要具有善良、诚信、守时、宽容等良好的个人美德,还要具备忠诚、勤勉、好学、上进的优秀职业道德。黑格尔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偶像。”教师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人们常言:德高才能望重。成功的教育,不是说教、灌输,而是教师自身言行树立的“榜样”力量的熏陶,使学生在耳闻目染中受到启迪和带动,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言”即教师高尚的学识与见地的言谈举止。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素养。如果没有学生对教师学问发自内心的认同,再有爱心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要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其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要懂得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沟通的艺术: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白“—个欣赏的微笑胜过千百句语言的激励”;明白人与人空间距离的大小影响心理距离的远近;明白“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只有这种饱含温暖情感的教育,才会在师生间营建和谐的氛围与情绪,在师生一起感受身心愉悦的同时,将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行”是指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积极阳光的人生行为。古人言:“人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摄入学生眼里,印在学生心中,都会对学生人格产生影响。如:教师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求学精神,兢兢业业、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乐观向上、豁达宽容的做人风格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因素。因此,为人师表的教师对个人言行要有良好的规范意识,力求行“君子”之风,树“良好”榜样,洒“阳光”雨露,以期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
  总之,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导者,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既然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就是固本之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教师只有力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才能从容应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才能很好地掌控处在动态变化中的学生群体;才能积极、阳光地引导学生不断朝成功的人生迈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毕淑芝,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托尔斯泰,教育的果实,芳信,译,作家出版社,1954.
  (作者单位济南广播电视大学章丘分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