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六)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智慧灵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项发明发现(六)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发布时间:2019-02-16 04:23:48 影响了:

  第51项 票号      票号,是一种古代的信用机构,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清朝年间,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又称“汇票庄”和“汇兑庄”。当时的票号,大多是由山西人开办和经营的,所以,又称之为“山西票庄”“西号”。
  在古代,汇兑业务早已有之。中国唐代的“飞钱”是最早的货币汇兑方式。当时,到京城长安做生意的人,把卖掉货物的钱委托给各地的类似驻京办事处的机构,他们只需拿上一张这些机构开具的单子。回到地方上,凭借这张单子,就可以顺利取到钱了。这样就免除了商人们携带大量钱财的不便。后来,宋代的“便换”,明清的“会票”,同样也是类似的汇兑方式。
  不过,在明朝以前,有便于携带的大面额纸币,代替了汇票的作用,所以没有经营汇兑业务的专门机构。清初停止发行纸币后,由政府,商人兼办的汇兑业务随之得以恢复。
  票号在各地设有联号,最初是为商人办理埠际之间的汇款。后来又经营政府的公款汇兑,还有官吏的钱财汇兑。咸丰,同治年问,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后,各地动荡不安,运输现银很不方便,就把各省输送朝廷的协饷、朝廷下拨给各省的款项,一律通过票号来汇兑。
  伴随汇兑业务的扩大,票号在外地设立分庄扩大联号网,采取分支机构联锁经营的方式。到20世纪初,山西票号总计有33家,在中国各大城市,以及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还设了400多处分号。
  后来,票号的经营业务逐渐由过去专办汇兑,发展到兼办存款和放款,进而以存款为基础,开展汇兑和放款业务。例如,有名的日升昌票号,自有资本不过10多万两,而吸收的存款却高达好几百万两!
  票号吸收的存款,主要是公款和私人存款。公款在入国库之前,一般多暂时存在票号,但不计利息。私人钱财存入票号,利息虽说低了些,可票号一向讲信誉,口风很紧,不会泄露出秘密,因而人们特别是官员、富商们很愿意把私人积蓄存入票号。
  票号的放款对象,主要是官吏、到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还未授官的士人,以及正在谋求升官,复职的人。
  1907年后,新式银行业在中国兴起,票号的地位大受影响。不思变革,墨守成规的票号在新兴银行业的冲击下纷纷倒闭。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似乎一夜之间,盛极一时的票号就销声匿迹了。
  
  第52项 钱庄
  
  钱庄,又叫银号,在中国长江流域称“钱庄”;在北方和华南各省则多称之为“银号”。它是从银钱兑换业发展而来的一种信用机构。
  中国的兑换业源远流长,唐宋两代就有“金银铺”“兑坊”这类的组织。明朝大量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到正统年问,白银又成了法定通货,与宝钞、铜钱同时流通。这样,出现了币种繁多,重量,成色不一,还有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波动不定的混乱局面,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于是应运而起。
  到了清代,银两、银元、铜钱同时流通的复杂情况,促进了钱庄业的发展。乾隆至道光年间,钱庄相当活跃。一些规模大、资本雄厚的钱庄,除经营货币的兑换外,还经营存、放款业务。
  与票号不同,钱庄的存款,以吸收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余款为主。
  钱庄放款的对象,主要是商业行号,例如经营丝、茶、棉、麻,烟、糖的行号。放款利息多为一分,比起典当业的利率大约要低一半。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后,钱庄也对那些工业企业发放贷款。钱庄在经营货币兑换、存、放款业务的基础上,还发行钱票和银票,投入市场流通。“钱票”和“银票”是随时可兑现铜钱和纹银的兑换券。
  到了清朝末年,钱庄纳入了银行的轨道,是银行的一种补充形式。外国在中国设立银行后,钱庄与它们互相利用。一方面,钱庄为外资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在华商与洋商之间,内地和沿海之间通融资金,为外国资本服务,从中分润;另一方面,钱庄又靠外国银行发放的拆票,来扩大自己的业务。
  除了私银号(钱庄)外,还有官府开设、官府招商、官督商办的官银号。
  票号和钱庄,同为旧式信用机构,经营特点又各有不同。票号主营汇兑,钱庄主营兑换。票号代理国库、省库,揽的是大活;钱庄代理府库、县库,积小而成多。票号多与官府和官吏往来,一般不与外商和外国银行往来,封建色彩浓重;钱庄多以一般商人为往来对象,与外商和外国银行关系密切,买办性较突出。票号的业务范围较狭,经营方法保守、落后:钱庄与银行的业务相似,范围较广。这些特点,决定了票号和钱庄的不同命运。
  
  第53项 股票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出资人作为公司资本部分所有权的凭证,成为股东以此获得股息和红利。
  春秋战国之际,国家的举贷和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到明清两代,一些收益高的高风险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成为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1553年,英国以股份集资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公司,采取公开招买股票的方式,购买了股票就获得了公司成员的资格。从1661年起,股票可以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同时,英国确认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观点,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证券交易在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790年,美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1792年纽约的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11号共同组织了“纽约证券交易会”,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另外,在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形成了反映股票行情变化的股票价格指数。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公司编制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美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垄断公司股票的价格指数。
  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企业最早开始发行外资证券。1872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1869年,中国第一家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成立。
  1990~1991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标志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
  
  第54项 信用卡
  
  信用卡,被誉为21世纪的“金融之花”,它给人们带来了消费手段的变革,是走进电子货币时代的一张通行证。
  1915年,信用卡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方便顾客,招揽生意,扩大销售,采用了一种“信用筹码”。它类似于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赊货物、先消费,事后付款,这就是世界上信用卡的萌芽。
  1920年,美国各大电气、石油公司推出了签账卡(赊账卡),为顾客提 供用电和加油服务。
  1949年的一天,纽约曼哈顿商人麦克纳马拉在一家餐厅吃午餐,结帐时却发现忘了带钱。幸好他是餐厅的熟客,餐厅经理破例让他签名记账,这才使他不致在宾客面前失礼。这次的尴尬经历使他灵机一动,随后创制出一种付款卡,这就是传奇般诞生的世界第一张信用卡――“大来信用卡”(Diners Club)。而“Diners”这一名称,代表了经常光顾纽约高档餐厅的一群上流社会人士。
  就本质而言,信用卡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工具,与旅行支票、支票和汇票一样,是银行和客户在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用工具。它是目前在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先进的结算手段和支付工具。由于信用卡的普及,人们称当今美国社会为“无现金社会”。“无现金”的特征之一,就是越有钱的人口袋里的钱就越少,他只要有一张信用卡就够了。有人把信用卡比作消费领域的“护照”。
  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是1959年由3位香港商人创立并引进的大来信用卡。起初,这种独特的新意念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签账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是那些穷人所为。1979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代理外国信用卡业务,这标志着信用卡进入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在国内率先发行了第一张地方性信用卡――“中银卡”。随后,信用卡就如雨后春笋出现于大江南北了。1993年,中国实施了以银行信用卡联网发展为目标的“金卡工程”,仅仅是1998年,全国银行信用卡交易额就达17400亿元人民币。
  
  第55项 超市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人卡伦在克罗格杂货与面包公司经营一个杂货店。他一直有这么一个打算,就是在租金比较便宜的地方,建立一个大型百货商场,用大幅度削价的办法来吸引顾客。他说:“如果卖一斤大豆,能赚两分钱的话,我可以搭一斤不赚钱的牛奶。”
  1930年8月,在纽约的贾买卡,他开了第一个类似现代小超市的商店并很快获得成功,两年后。卡伦的商店增加到8个,营业额达6百万美元。1936年,卡伦不幸去世了,享年52岁。在他去世之前,已出现了一些更成功的仿效者。
  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的一个倒闭的汽车制造厂里,奥蒂斯和道森建起了第一个叫“大熊”的超级市场。市场里经营的商品包括杂货、肉,水果、蔬菜、收音机、汽车附件和涂料,全部明码标价,摆在松木桌子上出售。货物占地50000平方英尺。顾客把购买的货物装在篮子里,在一个管财务的高级职员的柜前付款。这种形式效益十分明显,创办之初的本钱是1000美元,而一年后获利则高达166000美元。
  “大熊”超级市场挑起了与传统零售商之间的冲突。零售商们说服报纸,不要登“大熊”超级市场的广告,在他们的压力之下,新泽西州还通过了一项反对按成本、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法律。
  可“大熊”超级市场依然生意兴隆。随后,又出现了“巨虎”“公牛”“大豹”一系列超级市场,那些无法获悉卡伦最初想法的人,接二连三地纷纷起而仿效这种做法。1933年,艾伯斯辞去了在克罗格公司的任职,建立了艾伯斯超级市场公司。他采用的“超级市场”这个名称,是加利福尼亚人杜撰的。
  超级市场是一种商业新理念,如今的人们把它简称为“超市”。
  从20世纪30年代起,超级市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超级市场的哲学仍然是“大量进货,便宜出售”。不过,超级市场是专门的商店,而不是变相的工厂。1936年,标准矮胖子食物市场的总经理戈德曼,发明了一种带轮的筐子,在给顾客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起到了使顾客买走更多东西的奇效。
  到了40年代后期,超级市场开始把奶制品,肉类和蔬菜包装起来出售――这是超级市场发展的最后定型阶段。
  
  第56项 炸药
  
  炸药,它与一个伟人的名字始终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
  诺贝尔的父亲原本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但对炸药很感兴趣,后来专门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生产和销售。硝化甘油,是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在1846年发明的,这是一种油样的液体,稍受冲击便会发生猛烈的爆炸。老诺贝尔的工厂一再发生爆炸事故,死伤了好几个人,还包括了诺贝尔的哥哥。老诺贝尔因此得了中风病,卧床不起。
  诺贝尔子承父业,但爆炸事故仍不断发生。他下决心要研究新的安全炸药。当时,工厂里的硝化甘油采用铁皮罐装。装箱外运时,要在铁罐中间用锯末塞紧,防止震动。但硝化甘油含有杂质,容易腐蚀铁板,经常出现铁罐穿孔、液体外流的现象。于是,他改用一种善于吸收液体的硅藻土来充填铁罐之间的空隙。有一次,工人偶然打开一个箱子,看到铁罐里的硝化甘油漏空了,但一点也没有流到箱子外面去。原来液体被硅藻土吸收了,成了硬块。这种硬块无论怎样碰撞,也不会爆炸。
  这一现象使诺贝尔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取得了专利权。但硅藻土是一种惰性材料,它会吸收部分热量,从而影响爆炸力。所以,诺贝尔决心继续研制一种既安全、爆炸力又强的新型炸药。
  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的手指被割伤,就顺手拿了一小团珂珞酊棉敷在伤口上。那一夜,他因手指疼痛未能入睡。忽然,他冒出一个念头:用敷手的这种硝化不完全的珂珞酊棉试试,看效果怎样。结果,凌晨4点钟,实验室的试验成功了――制出了新的炸药样品。它效力高,造价低,安全可靠,成为当时最理想的炸药。
  随后,诺贝尔又发明了引爆装置一“雷管”和引火装置――导火索。
  当年底,诺贝尔决定再做一次试验。一次,当他把炸药、雷管和导火索――装好之后,刚点燃导火索,就只听霹雳一声巨响,瓦砾四起,浓烟弥漫,实验室炸毁了,离实验室太近的他被飞溅的瓦砾打得遍体鳞伤。可实验成功了!他顾不得伤痛,从废墟中爬出来,狂呼跳跃,庆贺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安全烈性炸药发明之后,瑞典、英国、德国、法国各国争相给予他专利权。到19世纪70年代,诺贝尔所经营的生产企业已遍布近20个国家,他本人很快成了百万富翁。1868年,瑞典科学院给诺贝尔父子颁发了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俩在安全炸药的发明中所建立的卓越功勋。
  诺贝尔为了事业长年奔忙,终身没有结婚,被人戏称为“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1896年,65岁的他在临终前嘱托亲友,从遗产中提取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国家银行,以年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科学与和平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金。
  
  第57项 化肥
  
  在传统农业中,通常使用畜力耕种。利用自然肥料。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标志之一就是化肥和农药的诞生。   1824~1873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对各种植物和土壤作了详细的科学分析,以寻找对植物有营养作用的化学物质。1840年,他用硫酸处理骨粉制成了磷酸钙。可惜浓度太高,不能被植物吸收,但这个尝试却开拓了化肥生产的途径。
  稍后,许多科学家证实了氮、磷、钾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有了充足的氮元素,植物的叶子长得更绿更大,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长,增加作物的产量。磷在肥料中以磷盐酸的形式存在,有助于植物体内制造糖分和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刺激生长初期的幼根生长,促使植物提早成熟。而钾在肥料中以碳酸钾的形式存在,有助于调节植物的水分含量,减少叶子的水分蒸发,对很多需要贮存大量水分的蔬菜、瓜果和豆类非常重要。
  劳斯爵士是一位英国的乡绅,他在哈特佛郡的罗森达德有一个庄园。1842年,他在伦敦设厂生产磷肥――过磷酸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生产化肥。1898年,德国化学家弗兰克和卡罗,又发现了合成氮肥的方法。
  20世纪初以来,化学家致力于大规模利用大气中的氮。当时氮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硝酸钠,仅产于智利:另一种是生产煤气的副产品硫酸铵。在农业生产中,氮肥的需要量很大,人们担心硝酸钠会很快用完,硫酸铵也出现了短缺现象,因而,氮肥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因为大气中4/5是氮,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然而,利用氮气与氢气化合生成氨,在工艺上是一个难题。
  1909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找到了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使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直接生成氨。由于氢气、氮气在反应器中仅有一小部分转化为氨,所以,他又提出让未参与反应的气体返回反应器的循环方法,但这有赖于寻找新型催化剂。
  1912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米塔斯,对2500种不同的催化剂做了6500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以钾、铝氧化物为助催化剂的价廉易得的铁催化剂。至于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麻烦问题,诸如高温下氢气对钢材的腐蚀、碳钢制成的合成氨反应器的寿命、合成氨所用的氮氢混合气的制造方法等,最终在一个叫博施的德国工程师手中也一一化解了。
  这种合成氨的哈伯一博施法,是工业上实现高压催化反应的里程碑。由于哈伯和博施的突出贡献,他俩分别获得1918年和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第58项 橡胶
  
  早在公元13世纪,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已普遍使用橡胶制品了。但那是一种生橡胶,它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天冷容易失去弹性,天热又会粘到一起。
  解决这一难题的,是19世纪的美国人古德伊尔。
  古德伊尔家里很穷,刚刚成年的他,就对橡胶发生了浓厚兴趣。最初,他和朋友合资用生橡胶制做了几百双长筒靴。在寒冷的冬天,这种胶靴穿起来还好,但一到夏天,胶靴就粘缩在一起,简直不成样子。他下决心要改进生胶生产工艺。
  但他缺乏化学知识,对橡胶的特性了解不多。改进试验困难重重。后来,古德伊尔又几次因无钱还债而被关进监狱。但他意志顽强,在狱中也不停止研究。有人讽刺说:”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人,他的帽子和外衣、背心、裤子全是橡胶制品,口袋里还有一个橡胶钱包,但他实际上身无分文,那人肯定就是古德伊尔。“
  古德伊尔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创造了用氧化镁和石灰水处理生胶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成功,还在一次博览会上得了奖。然而,这种制品仍然没有真正过关,一遇上醋之类酸性物质,便又会恢复生胶的特性。
  一天,一位朋友来信说:他做了一个梦,把硫磺掺进生橡胶里,在太阳下暴晒,结果发明了新的橡胶。古德伊尔觉得朋友的信很有趣,就按照信上说的办法做了实验,想不到橡胶质量果真大有提高。不过,仍旧没有完全解决橡胶在夏天变软的老问题。
  1839年2月里的一个寒夜,古德伊尔一面在壁炉旁烤火,一面还在反复考虑实验问题。一不小心,拿着掺了硫磺的生橡胶的右手被火炉烫伤了,那块做实验用的生橡胶被烧焦了。他捏了捏那块烧焦了的橡胶,感到中间部分有些弹力,这给了他新的启示。他想:太阳光的温度低,所以橡胶就发粘;炉火的温度高,所以橡胶就变焦;中间部分既不粘也不焦,富有弹性,无疑是温度合适的缘故。于是,他把硫磺掺入生橡胶后,用不同的温度作处理,经过不断的测量,实验,终于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即把适量的硫磺和催化剂加入生橡胶中,经过130℃~150℃的加热处理后,生产出一种既耐磨又柔软,而且有弹力的橡胶产品。它就像皮子一样,既能做鞋,又能做雨衣。
  可当时的人一直把他当成个半疯子,不相信他会有什么大的成就。所以,他的橡胶硫化法虽说是个重大发明,却一时没有受到重视。古德伊尔在十分贫困的境地中,又一次因借债不还而被关进监狱。几个月后他从狱中出来,这才发现他的发明已大受欢迎。1845年,他的发明获得了美国的专利。从此,橡胶制品风靡世界各地。
  
  第59项 染料
  
  100多年前,生活的色彩还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样,因为那时染色还非常困难。想把布料染成自己喜爱的颜色,只能用茜草、郁金。蓝靛、大黄、红花等植物的根、叶和皮之类的汁来染色。由于植物染料种类不多,数量也少,染出来的东西色泽不够明亮,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的追求。
  直到化学合成染料出现后,这才解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求。而这项化学上重要的发明,是由英国人柏琴完成的。
  19世纪40年代,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流行疟疾。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天然的奎宁产量少,满足不了需要。时任英国皇家化学院院长的霍夫曼,为了用人工方法合成奎宁,开始研究从煤焦油中提取奎宁的方法。1856年,他招收了一个18岁研究生,这就是柏琴。
  柏琴在自家庭院角落的一间小屋里夜以继日地做实验,连节假日也不休息。他从煤焦油中提取了一种苯的化合物叫甲苯胺,想使它经一些化学变化后变成奎宁,却一一失败了。
  于是,他又从煤焦油的另一个成分苯胺盐想办法。在合成的最后阶段加重铬酸钾进行氧化时,他没有得到所希望的白色奎宁结晶,却得到了一种黑色的粘稠液体。
  可他并没有灰心,继续向瓶子里加了些酒精。顿时,黑色液体沉淀溶解成了鲜艳的紫红色。这一来,更证明它不会是奎宁。但他想:能不能用它来作染料呢?于是,他拿了块布片放进去试验。结果,布片被染成了同样的色彩,美观鲜艳,这就是第一种合成染料――苯胺紫。
  柏琴获得合成染料的发明专利后,说服他的父亲在哈罗附近建起了一个印染厂,生产一种淡紫色染料,深受女士们的欢迎。1881年发行的紫色便士邮票也要归功于它。就连维多利亚女王也非常喜欢这种颜色,有一次,她穿了这种颜色的裙子出席一个集会,产生了强烈的广告效应,人们 竞相模仿,以至于风靡一时。
  柏琴35岁时,因生产这种染料而成为巨富。后来,他不愿再继续经营染料工厂,便重操旧业,开始从事化学研究工作。
  苯胺紫的发现虽说具有偶然性,但它是化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化学工业和人类生活增添了光彩。
  
  第60项 化妆品
  
  化妆品的出现是很久远的事了,中国人可能是最早使用化妆品的。在中国出土的很多原始社会的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使用赭色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有爱美要求。虽然原始人在脸上和身上涂上各种色彩,往往还有宗教意义。但是,这仍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化妆。
  古代埃及的妇女,主要是用方铝矿和石青画眼睛,用红色的赭石来涂脖子,用染成黄褐色的乳脂来涂脸,脖子和手臂,有的还要把眉毛拔掉,再画上长长的假眉。
  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口红和一个金质的化妆盒,盒子里还有修剪指甲的工具。在埃及,考古学家还发现一只公元前1300年的化妆盒,盒子里有浮石、眉笔和装乳脂和软膏的一些小罐子,还有一面装饰得很漂亮的青铜镜。而那些小罐子里,装的是洁肤和润肤的野蓖麻油。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记述说,梅德斯国王阿斯提亚格斯“用毛笔来画眼睛,用胭脂来擦脸,还要戴假发”。同样是在两河流域,亚述国王那漂亮的胡子是假的,就像17~18世纪的假发一样,它是王权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罗马时代,化妆也渐渐变得普遍起来,奥维德还写了一本关于化妆的专著。公元1世纪末,讽刺诗人马提阿尔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不让你烫发……你的胡子既不要像亚洲人那样带女人气,也不要弄得像个犯人似的。”可见,当时的罗马男人也是讲究修饰的。
  中国古代妇女的化妆很讲究,常用的化妆品是眉黛、脂粉、胭脂、唇脂和花钿。眉黛是用来画眉的,最初也是拔去真眉,画上假眉。春秋战国以来,一直风行画“翠眉”“黑眉”。脂粉是用来涂抹面部的,最初是用碾碎的米粉加上红色而成,后来出现以铅、红蓝花、苏木为原料做成的粉类和膏类汁的胭脂。“红妆”
  在古代很普遍,清朝初年还流行一种用黄粉的“佛妆”。古人以“樱桃小嘴”为美,唇脂自然也是红色的。花钿,又称花子、媚子,是用金箔、纸、鱼骨、鲥鳞、蜻蜓翅膀、茶油花做成,以红、黄、绿三色为主,色彩艳丽,做工精巧,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
  后来,欧洲从东方引进了化妆品和香水,从而丰富了化妆品的种类。在13世纪,欧洲的贵族妇女使用面霜、油彩、染发剂、香水十分普遍。对于化妆品的使用,当时也有人反对。在英国国会中,有议员提出议案,要求禁止“借助于人工美去诱惑异性”。尽管如此,到18世纪,人们彻底把化妆当成了时尚和潮流。19世纪以来,法国开始大量生产香水和美容产品,很快为各个阶层的妇女所接受。
  现在,化妆品已成为装点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