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趣谈《魏公子列传》中的“三”:魏公子列传中人物形象
 

趣谈《魏公子列传》中的“三”:魏公子列传中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7:56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讲苏教版《选读》教材时,我开设了一节《魏公子列传》的市级公开课。在细细品味《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的过程中,我发现《魏公子列传》中有趣的“三”。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魏公子列传》 叙事艺术
  
  一
  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文章用大量的笔墨详写公子与侯嬴的交往过程。侯嬴对公子这样一位名闻诸侯、声震天下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不仅没有唯唯诺诺,反而几次“为难”公子。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难,先来体会一下:一难,侯赢家贫,却不肯接受公子的厚礼,为什么?侯嬴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不同于战国时期那些追名逐利、见钱眼开之辈,而是一个具有“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的人。也可以进一步考验公子。一难的结果,是公子要宴请侯赢,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他的敬意。
  二难,公子亲迎侯赢,侯赢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公子?这里有“三试”:侯赢一试:坐上座,公子愈恭;二试:过朱亥,公子愈和;三试:久立语,公子色终不变。“三试”的最终目的是“以观公子”,看公子待士究竟有多大诚意;也想“就公子之名”,侯嬴为了成就公子的名声,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多么的用心良苦!看公子的表现,他的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经受住了考验。公子以他“仁而下士”的高尚品德打动了侯赢,乐意为他的“上客”,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侯嬴的大智慧与忠心耿耿。
  三难,当公子准备孤注一掷,亲赴秦军,与赵俱死,而来与侯嬴告别时,作为曾被公子优礼相待的侯嬴,他既不相从,也无言相送,只是冷冷地说:“公子勉之,老臣不能从。”当公子走出一段路,觉得心有不快,于是又调转车头回来问侯嬴的时候,侯赢才具体地说明了这样去送死的失策。侯赢为什么故意卖关子,又一次地“为难”公子呢?
  《孟子》有这样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的建议要想发挥效果,必须考虑“人”的因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大家熟悉军事格言出自《孙子・谋攻篇》。侯生的大智慧正表现在他抓住了“人和”,精准的把握了公子的心态与性格。
  公子告别侯生时,应是义愤填膺,满腔悲愤的,因为他“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无奈之下,只能抱了必死的信念前去。公子“约车骑百余乘行过夷门”,本就仓促,如果侯生匆忙提出建议,此时的信陵君未必听得进去。等到对方抓耳挠腮的时候再点醒他,效果自是不同。再加上侯嬴对公子性格的了解,早就知道公子一定会返回的。
  二
  司马迁写侯赢“三难”公子,使得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富有趣味性、故事性,这也体现出《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高超的叙事艺术。《魏公子列传》这篇课文是放在苏教版《选读》教材中《“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叙事艺术》这个专题下的。引文的前半句话的意思是说《史记》善于记事论理,后半句话中出现了“疏荡”一词,“疏”这个字我们常常拿来和“密”这个字相对举,这里“疏荡”是说叙事疏密相间,详略有致而又起伏跌宕。
  《史记》“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高超的叙事艺术体现在司马迁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曲折有致,一波三折。《史记》这种曲折有致,一波三折的叙事艺术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我国古典小说常用“三”来构思故事情节,用“三叠”法:《三国演义》中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中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其好处在于:借助曲折动人的故事,写活了人物,深化了主题。
  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魏公子列传》中除了侯生“三难”公子、“三试”公子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三”。例如写公子与朱亥的交往过程,着笔三次。再如写公子将晋鄙军时,有“三言”,下达了三条命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三条命令,足以体现魏公子的大将风度和军事才干,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史记・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魏公子的“三言”和刘邦的约法三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魏公子列传》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在叙事时采用的文学技巧,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味。教学相长,我通过《魏公子列传》中这些有趣的“三”, “窥一斑而见全豹”,领略到《史记》叙事艺术的美。
  
  陈圆圆,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