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被遗忘的天南贡品】天南贡品
 

【被遗忘的天南贡品】天南贡品

发布时间:2018-12-27 04:50:38 影响了:

  机械复制时代的橄雕把握好国际旅游岛的机遇,还有很多路需要问,很多愁需要解。   南海之滨,椰树将叶片恣意地散向蓝天辽阔处,勾勒着热带海岛最独特的风情,它还被海南岛上的人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手工物品,表达着海之南对美的理解和向往。
  椰壳外形古朴拙憨,让人亲近。有人说,当手和椰壳融在一起时,一些原始的感觉便在心底慢慢苏醒。这种人与物之间的神秘亲近,走过最初日用器物的质朴,走过“天南贡品”的尊贵,走过海口和文昌椰雕工艺厂的繁华,走过新椰艺厂的流水线,如今,走到了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和挑战中来。
  
  从“天南贡品”到“橄树传说”
  
  椰树在海南生长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000年,关于椰雕制作的记载开始于唐代。椰雕最初的形态是生活日用品,包括简单的酒茶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李德裕被贬到崖州时,朋亲故旧都不在身边,生活从零开始,他吃饭、喝水、进酒、饮茶用的物什,全部就地取材,用椰壳锯制而成。这些器物,给了这位谪居者最直接和温暖的抚慰。
  “后来,椰雕技艺越来越高深,开始向雕刻复杂的工艺品转型。”海南椰雕年轻一代中技艺最全面的师傅吴名驹介绍,宋代士大夫的宴席上,觥筹交错间,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点缀其间,是种雅玩。到了清代,海南椰雕进贡朝廷,以古朴的造型、精致的雕工和复杂的镶嵌深得皇帝喜爱,也有了“天南贡品”的美誉。
  时光飞逝,昔日的“天南贡品”开始走^寻常百姓家,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
  海口市龙桥镇富道村是著名的“椰雕村”,家家户户以雕椰为生,300多年前就办有椰雕工艺作坊。海口市特别工艺厂(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成立于1955年,在很长―段时间里,厂里生产的精美饵5雕几乎全部外销,出口地涉及芬兰、英、日、德、泰等国家和地区,赢得赞誉无数。
  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椰雕艺人,一门心思在椰雕上,―件作品集几人之力雕上几年是常有的事,不关注市场变化,也意识不到产品大多依赖出口的隐忧。上世纪80年代,当他们从挚爱的雕刻中抬起头来,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海南旅游风生水起,椰雕精品开始向中低档旅游手工艺品转型,海口厂里那些舍不得卖的高水准橄雕,凝结着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却成了市场的弃儿。
  上世纪90年代,外贸改制,海口厂难以维持,风雨飘摇。2004年,海口厂转向房地产项目,那些椰雕精品连同数千件仓库库存,统统卖给了海口的一位椰雕收藏家。7月中旬,在铲车的轰鸣声中,50年历史的海口厂被夷为平地。
  1999年,海南向澳门特区赠送的纪念品是两件椰雕嵌贝花瓶《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这对花瓶由海口厂的30名工匠耗时10个月完成,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而这似乎也成为了海南橄雕的“绝版巨作”。
  正如那位收购了海口厂揶雕精品的收藏者所说,他收藏的不仅仅是椰雕,而是一段海南的历史。曾经尊贵而辉煌的“天南贡品”,已经成了传说。
  
  一对师徒和两件半成品
  
  已经8D多岁的文传述是目前椰雕村里唯――个掌握全套橄雕技术的艺人,也是海南椰雕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椰雕发展到文传述学徒的年代,已经是一门精深的创作体系。一件高水准的椰雕作品,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多道工序,其中,单雕刻手法就分沉雕、浮雕、通雕、圆雕、拼贴、油彩等。
  文传述说他小时候跟着父母学椰雕的时候,光磨刀就学了几个月。他的手指很长,指关节很大,一看就力度非凡。他用这样的手指,将椰壳卡在自己的世界当中,稳健走刀,岁月就在指尖悄悄溜走。
  60多年来,文传述也不记得自己究竟雕了多少作品。当海口厂在历史的风烟中散尽,文传述突然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已经没有谁再愿意在传统椰雕上花精力了。
  同辈人正在老去,椰雕技艺将怎样传承下去?
  在文传述的儿子开办的工艺厂某处,放着海口厂改制前为北京奥运会制作的一个椰雕大花瓶。瓶身高约2米,瓶体已经拼贴完成,还没有开始雕刻。站在一人多高的花瓶面前,文传述轻轻擦拭着瓶身上的尘土,不发一言。这件花瓶早在十年前就起动,工厂改制后,参与制作的师傅们各奔东西,再没有人合力制作,就这样成了一个半成品。
  在龙桥镇的另外一间屋里,一把狭长的刻刀在粗砺的椰壳上灵活游走,一只只蝴蝶绕着排排镂空的圆点翩翩欲飞,这是一件尚未完成的椰雕灯罩。雕刻者是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皮肤黝黑,专注和投入的神情映衬着骨髓硬朗的手指。
  他正是吴名驹,如那双手中传递的信息――他是文传述的徒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关门弟子。
  椰壳很薄,每个椰壳的年龄、硬度、形状都有差别,要在上面进行自如雕刻,耐心必不可少。耐心延中出去,就是时光。“拂去烦躁,静静地沉下去,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吴名驹对此深有感触。时光之外,日子还要继续,吴名驹也有家室,因为潜心做橄雕,家里一度揭不开锅。转行,或者利用手里的技艺做些泥塑、木雕,都比做橄雕强,但是吴名驹依旧沿着椰雕的路艰难跋涉。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2009年10月,吴名驹获得“海南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他也有困惑:椰雕作品耗时长,费工夫,客人定制作品后,自己一个人往往力不从心。他有收徒的愿望,但是“椰雕这把刀,要至少握两年才能上手”,没人肯沉得下心来做。椰雕入选国家级非遗后,海南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措施,吴名驹也应邀参加过椰雕传习班,但是收效甚微。
  即便如此,这个执拗的年轻人,依然怀揣三个梦想: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东西整理成书,让椰雕这门技艺世代流传下去;继续开办椰雕技艺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椰雕;创办一家椰雕公司,依靠精细的椰雕技艺打造上乘艺术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盈利。
  如同他手中那件未完的椰雕灯罩,他的这些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椰妹椰娃的征途
  
  与传统椰雕的艰难跋涉相对的,是以椰制品为主要形态的新椰艺的如日中天。
  海南神话椰制品有限公司是海南无数椰制品加工企业中的一个,老板叫王焕波,从小热爱椰雕,从高中时就开始用椰雕淘金。他曾经致力于各种椰制品及配件的生产,包括笑容憨厚、表情天真的椰娃揶妹,肚大腰圆的小猪,神态滑稽的顽猴,拥有热带风情的皮带、包包等。
  “一台激光机,能做百样事,成本低、速度快”,和大多数椰制品加工企业一样,王焕波受益于机器的各种便利,但是近年来,他开始头疼于各种市场乱象,用同样的材料做同样的东西,只能不断压价格,做一件产品的利润往往只有几分钱:新产品第一天设计出来,第二天马上就被“克隆”;计划做那些技术含量高、难以模仿的产品,却苦于没有技术好的师傅……
  王焕波是80后,思路很活,面对发展瓶颈,他带领企业果断转向,目前主要做钻石和投资。但是,椰雕始终是他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在他看来,椰娃椰妹和皮带纽扣技术含量低,并不足以撑起海南椰雕的文化,新椰艺和传统椰雕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应该互相促进。
  只是,路在何方?
  王焕波和吴名驹私交很好,他评价吴名驹“二十载磨刀,一刀砍在豆腐上。一千年传承,热血浇在椰树下。”言语中有调侃,有惋惜,也有敬佩。他们偶尔会坐在一起,泡壶老茶,聊聊橄雕。
  “最近都没有见你有新作品。”
  “椰壳雕的制作和市场都有瓶颈,所以只在有订单的时候试做一些迎合市场的产品,比如笔筒、奖杯、版画之类的,传统的花瓶、盒子、屏风需要造模、雕刻、镶嵌,制作时间长,工序多,也没人帮忙打下手,价格和工期市场都接受不了。”
  “唉,可惜了一手好刀法”
  “白天忙完了其他活儿,晚上拿起椰子雕两刀,是最好的放松,是真正的享受……”
  制作繁琐、收徒难、收藏市场也不好,海南椰雕以平到了穷途末路。即便如此,吴名驹仍在做着很多努力,结合玉雕、贝雕、漆雕、景泰蓝等工艺,诠释海南的美景和独特文化。不仅他,海口厂老一辈的艺人,但凡还拿得了刻刀的,都希望自己所掌握的雕刻技艺能有用武之地。
  新椰艺在机器声中蓬勃发展了20年后,开始渴望传统橄雕的供养,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传统橄雕也在向新椰艺暗送橄榄枝,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究竟两者该如何相互借力、相互促进?
  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施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历史机遇。市场需要时尚、轻便、花样迭出的新椰艺产品,也需要古典、繁复、承载海南文脉的传统椰雕精品。前者的市场是络绎不绝的旅游者,后者的市场是政府、企业、收藏者,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前者可以借助传统椰雕艺人的手艺,让自己的产品不可复制,以此提升价值;后者需要借力新椰艺企业的创新思路,为传统椰雕插上现代理念的翅膀。
  椰风渐起,传统橄雕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柳暗花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