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找准课内外结合的点,串起文本学习的线:
 

找准课内外结合的点,串起文本学习的线:

发布时间:2019-07-10 03:55:21 影响了:

  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努力完成的教学任务,除此以外,在地球已经缩小为一个“村落”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也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语文老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改革的前沿,不断汲取国外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不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让学生受益丰、触动大,才能真正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但是在语文课堂中,对于课外知识的加入,也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结合着课内知识进行,并且在使用的时机上找准切入点,唯有如此,课堂才能一气呵成,让课外知识既为课内服务,更好地协助文本的学习,又能彰显其优势,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一、 由外到内,做好开篇渲染
  以课外知识的介绍导入到对文本的学习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如:作者小故事的讲述;文章相关知识的介绍;事件背景的描绘;同类作品的拓展阅读等。通常,这里用到的课外知识是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埋下伏笔的,它会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堂情境,在情感及氛围上很好地达到了渲染的作用,让学生更自然地走入文本。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那堂《秋天的怀念》,能如此深情地打动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是因为她在课的一开始  就“煽”起大家的共鸣之“情”:“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一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这是窦老师映示在课件中的话,在引导学生谈对这段话的体会时,老师也很好地带着学生走近了文章作者史铁生,跟着他一起开始了对母亲的怀念,这也正是窦老师想要的情境创设。
  倡导“主题教学”的窦老师,特别善于以一组与文本相关的文章来切入,既增加了文本的厚度,又提升了学生理解的高度,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是相当有效的引领。因为学生要转入到新的一课学习时,需要在情感或知识上有一个铺垫才能渐入佳境,将自己融入到文本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呻吟”。课外的知识在这里,像是给了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得以“节节攀升”。可见,运用课外知识的成功导入,能在课的起始,就以老师渲染的课堂情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也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知道,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期待,是语文课堂最强劲的推进剂。
  二、以外辅内,深化文本解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于语文课来说未必完全正确。学生课堂上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多地还要依赖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巧妙设计,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由于不同年龄的关系或是不同地区的局限,有些地方难免不能一下子理解到位。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通过教师语言讲解,会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在备课时重点要考虑的对于难点的突破。如果在这时,教师能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层层深入,或许,可以完全改变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能使一个简单的故事引申出如此的深度,不得不归功于窦老师设计上对于课外知识的巧妙插入、成功引用。在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认为晏子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口才好时,窦老师以一位外交官的话置疑,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辨析的同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真如外交官所说,那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到现在还要谈论此故事、此人物?于是,回归文本,学生更仔细地去研读,去思考,迫切地想要寻求答案。加上《胯下受辱》的对比理解,学生深信:晏子拥有从外到内的过人智慧,使他赢得了尊重。在听课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课可以就此收尾时,一段历史学家的话以及《狼和小羊》的故事,让整堂课又迈向了另一个深度:不管我这个人代表谁,首要的是我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其次才能谈到这个团队,这个学校,这个集体,这个国家。每个人努力的、首要的是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留在黑板上仅有的“尊重”两个字,相信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学生都会铭记于心。
  个人感觉,窦老师的这堂课在以课外知识来逐步深化课文理解方面堪称是绝好的典范。“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窦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以本为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课堂就会显现如此的厚实和博大。
  三、自内而外,拓展课堂延伸
  精彩的课堂呈现,留给学生丰硕的收获与无尽的思考,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书本所学,老师们针对文本的实际,常常还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类的练习,让学生走出文本,既巩固课堂所学,又拓展课堂延伸。在学完《牛郎织女》一文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外去拓展阅读我国的民间故事,要知道民间故事是我国民间文学中重要的门类之一,对这部分的专题阅读,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料,能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鞋匠的儿子》一课结束时,学生们感受到宽容是一种力量,林肯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学生。最后的时间,我留给学生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积累的如林肯般出色的伟人事迹。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从其他文章中汲取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要知道,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只是例子而已,如果能由它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相似文章,那岂不是给学生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要不断地去寻找与积累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因为它就像一根线,运用得当,能将学生整个的课堂学习串于无形,收到让人觉得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那我到哪里去找这些资料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窦桂梅老师的这段介绍:“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可能,我们首先要向窦老师学习这份阅读积累的恒心,才能来学习窦老师课内外结合的创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