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谈谈语文教学中意志教育的意义]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谈谈语文教学中意志教育的意义]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9:56 影响了:

  随着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种种挑战与机遇并存,时代发展对人的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意志力现状令人担忧:抗挫力低,自杀率上升,心理疾病患者增加,暴力行为普遍化、低龄化……
  2003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育工作者人人有责,语文老师尤其关键。于漪老师说:“志,是人的灵魂,靠后天培养、磨砺,语文是一块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意志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而且使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最有效体现,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师的召唤。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意志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秉承语文教育传统
  
  意志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视意志的作用和教育,他们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认识到。立志是推动人们从事客观活动的内在动力。孔子:“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了意志是人精神的核心;墨子:“志不强者智不达”,简洁有力地回答了意志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孟子为了让学生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主张以“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锻炼人的顽强意志;明代的王阳明则认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有人问朱熹做学问首要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回答说:“专在人自立志”;清代的郑板桥在《竹石图》上题诗告知世人何为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苍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代许许多多的作家崛起于困境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支撑自己走向成功。
  今天,我们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正是秉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以优良的意志品质武装学生的心灵,使之获得健全刚强的意志,成长为能肩负时代使命的一代新人。
  
  二、优化语文学习心理
  
  1、开发内省心理
  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兴趣心理层次、趋利心理层次、内省心理层次。兴趣心理层次就是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心理层次;趋利心理层次,即追求功利目标的心理层次;内省心理层次,即追求尊重自我、反思自我的心理层次,这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心理层次,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指的是一旦拥有,能在较长时间内产生作用,成为学习的持久动力。
  意志教育着力培养人的坚持、自制、坚定、果断和独立等品质,这些品质能使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尝试以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同,这和内省心理层次的浅层意识是吻合的。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意志教育时,必会有针对性地宣传学习语文的目的和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并学会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这样,学生会把语文学习与今后对社会的、人生的意义相结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语文学习的需要,这必给学生从观念上带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意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促进了内省心理的发展,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持久性和强烈性,这必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营造宁静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情绪状态。积极稳定的心境会促进阅读,提高阅读成效,消极、浮躁的心境则严重影响阅读,有时甚至什么也读不了。良好的心境,应该是宁静、专注、乐观、稳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克服外在的干扰,这是语文学习必备的一种心境。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知识的接受、感悟和再创造,这决定了宁静是语文学习必不可缺的心理状态。新课标倡导“对话”,“尊重”,“体验”,没有对文本的阅读,怎谈得上与文本对话?没有潜思凝神的感悟、思考,又何来的体验?今天的语文教学暂时无法挣脱考试的羁绊,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而尽可能地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功利教育带来的浮躁,让学生怀着一颗宁静的心研读课文,在应对考试的同时,却也同样获得精神的滋养。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用自觉性、坚持性的品质与现实学习中的困惑和干扰对抗,用坚定性、独立性等品质主动营造自己的良好心态,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使人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滋养心灵的“绿色语文”。
  3、克服倦怠心理
  语文学习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英语,因为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相对而言,语文学习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倦怠心理,所以,意志教育在克服语文学习倦怠心理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不会轻易对学习产生倦怠心理的,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即使有时情绪仍可能低落,但这种消极影响持续时间比较短,因为他会在理智与情感的矛盾中做出积极的选择,并主动去跳出这种不利于语文学习的消极心理状态。
  
  三、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1、有利于语文内隐学习的开展
  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外显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吸收和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内隐的是文学悟性、自立性、探究欲、语感、精神理念。要追求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就必须重视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指人类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意识的。虽说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是脱离逻辑思维的非语言的心理过程,但它却有赖于良好的语文环境的熏陶。为什么同样身处一个充满语文色彩的环境里,有的人能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知识,而有的人却浑然不觉?这是人的心理素质差异造成的不同结果。有心理准备的人走到哪里,不管是有无要求,他们在遇到相关刺激时就会无意识地进行学习;没有心理准备的人,在强烈刺激下也不容易进行内隐学习。语文意志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内隐学习提供了心理基础。
  2、有利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觉自励”,出了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觉自励,一辈子做有为的人。语文教育中的自觉自励,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自我运用语文的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意志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支撑的作用。因为习惯的形成都有以下的特点:①历时长,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夕之间的事。②曲折性,任何一种好习惯都与克服各种阻力、困扰联系在一起。有时还会出现好习惯与坏习惯的矛盾,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习惯对学生的促进作用非同小可,坏习惯的破坏作用则是学习上的巨大阻力。学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然要发挥意志的调节、控制功能,以坚忍的毅力培养好习惯,以无畏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坏习惯的挑战。
  语文教学中的意志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修养、健康心态、刚强意志的人,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课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意志教育,给予他们持续性的关注,才能提高语文教学中意志教育的成效,所以,明确意志教育的意义能够促进语文教学中的意志教育。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