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0 10:31:07 影响了: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实例:

  师:认识我吗?

  生:认识。

  师:在哪认识的我?

  生:刘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刘老师给你们介绍过我,对不对?没见过我,对不对?王老师再过四分钟就跟给大家一起上一节语文课。在这四分钟之内,我们先交流一下,因为你们对王老师还很陌生。尽管你们的老师介绍过,你们也不会特别了解,对不对?我来出四道题,你们来判断对错。你觉得对就大声喊对;你觉得错就大声地喊错。第一道题:王老师是一师附小的一名语文老师。

  生齐 :错/对!

  师:到底是对还是错?

  生齐:错!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只给我们上一节课。

  师:我是你们学校的老师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2:因为我们在学校里从没见过您。

  师:唉!你们看他多会观察,他说在学校里从没见过我。王老师有时来听课,但毕竟见你们见得很少。王老师是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的一名老师。

  师:好,第二个话题,认真听:王老师特别喜欢读书,对还是错?

  生齐:对。

  师:为什么呀?

  生1:因为您是语文老师,如果不爱读书就没法学好语文了。

  师:你说得真好!作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热爱读书,是不是?作为每一个人也都应该热爱读书,读书是我们的营养品,可以使我们生长发育得更结实、更健康!

  师:第三个话题:王老师今年25岁。

  生齐:对。(众笑)

  师:有人说对有人说错!到底是对还是错?

  生:错/对。

  师:说对的先来说说理由。为什么?

  生:因为您看起来很年轻。

  师:看上去很年轻,你觉得就差不多25岁,是吗?(指另一生)你说呢?

  生2:因为要是25岁的话,嗯……

  师:怎么了?实话实说!(众笑)

  生2:嗯……

  师:谁来帮他说说?

  生3:我觉得也不对!(指王老师右手)因为25岁不应该把戒指戴在那个手上。(众笑)

  师:因为结过婚的女人才会把戒指戴在这个手指上。还有什么判断?

  生4:25岁不可能已经是老师了!只可能是幼儿园老师!(众笑)

  师:哦!看来你对王老师的认识有顾忌。我告诉你们,王老师参加工作的时候是20岁,20岁就可以做老师了!谁还有想法?

  生5:您的教学经验很多,所以不可能是25岁!

  师:你认为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就应该年龄很大,是吗?那你看我有多少岁?

  生5:30岁吧?

  师:30岁,还有40岁吧?(众笑)差不多!(对面前一生)你说呢?

  生6:我觉得应该是28或29岁。

  师:哎呦!王老师真希望还能有28岁或29岁。不过告诉大家,王老师今年已经35岁了。

  是不是和你们的爸爸妈妈年龄差不多大?王老师的女儿今年上二年级。不过我要跟他讲(指生5),一个人的经验可能和她的年龄、阅历有关,但一个人的水平并不一定和她的年龄有关系,有些很年轻的老师,他们教的也非常好。好了,大家对王老师有了解了,我们一块上课好不好?(好!)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叫什么呀?

  生齐:锡林郭勒大草原。

  师:王老师写课题,你们来指导我。锡是一个生字,预习了,怎么写?

  生:左边一个金字旁,右边一个容易的易。

  师:说得真清楚。一个金字旁,一个容易的易。这个字就念锡。(同时板书课题)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做“锡林郭勒大草原”。

  师:老师在这画一条线(锡林郭勒),请你们再读的时候,把这四个字读得连贯一点,一、二……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不够紧凑)

  师:能再紧凑一些吗?(范读)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

  师:你知道为什么王老师用线把这几个字连起来吗?

  生:因为锡林郭勒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它是一个草原的名字。那锡林郭勒是从蒙古族的语言里音译过来的,它背后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人知道锡林郭勒是什么意思吗?

  生:(无语)

  师:不知道?我们来一起看一张图片。你可以借助这张图片来判断一下锡林郭勒可能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图片)

  生1:应该是内蒙古最美丽的大草原。

  师:她认为是最美丽的地方,就叫锡林郭勒。(对另一生)你说!

  生2:是非常广阔而美丽的意思。

  生3:望不到边。

  生4;流水很多。

  师:哎!他发现了:一般的草原没有水,而锡林郭勒有水。老师告诉大家,在蒙古语里,有水有草的地方、水草丰美的地方,就叫什么啊?

  生:锡林郭勒。

  师:(指板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它的名字!

  生齐:锡林郭勒大草原。

  师:课文同学们读了吗?我来检查检查你们读得怎么样?把书打开!

  第一段,你来读;第二段,谁来读?你!第三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特别重要,你来读!第四自然段,这个小伙子来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地听,认真地想,锡林郭勒草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合作读:略。

  师:几名同学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个别地方还有一点小问题,没关系,随着学习的深入,你肯定会越读越好。谁先来说说,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锡林郭勒是一个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别着急,慢慢说,你说了好几层意思呢。第一层意思你说它是一个什么?(广阔美丽的)。{师板书:广阔 美丽}

  还说什么了?

  生: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噢!他还用了个“而且”,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师板书:欢腾)“而且”这个词在这里用得非常好,就把这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指板书)谁能够把这三个意思还放在一起用一句话说。可能跟他说得不太一样。你来!

  生:锡林郭勒草原是个广阔美丽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有点问题!别着急!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广阔美丽的地方,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样说就更好了。你来再说一遍!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美丽的地方,而且是欢腾的世界。

  师:看来有点难。我们来看黑板:(指广阔美丽)先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句话里来说,谁会说!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地方。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师:也可以。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师:他这里有一个停顿,表明这是两个方面。你来说!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你看看,他这个“不仅”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一下就缕顺了。这个“仅”是今天这节课的一个生字,想想,“仅”字怎么写?

  生: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又。这个词,通常和“而且”连起来用(师板书:不仅、而且),我们一起来试着说一说。

  生齐: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可以,除了“不仅——而且”,你还会用其他的词语来说吗?

  生:无语

  师:你们来听王老师说一段: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但广阔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行不行。

  师:行。还可以怎么说?你说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但是广阔美丽的地方,也是欢腾的世界。

  师:你看,他说“也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也”字用得好!

  师:你来说。

  生:锡林郭勒大草原既广阔美丽,又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真棒!有创新。好了,你看,咱们读了读课文,就了解了课文都讲了什么。而且,能用一句话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下面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们注意到没有,生字里边有一个字是这样写的,一个马字旁,还有一个“句”字。这个字念什么呀?

  生齐:驹。

  师:念驹。好,课文里讲: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板书:小马驹),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小马驹呀?你说吧。

  生1:就是没几岁的小马、和刚刚生出来的小马。

  师:没几岁和刚刚生出来是截然不同的。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张图(出示马图)图上有两匹马,你们说哪个是小马驹呢?

  生齐:白色的。

  师:哦,白色的,还在吃奶的小马。叫做什么呀?

  生齐:小马驹。

  师:好了,看王老师在后面加一个字你还会读吗?(加“儿”)读读!

  生齐:小马驹儿。

  师:再读。

  生齐:小马驹儿。

  师:你们听,加了一“儿”字,就读成“小马驹儿”。你感觉有什么不同?你说!

  生:加了一个儿之后,读成小马驹儿,就觉得它更可爱了。

  师:没错。你看,中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只是加了一个“儿”,立刻就让我们感受到他那么可爱,那么活泼,咱们一起叫叫它的名字,读!

  生齐:小马驹儿!

  师:再读得清脆、活泼!读!

  生齐:小马驹儿!

  师:好极了。那么,刚出生的小马叫小马驹儿,那草原上还有牛呢,刚出生的小牛叫什么?

  生:小牛驹儿(众笑)!

  师:谁知道?

  生:小牛犊。(板书:小牛犊儿)

  师:你怎么知道叫小牛犊?课文里可没写。你告诉大家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第8课知道的。

  师:哦,她是从其他课文的内容里知道的。你说!

  生: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

  师:你看,她联系成语知道的。刚出生不久的小牛叫小牛犊儿(板书:小牛犊儿),来,咱们也亲切地叫叫它。读吧!

  生齐:小牛犊儿

  师:那你们再来看,在草原上,到处都是羊群,刚出生不久的小羊叫什么呀?你说!

  什么?小羊群?不对。没这个。你说!

  生:小羊羔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的书上写羊小的时候叫小羊羔儿!

  师:小羊羔的“羔”谁知道怎么写?有人知道吗?都知道?你们说!

  生:(边说边用手比划)

  师:(强调)对,下边是一个四点底儿。(板书:小羊羔儿)

  师:地上跑的咱们都知道了,在草原上还有矫健的雄鹰,那刚出生不久的小鹰叫什么呀?

  生:雏鹰。

  师:你怎么知道的?你答对了。说吧!

  生:因为我们做的广播体操就叫“雏鹰起飞”,这套操是我们小学生做的,我们小学生就像刚出生的雄鹰一样,应该掌握很多知识。

  师:你说得太好了,小学生就像雏鹰一样,现在锻炼自己的翅膀,等你们长大了,就能自由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你看他知道的多多呀,他结合咱们自己的生活知道刚出生不久的小鹰叫雏鹰(板书:雏鹰)。

  师:一步入草原,咱们就认识这么多可爱的生灵,一起再来读读它们的名字,开始。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课文,你现在认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那么在草原有动也有静,课文的第一和第二两个自然段就写了草原的静态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书立好。

  师:刚才王老师评价大家读书很正确,基本上很通顺,很流利了。但是呢,还有问题,问题在哪呢?我们一边读,一边解决。大家齐读第一小节。(起头)内蒙古……

  生:齐读。

  师:你们听老师读第一节,跟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师读。

  生1:“锡林郭勒”加快了,连贯了,而且广阔美丽变慢了。

  师:广阔美丽之间停顿了,这个发现非常好。大家看广阔和美丽之间有标点吗?

  生:没有。

  师:那为什么王老师要停顿呢?你说!

  生:自然停顿。

  师:他说的是几个意思?两个意思,所以你停顿一下读得更清楚。我们一起读读。

  生:再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两生读)。谁来给大家读第2自然段?你来读。这一遍读我们大家要给你打分了,满分是一百分,看你能得多少分。开始。

  生:读。

  师:我们给她打多少分?谁来说说。你说。

  生1 :一百分。

  师:你给她打满分,是吗?别人呢?

  生2 :一百分。

  师:你也给她打满分,有不同的吗?

  生3:96.5,因为我觉得她有个地方停顿有点不适合。

  师:你觉得她哪个地方停顿不适合?

  生:应该是七彩光芒。

  师:大家给她打的分数都很高。你说。

  生:99分,铺向远方的铺读得太重了,就不美了。

  师:好,我来说两句。同学们给你打了99分、100分,都很高,说明你读得确实不错。但王老师觉得啊,有几个地方如果在稍微注意一点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就讲到了蓝天,绿草。那么草原的蓝天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草原图片)。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我觉得锡林郭勒草原的天特别蓝。

  师:特别蓝。还有呢!(对另一生)你说!

  生2:我觉得锡林郭勒草原特别美。

  师:特别美!你看(指图),天蓝得那么清澈,没有杂质,那么明静。应该怎么读啊?自己练练。

  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出天蓝草绿景色美。你读。

  生1:读。

  师:不错!注意,一直铺向远方,有多远啊?很远很远,一直到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那应该怎么读呢?来,我们一起试试!

  生:齐读。

  师:刚才有同学提醒我们了,说“铺”字读得轻一点就美了,你来试试。

  生读。

  生2:读。

  师:注意!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不要把它拖得太长。(学错误读法)不好听,是不是?读书不是唱歌,但读书要有韵律、有韵味。(范读)谁再来?

  生3:读。

  师:这远方读得多有味道啊,直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全都是绿的。那么再看,这绿草都在哪呢?山顶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放开声音来读,不要怕惊动它,再读。

  生:齐读。

  师:我特别欣赏大家读的“青青的”,显出草的质地非常好。那么多的草最深的地方啊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谁知道多大是十来岁啊?

  生:像我们这么高。

  师:就你们这么高,我问多大叫十来岁?说的是年龄。

  生4:就我们这么大。

  师:你们多大?

  生4:9岁或10岁。

  师:9岁或10岁,叫十来岁。11岁叫不叫十来岁呢?

  生4:叫。

  师:也叫。那到底怎么说什么?叫十来岁呢?

  生5:十岁左右。

  师:你看,他说得多好。十岁左右就叫十来岁。好!请你起立,大家看看,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是到这吗(指脖),是到这吗(指耳)?

  生5:不是。

  师:那什么叫没过?

  众生:就是比他高了。

  师:就是比他高了,是不是?就是可以让你们这样的孩子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捉迷藏。那是多有意思的事啊?你自己来读读!体会里边的情趣,开始吧!自己练自己的。

  生:练习读课文。

  师:谁来给大家读。注意不拉长声,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读出你体验到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好!你来读!

  生:略。

  师:真好!捉迷藏,多有意思的事儿啊!你来读!

  生:略。

  师:读得那么清,好像怕人惊动了它们一样,好像在里面捉迷藏。也可以。好!你们看,高低不平的草地上,还嵌着一弯弯清亮的湖水。老师把清亮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你来想一想,什么叫清亮呢?清是什么意思呢?(清澈、干净)那亮呢?(发光)水那么清澈,透明,就能够映出太阳的光芒。这样的水叫什么?(清亮的水)

  师:想一想,湖水清亮得可以……(板书)湖水清亮得

  湖水清凉得可以怎么样?加上自己的想象了,谁来说?

  生1:湖水清亮得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

  生2:湖水清亮得可以把蓝蓝的天映出来,还有白白的云。

  师:那我们就说“可以映出蓝天和白云的影子”。

  生3:湖水清亮得可以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

  师:这是课文里讲到的,还有吗?

  生4:湖水清亮得可以让我们在他的面前梳头发。

  师:美丽的小姑娘,可以站在湖水面前梳妆打扮。

  生5:湖水清亮得可以见底。

  师:能够见到他底下的什么呢?(地面)是地面吗?(石头)那你再说说。

  生4:湖水清亮得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

  师:他看到了水底的砂石,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5:我看到了湖水里的小鱼。

  师:小鱼在干吗呢?(小鱼在湖水里游来游去。)

  生5:他们在游来游去,在干什么呢?(在戏水、在游戏)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湖水清亮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戏水、在游戏,都可以。

  好,我们现在加大一些难度。刚才我们说了一句话,现在能不能再补充一方面。有些内容可以是刚才说过的,最好再加上你独创的:湖水清亮得可以怎么样?还可以怎么样?

  生6:湖水清亮得可以当镜子使,还可以帮助我们解渴。

  师:哦!你甚至想捧起来喝一口!是这样吗?(生点头)

  生7:湖水清亮得可以让小羊喝水,还可以让草长得更茂盛。

  师:是哪的草?是水底的草吗?你们想想,他想到了水底还可以看到水草。水草在那摇摇摆摆在干吗呢?

  生8:(小声)跳舞。

  师:大声说,在干吗?

  生齐:跳舞。

  师:可以。你看,湖水清亮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游戏,还可以看见水草在跳舞。多美呀!这么美的意境,是你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呀!那你们再读这一句时,就带着你们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来读。请你自己练,开始!

  生:略。

  师:有人愿意来给大家读,你来读!

  生: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凉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师:很好!草丛中还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咱们来数数都有什么!有(鲜红的山丹丹花、还有紫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迎春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你看,又有一个词,散发着阵阵清香。(师板书:清香)什么叫清香啊?你说!

  生:淡淡的香味。

  师:他说是淡淡的香味。哪一个字让你感受到了这种香是淡淡的一种香。

  生:就是这个“清”字。

  师:大家看,这有两个“清”字,“清亮”的“清”是什么意思?(清澈)而“清香”的“清”呢?(淡淡的)你们看,同为“清”字,在不同词语中,在不同情境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又是我们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个字有好多种意思。那清香里面除了花香,你想想,还有什么味道?也是那么清香。

  生:果实的清香。

  师:他闻到了“果实的清香”!还有吗?

  生:还有草的清香。

  师:还有草的清香。王老师也在草原生活过,想告诉大家,下雨过后,连泥土都是清香的。生活在草原上真的是感受到心旷神怡。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草丛中……(不拉长声)散发着阵阵清香。

  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读“阵阵清香”时,“阵阵”是这样读的(读得很重),老师听了,感觉像草原刮起了飓风。应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

  生:散发着阵阵清香。

  师:把句子读完整。

  生:(重读,有意把“阵阵”读得轻一些)。

  师:她有意识地把“阵阵”读得轻一点,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应该是“散发着阵阵清香”。再温柔一点,读!(生再读“散发着阵阵清香”)这种清香你想不想在鼻子前多闻一会儿啊?(想)那应该怎么读啊?(再范读:散发着阵阵清香)……这种感觉就找到了,谁来给大家读?(一生再读)

  师:不错,“散发着”和“阵阵”过渡得再好一点就更好了。为什么?——散发着阵阵……不舒服。再范读:散发着阵阵清香。你来读。(生读)

  师:能把这一段连起来读吗?练一练!

  生:读第二段。

  师:真不错!王老师第一次和咱们班同学上课,就发现大家真了不起。我问问大家,能背下来吗?(能)真能呀!!!我没让你们背啊?是不是你们老师提前让你们背了?(书上有要求,就背了)你们老师要求你们背了吗?(有/没有)

  师:把我都搞糊涂了,反正我是不希望你们在课前背的,既然已经背了,我们来汇报一下。把书扣下。

  生:(老师起头)背诵。

  师:第一段、第二段大家都会背了。老师们都用特别敬佩的眼光看着你们。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这么快就背下来了,跟大家说说。

  生1:一句一句地理解,然后再慢慢背下来。

  师:好!逐句理解,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你来说。

  (以下由学生说,老师整理)

  方法2: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读得多了,自然就会背了。

  方法3: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

  方法4:背的时候发挥想象,把文字想象成画面印在脑子里,再把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师:孩子们,我相信你们有好多学习的方法,所以你们才学得快,学的有效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希望回去之后,你们的老师能够带着你们用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了解到的朗读的方法、背诵的方法、理解的方法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回去之后,你们可以把我们在课堂上说的句子(指板书)写在练习本上。下课。

  在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象资料才需用多媒体来展示。再如一些教师往往还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都用多媒体来展示,如果这样,则同样是满堂灌,是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落后的语文教学。

  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抄教师课件笔记的局面;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

  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于非有讨论不可?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广泛使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可以使参与者的思想深化,使思维清晰化,条理化,使学生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在有些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讨论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缺乏实质的交流;小组中只听或只看好学生的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有的老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间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在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小组间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等等。

  提出问题时要留有“空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回忆、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较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时间短一些;思维量大的问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尽情地想。切忌不要在大部分学生正在思考时,老师就让学生回答,或老师自己讲;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更要留有足够的“时空”,要让学生有探讨研究的时间,有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有创造的余地。

  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以真正实现。要么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最后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要么极少数学生成了讨论的主角,课堂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与少数精英学生的“对话”,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就像是被压缩了的弹簧,只要我们给他们一点点空间,他们的才智就会迸发出来。

  没有明确的分工,小组讨论就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看不出学生的能力得到如何的培养。在实施小组讨论前,成员要进行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讨论中,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应分配给小组中每个成员一定的任务,给每个成员角色分工。小组长:召集组员,小组讨论情况;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遵守小组讨论规则,协调组内关系,督促纠正违规行为;书记员;记录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症结,把讨论一层一层引向深入;发言人:代表小组,就小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

  有些老师把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看成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唯一途径。很多语文课,大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惟恐他人冠之以“传统课型”批评自己,似乎不进行小组讨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的千篇一律,很多课改示范课都成了“讨论”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是讨论,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

  语文课中,有些内容是适合讨论的,有些是适合问答的,有些是适合讲授的,有些是适合朗读的,有些是适合背诵的,不必千篇一律。如金晓燕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就采用以朗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拓展:

  课堂教学不能简单阈于文本之中,但也不能离得太远,于是就有了一个时髦的名词“拓展”。在教学中如何拓展?拓展的尺度应在什么范围之内?这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问题。

  不可否认,课堂亟需拓展,但必须首先明确拓展究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服务的,以及在本学科主要应该拓展些什么内容。“文以载道”,这是语文的特点之一,但不能只管“道”,而丢了“文”。讲一篇亲情的文章,结果就去回忆亲情往事,无边的拓展。这种延伸和拓展,其实掩盖的正是对文本解读的浅薄。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语文自己了。

  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必须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学生远离文本,远离文章的主题。其次拓展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只有重点句子才能深刻地揭示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学习才有效。最后,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这其中因素很多,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等。《差不多先生传》一文,宋芷蓉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之后,先补充《一点一瞥重千金》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差不多现象”的危害,随后宋老师指出只要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很多遗憾,接下来学生就围绕“认真、仔细”列举正面事例,使学生从正面认识到了“认真、仔细”的重要性。《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者设计《我见到了发财的于勒叔叔》的拓展题,这样学生根据文章中菲力浦夫妇及周围人对待于勒的各种表现所展露的性格,构思出这些人如何围着发财后的于勒的种种丑态。这样就使学生更能够对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拓展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增强思维的深度,扩大思维的广度,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拓展。

  四、课堂评价:尊重学生等于没有答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深度,给学生一个思索、理解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蕴藏的内涵。

  我们在很多语文课中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甲也对,乙也不错,丙很好,丁值得肯定。到头来大家都没错。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个性”发言?他们可以不顾文本的整体意义、深层意义而只顾排遣自己的感受或者非常任性地宣泄自己的观点。读了《背影》后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说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可以说愚公“没有效率观念”我们的老师对此类行为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其实,这里有一个个很严重的倾向,就是由原来解读不尊重阅读主体,走向另一个极端,阅读教学严重地不尊重文本了。“重视阅读者自身的阅读体验”这个提法并不错。教师的存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更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而是在学生曲解、误读时给学生以适时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读者?一千个读者可以从一个哈姆雷特读出成千上百个哈姆雷特,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一篇课文中也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一些人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那位除了看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外一无所得的学生,就因为“读”得太容易,不动脑筋地一眼扫过,才形成了这种肤浅的“阐释”。

  现实中的教师为什么要夸大读者的作用?为什么要摒弃文本意义?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引领的责任?而这些都有一个闪光的字眼,都以新课标的名义在实施。叶圣陶先生在给一位中学教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