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理论与实证研究_ESL写作分级教学中典型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理论与实证研究_ESL写作分级教学中典型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6:45 影响了:

  摘 要:ESL是非母语英语教学。文本深层的语义,除了表现为文本表层的措词、连贯和多样性方面,还受到语义典型性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影响。本文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统计方法,在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的环境下,对ESL写作分级教学中典型性理论的实施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上下义关系 写作技能 统计分析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是非母语英语教学,代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就是一种典型的ESL教学。在ESL教学过程中,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有鉴于此,本次实证调查在ESL写作教学中进行。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历经二十多年,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与有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分级教学是参照学生的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快、中、慢班组织教学,其宗旨是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同时,力求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让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从而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能够反映学生的积极词汇能力,其过程大致有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三个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经验的学生无论在构思阶段(如常用的头脑风暴法),还是在遣词造句阶段,都会使用不同层次的词汇。
  本文对四川高校2789名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作文采用实验性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探讨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大背景下,学生典型性理论知识与其写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判断“恰当的英语典型性理论知识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这一假设是否成立,并且考察英语典型性理论知识对不同级别学生的写作有什么不同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采用统计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取得样本后分析学生作文成绩变化规律。
   一、ESL写作理论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ESL写作理论认为,优秀的作文一般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准确的措词和词汇。语言的准确性是写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输;第二,连贯、逻辑的通畅达意。写作时,句与句之要注意适当使用连接成分,会使行文通顺。同时还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使文章整体顺畅,语篇连贯;第三,英语与汉语一样,有着丰富的一词多义现象,因此也就有着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需要我们在学习时进行积累和准确把握,以便在写作时能准确地使用,灵活地运用。
  笔者认为,除了文本表层的措词、连贯和多样性方面,在文本深层的认知语义上,更多地还会受到语义典型性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影响。
  典型性理论基本思想是:客观世界中的不同范畴都有其典型成员,很难为范畴找到一个根本的区别性特征。如果我们让字母表示语义属性,那么以下五个概念可以表示一个简单的家族相似性结构:AB-BC-CD-DE-EA。Labov对一些日常范畴如furniture(家具)、desk(书桌)、chair(椅子)和sofa(沙发)等进行了研究,调查人们对家具的典型性判断。Rosch等人对典型形状的范畴化所做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证明:范畴实际上是围绕典型来建立的,典型是认知上的参照点,在许多自然范畴里,有些成员(exemplar)比其他成员更能代表该范畴,即更典型。如:更知鸟(robin)比企鹅更能代表鸟类。
  与典型性理论关系密切的是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人们早就认识到在英语的整个词汇系统里,每个词的地位并不完全相等。有的词使用范围广,频率高,而有些词则使用率很低。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词语在整个词汇体系中的地位。在现实世界里,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而同一事物又同时隶属于多个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范畴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呈金字塔状的层次性,位于塔尖的范畴高度概括、相对抽象,而愈向下的范畴层次则愈为具体。在这些抽象度不同、细节性有异的范畴层次中,有一个中间层次在人们的心里占有特别显著(salient)的地位,在此层面上人们观察区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观。Rosch等把此等级范畴定义为“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Ungerer & Schmid(2006)认为:认知范畴根据其“完形,属性,结构,功能,语言形式等”各方面不同因素可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习得上具有优先性,是人们进行大部分思维活动的一个基础层次。
  
  二、课题概况与实验设计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下不同类别学生写作水平相当的两组平行班进行的对比研究来验证笔者提出的“语义典型性理论在四个级别学生中的写作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假设,从而有效提高写作教学水平,改善英语学习者产出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
  2、研究对象
  研究的受试对象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入学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大学生。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院校,所学专业也各不相同,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涉及共2789名学生。学生在入校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摸底考试。每位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和英语摸底考试分别占60%、40%,计算出的成绩作为分级依据,分为A、B、C、D类英语教学班。研究样本是这2789名学生的作文。
  3、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实验充分利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有《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4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步运行。每位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后,可以调用《综合教程》或《听说教程》模块进行学习,也可以进入“社区交流”的“导师辅导区”与教师交流。每班的“导师辅导区”只有本班的学生才能够进入,通过发表帖子和回复帖子的形式发布信息和讨论问题。
  实验设计方面,我们分别对A类8个班、B类10个班、C类30个班、D类12个班进行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标记为A1、B1、C1、D1)和对比组(标记为A2、B2、C2、D2)。在期中,利用“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的“导师辅导区”对实验组发布“语义典型性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内容,要求实验组看后回复帖子,并在规定时间内写作文。而对比组无法看到内容,只是被要求写同样的作文。教师对这篇作文只进行常规的批改和评讲。在期末,实验组和对比组在30分钟内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命题作文。然后根据国家考委会所定四、六级评分标准,由十位教师对100份作文进行评阅,以作文15分为满分判出成绩。
  
  三、统计过程与数据分析
  我们的统计结果如下:
  A类学生:实验组为12.7,对比组为11.6,绝对差异为1.1,相对差异为9.482%;
  B类学生:实验组为11.4,对比组为10,绝对差异为1.4,相对差异为14%;
  C类学生:实验组为10.1,对比组为7.7,绝对差异为2.4,相对差异为31.168%;
  D类学生:实验组为6.9,对比组为5.6,绝对差异为1.3,相对差异为23.214%。
  以上数据显示,四个级别中对比组和实验组绝对差异值:C级最高,B级其次。各组的相对差异值(efficiency rate):C级最高,D级其次。这说明,C级实验组分数提高最大,B级实验组其次。C级实验组提高最明显,D级实验组其次。
  由于样本较小,应用T检验来计算平均值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limits),结果为:
  样本A1:12.02至13.38;样本A2:10.52至12.68
  样本B1:10.43至12.37;样本B2:9.25至10.75
  样本C1:9.12至11.08;样本C2:6.74至8.66
  样本D1:5.92至7.88;样本D2:4.91至6.29
  考虑到A级和B级对比组的成绩已经比较高了: A2=11.6; B2=10,因此他们的提高幅度相对较小;而C级对比组的成绩比较低: C2=7.7,因此提高幅度较大。而且,提高后的分数( C1=10.1)也不是非常高。D级学生(主要是专科和艺体类)虽然提高幅度为第二高,但由于其对比组分数为5.6,因此,实验组的分数只提高了1.3,但该级学生的提高空间很大( D1=6.9)。
  
  四、讨论与结语
  本文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统计方法,证明了“恰当的英语上下意义语言知识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这一假设是成立的。上下义理论对四个级别学生中的写作有不同的影响:分数上看,C类学生提高最大,B类学生其次;C、D类学生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
  本研究对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背景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四个类别学生对上下义理论知识的反映是不同的,因此,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在不同时期介绍一些上下义理论知识。当然,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水平,其最佳的教学时期要根据各个学校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来确定。
  本研究还有一定的科研意义:虽然抽样范围是西南地区的几所高校,在区域上较具代表性,但难以概括中国大学生的总体情况。因此,该研究领域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此类研究的区域比较研究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相信,在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的大环境下,针对如何有效提高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写作技能这一现实情况,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会得出更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马乐文.大学英语薄弱院校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构想.教育与职业,2006,12(35).
  [2]Labov,William.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In C.J.N. Bailey,Roger W. Shuy.(eds.).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73.
  [3]E. Rosch and C. B. Mervis.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4]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In E. Rosch and B. B. Lloyd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1978.
  [5]F. Ungerer,H.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gman,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