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病灶是什么意思_高考作文的四大病灶
 

病灶是什么意思_高考作文的四大病灶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18 影响了:

  自从恢复高考后,高考作文已经走过三十多年了,如果要谨慎地总结其成绩,或许有两个方面还能够让人满意。一是:考生在压力那么大、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能写出一批让人眼睛一亮的作文,而且这些作文也都颇具创意。比如2000年江苏考生用戏剧形式写出《四幕剧》,2001年四川考生用病历诊断书写出《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4年江苏考生改编《孔雀东南飞》,写出《孔雀东南飞新传》,2005年四川考生用古风体写出《永远的谭嗣同》,2009年湖北考生用古诗体写出《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前》。这些作文或嫁接文体,或巧用古体,都在文体上创出新意,赢得阅卷老师的喝彩。我们要感谢这些孩子的作文天赋,他们在文体上别出心裁,趟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二是:几乎每一年的高考总会出现一篇或两三篇,不按套路出牌、另辟蹊径、大胆的另类作文。比如2001年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出《赤兔之死》,2003年陕西考生用新诗体写出《无题》,2010年江苏考生用古文字写出《绿色生活》。这些作文剑走偏锋,写出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作文。我们也要感谢这些孩子,他们用自己敢于尝试的精神和勇气,为高考作文划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些孩子,他们挑战作文评卷的机制和标准,考核我们的胸襟和气度。虽然这是比较冒险的做法,或许只有部分人认可,但是这两类作文,的确可看作是近三十年来高考作文最大的成就。
  但是,对高考作文的批评和责难从来就没有停止,因为高考作文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病灶从生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病灶:作文观念陈旧有误
  在教学观念上,主要是两种有缺陷的作文思想在阻塞我们的作文道路。
  第一,叶圣陶先生“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比作文更重要,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又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有误的作文教学思想。过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势必会削弱写作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致使写作逐渐失去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是阅读教学独霸江山。反映在高考中,尽管作文的分值占了60至70分,但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仍然是“东北乱炖”,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一片杂乱无序的混乱局面。
  第二,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的“能力与文体并行论”的思想。拉德任斯卡雅继承苏联作文的传统,在肯定“语言中心论”和“文体中心论”的基础上,强调作文的一般写作能力和特殊写作能力。他把一般写作能力规定为:审题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和系统整理材料的能力、用体裁表现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记叙文、描写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里,他又规定了若干能力,比如记叙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的能力,描写动作、过程和人物外貌的能力,回答作文提出的问题的能力等等(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这些能力看上去很有价值,但其实很浮虚,而且过分专注于文体的训练。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指导,就是在给学生讲审题,讲中心思想,讲选材;就是在给学生讲记叙文,讲说明文(或描写文),讲议论文。很显然,这是一种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它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而且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或描写文)、议论文,什么是审题、中心思想、选材,谁又讲得清楚?或许这些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在一笔糊涂账里,却要求我们的孩子摸爬滚打,强化训练,又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自成系统、自有规律的,怎么能够说阅读决定写作呢?早在东汉时期,写作就已经独立为一门课程――鸿都门学。生员经过考试后,在鸿都门学里专攻尺牍、小说、辞赋和字画等,这就是写作课的开始(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前言》)。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些高校里写作学也独立设科。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写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我们还经常说,多读多写,才能写出好作文,这说明多读是重要的,但多写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思想严重削弱了写作的独立地位,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混乱无序的局面。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作文能力强不强,一方面取决于作文训练本身,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写作者本身。我们的写作传统,历来都强调做人对作文的重要性。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语》);徐增说,“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徐增《而庵诗话》);纪昀说,“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纪昀《诗教堂诗集序》)。说到这里不用再举太多例子了,我们已经十分明了,做人对写作是何等重要!拉德任斯卡雅的作文思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她只专注于作文本身的训练,而且还只是专注于文体训练,她严重忽略了做人的训练,致使作文教学机械地陷入纯粹的技术操练层面。
  现如今,消费主义快马加鞭,每时每刻都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急功近利、功利为主,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谁又去提作文主体性的问题呢?报刊上见得最多的,就是作文辅导一类,具体地说,就是技法流行。这真是悲哀啊,我们这是买椟还珠了!
  第二个病灶: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高考作文教学(或称高考作文辅导),从表面上看,是风生水起,一片繁荣景象,其实,真实的状况却是,方法混乱、效率低下。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江,曾明确地表示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满意”。他说,“中学语文界目前的辅导水平如何,我不为之打分。但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满意。……我从电视台的‘名师名课’节目中,从报纸的‘名师家教’栏目中,从各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辅导丛书’中,听到、看到、读到不少名师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信息,我的感觉与我的学生一样――不满意。”徐江教授指出,高考作文辅导有“一强两弱”的问题,所谓“一强”,就是辅导者“教化意识”强;所谓“两弱”,就是辅导者“思辨思维能力弱和写作理论素养差”(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不管是否承认徐江教授所说的这个“一强两弱”的问题,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徐江教授只说出了高考作文辅导的一部分真相。在高考作文辅导方面,我们的一些老师,长期以来只注意教学生作文,不注意教学生做人,导致写作和做人严重断裂,学生只明白怎样审题、选材、构思,却不明白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为了分数,这恐怕也是真相之一。还有,在高考辅导这块有着巨大利益的园地里,名师走穴的江湖气息和作文技法的八卦演绎,恐怕也是一日盛于一日,说它甚嚣尘上,扰乱秩序,怕也不为过。但要说这里头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怕也只有这些“走穴大师们”才心知肚明。
  其实,回顾一下20世纪的作文教学,我们还是有值得骄傲的资本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中北大附中的章熊老师提出的“语言――思维”训练模式,北京月坛中学的刘��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原教授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模式,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卓有成效;即便是专注于技术层面,也涌现了如湖南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但是现在,环顾我们的作文教学,又有几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思想,又有几人在认真地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呢?高考作文市场是大,但也很小,小到几乎没有一个人把高考作文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有限的一点研究,也仅限于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评。真正是:高考作文辅导,办班无数,思想为零。这又是一种悲哀!
  第三个病灶:作文命题百孔千疮
  笔者以为,好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有四个基本标准: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和想象的闸门,使学生有所发挥;第二,能引领作文教学的方向,既考查学生做人的水准,也考查学生作文的水平;第三,题目既出人意料,又恰在情理之中;第四,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追求。但非常遗憾的是,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上述四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有些题目过于成人化、教条化,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命题,所命制的题目或者主题先行,或者板起面孔训人,让人无话可说。如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04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重庆卷“自嘲”,2006年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9年四川卷“熟悉”,2010年湖南卷“早”等。这样的题目又怎么可能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让学生有话可说呢?也有的题目患有软骨病,跟风趋势,俯首社会热点,给猜题押题或宿构套写者留下空间。如1989年全国卷“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7年湖北卷“母语”,2008年全国卷“汶川大地震”,四川卷“坚强”,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这样的题目因为主题先行,能写什么和不能写什么,早已经规定得清清楚楚,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呢?还有一些命题,追奇求怪,漏洞百出,比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有人质疑它违反生命科学,缺乏医学常识;2006年福建卷,命题者则提供的三句话,“诸葛亮借箭不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彼此孤立,毫无联系,不明所以;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半通不通,留人笑柄;2008年北京卷“瓶子、沙子和水”,胡编乱造,故弄玄虚。这些题目,材料本身就已经漏洞百出,让考生觉得云里雾里了,又怎么可能靠这样的题目帮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
  当然,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创建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命题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但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问题多多,高考作文命题者仍然是任重道远啊!
  第四个病灶,作文内容缺乏真意
  缺乏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最大的病灶。我们大家都知道,曾有一段时间,当然现在也仍然有不少考生(与命题有关系),不惜牺牲自己的爹娘,生造故事,假说悲惨,想赢得同情,获得一个好分数,而这种极端不负责任、昧着良心胡编乱造的现象,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一个具体表现。
  但更多的作文表现为:演绎有余,创造不足。不少考生――或者说大多数考生,遵循老师传授的新八股作文套路,以演绎为功;至于创造,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呈“三层五段式”。就是开头提出看法,中间分别举出两三个事例,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因为不限定文体,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写成一种夹叙夹议的散文体式,叙述、抒情和议论兼而有之。许多高分作文,也都是这种模式。这种文章,基本上可以不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因为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平时准备好了的。考生在考场上只要往上套就可以了。而所写也不外乎屈原、司马迁、苏武、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就是不写自己的生活,更不可能写自己的心灵和情感。而且不管什么题目,都强行地往上套。开头写得漂亮一点,中间用三五段分列二三个事例,最后以点明主旨收尾。文章千篇一律,仿佛是从大工厂流水线上一起输出的产品。真真叫人头痛得很,但也无可奈何!“纵然一夜风吹去”,即便判卷人偶尔打压一下,“桃花依旧笑春风”,因为这种作文最保险,所以依然最吃香。
  为了更好的看清这种作文面貌,我们来看一个片断:
  赏善,与圣贤往哲对话,晓道德仁义,修己身美好品格。与尧舜对话,知爱民之心,仰圣帝品行;与孔孟对话,知礼仪不可废,养自身浩然正气;与墨翟对话,知兼爱非攻,存平等博爱之念;与汉武对话,知大汉霸气,虽远必诛;与史圣对话,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与子美对话,知沉郁顿挫,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志;与稼轩放翁对话,知破国之恨,留忠诚之心;与鲁迅对话,知民族劣根,横眉冷对……与先贤往哲交谈,以其智慧浇灌己身,幻化成赏善之翅,使己身明理晓德,遇善事而兴叹,遇不平而拔剑,遇腾达而不狂妄,遇顿挫而不丧志。
  知恶,看王朝兴败,看楼起楼塌,知恶不可为。看桀纣猖披,亡国害民,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看始皇隋炀,短命王朝,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互异;看秦桧谄媚,污忠谄主,终落得白铁无辜铸佞臣,知小人不可为,远佞而近忠;看崇祯自斩大将,自毁河山,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看满清自醉,天朝上国,终落得火炮轰门,丧权辱国;知自满等于自毁,需时刻严谨自谦……看史中往事,以古之恶人惊醒己身,幻化成知恶之翅,使己身远退恶事,不坠颟顸之渊薮,成就洞若观火之金睛,洞悉世间恶事。
  这是一位北京考生写的,2009年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此文作为优秀作文曾发表在京城一家报纸上。实事求是地说,考生能在考试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作文,我们应该感到满意。文章内容充实,辞采华丽,善恶对比,章法分明。但请各位注意,这样的文章,通篇其实都是在演绎,只要平时背熟这些材料,一一罗列,先正后反,再加上语言功底好,就能轻松地炮制出这样一篇作文。然而问题是,这样的作文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学生真实的思想,独立的见识,个性的思考,又去哪里寻找?
  更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的学生早已经不会说话和思考了,他们已经丧失了敏锐的眼光和批判的锋芒。著名特级教师、杂文家王栋生先生曾撰文呼吁,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他认为,“一个没有评论世事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往往只能扮演庸众”(王栋生《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王老师从一个侧面,说出了作文教学中“人的缺席”的严重后果。是啊,一个人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眼光,他就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就不具有分析和评判一件事物的能力和素养,那他也只能是一个庸众或看客。由此推演到一个民族,如果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这不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吗?
  所以必须重塑高考作文的尊严,还高考作文一个朗朗乾坤!同仁们,是时候了,该醒一醒了!
  [作者通联: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