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会宁古迹 古道名城会宁
 

会宁古迹 古道名城会宁

发布时间:2019-07-27 09:23:35 影响了:

  甘肃会宁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两汉时,地居丝绸之路北线,用兵河西孔道。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祖厉县。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境内牛门洞、窠立台等地出土的文物见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就设有祖历县;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等皇帝及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重臣在会宁留下了戍边足迹、翰墨诗赋。   会宁虽然是一个穷县,但“人穷志不穷”,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红色的会师背景,有着特殊的山形地貌,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有历史文物及各种神奇的传说,更有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会师精神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我就出生在会宁,那里的沟沟峁峁、山山岔岔无不留下我童年的乐趣,那鞭子似的山路上印了我几多的小脚丫,至今那炽热的烫土仍然烙得我的脚丫好痛。不过我的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不管怎么说,这一方热土哺育了我,给了我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   会宁地势独特,山谷交织,川原缭绕,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质,全境有“七川九梁八塬,一十八座名山”。所谓“七川”指的是甘沟川、郭城川、关川、城川、中川、大豹子川、小豹子川;“九梁”指的是沿串子梁、云台山梁、东山梁、大山顶梁、党岘梁、桃花山梁、铁木山梁、坪岔梁、小西梁;“八塬”指的是白草塬、孙家塬、新庄塬、李家塬、高塬、程家塬、扎子塬、新塬。名山有:华家岭、鸭掌山、桃花山、紫微山、铁木山、韩家山、清凉山等18座。除此之外,尚有西�r山、龙头山、凤凰山等36座不大不小的中山,至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则不计其数。会宁的县城也比较讲究,自古有“凤城”之说,主要是从会宁县城郭的形状来说的,从鸦障山(今东山)、桃花山、马原山(今西岩山)等处观察,就会发现会宁县城周围的七座山正好合成一幅“北斗七星”图。能到这里领略一下她的风土人情也是十分有趣的。   会宁虽说苦瘠甲天下,但也有惊人之处,仅我知道的就有三次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事:一次是举世闻名的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一次是有一个老太婆,她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国的轰动;一次是恢复高考后成了状元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顺利会师。当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激动、热烈、充满希望的情景至今还被会师楼记载着、诉说着,会师精神在这块热土上滋生、蔓延……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会师园,园内有古老的会师楼,有由邓小平亲笔题名的会师塔,还有红军将领们题词的碑文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是这片厚重的黄土地,被打上深深的红色烙印,成了“红色圣地”。70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大元帅中的九大元帅、十位大将中的八位大将以及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于是,这里便成为人们洞察那段辉煌历史的一个窗口,便成为人们领悟革命成功的一个台阶,便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阵地,更成为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一个加油站。站在古老的会师楼前,或者行走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你的思绪就会飘向远方。   那是一个历史的丰碑,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一首悲壮的诗篇,那里珍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走近它,就走进了那段历史,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征程,那是一个震撼世界的宣言。一群衣衫褴褛,吃草根、喝雪水的人在强敌前截后追、左堵右围,天上飞机炸、地上大炮轰的情况下,不仅踏破了铁关,爬过了雪山,跨过了草地,而且将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全国,进而烧掉了一个旧王朝,建立了新中国,不仅破了中国军事记录,还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件奇事。行走在会师园内,仿佛能听到那激烈的枪战声和三军相会时的欢声笑语。这声音是多么的强劲、振奋,不仅埋葬了一个旧世界,也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一股热流瞬时在全身滚动,给人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是的,会师楼是一种象征,它不仅昭示着过去,也提示着未来,激励后人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进。而今,会师楼遗址已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百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而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也在这里落成。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经受它独特的洗礼。   上世纪60年代初,会宁一个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的老太婆提出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轰动了全国。也许是她说出了领袖们的心中所想,她被选为中共九大代表,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也许这纯粹是一种巧合,但的确对全国影响很大,也苦了不少人。老太太是真心的,她不想坐享其成,想参加劳动,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恰恰表现出了会宁人的本色:实在、淳朴和本分。   1978年恢复高考后,会宁以“三苦”精神抓教育,成了高考状元县。30多年来,从这里走出近500名博士、3000多名硕士、6万多名学士。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贫困使他们习惯于互相谦让和互相帮助;相对封闭而单纯的生活使他们远离外面繁华世界的浮躁;但他们始终对美好生活心从渴求,他们坚信唯有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看了反映会宁用“五苦”精神抓教育的专题片《脊梁》后,我的确觉出了故乡的苦,而且苦不堪言。但《脊梁》里的主人公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似乎并没有感到有多苦,他们以疲惫甚至瘦弱的躯体与这些苦难抗争着,而且往往战胜了这些苦难,从而使这些苦难不断地在他们面前低下头去,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   会宁不仅拥有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许多养眼的地方,首屈一指的当是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山海经》中对此山有记载。桃花山位于会宁县城东南约1公里处,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呈北南―西南走向。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其色艳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桃花山山径崎岖坎坷,怪石嶙峋。四季景致,细草如茵,山花烂漫,榆杏泛红,霜华染黛。更有“剑峰”、“月崖”、“石室”、“梵塔”、“松院”、“灵泉”、“魁楼”、“杏林”等八个著名景点,当你进入这些景点时,大有身临仙境之感。既可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静心感受香烟缭绕之奥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桃花山之所以有名,非僧非仙,而在于名人胜迹。据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虎门销烟的湖广总督林则徐、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等都曾来过桃花山,还留下了“汉武上马石”、“大汉拴马树”等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1936年10月,三军会师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带警卫上桃花山查看地形,以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给予此山很高评价,说它实为战略要地。更有趣的是,不知谁奇思妙想,竟然把漫漫长征路从遵义的八角楼到延安的宝塔山都搬到了桃花山上,不仅为名山增添了色彩,还赋予它崭新的意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实那是一段艰涩而遥远的路,“雄关漫道真如铁”可谓对它的形象概括,赤水河、金沙江、泸定桥、夹金山、腊子口无一不记叙着英雄们创下的伟大壮举。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一则神话、一段传奇、一幅壮烈的画卷,可它总也讲不完、描不尽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走在临摹的“长征”路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铁木山又名香林山、石虎寺,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的头寨镇境内,309国道沿山而过。铁木山历史悠久, 因“元末孤忠”铁木耳曾率军在此地作战过而得名,红军长征曾两度此山。铁木山素有“旱塬秀峰”之誉。主峰海拔2404米,为境内最高峰,山顶有天然次生林,状似罩盖,孤峰独秀,景色奇特、迷人。铁木山更是会宁、定西、靖远三县的宝山,自元代开始筑庙塑像,现为方圆百里的佛、道教活动中心,属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1万亩。这里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山间有传奇的逼水珠和绝妙的自然石像,林木葱郁,泉水甘美,有乔灌木、中草药与植物40多种,野生动物10多种。区内有八处泉水,早有“九泉春水”、“神水”之誉。铁木山砖照壁位于山场大殿右侧山腰,高2.5米,宽2米。正面浮雕八仙过海图,刻功精细,形象逼真,保存完整。1988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铁木山之所以有名,除了其独特的地貌以及葱郁的林木、古朴的庙宇外,还有那汩汩奔涌的泉水,甘甜可口,因含锶、偏硅酸、钙、锌、钴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被人们称为“神水”。   还有鸦障山,当地人称其为东山。之所以称东山者,因其在县城的东边。鸦障山高峻挺拔,山上树木茂密,风光优美,是城里人休闲锻炼的最佳去处。在滴水贵如油的黄土高原上,东山如沙漠上的绿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此山形如一个巨大的鸦掌,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将“掌”误传为“障”了。如果你一边爬山一边俯瞰山下美景,爬到山顶以后,仔细观察东山的山形地脉,就会发现东山中间一峰独立,顺着山顶往下,山势逐渐舒缓,从半山腰开始,几条小沟将东山分为五个分支。从高处往下看,整个东山恰似一巨型鸦掌,巍然屹立。登东山不仅可以吸收新鲜空气,修身养性和休闲娱乐,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的博大和神奇。   会宁境内有几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是国家第六批公布的文物保护项目。在会宁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铜器和古生物化石,还有东汉祖厉古城、乌兰古城、郭蛤蟆城、西宁古城和武举城等。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上世纪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 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郭蛤蟆城遗址,位于郭城驿新堡子西面,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内城南墙残长360米,北城墙残长172米,东城墙残长44米,并有瓮城,西半部已被祖厉河冲毁。1993年,甘肃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宁城遗址位于翟家所张堡东边,北宋崇宁五年(1106)泾原路经略使章咨筑,称甘泉堡。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于此置西宁县,改称西宁城。元初会州州治迁于此。东、中、西三城相连,现存城墙底宽17.4米,高17米,东西长740米,南北宽500米,城北倚山,南临祖河,有东、西两门。2003年,甘肃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上1986年新建的由邓小平题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放眼望去,过去的穷县会宁已今非昔比,只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与大城市�缀趺挥腥魏吻�别了。城内也修建了不少类似花园小区式的商品住宅楼,不少人也像大城市里的人一样住进了120多平方米的楼房。我想,父老乡亲们正是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以自己勤劳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与贫穷作斗争,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会宁是会师精神的发源地,仰望会宁,就会增加无私无畏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百折不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