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公文范文 > 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07-21 09:16:17 影响了:

 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南开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创新南开”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天津市南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南开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南开区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都市核心区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国内外日趋复杂的发展形势南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南开扎实实施加快建设“创新南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质效持续提升经济总量实现跃升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13亿元2015年增加164.6亿元年均增长达3.9%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占比达91.5%比“十二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智能科技大健康等前沿领域新技术新应用持续涌现弈云科技红色智云等智能产业企业“云集南开”现代金融加速聚集引进银河证券华夏人寿北洋海棠等72家金融类企业商贸服务加速发展202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0.7亿元线上线下共促消费升级着力推广大悦城体验式消费模式鲁能购物中心熙悦汇广场等新商业综合体带动商圈聚合发展时代奥城天拖等夜市经济消费市场持续繁荣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协同创新工作体系效能突出设立区协同创新办公室搭建起政学资源良性互动有机整合的专业平台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全面合作协议落地实施学城创城产城共同推进的生态体系加快构建环天南大知识创新圈辐射带动效应初显启航湾创新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启航系列品牌楼宇逐步成为创新动能承载地天大泰和文恒科技等科技企业数量占比超七成创新主体梯度培育2020年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1数量位居中心城区首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25雏鹰企业105瞪羚企业16科技领军(培育)企业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48居全市首位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博创园”高端人才创业平台开创“项目+团队”一体引进格局全区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达10家和14全区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8亿元2015年增长164%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建立合作对接机制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累计引进北京企业893注册资金94.08亿元科教文卫等多领域交流不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圆满完成助力环县庆城县夏河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招大引强成效凸显累计完成实际利用内资505.28亿元招商引资质量效益综合评价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外贸发展稳中提质外贸进出口额持续增长泰易通获批市外贸综合平台试点企业纵深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5户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改制注销6户空壳企业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一制三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信用承诺审批事项达到5296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区政务服务中心顺利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验收营商环境综合排名位居全市前列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力量

城区功能日益完善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东西部片区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城市建设项目76全区新开工面积4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7万平方米凌庄子道A8宗土地顺利挂牌出让建成雅阳家园云川里和锦园东里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225523.08万平方米津畔名轩和锦润名轩公租房197012.27万平方米拓宽改造横江路等45条道路审批建设人防工程23.61万平方米电力能源互联网加快布局11项“1001”工程项目建成投产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完成宜宾北里冶金里等10处积水点改造城区面貌显著改善完成红旗南路等19条道路和时代奥城周边重点地区367栋沿街建筑立面整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开放公厕40垃圾分类逐步推广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完成国家卫生区创建目标市容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全面提速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紧抓“五控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区PM2.5平均浓度降低至4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位居全市前列扎实推进碧水保卫战实行“一河(湖)一策”精准管理四化河凌奥桥等3座地表水监测站实现水质实时监测卫津河仁爱河水质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南运河井冈山桥等7个断面水质达标率提升至100%区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坚持土壤调查评估制度完成13个加油站51个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有效管控区域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区域绿化覆盖面积达1572.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79%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区”称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心组织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强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信息支撑优质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学位全部补齐新建改扩建和配套接收中小学幼儿园41提供学位1795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考改革有序推进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黄河医院三期区中医医院新院区区疾控中心等新建和改造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区域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取得新进展建成体育公园和主题广场5连续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国民体质达标率达91.85%稳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老城厢地区建成博物馆集群“老城津韵”内涵更加丰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惠民点亮群众幸福生活成功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南开民俗文化博览节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开展文艺演出七进”系列活动近万场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每年推出一批民心工程群众生活有效改善稳岗就业精准有力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妥善做好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实现新增就业19.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力兜牢民生保障网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完成新裕里战备楼六马路灵隐南里昌源里及7个零散点片21.07万平方米的三年棚改任务184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及远年住房实施改造提升天大六村南大西南村社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在全市率先投入使用群众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累计建成23家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88家老人家食堂覆盖全区,建成13家医养结合机构社会救助提档扩面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1.2亿余元特殊群体得到关怀帮扶完成453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比例达到80%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社会秩序平安稳定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深入落实“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要求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基层党建阵地不断夯实做好行政区域调整工作100个“飞地”点位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全覆盖长虹公园十栋别墅庄王府归属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王顶堤商业中心正式关停完成市食品公司冷冻厂冷媒改造构建全区安全监控“一张网”实现重大危险源和重点企业24小时监控构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校园食堂互联网+智慧监管模式逐步推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获评全国禁毒示范创建工作先进城区法治南开平安南开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党中央授予时代奥城社区党委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积极落实五级联控工作机制实现全区37.6万户居民入户排查防控宣传全覆盖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居民健康平安得到有力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内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深入开展“扎根网格血脉相融”活动解决反馈问题8800余个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拔使用处级领导干部253其中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42领导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强化干部“八小时内外”监督管理干部监督管理实现新突破锲而不舍纠治“四风”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执行力建设年作风建设年成效显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为基层减负取得实效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持续整治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和好人主义坚决彻底肃清黄兴国于茂东恶劣影响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效果逐年显现零容忍惩治腐败立案788结案706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五年的发展实践成就来之不易为高标准建设“创新南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南开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天津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创新南开”建设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但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从创新发展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基建、新消费成为新一轮发展动力所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有助于南开区挖掘城市运行和生产生活各类需求场景,加快布局以智能科技为主攻方向的产业体系,率先集聚新赛道创新要素,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营造高端产业发展生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从协调发展看,天津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拥有独特优势和优越条件,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不利因素逐步消除,为南开区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引进区域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供契机。中心城区去同质化态势明显,错位分工、协同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成为各区共识,区域内东西部片区均衡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为南开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彰显区域个性、提升区域协作发展能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绿色发展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形成,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已经成为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有助于南开区提升宜居宜业的生态竞争力,迈上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从开放发展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国际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于南开区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提升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交流水平,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

从共享发展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推进,为加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了制度红利和应用场景,有利于南开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在看到以上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南开区面临的诸多挑战:思想不够解放,惯性思维依然存在,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创新发展链条有待完善,科技创新主体基数小,高质量创业企业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待增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领域分散,基础优势产业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底盘较小,尚未形成有代表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民营经济活力仍需释放,营商环境还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城市综合承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有差距,城市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勇于知难而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新征程。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定的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要求,到2035年,南开区将基本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

“创新南开”目标定位全面实现,功能和优势更加明显,具备一流教育研发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普及度,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天津协同创新标志区。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建成具有南开特色的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南开、平安南开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区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独特魅力的文化强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城区更加宜居宜业、繁荣繁华,居民生活品质有新的更大提高。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启航湾创新产业区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南开特色的产业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创新南开”目标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开脑袋上的“津门”,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进理念、思路、方法、体制机制和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全要素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着眼于实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的远景目标,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在中心城区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的战略任务,发挥南开区创新要素优势、区位优势、教育医疗文化优势、消费资源优势、空间与载体资源优势,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创新要素聚集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以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以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全方位全要素创新,努力承担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支点功能,发挥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链接点作用,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产业链供应链进行创新赋能,初步形成“研发基地+管理总部”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和价值实现上走在中心城区前列。综合考虑南开区发展的机遇、优势、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实施科技立区、改革强区、文化名区、宜居兴区,显著提升南开综合实力和吸引力。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创新南开”目标定位基本实现。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进一步树立,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协同打造我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支点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服务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引领效应更加凸显,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强功能。到2025年,聚集“万千百十”创新主体,即万家新动能企业、千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百家瞪羚企业、十家上市公司,在天津市有效承载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中发挥好创新引擎作用。

——“一湾启航、两翼腾飞、三带汇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启航湾创新产业区建设全面推进,老城厢“文商旅”、水上奥体“商务总部”两大集聚区升级发展,创新资源引育带、创新融合发展带、智慧服务共享带基本形成,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发展理念得到全面深入贯彻,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提升,现代服务业智能化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与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6%,企业股权融资累计达到100亿,区级财力实现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适应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要素流动更加有序,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的层次、质量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

——城区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功。

——宜居城区建设实现新进步。城区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部片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绿色宜居,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

——民生福祉迈上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目标

属性

2021

2023

2025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6.6

6.2

5.5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38

50

65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0

186

220

预期性

4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31

31

32

预期性

5

累计新增市场主体数量

万家

1.8

6

10

预期性

6

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

%

超过7%

预期性

7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400

650

1000

预期性

8

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

18.5

20

22

预期性

9

新动能企业数量

7000

8500

10000

预期性

10

上市公司数量

6

8

10

预期性

11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新引进人才

2400

2450

2500

预期性

1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

%

完成全市下达的任务目标

约束性

1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全市下达的任务目标

约束性

14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

完成全市下达的任务目标

约束性

15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完成全市下达的任务目标

约束性

16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5.5

5.5

预期性

18

每千人口拥有职业(助理)医师数

3.6

3.6

3.6

预期性

19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数

5.6

5.6

5.6

预期性

2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1.08

22.28

23.68

预期性

21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

%

93

94

98

预期性

22

人均预期寿命

82.19

82.19

83

预期性

23

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

平方米

142

278

300

预期性

24

每万人拥有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平方米

150

276

350

预期性

25

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

%

2.52

2.86

3.20

预期性

26

建设智能型体育健身园

5

9

13

预期性

 


第三章 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协同创新标志区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厚植创新沃土,促进科技服务功能完善和创新要素协同联动,加快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建设天津协同创新标志区。

 

第一节  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

 

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扩建高能级承接平台,提升科技研发和创业载体孵育功能。强化与国家部委和高校院所的对接,加快承接北京外溢的科技资源,打造要素集聚度高的科技创新资源承载区。与央企及其子公司、北京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导入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地产、能源环保等业务板块,吸引北京独角兽、平台型、创新型企业落户。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深化与河北省各地区的创新分工与产业协作,推进区域间金融、技术、信息、产权、人才等一体化融合。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创新引擎。建立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联动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对接京冀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技术产品研发,突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健康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支撑,更好地把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转化和生产结合起来,将南开区打造成为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赋能中心。

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19个驻区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企业加速器平台计划,构筑主题式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京津冀国家科技创新天津中心。积极融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京津冀地区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平台,在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与京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京津冀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信息平台,推动京冀基础研究和创新成果在南开应用转化。

提升民生领域协同水平。深化与北京海淀、河北保定等地区的交流交往,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共建合作。全面落实与河北承德的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京津冀教学经验交流互通。推动京津冀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积极与北京中心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经验交流。增进京津冀文化领域重大项目合作,深化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交流,推动南开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第二节  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工程

 

健全分园协同联动机制。发挥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开分园建设,做实做强南开区承担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功能。与滨海高新区、武清区等示范区分园开展“研发—孵化—产业化”协作,积极探索税收分成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各分园研究制定创新政策,积极推广示范区创新政策成果,共同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有关重大计划、专项资金、发展基金、专项债券支持,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

打造全市新动能孵化育成中心。聚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服务能力,强化新动能孵化育成能力。积极建设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署计划,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干细胞新药研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布局新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示范区产业链补链强链、产品技术能力升级为着力点,支持南开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等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通实验室到市场之间的阻隔,鼓励区内存量科研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推动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创通票”政策服务平台,加快集聚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引导一批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发展,加强与上市服务辅导机构联系,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便利环境。

探索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建立市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鼓励区内科研机构优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方案。推动构建包容性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探索赋予市场主体人才引进评价权,试行新经济、新职业人才认定标准和以市场化薪酬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价人才类别,给予相应政策激励。争取复制试行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政策,在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导向、规划控制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等弹性调整。

 

第三节  实施环天南大知识创新聚集区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树牢“服务高校院所就是发展自己”理念,深化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科技园,更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鼓励企业与院校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形成协同攻关高效机制,实现校区、园区和社区“三区联动”发展。加快启航湾创新产业区建设,做强环天南大知识创新聚集区,强化创新资源整合聚集能力。探索与西青等环城区的“研发+制造”区域协同模式,加强创新链分工协作,增强协同创新效能。

领跑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原始创新成果应用化。运用好26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60个市级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及57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市级工程中心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接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主动承担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推动智能科技和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成果加速落地,推出一系列具有前沿性、首创性的科技产品。以原始创新成果应用为创新赋能,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超前布局应用研究,实施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应用创新项目,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创新转化应用成果,扩大共性应用技术供给。完善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各类专业机构发展,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发展环境及应用场景,利用校企联合转化平台,促进首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先在南开落地。

 

 

 

 

 

 

 

 

 

 

 

 

 

 

 

 

 

 

 

 

 

 

第四节 实施创新创业生态高地建设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新动能引育计划,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对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和“北上深杭”等地前沿科技创新企业,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推进实施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以高端科技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企业,形成“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成长结构,催生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发展格局,巩固科技企业数量在中心城区的领先地位。鼓励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布局创新转型升级为平台型企业,延伸创新链,衍生出更多创新链上下游企业。

 

 

 

 

 

 

 

 

 

 

                                  2020228

(此件主动公开)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利用科研院所、区属单位、国有企业的闲置资源,完成科技广场、未来里等项目处置,加快整合、提升、改造和新建各类产业载体,谋划建设瞪羚大厦、独角兽大厦等新经济产业地标。在创新资源丰富、大众创业活跃的区域试点建设创业示范街区、创业社区等众创集聚区。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完善创业载体孵育功能,建造要素齐全、多元开放的众创空间,支持企业主导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发挥大企业内部孵化平台功能,打造一批符合南开区智慧服务产业发展定位的专业化、特色化孵化器和加速器,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进入成熟期。支持九安医疗、中汽工程等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促进创新要素撮合。健全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的精准对接机制,搭建政府主导的创新要素供需服务对接平台,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促进信息沟通和创新要素流动,建立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对接服务的市场化机制,深入挖掘大学校友资源的工作圈、社交圈,充分用好大学校友的企业家资源和在南开区的创新要素,基于企业对创新应用的原始需求与种类,发挥政府服务创新的主动权优势,对创新要素进行匹配性判断,增强创新要素的可融合性、协同性和增值能力,提高创新需求与要素供给匹配度。建成“市区两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服务平台”,引入技术经理人模式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综合服务,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更好发挥博士创业园作用,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体系。

构筑良好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知识产权法治化保护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区。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引育科技金融类企业和产品,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作用。发挥北洋海棠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入和对接社会资本,为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力度,重点支持“01”创新产品推广,加快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大力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科研中试、科技孵化等综合科技服务。丰富论坛、路演、展示等常态化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承办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国家赛事,组织策划具有南开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专栏4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一)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区

利用科研院所、区属单位、国有企业等闲置资源,打造十字街区众创集聚区,以天津市创业孵化协会为基础,成立“环天南大创业孵化载体联盟”,依托原天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环天南大创新创业中心”。

(二)完善创业载体孵育功能

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体系建设,打造“两基地、一中心”,即新动能产业孵化基地、新动能产业加速基地、新动能产业示范中心。

(三)建设大学科技园

深化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天津大学科技园,复建南开大学科技园。

(四)建设知识产权强区

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培育项目,开展专利消零行动,优化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工作,创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区。进一步增强科技普及度,争创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区”。

(五)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与南开大学校友会合作,设立一支创业投资基金。

(六)健全配套政策

突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创业发展、开放发展、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引导,构建政策框架体系,即完善《南开区加快推进高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涵盖资金来源、支持范围、支持方式等;健全政策细则,包括产业指导名录和招商、科技、金融、文化旅游、民营经济、智能产业、博创园、外向型经济、楼宇等专项细则。

 

 

第五节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程

 

完善引才聚才育才体系做足做好人才文章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企业家队伍重点培养区内企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高端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利用留创园和天南大海外校友会发挥“南开国际人才论坛”“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影响力从海外延揽高层次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升级打造“精英社工”“领航教师”“新锐医师”等区级人才工程2.0持续引进驻区高校的处科级干部和骨干教师发挥优秀人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鲶鱼效应”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养

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环境深入落实“海河英才”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形成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推行“项目+团队”服务模式支持人才和团队携优质项目成果“带土移植”发挥南开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作用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与我区经济发展匹配度高特色鲜明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甄选推荐引育培训等定制化服务持续注入人才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人才创投基金用好人才贷创业险高企贷等金融产品为人才创业提供全周期融资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推动建立购房租房人才公寓“三位一体”的人才住房体系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做好支撑人才优先发展制度设计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释放人才制度创新的改革红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落实个税递延政策形成“集聚能力强体制机制好人才生态优”的南开特色成为在天津市有牵引力在京津冀有辐射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专栏5  人才集聚项目

 

(一)领军人才集聚工程

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培养突破或可能突破关键技术、达到或有望达到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

(二)高端人才集聚工程

支持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端人才,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携优质项目成果带土移植,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三)青年人才集聚工程

大力推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以云帆计划等形式引进并留住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房租补贴、社保补贴等一揽子精准扶持,实现岗位留人、事业留人,到2025年引进各类人才10000名。

(四)紧缺人才集聚工程

支持驻区企业引进信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

 

 

 

 

 

 

 

第四章  构筑空间有机体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精心设计城区布局重点打造一湾启航两翼腾飞三带汇通的空间架构促进产业与空间有机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快建设启航湾创新产业区

 

启航湾创新产业区东至红旗路、卫津路,南至中南道、复康路,西至芥园西道、密云路,北至黄河道、长江道,涵盖学府街、万兴街、广开街、长虹街、向阳路街、嘉陵道街和王顶堤街等街域。通过建立实体化运行管理机构、组建市场化运行团队,统筹建设和管理,推动启航湾创新产业区规划重构、产业重组、载体重塑。探索建设城市硅巷,突出“硬科技”的研发应用,实现产城高水平融合,使启航湾创新产业区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自主创新和智能服务新高地。

依托优质创新资源,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重要支点。借助启航湾创新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健全多元开放、高度聚合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提升人才、资本服务创新发展的软实力,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新格局。突出科技研发功能,复制博士创业园“项目+团队”模式,发挥科技研发导师、企业经理师等专家引领作用,培育知识高度密集的多元主体,建设资源有效整合、研发持续增长、成果快速转化的创新生态试验田和辐射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发挥空间载体优势,打造新兴产业增长极。汇聚环天南大知识创新要素流,实现西部片区开发与高端产业同步导入。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2.2平方公里西营门地块开发,搭建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平台,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打造特色楼宇和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形成智能制造研发试验集群,实现“硬科技”产业布局。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实施教育、医疗、安居、商贸、交通及城市配套工程项目,完善城区功能,营造和谐健康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商宜业的综合化城市片区。

 

 

 

 

 

 

 

 

 

 

 

 

 

 

 

 

 

第二节  打造两大科技融合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利用科技创新成果优化商务商贸和文化旅游产业加速5G移动互联网科技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供给品质展现富有文化魅力的人文风貌突出软服务引领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打造老城厢和水上奥体两大科技融合服务发展集聚区形成助力创新南开腾飞的两翼

打造老城厢“文商旅”升级发展集聚区区域范围东至张自忠路南门外大街南至南马路南开二纬路西至西马路南开三马路北至北马路通北路涵盖鼓楼街和兴南街等街域借助天津市海河综合发展带和海河国际商业中心建设优化海河沿线服务业布局统筹推进历史人文保护和公共服务提升完善老城公共基础设施优化老城片区慢行系统建造肌理承续风貌协调的老城景观促进文化旅游业态繁荣促使黄金地段产生黄金价值推进智慧街区建设加快5G网络商用推广云消费模式引进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对鼓楼古文化街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展示南开历史发展轨迹和民俗风情激活文创产业增长空间打造全场景引流+新消费体验+智慧化管理数字化历史文化街区擦亮天津文化金名片

打造水上奥体“商务总部”升级发展集聚区区域范围东至卫津南路南至津涞道西至红旗南路铁路线(陈塘庄支线)北至迎水道水上西路水上北道涵盖水上公园街和体育中心街等街域借助天津市黑牛城道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丰盈水上奥体商务休闲业态打造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旅游等主题消费商圈培育时代奥城标志性夜市街区丰富夜间消费体验引聚发展高成长企业总部经济提升时代奥城对水上公园奥林匹克中心等公园场馆的辐射带动力驱动和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应用满足总部型企业发展和专业人才生活配套需求提高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构筑智能领先业态多元服务完备生活便利的新型总部生态高地

 

 

 

 

 

 

 

 

 

 

 

 

 

 

 

 

 

 

 

 

 

 

 

 

 

 

 

 

 

第三节 培育形成“两横一纵”的创新发展汇通带

 

紧扣新时代创新主题把握创新动力源运用创新硬科技以创新主体区域及载体为节点支撑一湾启航增强两翼发展后劲促进要素汇通形成以“两横一纵”为骨架的全方位全要素创新资源融通汇通活力带辐射引领全域发展

培育创新融合发展带以黄河道长江道为主线延伸至南马路南门外大街辐射鼓楼街兴南街广开街长虹街向阳路街万兴街嘉陵道街等街域贯通老城片区和西部片区利用鼓楼古文化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海光寺地区高端服务优势在西营门2.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中拓展前沿科技的应用场景构筑有机衔接“老城”和“新城”融合发展双向联动的桥梁和纽带着力打造“津门故里”文旅创意成果与启航湾智慧展厅成果融合交汇的承载走廊

培育创新资源引育带以鞍山西道为主线延伸至中南道简阳路雅安道乐山道(未来将打通)和延安路辐射万兴街学府街嘉陵道街和王顶堤街等街域串联环天南大片区和西部片区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和西部片区可开发用地资源富集优势提升高校院所原始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引导环天南大创新要素向西营门地区汇聚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着力打造天南大周边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源向西部片区产业培育地流动的链接通道

培育智慧服务共享带以红旗路为主线延伸至红旗南路连接政府机构和重点公共服务网点辐射全域发挥交通支撑作用纵贯一湾连通两翼以“全链条大平台新业态”为指引共享通道资源探索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场景加快“高精尖”科技在民生领域的先行先试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统领全域生活品质提升着力打造面向全民协调统一系统完备功能综合示范引领的智慧服务共享带

 

 

 

 

 

 

 

 

 

 

 

 

 

 

 

 

 

 

 

 

第五章 立足南开特色  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以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贯彻以产业为先的发展理念把握城市升级双创升级消费升级三大动力以智能科技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为先进制造研发服务的功能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品质做优做强科技服务现代商务商贸文旅三大主导产业铺设智慧应用场景数字内容创作智能硬科技三大新赛道构建“硬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抢占产业链创新链顶端尖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第一节  实施三大主导产业升级工程

 

科技服务重点发展技术转移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领域用足用好南开区高校院所创新源头优势引进发展拥有成果资源优势技术能力领先的技术转移机构增强高效对接精准匹配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鼓励存量科研机构创新合同研发项目经理等科技研发新机制提升面向市场的研发设计赋能水平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吸引整合行业资源拓展新兴领域分析试验测试认证等服务能力引导创业孵化机构聚焦智能硬件大健康等领域打造高质量双创载体群落提升创业咨询创投对接等专业服务能力面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优先发展创业风投股权众筹科技保险等引进培育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等有力支撑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现代商务重点发展商务总部经济依托水上奥体黄河道海光寺等区域把握“北京业务创新—天津孵化落地”的新趋势重点发展平台型科创型商务总部着力引进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第二总部功能性总部积极引进一批央企国企和重点民营企业区域总部着力提升商务楼宇智能化特色化运营水平打造新经济商务总部聚集区巩固专业中介服务集聚发展态势持续引聚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国内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资源鼓励探索智能法律服务智能财务会计在线智能咨询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律保大厦等为代表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集群形成南开专业服务品牌效应

商贸文旅加快构建现代商贸体系探索发展免税经济首店经济,扩大品牌商品和品牌店供给,引进免税龙头企业在南开落户市内免税首店以免税销售展示提升区域开放度和知名度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优质特色产品设立一批免税体验店打造免税经济新平台加快推进重点商圈离境退税商店全覆盖支持企业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建设主题鲜明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支持老字号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振兴老字号品牌组织老字号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专场直播网上促销活动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完善社区便民消费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优化“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创新发展夜间经济探索24小时营业区试点形成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带动夜间消费人气和流量充分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创新文化游历史游工业游体验游等旅游产品推动AR/VR大数据技术赋能文化旅游产业引入沉浸式旅游云旅游科技游新模式聚焦文化艺术展演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结合天津曲艺之乡的文化积淀引育国内外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市场主体繁荣发展面向市场活力多元具有南开气质的文旅产业加快文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第二节  实施三大新赛道布局工程

 

率先抢占智慧应用场景新赛道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消费智慧民生服务建设更多应用场景形成现代服务业新优势依托全学段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布局智慧教育应用场景聚焦K12教育辅导职业技能培训AI教育VR教育语言教育等多元业态引育头部资源打造全市智慧教育创新中心依托医疗资源优势妇幼老龄人口基础布局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发展数字医疗在线问诊医药电商智慧养老健康检测等服务和高端医用检测设备与智能医疗设备等技术产品打造全市智慧医疗服务聚集区依托消费资源优势布局智慧消费应用场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实体商业与电商新媒体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数字化营销模式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数字化发展布局智慧零售无人商店无接触消费等新零售场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培育引领个性强知名度高的消费新平台打造全市智慧消费示范区依托民生潜力资源布局智慧民生服务应用场景培育发展家政清洁家庭保姆老人照料等家政服务大力发展家政电商“互联网+家政”等新业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规范发展拓展多元化高品质的体验式民生服务以新技术促进民生服务数字化平台化转型打造全市智慧民生服务样板区

主动布局数字内容创作新赛道依托新浪天津等新媒体平台天津大悦城等活力经济聚集区布局发展在线直播短视频领域培育直播带货游戏电竞直播等新业态引进培育MCN网红头部运营机构打造网红经济示范基地依托鼓楼古文化街等景区资源加强文化内容衍生创作包装打造一批“爆款景点”塑造南开文旅升级发展的流量磁极依托南开区高素质人才汇聚和教育资源基础培育发展数字阅读数字有声读物等数字内容创作新业态集聚一批高质量数字内容创作团队

积极拓展智能硬科技新赛道依托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赋能需求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人工智能学科基础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智能硬科技新赛道基于智能新技术应用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引导传统仪器仪表信息技术设备企业加强智能化产品研发能力升级和智能化生产改造对接大健康信息安全等产业和居民消费应用领域新需求着力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物理感知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硬科技产业培育孵化一批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深化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赋能鼓励智能技术龙头平台机构建设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各类企业提供智能化转型所需的开发工具及服务培育一批智能化转型标杆企业依托智能硬科技龙头企业孵化和引聚一批高成长生态企业打造智能硬科技产业生态圈

 

 

 

 

 

 

 

 

 

 

 

 

 

 

 

 

 

 

 

 

 

 

 

 

 

 

 

 

 

 

 

第六章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和创新模式,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实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工程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以资本运作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主要手段,运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壮大优质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项目。推动降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提高企业获得信贷的便利程度。深化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畅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渠道。

搭建“解‘南’题、‘开’心办”服务平台。强化精准服务,设立“解‘南’题、‘开’心办”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打造南开服务特色。建立“企业说、专人跑、立即办”的工作机制,及时组织疑难问题会商,为企业量身打造解决方案。切实健全电子政务智能服务平台功能,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扩大“场景式”审批受理范围,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政府各部门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畅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引入融易算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互联网平台公司,提供以大数据为驱动的千万级一站式企业服务生态平台,共创共建企业服务业务链,赋能平台型企业和园区实现数智化。

塑造适合市场主体发展的软环境。加强市场主体资格和行为监管,继续放宽准入限制,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和市场开放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健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

第二节  实施制度创新工程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对照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全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深化“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深化政务公开。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厘清主管部门和街道的职责边界,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落实“非禁即入”。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营造各种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创新用地供给方式,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灵活土地供应机制,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要。

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事事都是招商形象”理念,完善统筹联动大格局招商和专业团队招商“两个机制”,面向北京招商引资主战场,深耕“产业+地产”模式,突出以商招商、场景招商和平台招商,构建“全域、全线”大招商工作体系,一体推进引资引智引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推行“云招商”、互联网招商新模式,拓宽招商渠道。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库,以税源经济为核心,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评价机制,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深化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增强重大任务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机制,拓展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建立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进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推动全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南开”品牌。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严肃查处失信行为,构建信用联合奖惩联动机制。针对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突出失信问题,加强集中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加大诚信宣传,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诚信理念,广泛组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选树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宣传诚信典范事例,引导市民群众增强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弘扬诚信精神,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实施开放发展工程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外贸双向发展韧性,推动智慧服务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实现境外本土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构建营销渠道。鼓励中小型外贸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国内市场,开拓线上展馆、工厂直播、新品线上发布等方式,帮助外贸企业高效对接国内买家,扩大内销,提升消费新增量。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质同标”工程,加快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产品品质,更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培育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引进知名外贸企业,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支持与境内外投资促进专业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着力提升使用外资水平,实现使用外资新突破。推动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具备跨国经营能力的外贸外资企业来南开设立综合型总部、功能型总部、区域型总部和总部型机构。推动外贸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对外贸易增长点,重点支持服务外包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型发展,将南开区在信息技术外包上取得的基础优势发扬扩大,着重培育知识流程外包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扩大区域外资企业影响力,吸引规模境外企业投资落户南开。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顺应国内外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打造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传统消费,拓展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汽车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探索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培育各类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消费新业态。搭建对接平台,推广社交营销、云直播、云购物等新模式,推动“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业态联动消费。引导线上企业与街道、社区等合作,推广前置仓、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鼓励中小型门店开展网络营销拓展业务,促进小店经济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消费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拓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主动与国际标准、先进理念接轨,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的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进一步用好国际市场资源。依托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一流论坛、会展、赛事品牌,开展特色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注重国际表达,塑造南开国际形象。巩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形成长效机制,在人才、就业、消费、文化等方面加强对接,促进受援地区全方位发展。加强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等对口合作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第七章 提升综合承载力能级  塑造智慧城市品质

统筹推进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塑造靓丽市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大脑,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力。

第一节  实施数字南开建设工程

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配合推进天津市千兆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工程在南开区实施落地。面向科技、产业和民生改善、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需求,利用新基建专项债,谋划、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积极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项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大脑。建设实时高效、覆盖全域、灵活扩展的智慧城市全域数据中台、智能算法中台、敏捷业务中台、可信安全中台,夯实智慧城市运行基础支撑和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支撑。充分利用大数据科学化、精准化特点,基于全域数据分析挖掘数据价值和行业风向,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应用场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用好市、区两级指挥平台,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构建智能型网格化管理,统筹解决城市管理中跨行业、跨部门、跨边界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汇集城市运行大数据,推进智慧停车、环境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状态感知等应用创新,提升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全域感知和智能反馈能力。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汇聚城市运行大数据,推动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实施城市升级工程

优化城市建设布局。坚持区域平衡,科学合理控制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提高产城融合匹配度。以西营门地块建设等为契机,加快征收整理进程,规范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老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助力一湾启航。加快水厂南A地块建设以及BC地块的出让开发进程,与奥城商业区呼应,推动格天大厦项目加快建设,与鲁能城形成聚集效应,打造适合商务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启动新裕里地块、金轩商业广场三期项目,推动休憩型商业和创意型旅游文化创新,建设文商旅融合的老城片区,加速两翼腾飞。推进中医药大学等地块出让开发,塑造要素自由流动、功能布局完善的联动发展格局,促成三带汇通。

促进城市建设和更新。积极研究老旧城区更新改建项目在一定区域内平衡实施,全力推进咸阳路东侧、咸阳路西侧、三峰客车厂和长江道26号片区旧城改建进程,科学编制城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整治规划,促进加装电梯工程项目的成规模启动,进一步明确非成套房屋改造的适用范围、总体安排,启动非成套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试点,加快推进背街里巷道路立面和天津科技广场立面整修。加强老旧城区更新与土地整理的政策衔接,统筹运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多种手段,共同推动老旧城区新改造项目实施。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强易积水地区排水管网建设,提升防范内涝灾害能力。做好供热服务保障,积极推动老旧管网改造。提升电网的电源支撑能力,打造能源革命先锋城市。推进排水、供水、燃气、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菜市场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围绕完善骨架路网、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功能、完善重点区域配套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保泽道、旧津保路等10条区管道路大修和黄河道、文水路等提升改造任务。配合做好新建M13号线一期、M8M11延伸线等3条线路中12座规划在南开区的地铁站点相关房屋征收工作。建设绿色交通慢行系统,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自行车+地铁”等低碳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

第三节  实施城市颜值提升工程

雕刻“雅致”南开。调优园林绿化结构,增加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拓展公园广场等群众可参与性绿色空间。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形象,绘制雅致大气特色景观画。美化重要街景夜景灯光气氛,提升城市照明品质,带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营造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

打造“洁净”城市。提升环卫管理作业水平,推进环卫作业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经常化。实行道路机械化作业全面积、全时段、全覆盖,不断改进作业程序、细化作业环节,继续扩大精品化作业范围,确保道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对全区公厕的日常养管。落实渣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完善准运证制度,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助力净化城市容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开展海河堤岸及亲水平台整修,实现河湖干净整洁、水清岸绿,营造典雅优美河岸环境。

创建“序化”城区。推动社区道路秩序治理,将兴南街街域内的南开二马路、五马路以及四纬路道路纳入区重点道路改造范围,着力改善道路环境面貌。加快静态交通信息化建设,全面掌握车位基础数据,对停车秩序乱点区域进行治理,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里巷规范原则,科学治理占道经营行为,努力实现坐商归店、农贸归市、散摊归区、夜市归点,打造整齐有序城区。

铸就“精细”城管。探索流程科学、发现及时、处置高效、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管理立体、服务综合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模式。制定区属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及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事业行业标准。探索专业部门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精准、透明、高效的城管综合考核评价运行体系。

 

 

 

 

 

 

 

 

 

 

 

 

 

 

 

 

 

 

 

第八章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提高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繁荣文化事业,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文化凝聚力量、创造活力、增强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打造城区文化名片,建设具有影响力、独特魅力的文化强区。

第一节  实施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进一步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提升诚信建设水平。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完善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城区文明不断发展,确保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功。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工作,加强科技馆等科普场馆设施和科普基地建设,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掘打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和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丰富服务内容,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性设施建设,优化提升主阵地,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扎根网格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便捷、高效、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区级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拓展延伸文化空间,建设区图书馆群,打造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相融合的博物馆聚集群。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盘活利用非区属场所和闲置设施资源,与景区、大型商贸中心、书店、酒店等联合开发“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具有南开特色、标志性文化网红新地标,擦亮“文化南开”名片。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强区融媒体中心,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精准对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采用超市化供应,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南开文惠卡,通过政府补贴让更多百姓享受到文化精品。精心培育文化优质品牌,持续扩大文化惠民活动成熟品牌影响力,挖掘老城文化、学府文化、曲艺文化等领域新品牌。延伸群众文化活动辐射面,重点加强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创作南开底色的文艺作品,以讲好天津故事、南开故事为主题,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

打造公共文化“互联网+”。引入科技企业力量,发展智慧文化,以政务云平台为支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中心,形成互联互通、有统有分的南开文化云。整合图书、群众文化、非遗等文化资源,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非遗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美术馆等基础项目,促进数字文化交融,开展网上预约场馆、掌上阅读、专业授课、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活动直播、线上互动活动等,让百姓通过智慧平台随时随地享受网络文化体验。

 

 

 

 

 

 

 

 

 

第三节  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文物保护和创新利用。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加强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发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作用,开发非遗体验游项目。挖掘老城历史文脉,加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力度,传承妈祖文化,举办非遗展演、老城光影秀等活动,打造南开特色历史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老城津韵”“伟人风采”“百年学府”等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超级IP”。整合开发以“记忆老城”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体现传统民俗文化魅力。激发创作活力,以扶持新生代相声发展为重点,培育传统曲艺的创新品牌。做优“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曲艺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彰显节庆文旅品牌效应。

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优化调整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业态,完善旅游标识、景观照明、旅游全景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融入智慧旅游、跨界旅游等元素,着力打造文博场馆、红色记忆、津夜荟萃、知名学府、传承匠心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建构文旅衔接融合的新格局、新时尚,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四节  实施体育强区工程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区建设。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总体发展战略,到2025年,使人民养成主动锻炼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数量显著提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培育构建“体医融合”“体养融合”发展新模式。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落实“五个一”工程南开体育场建设,提高区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广普及冬季项目,带动冰雪运动发展。

不断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培养意志。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为核心,发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在校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组建学校运动队。深化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培养复合型教练员、体育教师保障团队。规范社会体育培养组织。适当激励体育教师、教练员用业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

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培养体育消费新动能。依托体育场馆等载体,大力发展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产业,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体育消费,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发起建立南开区体育产业协会,发挥带动作用,大力挖掘体育产业潜力,将资本引进、市场开发与促进消费相结合,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体育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凝练体育精神,挖掘体育内涵,传承体育文化,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以新时代、新体育、新发展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南开区“全国武术之乡”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进社区、进校园,将传统体育强身健体、养生保健的功效和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通过丰富体育文化的产品供给,扩大群众基础,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以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

 

 

 

 

 

 

 

 

 

 

 

 

 

第九章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保护和改善绿色生产力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全面共治、源头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品质城区。

第一节  实施绿色循环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绿色生产循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集约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园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坚持用“绿色系数”评价发展成果,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的建筑体系和交通网络,建立健全生态型经济体系。

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深入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从严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建筑、居民、商业、交通等领域节能提效潜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高数字化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降本增效。促进智慧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打造能源创新示范高地。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重点领域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益。严格水资源管理,健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机制,落实工业产品取水、城市生活取水定额,培育一批节水型企业和水效领跑者。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投放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规范塑料废弃物污染治理和回收利用,通过推广“五位一体”工作法,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体系。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多媒介、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提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培训能力,营造全社会绿色生活良好氛围。

 

 

 

 

 

 

第二节  实施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巩固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成效,持续深化煤炭、扬尘、机动车、餐饮油烟、噪声等污染源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

建设“水活”城市。统筹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积极谋划水系治理布局,合理规划城区河道治理工程,持续开展排水管网混接点改造。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有效提高河道综合效益。用好“1+3”监测预警系统,强化陈台子河、卫津河等河湖水质监测。大力改善城区河道水生态环境,持续提高水体断面水质。

推进土壤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开展全区土壤污染分类管理。对存在土壤污染风险较大的高风险地块,采取专门应对措施加强管理。以城市周边、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区域为重点,确定受污染土壤重点治理区,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环境风险源台账并动态更新,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纳入常态化管理。实施基于环境风险的产业准入策略,鼓励发展低环境风险产业。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风险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健全和规范收运体系,逐步实现危险废物应收尽收。提升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完善区级环境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响应平台和跨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协调机制,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节  实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程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新模式,打造全市绿色发展示范区。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治体系、科技体系。开展长期性、跟踪性环境监测,优化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关重大污染治理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能力。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总体责任落实机制,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多元主体责任分担、合作共治和监督制衡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企业主体责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机制,推进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建立公众举报、评价机制,形成社会监督的强大合力。


第十章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南开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提升工程

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抓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扩大新增就业容量。借助智慧就业平台,完善就业服务。支持和规范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完善面向各类群体的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孵化等全链条政策帮扶机制。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和基层成长计划,新建一批高质量见习基地。开展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全面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完善失业风险防范机制,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保护劳动所得,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着眼全面建成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标,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扩大全民参保覆盖面。健全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养老保险全民参保,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基本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快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工伤保险参保覆盖范围,提升失业人员获得失业保障的及时性和便捷性。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依托民政部“金民工程”建设要求,积极推动全国社会救助业务信息系统落地,完善各项救助业务审核审批流程。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探索个案式、立体式、互动式社会救助,充分发挥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作用,提升救助服务精准度和效能。深入推进“发点球”式精准救助,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推进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工作,做好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确保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集中供养。指导街道办事处建立探视巡防制度,定期深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家中开展走访摸排工作。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发挥慈善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土地、金融和财税的手段,鼓励多主体供给。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提升廉租房、公租房租房补贴的保障能力。加强公租房租赁后续提升改造,支持企业自持租赁住房项目。

 

 

 

 

 

 

 

 

第二节  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

坚持五育并举,推进育人方式根本改变。实施立德树人育人体系建设工程、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德育特色建设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修德育人、增智育人、健体育人、涵美育人、乐劳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政工作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围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构建中小幼一体化的区域“楷模教育”特色体系。实现学校文化“一校一品”,打造中小学校园文化育人特色品牌。加强区域“公能”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习惯养成教育、学科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升教育水平,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人才优化工程。完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实现学前教育卓越发展。建设学区管理平台,探索学区内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跻身全市先进行列。推进优质品牌高中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化、多样化,实现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匠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全纳教育,保障特殊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实现特殊教育按需发展。探索民办教育发展新途径,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兴办教育,实现民办教育优化发展。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区,实现社区教育持续发展。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着力提升优质教育水平,高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教育督导服务保障。实施机制创新工程、教育资源优化工程、真督实导保障工程。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教育监测评价机制,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全面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公益性原则,与地块整理开发、城区建设改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盘活区内教育资源,重点加大西部和南部地区教育资源补短板力度,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人口及空间发展相匹配的教育结构体系。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打造“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扩大优质数字资源的有效供给。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构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工作体系,完善督导评估机制,优化教育督导工作环境。提高教育督导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第三节  实施健康南开建设工程

推进健康南开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落实健康天津行动,巩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提升健康安全意识。持续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和基层卫生机构妇幼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完成区妇儿计生中心新址建设。加大计划生育特扶家庭帮扶力度。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管,推动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继续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装备、实验检测能力等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防控,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做好重点人群结核病的防控,加强地方病、麻风病防治。全面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全面普及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确保重点人群心理健康。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属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持续优化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实现公共卫生基础数据库回落。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卫生应急队员梯队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组建区域医联体,推进基层服务模式转型。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心脑血管、儿科、感染、康复、精神等薄弱领域专科诊疗能力。全面提高区属二级医院综合能力,持续推动感染管理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优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功能,建成4家标准化全科门诊,全面做好国家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加大“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远程医疗,依托微医集团等数字健康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健共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能力。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智慧门诊改造。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

 

 

 

 

 

 

第四节  实施人口全面发展工程

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示范作用,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改革,增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功能和托养机构综合服务功能,推行嵌入式社区养老,支持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惠性养老项目。建立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制度,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更加普惠便利的养老服务。健全完善“互联网+养老”,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老年人预防保健教育,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管理,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健全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深化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机制,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建立支持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发展银发经济,培育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旅游等多元服务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筑牢高尚道德品质根基。推进中小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加强区级校外活动场所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利条件。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优化妇女发展环境,加大对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和弱势贫困妇女、失独家庭、单亲母亲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落实特殊家庭扶助关怀长效机制。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健全完善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救助帮扶制度。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大失智失能中心、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引导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主动融入、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关爱退役军人,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做好安置就业工作,提高优抚保障水平,推动退役军人安置更有质量、更有保障力。强化退役军人分类管理,建立退役军人诚信体系,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覆盖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

 

 

 

 

 

 

 

 

 

 

 

 

 

第十一章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着力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筑牢安全屏障,建设平安南开。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强化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南开、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实施安全发展工程

筑牢首都“政治护城河”南开防线。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完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动实施“反制”“铸墙”“净土”“攻心”四大工程,打造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南开防线。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邪教活动。健全统一归口、反应灵敏、精准高效、运转顺畅的大情报工作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健全重大敏感节点“战时调度”机制,高质量完成重大维稳安保任务。推进“猎狐”境外缉捕工作。积极融入京津冀政治安全工作交流协作机制。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立多元化解机制,更好发挥区、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把各类问题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末端。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深化“无黑”城区建设。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域开展平安示范创建活动,建设更高质量平安南开。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推进治安防控信息化,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更好发挥“南开红哨”平安志愿者队伍作用,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平安建设的各个领域。全力推进非法集资风险隐患防控,强力打击侵害国有企业经济犯罪,持续打击多发经济犯罪。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铁面、铁规、铁腕、铁心,树牢“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清单”“双报告”制度。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危险废物、仓储物流企业(场所)、特种设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巩固整治成果。严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等危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着力提升高层建筑、医院、学校、大型商业综合体、养老机构、“三合一”场所、老旧小区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能力。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落实“四个最严”监管要求,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区。推进药品智慧监管建设,抓好药品零售、规范流通、使用安全等重要环节。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不发生重大药品质量安全事件。

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完善政府债券管理水平,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隐性债务存量,积极做好政府债务置换、隐性债务缓释等工作,缓解债务压力,推进政府债务信息公开,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落实风险处置预案,做到风险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处置。加快融资平台公司转型,积极引入PPP等市场化手段化解债务,确保不发生金融风险。

推进国防动员建设。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统筹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调整改革。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化民兵调整改革,壮大新域新质力量,加快民兵队伍转型升级。加强党管武装,规范基层武装部建设,助推民兵组织形态现代化。加强实战化训练,抓好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应急应战力量。

 

 

 

 

 

 

 

 

 

 

 

 

第二节  实施法治南开建设工程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动态调整权力清单。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考核体系和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政协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及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群众和社会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严格问责机制。

提高执法效能。完善执法监管部门管理机制,提升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完善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辖区之间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协同,提升执法效能。健全跨部门跨街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推动相关领域综合监管机制创新发展并形成合力。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层级体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作用,实现执法数据数字化管理。建立健全街道与区级部门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及协调协作机制,运用“吹哨”调度权统筹区、街两级执法力量,及时依法依规处置各类违法案件。区级媒体持续进行处罚典型案例和不文明行为的曝光,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社会氛围。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普法责任制,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健全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水平,发挥法律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形成良好法治氛围。

第三节  实施清朗网络空间打造工程

倡导文明办网用网。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提高重要决策部署、重大会议活动、重大主题宣传议题设置能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和爱国主义宣传引导,讲好“京津冀一体化”“现代化天津”“创新南开”建设故事。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升级信息传播阵地、优化舆论引导能力,建强以“基础+核心+专家+V”为主的网评传播矩阵,运用直播、移动多媒体等互联网新技术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效果。加强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团结一批网上影响力强的网络名人,主动为党发声,积极传播正能量。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和网上精神文明创建,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平台建设管理,培育高水平网络文化创作队伍。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管理。

严格依法管网治网。深化全区网络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立一体化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监控发现、态势感知、分析研究、应急响应、举报处置、信息报送等能力,稳妥调控管控社会热点问题、重大敏感突发事件等网上舆情。提升技术管网治网能力,加强对网络安全威胁和重要信息系统威胁响应感知力、溯源力、管控力。严厉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网上传播错误思潮、涉政有害言论举报,强化网上盗窃、诈骗、赌博等传统犯罪类型网络化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各类信息安全、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实地网站平台、直播活动备案评估机制,逐步实现对社交论坛、网络直播、即时通信等各类网络账号、平台、工具分级管理。畅通举报受理渠道,引导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

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强化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及时发现、快速定位网络威胁和安全隐患,利用主动防御和监测预警,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形成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防范信息泄露,化解风险隐患。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的宣传普及。

 

 

 

 

 

 

 

 

第四节  实施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健全统一领导、专场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突发事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强化经济社会应急政策储备,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级的应急预案,推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大屏联动、视频汇聚、即时通信、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合,推动应急指挥管理从“事件驱动”向“数字驱动”转型,加强现代化应急响应指挥能力。

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水平。推动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基层应急管理服务站。推进基层应急信息平台和灾害监测站网建设,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解决灾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健全区级应急救援中心,支持街道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基层应急教育培训,推动应急管理科普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强化粮食安全监管,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深入落实应急物资军地储备、社会化储备和能力储备。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丰富应急救援物资品种。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整合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应急物资,建立全区应急物资台账,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优化应急物资监管机制,形成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监管格局。

 

 

 

 

 

 

 

 

 

第五节  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工程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全面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要求,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一体化推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深化“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飞地”治理属地化工作,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向街道社区放权赋能,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轴心”作用,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加强基层社工队伍建设,健全区、街、社区三级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筑牢社区立体防控网,在严格管控涉疫小区基础上,强化中高风险地区内及毗邻区域居民小区封闭管理措施,做好“测温、验证、登记、扫码”工作及公共部位清洁消毒。

发挥社会组织治理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基层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进一步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打造“红色物业”和“红色业委会”,夯实筑牢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科技支撑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利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或平台,大力培育公益性、行业性、枢纽型等基本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健康养老、公益慈善、邻里互助等社区社会组织。定期开展公益服务项目创投大赛,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优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建设,增强社会组织发展能力和服务效益。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加等级评估,加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探索社会组织人才服务工作,提升发展质量和经营水平。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保障“十四五”规划有效实施,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强化组织保障和要素支撑,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汇聚起全面建设“创新南开”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制度,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面领导、统筹指导,确保党的领导贯穿高水平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制度,突出政治建设这个首要任务,突出组织体系建设这个坚实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创新南开”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强化党的组织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区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握严的主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注重干部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打破“隐性台阶”,突出能力本领这个重要保障,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加强和改进作风。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整治,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完善“向群众汇报”制度,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强化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证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强化财力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合理安排支出规模,优先保障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充分发挥财政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财政绩效管理、政府债务管理和基层财务管理,推动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基层财务能力。

强化政策支撑。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本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用足用好新增债券资金,优化项目收益与融资自平衡方案,严格落实偿债资金来源。提高政府专项债使用效率,精准聚焦使用方向和重点领域,及早形成实物量,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编制一批重点项目行动计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促进规划有效落实。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强化区政府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完善重大项目实施推动机制,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强化部门联动,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健全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效能。

完善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机制。做好各类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做好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规划和天津市规划的衔接,切实贯彻落实天津市规划的统一部署。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中期评估的测评和督促效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预算公开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定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开展公众评价和舆论监督,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推动作用。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创新南开”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对台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区各部门和各街道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创新竞进、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创新南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而努力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一制三化”改革: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

2.1001”工程:到建党10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

3.全民健身“五个一”工程: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体育公园。

4.文艺演出“七进”: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

5.飞地:是指我市长期积累形成的、行政区划与管辖区不统一的区域。主要有四类:“城中村”、接壤的“插花地”、不接壤的“插花地”和责任不清地带。

6.“六稳”“六保”:“六稳”指的是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指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7.创通票:创新创业通票的简称,为鼓励支持和更好的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设计发行的一种针对特定科技服务的定额有价电子编码。

8.城市硅巷:老城区通过吸引创新型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重整经济,焕活城市。

9.云消费模式:利用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技术,通过云整合团购网站、运用云物流等手段,构建安全、稳健的供应链渠道,提高团购质量、降低团购成本,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云发展商业模式实践之一。

10.新赛道:具备跨界属性的、投资机构关注的、有爆发式增长潜力和海量市场前景的新业态,是新兴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11.硬科技+软服务:硬科技是基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代表科技发展先进水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软服务是指无形性和不可分离性较高的生产性、科技型服务。

12.合同研发:指以专利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为经营方式、能承担创新活动风险和收益的商业合同式研发服务形式。

13.智能风控:运用大数据平台的计算分析能力、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模型,以数据驱动实现信贷风控、反欺诈、反洗钱、交易监控、保险理赔等风险管控与运营优化。

14.免税经济:适应国内消费升级需求的免税行业,主要形式为免税店,具有旅游购物属性,与跨境电商相比具有价格和渠道优势。

15.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16.超级IP: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也称为IP引擎,包含价值观、普世元素、故事、呈现形式4个层级。

17.AR/VR: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

18.K12教育:是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被用来代指基础教育,是指从幼儿园(通常56岁)到十二年级(通常1718岁)阶段的教育。

19.AI教育:人工智能融入多层次教育体系的全民智能教育,涵盖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提供课堂质量分析、智能阅卷及作业批改等AI智能教育服务。

20.VR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共享教育相结合,利用互联网高效、快捷、传播广的特点促进传统教育实现多屏、全网、跨平台发展。

21.MCN:是一种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将不同类型的专业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

22.网红经济:是以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的一种经济模式。

23.二次元文化:即ACG (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传统上是指以平面的媒体所表现的虚拟角色,如漫画或动画中的人物,因其二维空间的本质,被称为“二次元角色”。

24.“场景式”审批:立足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频次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对不同业务场景开展流程再造和优化设计,合并减少重复环节、重复材料,提升事项办理效率。

25.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26.离境退税商店:是指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备案、境外旅客从其购买退税物品离境可申请退税的企业。

27.智慧城市大脑:面向城市各领域的巨型网络决策和服务信息系统。

28.数字孪生城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层面的广泛应用,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

29.韧性城市:能承受灾害冲击,快速恢复且保持城市正常功能,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灾害风险的城市。

30.文化云:向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平台,具有信息与资源汇聚、管理与服务融合、地方与国家联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等功能。

31.1+3”监测预警系统:“1”是指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3”是指建立三项机制,即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系统评价机制。

32.金民工程:民政部项目,旨在实现信息化与民政政务业务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民政热点问题改善提供数据支撑。

33.“三合一”场所: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

34.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指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对价。

35.V:指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

36.红色物业:更加强调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发挥、更加强调公益属性、更加强调企业社会价值的物业。

37.红色业委会: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以服务群众为目的的业委会。

38.南开红哨:以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社区居民组成的“红哨”志愿巡逻队为代表的南开区平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39.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40.9100行动计划:九大行动计划百项工程,九大行动计划包含深化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加快提升城市电气化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生态、加快建设能源大数据基地、营造一流电力营商环境、建设一流科技创新体系、集成高端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安全供用电环境,共涵盖100项具体工程。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