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
 

中美贸易战新闻报道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

发布时间:2019-07-16 20:57:57 影响了:

中美食品新闻报道浅析

———以“I f I t S a y s M c D o n a l d ’s , T h e n I t M us t B e G oo d ”

为主分析样本

李青林,季慧娟

19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2013

第十期

理论前沿

摘要:本文以《纽约时报》的食品新闻报道“I f I t S a y s M c D o n a l d ’s , T h e n I t M us t B e G oo d ”为由头,分析如何将食品科学实验报告发展成为优秀的食品新闻报道,总结在这一过程中的方法和特点。并以此为启发,对比目前中国的食品新闻报道,探讨中美两国在食品新闻报道方面的差异、寻找两者的差距,以促进中国食品新闻报道更高效地传播。

关键词:食品新闻麦当劳中美对比分析

fries,chickennuggets,andevenmilkandcarrotsalltastebettertochildreniftheythinktheycamefromMcDonald’s,asmallstudysuggests.”仅用25个单词来描述孩子们认为麦当劳的汉堡、薯条等产品比其它品牌更好吃的新闻事实。单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以这句话作为导语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它提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堡、薯条等食物,而这些快餐产品又出自家喻户晓的麦当劳,使得文章在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一、对报道“IfItSaysMcDonald’s,ThenItMustBe

Good”的样本分析

“IfItSaysMcDonald’s,ThenItMustBeGood”是《纽约时报》2007年8月14日的一篇新闻,报道者是尼古拉斯·贝克勒(NicholasBakalar)。该报道是一篇典型的实证主义新闻,全文共分为十三段,其中仅三个段落就包含了5组权威数据;文中引用了麦当劳副总裁和知名大学教授的有力观点,数据与观点充分融合,相互支持,有力地向读者传递了品牌快餐对孩子们饮食健康的影响。

“EffectsofFastFoodBrandingonYoungChildren’sTastePreferences”是一篇关于快餐食品的科学实验报告,于2007年8月公开发表。报告的主要研究者是斯坦福大学儿科学教授托马斯·罗宾逊(ThomasN.Robinson)。该报告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严谨的调查分析,指出品牌快餐及其宣传广告对孩子及家长选择健康饮食能力的影响。

虽然这两篇文章属于不同类型,但却关系紧密,因为它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说明了同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刊登于《纽约时报》的这篇新闻相对于科学实验报告的论文来说更加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它不仅充分、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信息,又避免了调查研究型论文的冗长,同时又不失论文的权威性。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这篇食品新闻报道是如何从一篇科学实验报告发展而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若干特点。

(一)新闻导语:将图表信息语言化首先,“麦当劳”这篇新闻的导语“Hamburgers,french

图1[1]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则新闻导语其实阐述的是实验报告

论文中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论文的成果部分(Results)的表(Table2),清晰列出了孩子们对麦当劳旗下各类产品的喜爱程度所占的百分比(见图1),其结果显示孩子们对麦当劳产品的喜爱,远超其它产品。该新闻的作者巧妙地用语言把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描述出来,并作为新闻的导语,既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又强调了科学实验的成果。

(二)整合信息延展新闻

紧接着,该新闻描述了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人员情况:共63名3-5岁的儿童。该新闻的作者肯定未亲自参与由斯坦福教授带领的科学研究,那么他是如何知晓参与调查人员的实际情况呢?其实,在上文提到的科学研究论文中,前言部分这样写到:Participants:sixty-three;研究方法部分中也描述到:Participantswere3-to-5-year-old。可见,该新闻的作者在读了论文之后,把论文中不同部分自己所需的信息进行了有效地整合,以便完整地用新闻用语延展新闻内容。

东南传播2013年第10期

(总第110期)

理论前沿

(三)合理巧妙引用数据该新闻的第三、九、十段中,作者共引用了论文研究结果

13%;54%、23%;59%、18%、中的4组有效数据“77%、

23%;61%、21%、18%”直观了当地向读者展示了孩子们对麦当劳旗下产品的喜爱和偏爱程度。也补充说明了新闻导语和第二段的内容,使得新闻整体上更加连贯,内容更加可信。作者所引用的5组数据均来自论文中研究结果部分的图1,所以,有效引用论文中的数据是表明作者观点、增加新闻的可信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把科学实验报告发展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有效方法。

(四)恰当引用被访者的观点

虽然引用数据有利于说明问题,但频繁引用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和抽象。如果此时加入被访者的权威观点,使数据与观点相结合,那么新闻传播的效果会大大增加。该篇新闻在第四、五段直接引用麦当劳副总裁的观点,在第六段和最后一段陈述了斯坦福科学教授的观点。这两位被访者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回应了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首先,副总裁从正面证实了罗宾逊教授进行的这场研究对麦当劳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已针对研究中所提到的问题在进行改进和提高,并举出实例:麦当劳旗下像苹果、沙拉之类的水果和蔬菜都很受欢迎,其主要消费人群是孩子和家长。

作者在此引用副总裁的话,其实向读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麦当劳并非都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产品,它在加快生产低

在第六段引用罗宾逊教授的观脂肪高营养的快餐。紧接着,

点,“对当下快餐产业最好回应就是促使他们增加健康食品,而不是一味鼓励消费者消耗高脂肪热量的食物。”

连续三段引用被访者的观点把新闻从简单的孩子们偏爱麦当劳产品深入到鼓励消费健康营养快餐产品的层面上来,深化了报道主题。该新闻的报告者在实验报告论文中的“作者信息”(Authorinformation)和“作者成就”(Authorcontribution)部分中获取了关于罗宾逊教授详细的个人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报道者能方便地联系到教授,并对其深入

在把科学的采访才得出上文所引用的观点。所以笔者认为,

实验报告转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报告论文中有关实验研究人员的各项信息,以便对新闻事实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

(五)呈现研究过程

通过认真阅读该篇新闻和该科学实验报告,会发现虽然新闻篇幅较短,但它仍然用新闻语言呈现了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使得新闻报道充满科学依据。新闻的七、八段,实质上

“研究设计”部分(Design)和“研究方就是把实验报告中的

法”部分(Methods)新闻语言化。它告诉读者该研究是如何设计的,用的何种研究方法以及详细的研究过程,使得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实验研究的进行,让读者对该次研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研究结果更加可信,从而对该新闻报道的事实和观点更加认同。

二、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食品新闻报道的现状和特点食品新闻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新闻报道中,食品新闻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目前中国食品报道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食品

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

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相关品(食物)种植养殖、

环节。[2]近年来,我国的食品报道主要集中食品安全方面。与美国的食品新闻报道相比,特别是关于食品营养方面报道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以事实告知为主,缺乏对事件的解释、评价、预测和建议

实证主义从19世纪末开始就一直是美国新闻报道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美国的食品新闻报道以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居多,侧重对事件的深入解释、分析和评价。目前,我国的食品报道多停留告知受众新闻事实的层面上,全面的解释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偏少。而现今的食品问题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专业知识,只传播信息而不做解释的报道不会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纯新闻是目前食品报道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作为一种比较精练的报道形式,它能够迅速、及时地向受众传递食品安全事件的最新情况和相关信

不做事件深入解释与分析。息。然而纯新闻仅限于描述事实,

例如,2012年8月17日刊登于《人民日报》上的《我国

这则新将推食品营养标签制,强制标示能量和4营养成分》

闻,只是简单地告知读者,明年包装食品的4种营养值有了新规定,具体这4种营养值的国际标准是多少,此次调整到多少及为什么要进行调整等问题并未见其作出相关解释。在

及时的信息知晓重大食品事件发生时,受众不仅需要大量、

已经或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进展如何,更需要明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密切程度如何,如何辨别和

政策分析。这就需规避食品风险等信息,及相关部门的制度、

要记者以独特的观点和视角为受众提供完整的风险知识,从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所以在报道重食品新闻时,报道者可以采取特稿、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及组合报道满足受众需求,把报道做深做全。

(二)新闻报道消息来源单一化

我国食品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一般分为:各级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或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决议、通知指示等发布的信息;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相关研究食品的专家学者;食品生产企业、厂商;消费者和食品行业协会:如奶协会、消费者协会等。[3]但现今的食品新闻报道,媒体出于报道权威性的考虑,往往会选择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作为消息来源,忽视了食品从业者,食品生产者,食品供应者,甚至是食品安全事件的肇事者的声音。这些信息源的观点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掉了。

例如《广州日报》2012年8月21日的新闻《亨氏婴儿奶粉不合格入境被销毁,称奶粉非正规产品》描述了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公布的6月进境不合格产品中,由南昌卡芮凯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一个批次亨氏婴儿配方奶粉被指“维生素B2超标,泛酸未达标准”,但至于维生素B2和泛酸的在奶粉中添加标准是多少,超标或未达标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为什么该公司会购进一批不合格奶粉,该公司到底知情与否等公众关心的问题,报道并未涉

2013年第10期(总第110期)

东南传播

20

21

年第十期

理论前沿

及,而只是一味强调该奶粉不合格。报道者并未给出该公司的观点,也没传达消费者的声音。

虽说以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作为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可以增加报道的权威性,但如今的科学日益走向细密化,不同领域的专家囿于专业知识所限往往难以对某一不确定性

[4]

的现代风险做出全面评估。所以食品新闻的报道,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风险的报道,一定要传达多方声音,及时表达与食品安全问题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引导公众对食品问题理性认识。笔者认为,食品新闻报道的消息源应该多样化,并不一定非得是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也可以尝试从关于食品的

《纽约时报》上的新科学实验报告中挖掘信息,像上文提到的

闻,它的信息源就来自于科学实验报告。该篇新闻的报道者针对研究报告发现的问题专门采访了实验的负责人,特别是采访了作为食品生产者麦当劳副总裁,使得报道信息来源多样化。

(三)报道基调多以负面为主

报道基调就是新闻报道的倾向,分为正面,负面和中立。目前我国食品新闻以食品安全类居多,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绝大多数以负面为主,只配合一定比例的中立报道和少量的正面报道。笔者曾用百度搜索引擎以“食品”“营养”、、“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搜索的食品新闻90%都是负面报道。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尚不完善,媒介基本上

传播范围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

之广,使得事件一但发生便家喻户晓。若媒体报道食品新闻长期以负面为主,首先会容易引起公众对食品的信任危机。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是对某一食品行业形成致命的打击。当媒体报道某一类食品安全问题后,不仅当事人损失惨重,同一行业也会无辜被牵连。所以,对食品新闻的报道,一定要把握大局,把握好报道基调,在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考虑公众的承受能力,切勿造成民众“谈食色变”。而是要巧妙地把握报道的临界点,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发挥媒介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食品新闻报道者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食品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领域,特别是当关联到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以及食源性中毒等

科学新闻记者通常被方面,就属于科学新闻的范畴。在美国,

要求需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了解科学术语、方法与哲学的能力,二是比处理一般社会或灾难新闻还要高明的传播能力。[5]所以食品新闻报道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并将这些素养始终贯穿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包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源的核实和新闻报道的用语等方面。

可以发现,当下我国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特别是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报道多带有“致癌”“致死”、的标题以吸引公众眼球,然而对公众更为关心的添加剂的标准,食用超过多少剂量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在何种条件下食用会致癌等问题却不做深入研究。换句话说,科学新闻的采写,不能简单地告诉公

众食品中的某种物质超标、对人体有危害,而应该将危害的

程度、危害产生的条件和危害的临界点详细解释给公众。食品专家认为:按现有科学检测水平,绝大多数食品中都存在有害物质,检测机构通过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健康危害风

“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当有害物质达到一个险评估,根据

临界区域时,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6]所以,食品新闻的报道者不仅应熟知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等专业知识,甚至应了解一些关于食品科学的前沿热点概念,要充分理解与报道对象有关的知识,不要动不动就下“致癌”“致死”、的结论。

2013

图2[7]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新闻报道不应该只拘泥于原有的模式,

研究论文出发,充分报道者可以从与食品相关的实验报告、

利用报告和论文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其信息,进而将之转换成优秀的食品新闻报道。此外,相比较美国而言,中国的食品新闻报道应更加侧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解释、分析和评价,多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注重食品新闻报道消息来源的多样化;把握好食品新闻报道的基调同时提高食品新闻报道者的科学素养,以呈现出更多优秀的食品新闻作品。注释:

[1]Th o m a s N. R o bin s o n . Eff e ct s o f F a s t F oo d B ra n d ing o n Y o u ng C hil d re n ’s T a s t e P re f ere nc e s . https://ar chp e d i . a m a -a ss n . or g/cgi/co nt e nt/a b s t ra ct/161/8/792.

[2][3]魏益民. 食品安全学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周自强. 把握食品风险报道的临界点[J].中国记[4]马峰,

者,2007(6).

[5][6]王宇. 食品安全报道的框架分析[J].新闻界, 2012(6).

[7]N ich o l a s B a k a l ar . I f I t S a y s M c D o n a l d ’s , T h e n I t M us t B e G oo d . https://www. nytim e s . c o m/2007/08/14/hea lth/nu t r iti o n /14n u gg . html .

作者简介:

李青林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英语新闻采编方向导师;

季慧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东南传播2013年第10期

(总第110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