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7-13 04:02:13 影响了:

  仔细观察周遭的语文课堂,我发觉,很多时候学生只是在热热闹闹的“说话”“讨论”中走过场,或是在昏昏欲睡的“合作”“探究”中蒙过场,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体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用好新教材。使学生“能”学
  毋庸置疑,新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改变了教科书难、繁、偏、旧的状况,而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加大了阅读量,加强了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且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忆读书》《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以及口语交际——自我介绍,这些都很切合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对于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新教材编写的某些内容在我们的课堂较难启动。例如: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童话故事接龙。教材的目的是要学生共同创作一篇童话。要求是:(1)由一位同学设计一个童话故事的开头,其他同学陆续说下去。(2)每个人每次可以说一两旬语义完整的话,与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相衔接。(3)语言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内容要前后关联,情节要逐步深入。其实,这个活动并不是在每个班都能顺利开展,特别是在某些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较低、学习气氛不浓烈的班级,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根本提不起兴趣,如果继续实践与评价下去,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个活动作了调整,换上了学生感兴趣的、容易掌握的内容——成语接龙跟诗、词句接龙。课堂上同学们个个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浓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诸如此类的内容,教材里也还有好的,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小院士’科普讲座”这个活动,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舍弃和调整,换上学生感兴趣的、能掌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是一种材料和资源,教学要遵循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整合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对教材进行超越和创新,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得更多、更好。因此,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二、真情感染,使学生“好”学
  由于我们农村的教师队伍不够雄壮,一个语文老师通常要带两至三个班,由于学生多,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普遍存在陌生而疏远的现象,有些班级教了一两年甚至三年,学生的名字没几个能叫出来。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也认为,热爱学生能使学生道德和智慧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我们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爱”从何谈起。教育民主、平等待生、关爱学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走近学生,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了更好地记住学生名字,在提问时,不妨多叫学生的名字,而少叫号数或说“那个同学来回答”“你来回答”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也多用"xxx同学回答得……”这样既可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此外,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但这不等于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对与不对,都一律大加赞扬,而是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方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明确的观点、准确的答案,并且评价要真诚、实在、机智甚至可以诙谐,而不是一味地“很好”“不错”“真棒”之类的敷衍了事。恰到好处的评价有助于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
  三、创设佳境。使学生“乐”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恰当的、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语文课上,大部分教师都能秉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去教学,但有些老师不善于创设情境,纵使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了仍然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趣而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回味无穷,受益非浅。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我下载了“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世界沸腾,中国沸腾,学校沸腾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后无不拍手称快,且个个热泪盈眶的。从同学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来处理教学,远比一番义正词严的说教更有力量。
  四、授之以渔。使学生“善”学
  我们可以把一匹千里马拉到河边,但绝不能强逼它喝水。语文课上,老师往往讲得头头是道,一讲到底,学生却昏昏欲睡。教师应该讲“精”点,适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动脑、动笔、动口,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灵感,应该授学生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口。”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聪明的教育者也不是把道理讲得天衣无缝,而是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领悟、去探究。
  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亲人、同学或社会上发生的事去思考感悟生命的顽强。然后学生开始有感而发,有学生谈到自己曾跟高烧进行过生死抗争;有学生讲到自己曾在上吐下泻中挣扎;有学生讲到去游泳遭溺水而拼命呼救……还有学生讲到印尼海啸、四川地震那些顽强,生存下来的人……对他们的发言我给予简明的评价。一节课我没有讲很多关于生命是顽强的道理,但大部分学生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宝贵。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何乐而不为?
  多年来,我运用了上述的四点做法,在教学上都收到了很交的效果。看来,学生“能”学、“好”学、“乐”学、“善”学的语文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川县新田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