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上 关于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上 关于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9-06-04 15:11:39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第二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三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第四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劳务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我县农村劳动力共有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8%。目前,全县农村年劳务输出总数约1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从事选铁、建筑、肉食加工和餐饮业,或在当地的纺织、机械制造、服装企业打工,其中,从务工行业来看,从事选铁行业的人数占31%;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12%。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务工的占73.8%,季节工占26.2%。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岁者占86.4%,46岁以上者占13.6%。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总收入约为4.25亿元。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县、乡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近年来,县、乡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当做帮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选铁行业上,我县已形成了一支有3万多人的劳务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群众也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自发或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xx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xx年达到8万人次,xx年达到10万人次。

(二)劳务输出逐步增量提质。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县劳务输出得到有序健康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占24%。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农民平均年龄比较年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也不断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同时,劳务输出也由本省内的近距离输出,不断向北京、广东、江浙等地延伸。

(三)就地转移空间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引来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据统计,仅濮城工业园区的玻璃制品、塑编等企业就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千人。

(四)回乡创业人员不断涌现。我县农民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除用于必需的生活费支出外,大部分资金带回了家乡,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一批“打工能人”通过外出务工,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选择了回乡创业。截止到xx年6月底,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归型”企业13个,引进各类技术40多项、资金1亿元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调查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到,与农民外出务工的要求相比,与市场对用工的需要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输出机制不够顺畅,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保障、共青团、妇联、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形成多方互动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县农民工绝大多数采取投亲靠友和熟人帮带的方式外出务工,而通过有关组织输出的很少。据了解,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经过正当中介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仅占1.5%。

(二)信息渠道不畅通,职业介绍机构服务不规范。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没有获取劳务信息的正常渠道,无法了解外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有些村民盲目到外地去闯,很难找到活干。有的外出打工,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花了一些冤枉钱。少部分职业介绍机构既没经劳动保障部门许可,也没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他们利用中介服务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而劳动保障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尽管免费提供服务,介绍的企业应该说也比较可靠,但是务工的农民很少问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用人单位的招工条件比较高,自认为不符合条件。此外,还有少数用人单位不负责任地随意发布聘用广告,私招滥雇,欺骗外出务工者,致使一些想出去务工的人心存疑虑,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差,成为劳务输出的瓶颈。据县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材料,在我县农村劳务输出的10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1.2%,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却占86.8%,文盲半文盲占2%。由于文化低,缺乏职业技术技能,农民工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差,找工作的难度较大。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从事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另外,我县劳务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不够,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我县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四)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务品牌。林县在全国打响了建筑业的品牌,长垣县以防腐、烹饪为品牌誉满全国,而我县选铁行业虽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还缺乏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劳务品牌。

(五)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多数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每年都有一批农民与当地用工单位发生工资、安全、工伤等方面的纠纷。农民是弱势群体,缺乏维权意识,多数务工人员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个人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带来了务工的风险,影响了收入。同时,我县举家外出和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30%以上,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保健服务成为空白。另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成为县乡政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实行目标工作责任制。一是调整充实领导组织,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成立劳动输出公司,统一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进行专项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二)鼓励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把发展“回归经济”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为回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真正做到“只要回来,就有创业舞台”。鼓励引导那些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由劳动局牵头,建设一个网络,建成一个劳动力市场。一个网络就是以劳动局为平台,人事局、农业局、扶贫办、工会、妇联及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加的范县劳动力就业信息网,信息网络联通我县劳动力输出重点地区的劳务市场,直达各乡(镇)政府。建立范县劳动力市场,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受理劳动就业事宜。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扩大信息来源。工商机关要加强对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招工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一是对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入学的,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其到我县职业学校参加职业培训,使其先培训后就业,人人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农民。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扩大两所职业高中和范县乐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更多更好地向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输送毕业生,争取打造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外出农民由民工向“名工”的转变。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实行“市场+订单+培训+就业”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以建筑、家政、保安、机械加工、电焊工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使培训后的农民工及时得到转移。

(五)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活跃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业,构建农副产品购销、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三大农村系列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创建劳务品牌。一是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在巩固和扩大山东、山西、内蒙、湖北等选铁基地的同时,不断联系和开发新的劳务基地,创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二是要继续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定期进行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对劳动力供需情况做好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的资源状况。三是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的服务,建立健全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培训、输送各个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转变。劳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服务。教育部门要扩大乡镇学校寄宿规模,满足“留守学生”在校寄宿生活的需要,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住。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外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我县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诸多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5、建立完善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好范 文站推荐:www.Haoword.cOM)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祝

4、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县转移。通过多年的实践,县外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优惠和鼓励政策,大力支持县外投资企业和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充分利用我县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诸多就业岗位,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

5、建立完善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劳务就业。同时,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和就业,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使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并逐步过渡到城乡劳动者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篇: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

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 %,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

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

本网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调查及对策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问卷调查

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立体监管网络的思考调查报告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第三篇: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第四篇:珙县仁义乡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的通知第五篇:公共管理论文--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立体监管网络的思考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通过整顿食品药品市场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全县食品药品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和规范,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得到坚决遏止,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分散,监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处置方式滞后,缺乏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经营秩序堪忧,安全隐患突出;农村及城郊结合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薄弱甚至处于监管真空状态。本文就构建我县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市场监管,确保农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县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的基本情况

达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结合部,幅员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64个乡镇,81个居委会,828个村,总人口126.9万,人口总数名列全省第十位,其中,农村人口106.1万,占人口总数的84.3%。我县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未有效形成,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以西地区交通落后,生产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群众生活水平较低,食品药品总体消费水平不高。

(二)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1.农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意识不强。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对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缺乏必须的辨别力和抵制力,不能抗拒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价格低廉的诱惑,纵使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在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农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意识低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经济条件制约,消费心态“畸形”。我县农村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收入低,经济条件差,消费能力弱,贪“便宜”、图“相因”的“畸形”消费心态十分普遍,购买食品药品仅看价格高低成为相当部分农村群众的首要考虑。二是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匮乏。农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更为欠缺,不能正确判别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认识不到伪劣食品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性。三是消费习惯不易轻易改变。相当部分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这类特殊商品时凭经验、想当然,诱使一些不法经营者投其所好,趁机钻营,大力推销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四是随众心理作崇。部分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时随众心态严重,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甚至认为即使“吃亏”、“上当”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抱有侥幸心理。

2.农村食品药品经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我县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加之县级职能部门因各种要素制约,对食品药品监管存在不少盲点区域,客观上给一些食品药品经营业主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经营者缺乏食品药品专业知识和诚信守法经营理念,法律意识淡薄,只顾追求利益最大化,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农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据调查,我县农村食品药品市场普遍存在着经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无证经营现象普遍;食品药品储藏条件简陋;过期、劣质食品、药品大肆经营、出售;无进货台帐,进货渠道混乱;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食品加工厂大量存在;“三无”劣质保健食品在农村市场方兴未艾,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二、浅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部分乡镇甚至个别县级部门领导领导干部认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应该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家的事情,与乡镇和部门没有关系;还有的认为食品药品特别是食品应该出不了多大的安全问题,出点问题也大不了是住院治疗而已;有的搞不清楚食品药品安全到底归属哪个部门管理,干脆装糊涂,不管不问;有的认为经营食品药品多为场镇上的居民,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去讨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认为现在乡(镇)政府职能有限,不应管也不该管。

(二)群众维权意识差

农村群众在消费食品药品方面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绝多数都认为反正不严重也没有危及生命,往往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他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了解应该到哪里去申诉。也有相当部分群众“面子”思想严重,即便被坑受骗,也不愿检举揭发,害怕受到乡邻的嘲笑。农村群众落后的维权意识诱使一些违法经营者铤而走险,也造成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在农村市场整而不净,打而不绝。

(三)监管主体不明确

我国食品药品特别是食品的安全管理已经形成多部门综合监管的格局,在不同的环节、品种或领域都有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执法监督,形成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工作局面,必然造成多头监管、重复监管,以致于监管缺位、监管出现空白和盲区现象。我县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这种情形在我县依然存在。城区范围内,食品药品安全有众多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市场秩序较为规范,信用体系较为健全,而农村不少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多处于监管空白状态。

(四)行政监管效率低

一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仅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例,全局现有职工26人,其中工勤人员7人,离岗待退人员4人,现有人员既要行使药品、医疗器械监管职能,还要负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专项执法监督和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应急救援工作,人手紧张,力量单薄;二是各监管部门把监管重点习惯于放在城区及中心场镇,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疏于管理,形成农村市场监管薄弱甚至无人监管。加之,查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取证困难,查处案件率低。三是部分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知识,工作专业性不强,执法素养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需要。

三、构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对策初探

(一)主要思路

构建信息网络,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构建监督网络,解决监督不力的问题;构建管理网络,解决管理缺位的问题。

(二)工作机制

1.强化领导,周密部署。县委、县政府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全县大安全生产工作范畴,成立县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全县安全工作一盘棋,年初同安排、同部署,年中同检查、同督办,年末同考核、同奖惩,强化乡(镇)政府的责任;乡(镇)要建立以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或卫生工作的副乡(镇)长为第二责任人,安办、医院、工商、农技、广播、畜牧、派出所等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该机构挂靠乡(镇)安办。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食品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相关的善后工作,配合县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处置辖区内的食品药品违法案件。

2.落实人员,定职定责。构建食品药品信息网络,关键在于是否有信息联络员,信息联络员是否认真负责。各乡(镇)务必落实食品药品兼职信息联络人员,强化信息联络员的管理,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信息目标考核。根据乡镇工作特点,建议乡(镇)一级的信息联络员为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村一级的信息联络员为村主任。各乡(镇)要畅通信息渠道,为及时、妥善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提供信息资源,切实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重大事故发生。

3.加强监督,确保安全。各乡(镇)要针对农村群众食品药品意识淡薄、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差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多的现状,充分利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赶场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坚决抵制,监督和净化食品药品市场,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要依托农村“两网”人员,聘请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单位人员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积极搭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平台,切实加大监督力度。

(三)保障措施

1.积极落实经费。构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面广事多,任务繁重,为了保证监管网络建设进程和正常运行,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加大经费的落实力度。一是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全县安全总体工作部署,列入财政预算;二是争取县政府拨付专项经费;三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信息联络工作成绩突出人员予以适当奖励,稳定和巩固信息网络队伍。

2.加强业务指导。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除涉及到食品药品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涉及法律法规、中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三个“网络人员”的基本素养。要通过乡镇加强对相关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乡镇公务员的行政执法能力,通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监督管理能力。

3.强大考核力度。县委、县政府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分管领导要与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签定《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县政府要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要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评分细则,年终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被考核单位、部门自行检查、自我总结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考

清流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4年5月

农村是食品药品流通消费使用的重要市场,又是农产品种养的源头、食品加工的产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最基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给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前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药品监管网络逐步健全。药品监管部门组建以来,深入开展药械市场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械行为,狠抓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储存、使用各环节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规范有序的药械市场。在农村,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药品“两网”(供应网和监督网),为农村群众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

(二)食品安全监督更加有力。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建立了从农产品种养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体系,加大了食品安全保障力度。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为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越来越大。随着食品药品产业发展,食品药品监管责任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问题乳品、问题疫苗、问题药品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更加认真履职,创新监管,提升效能,确保安全。

二、当前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存在问题

(一 )在农村食品安全方面,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薄 1

弱,农产品种养源头滥用化肥农药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食品药品供应渠道还不很规范,食品小作坊整治难度大,制售假劣食品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农村红白喜事、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二)在农村药品安全方面,售假违法行为时有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讯、邮政等手段,找“盲区”、钻空子,规避打击;部分药品零售企业认证后规范管理意识下降,存在为贪图蝇头小利违规经营、违法经营的现象;乡镇卫生院存在设备短缺、人才缺乏,药品使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影响,农村药店发展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不够强。

(三)在农村食品药品监管方面,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需进一步理顺。目前食品安全仍由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分段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组织协调、综合监督职责,存在部门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弊端,需进一步理顺监管体制。二是药品安全监管手段亟待加强。目前药品监管存在检验检测设备缺乏、监管手段有限,技术支撑难以体现等问题,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要建立标准生产、绿色无害的农村食品药品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引导农副产品的无公害深加工,争创国家注册商标、驰名品牌、名牌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认证。各监管部门要立足职能,加大对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监管指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要建立从源头-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绿色食品通道,切实保证农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一要强化政府责任。县、乡政府要进一步增

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投入,定期督查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强化、领导上得力。二要落实部门责任。要建设以“四条保障线”为核心的农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初级农产品安全保障线,由质监部门负责的加工食品安全保障线,由工商部门负责的市场流通食品安全保障线,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餐饮食品安全保障线。要通过建设四条保障线,构筑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实现农产品的源头安全检测和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餐饮等环节监管的全程覆盖和有效管理。三要搭建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网络。要依托农村药品“两网”(药品监督网、药品供应网),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两网”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四要开展有效监管。各监管部门要围绕重点环节和品种,采取专项整治、联动执法等形式,着力打击食品药品制假售假行为。要严厉查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基本质量保证措施、产品标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及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等问题。要全面检查药品经营企业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情况,规范农村药品渠道秩序,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三)要建立多元供应、源头保障的农村食品药品现代流通体系。一要积极引入现代流通体系,既搞活农村食品药品供应网络,活跃农村经济,使农民群众用上品种丰富、价格实惠的食品药品,又从源头上规范供应渠道,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二要以 “千乡万店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进“小超市、大连锁”和“超市进乡村”的发展,促进农村食品流通。三要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延伸农村药品供应网点,鼓励有资质的药品批发企业参与药品配送,促进药

品配送的全覆盖,从源头上保障药品安全。四要推进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药库规范化建设,改善药品储存条件和设施环境,强化人员培训,增强法律和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五要将符合条件的零售连锁药店逐步纳入“新农合”定点参保单位,有效利用市场竞争手段,平抑药价,惠及于民。六要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从业行为,提高管理标准。

(四)要建立预先防范、快速反应的农村食品药品应急处置体系。要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演习,提高应急处置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能力。要加强食品卫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暴发预警系统,对农村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集体食堂要重点监测。要针对农村红白喜事聚餐多、地点分散的特点,防止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建立群体性聚餐报告、登记、备案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报告和处理,实现对目标人群的及时有效救治。

(五)要建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有关知识,严格禁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防止滥用包括人用抗生素在内的生物菌剂。要支持有关部门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农产品安全种养技术。要大力开展打击假药的知识宣传,提高广大农民对药品的基本辨别。要加大对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力度,避免不合理用药给农民健康安全造成的危害。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中药材,引进企业进行精深加工,不断扩大规模,并逐步加以规范。

第三篇: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食品药品安全是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认清食品药品监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履行监管职能,对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食品药品监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把握以下几

个问题:

一、把握食品药品监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高度负责地抓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的生活必需品,药品是人的身体健康保障品,食品药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搞得如何,是检验一个地区和单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监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构筑起食品药品“安全网”,拉起“安全线”,克服因食品药品监管不力,给群众心理造成巨大创伤,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牢固树立“食品药品监管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无小事”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大力抓好食品药品监管,实施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切实维护人的生命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最基本物质基础。

二、把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搞好食品药品监管

(一)食品药品监管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保障。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管是满足于人们生存、保证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道安全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只有履行好政府赋予的职责,才能够提高人们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另一方面有效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人们才会有稳定的心态,创造和谐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物质、制度,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相匹配的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和谐社会的进步。

(二)食品药品监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食品药品安全的主体是人,食品药品监管根本目的是保障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价值凸显,不仅要求满足生存需要,还要求满足安全、健康和享受的需要,这就意味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任务越来越艰巨。一方面要以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用药安全有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主要任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发展,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在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各种部署中,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把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到以人为本上,实现人民意愿、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的全面发展。

(三)改进和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机制。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改进和创新食品药品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任务。在改进和创新工作机制上,当前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全面建设和营造当地医药经济壮大的发展机制。二是制定完善依法行政机制,制定行政许可程序规定、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三是健全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协调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探索建立纪检监察与监管业务互相融合的机制。四是建立与行政相对人定期座谈、征求意见的制度,保持与行政相对人随时交流的畅通渠道,使“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宗旨得以体现。

三、把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四个能力

(一)提高促进食品药品经济和谐发展能力。坚持“以监管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切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营造食品药品经济和谐发展环境;二是要强化优质服务,促进食品药品经济发展上档升级;三是加强食品药品信用体系建设。

(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赋予了“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新职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汇报工作,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融合相处、加强沟通、通力协作,齐心协力将食品药品安全搞好。当前,应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章立制;二是牵头组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三是重视加强工作督导。

(三)提高和谐相处的能力。要实现人自身的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基础条件是和谐,提高和谐相处的能力是搞好食品药品监管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做到:创建内部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相关部门之间要和谐相处;与行政相对人要和谐相处。

(四)提高监管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一支素质全面过硬的监管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把监管队伍素质提升(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效工程来抓,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

业务知识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的学习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为民服务的能力和应对各类复杂局面的能力,尽快向三个方面转变:即由偏重专业型培养向注重复合型培养转变,由偏重传统思维向注重创新思维转变,由偏重教育引导向注重机制保障转变,打造一支全面过硬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

《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

谐社会的思考》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第四篇:珙县仁义乡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的通知

珙县仁义乡人民政府文件

仁府发?2014?51号

━━━━━━━━★━━━━━━━━ 珙县仁义乡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的 通知

各村民委员会:

为加强我乡食品药品管理工作,在全乡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乡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经乡政府研究,决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队伍,以完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监督员、信息员的组成

食品药品监督员从各村主任和社长中产生,全乡以各村民委员会主任为本村的食品药品义务监督员、各生产社社长为本社的食品药品义务信息员,负责本村、社的食品药品监督和信息上报工作。

二、监督员、信息员的主要职责

1、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宣传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及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原则、运行机制;宣传有关食品、药品、保健品综合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

2、接受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误业务知识培训;协助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乡人民政府做好本村食品安全监管方针、政策和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管理知识以及工作动态的传达,并定期、及时在本村“村务分开栏”内公示,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增加群众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

3、收集并及时反馈本区域内初级农(畜)产品及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经菅、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向乡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反馈基层群众有关食品安全的意见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协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组织本区域内群众做好防范群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工作,对本村群众家庭集体聚餐有关卫生安全进行指导,追踪和及时反馈本村学校和学生集中用餐情况以及学校周边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向本村群众宣传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知识;及时向乡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相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和涉嫌食品药品违法违规案件线索并协助查处案件,确保本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5、对本村发生的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事件,严格按照《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号)、《珙县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及时向乡人民政府以及县食安委办、卫生行政部门等县级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并协助有并部门和

乡人民政府做好调查、控制和处理工作。

6、监督、评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监督、评议本村食品生产、经菅企业和药械经营使用单位是否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

7、完成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乡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食品、药品、保健品安全协管工作。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落实监管措施,减少和控制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预防和遏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相关要求

1、监督员、信息员严格按照县政府《关于加强学校食堂与学生修集体用餐安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宣传指导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开展协查和指导工作,每季度在本村内指导和检查到位率达100%。

2、 监督员每季度上报一次对本村学校的协查次数、农村家宴的指导户数,连同《家村家宴情况登记表》、《食品卫生安全承诺书》、《家宴指导户数汇总表》上报乡食品安全办公室。

二oo八年七月十八日

主题词: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通知

抄送:食安办

珙县仁义乡党政办公室2014年7月21日印

(打印10份)

第五篇:公共管理论文--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内容提要】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在农村,不增加人员、编制、经费的前提条件下如何科学构建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一是要法定乡镇政府承担部分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职能,乡镇政府是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主体;二是推动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构建,实行分类分级监管;四是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和考核体系。

【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中介组织和信用体系分级分类管理法规和考核体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调整了部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能,这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词使我们感觉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大责任。

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面对广阔的农村,如何着力解决因交通不便、管理相对人素质不高、监管面广、信息不畅、信息员和协管员协作效能低下、监管力量不足、责任风险大、成本高等因素带来的监管难题?作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全国9亿多人口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彻底确保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则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风险,也是现实中急待解决的艰难课题。因此,笔者想就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方面作一浅探。

一、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构建乡镇政府负总责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指挥产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产品安全事故;建立监督管理责任制,对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质检、工商和药品等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所在地同级人民政府的统一协调下,依法做好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在管理方式上不管垂直与否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都是区县一级政府的组成部门,作为监管主体具体承担着全区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

过去以来,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构建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有些地方聘请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为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完善了监管网络,构建了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各乡镇成员单位参与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或其政府机关个别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这为推动广阔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迈出了十分可贵的一步,但很尴尬的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被监管对象、加之无运行资金支持,其组建起来的监督网络,实际作用有待商榷。以政府为主导或个别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专干的监管队伍也因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准和认识不够清楚,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同时这项工作也只仅仅政府个别工作人员参与,加之又对其工作成效的考核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其乡镇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还没有形成组织合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协管成效也就没达到主管部门的预期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级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主管部门都应该强烈意识到,乡镇一级政府是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各级政府的合法组成部分,强化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六十一条对其规定的法定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这样,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领域没有具体主管机构设置的前提条件下,就理应承担起相应工作的具

体职能。

二、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还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合理定位自身职能,真正落实自身责任。

上海市奉贤区从2014年4月以来,就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在其区辖8个镇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上,将“负责做好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明确写入镇社会事业和保障管理科(该政府的一个具体科室)的工作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基层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在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的落实①。

湖南省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根据当地食品药品监管现状,在当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依托乡镇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在对其监管任务进行精细分解的基础上聘请和培训了部分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协管员,构建了相对较完善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部分乡镇政府采取了对本辖区实行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市、区县两级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平时抓督查、年底抓考核,次年年初抓表彰和总结的措施。使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落实,初步形成了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平时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局面②。

上海奉贤区和张家界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经验的可贵之处就是做到了把最基层(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基本职能限定为基层(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之一,从其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培训、制度、职责、管理、经费、考核等方面得到了真正落实;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在政府外增加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大大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基层政府的职能定位找准了方向。

结合上述两地经验,笔者认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各监管主体解放思想,在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基础上,各自理清和落实自身责任。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应站在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做到放权让利,乡镇一级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理应勇于担当。

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就是要把职能主要落实在本辖区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案件的查处和规模较大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及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上来,落实到监督指导下一级监管部门(乡镇一级政府)日常工作上来,主要承担着各生产经营使用单位许可、较大影响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查处、较大规模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监测,分析与预测、办理乡镇一级食品药品案件的法制审核、辖区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人员素质、基层监管员和信息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等职能。

乡镇一级政府要把食品药品监管职能落实到协助配合好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工作上来,承担本辖区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低级别、带共性、专业性弱的执法任务,如不规范和超范围生产经营使用、非法渠道采购、过期失效食品药品的查处等,还承担着本辖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监测和报送、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的职能。乡镇一级政府围绕自身承担的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在上一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完善相应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专职人员或乡镇一级政府包村干部为监管成员,以村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人为信息员的监管网络。

三、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需构建诚信体系,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提倡行业自律,分类分级管理。

中介组织,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与经营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并且为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③。

在偏远农村大力推行食品药品中介组织建设,目的就是两个,一是运用其专业知识为其提供公益性服务,通过积极宣传和帮扶、个别指导与支持、科学引导与规范等办法为食

品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法律法规支持、生产经营技术支持、市场供需信息支持、生产经营者优质购销支持,推动生产经营者规范化生产经营;二是为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的利益群体服务,通过集中反映基层民意、科学解决基层矛盾、政企关系积极再造等思维模式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在社会上承担起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服务使其自身也获得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把中介组织纳入其监管范围的办法,以“中介组织参与”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千家万户生产经营者取得联系,通过中介组织来贯彻行政机关的管理意志,协调行政组织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监管关系,以此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以及法律义务。

在信用体系的构建领域,除了乡镇政府及村级自治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在对市场这一块的诚信经营(包括技术含量、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不欺不骗、优良服务等)进行考量之外,合法经营一块的信用体系构建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来做,通过建立中介组织与主管部门参与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登记档案信息系统和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等,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构建。通过监管对象自主选择的不同信用等级(既实行不同信用等级的分级许可审批。在许可阶段通过当地组织强调道德因素)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构建的实际信用等级(中介组织和主管部门形成的信用等级),对监管对象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四、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是要围绕其相关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在偏远农村巩固和构建以乡镇政府负总责,监管对象各负其责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科学界定相关职能,赋予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有对食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法定义务,建立和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机制,积极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实行分级管理,也要依靠完备和规范有序的法律制度来支撑。只有通过规范有序,无缝衔接,多个监督主体多渠道参与,积极全方位发力,才能做好偏远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都要求把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要求区县级人民政府及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围绕乡镇一级政府所承担的食品药品安全职能构建相应的考核目标,由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构建的监督队伍推进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任务。

区县食品药品主管部门利用本身所占有的行政资源,采取各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分片监督的办法,在乡镇推行驻片监督员制度,即以承担监督任务的区县级食品药品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负责包片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日常联络,解决乡镇履行职能问题和监管执法当中的依法行政问题,和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聘任的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共同组成监督员队伍,驻片监督员时刻不定期的,灵活地掌握着各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动态,监督考核乡镇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①2014年5月出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第五期《耸立在湘西北的奇景》 ②摘自上海政府网,上海要闻2014年11月19日《奉贤区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入乡镇政府工作职能》

③摘自中国网《中国中介组织的作用与职能》

您是否还需要以下相关范文:

公共管理论文--论构建偏远农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

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建设情况汇报

对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思考1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初探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我县城乡就业情况的调查第二篇:关于西双版纳州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三篇: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第四篇:某县教育情况调查报告第五篇:某县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我县城乡就业情况的调查

xx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xx年国发3号文件也明确要求,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就业不充分和城镇就业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城乡统筹就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

一、我县城乡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就业工作,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全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强化组织引导、完善就业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同时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放手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了全县城乡就业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从去年四季度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县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判断形势、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项工作,保持了我县就业形势稳定。截止xx年底,全县从业人员总数为3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3%;城镇新增就业2.8万多人,下岗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今年,我县新增就业67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29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23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14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县把做好统筹城乡就业作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完善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解决就业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劳动保障、财政、工商、国税、地税、建设、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城乡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二是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将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和相关部门,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特别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城镇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每年初,县里把全县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到28个乡镇、街道和15个县级部门,出台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城乡就业工作的考核办法,将城乡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县各乡镇、部门年度工作政绩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动的工作态势。

(二)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在统筹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我县现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0家,有教职工440人。培训工种主要以电焊工、车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工等为主。近年来,我县围绕促进城镇就业由数量型向素质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并结合实际,开展对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创业培训,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560人,创业培训250人。今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采取“政策、师资、设备”进乡镇、村社的培训模式,使2300名学员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培训服务。

(三)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布局,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将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社区。一是实现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岗位、政策援助、社会保障服务和更新观念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活动,成功介绍1676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98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2243名下岗职工到金龙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二是积极创新,构筑“用工地、本地政府、农村”三方就业服务体系。如在温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劳务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党总支,在广东东莞等农民工集中地聘请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当地人或本地务工、创业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提供用工信息,实现供求对接。同时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作用,加大与劳务基地用工企业联系,组织专项培训与劳务输出。三是今年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服务空间。多方筹集资金80余万元,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运行,统一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工资指导价位,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工作。据统计,全年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发布用工信息480条,办理用工登记17500人次、求职登记14000人次,开展职业指导16000人次,通过该平台顺利实现就业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和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一是建立“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消除机制。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我县已成功创建44个充分就业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到 77%。对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双零家庭”的就业援助,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实现“三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援助、及时消除,建立“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全县首批367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和 4117 户农村“零转移家庭”全部消除,并实现动态消零目标。二是大力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现就业。通过提高就业补贴标准、保留部分专项社会救助、对拒绝培训和就业的实行分次核减低保金等措施,增强政策吸引力,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放弃低保实现就业。全县投入45万元促进620 人次低保人员实现就业。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扩大就业。8917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其中315户338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享受税费减免165.5万元,519人办理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2322万元,179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行政性收费减免89.3万元,164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费减免89.2万元。特别是加大了社保补贴落实力度。鼓励用人单位与“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对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要延长到退休。对灵活就业人员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4050”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也延长到退休。四是特别是针对当前城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全县再就业资金使用额为2661万元;共为11796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300万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业补贴36万元;发放岗位补贴45万元;职业培训补贴人数669人,支出资金33.7万元;4117人享受免费技能鉴定补贴。全县累计为 92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4578 万元,带动1.2万人就业。五是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我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并将xx年确定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年”,积极搭建各种就业创业平台。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送岗位进校园现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截至目前,我县已建立11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300余个,接收见习毕业生199人。

(五)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我县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拓展县外就业基地。加强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建设,增进与县外劳务输入地区的劳务协作,及时掌握输入地区用工需求动态,促进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做大做强季节务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为重点的季节性务工的同时,拓展季节性务工渠道。xx年以来,全县 1.2万人次农民工赴疆拾棉,挣回劳务收入近3500万元,人均创收近 3000元。今年5月,我县依托外派劳务输出居全市第一的发展基础,成功创建**市首个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以此平台,上下联动,内外协调,成功引导近5000名务工人员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出国务工,外派劳务输出年增长30%,外派劳务遍及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行业(工种)。二是挂牌**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积极依托我县金龙工业园区a区,首批挂牌成立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xx年11月止,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入驻园区的企业累计达到了181户,其中,入驻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数67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55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我县利用优惠政策,如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由县级财政安排再就业基金予以80%的贷款贴息,给予农民工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等;对安置返乡民工的企业实行岗位补贴和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吸纳(安置)农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提供再就业贷款,并予以贷款贴息支持;在创业用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等方面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通过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解决一批,发动46家骨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一批,召开恳谈会引导返乡民工与园区企业对接吸纳一批,通过“1258266”专用信息平台向民工发布用工信息引导一批,“四个一批工程”帮助7974名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二、我县城乡就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就业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在推进城乡就业创业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具体困难和问题。

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农村部分农民“小富即安”,仅满足于农闲时做临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务工上当受骗。二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40%;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70%。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我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另外,针对市场用工需求和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色,打造劳务品牌不够,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规模不够大。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需求空间有限。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够快,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我县生产总值和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速,虽在县内纵比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1小时经济圈”中横比,其总量和增长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业岗位不够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二是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在现有规模以上的近200户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从业人员也不足xx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不足。三是新增劳动力成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加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虽逐年减少,但隐性失业而未登记人员远高于登记失业数,加上逐年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人员,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农村还将不断产生富余劳动力,需转移进城务工的人员大量增长,可供就业的空间有限。

市场培育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滞后。一是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全县没有专门的驻外劳务机构,个别民办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诚信度差。二是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培训、输出网络一体化建设滞后,劳动者求职与企业用工信息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极低。四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很好维护。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一些企业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方式减少损失,损害农民工利益,导致农民工就业更加困难。农民到企业务工,但由于就业不稳定,除用工单位不愿为其参加社会保险外,务工者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中断缴费者众多。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允许异地转移,而且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短时间内不会受益,因此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如医疗保险、社会福利设施、教育条件、就业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均不同程度对农民具有排他性。

三、新形势下促进城乡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动和促进全民就业创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城乡就业工作水平,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就业需求,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力营造促进城乡就业的浓厚氛围。我县在就业文化培育、就业环境改善、就业要素激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举办就业创业事迹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新的就业创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信心,特别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求高求稳的就业观念,倡导大学生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搞好有关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真正使各项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选树就业创业典型,进一步激发全民就业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搞好信息服务。继续完善政府、专家和创业者“三位一体”的项目谋划推介机制,筛选、储备、发布、宣传一批投资少、风险小和效益好的创业项目,广泛与创业者进行对接。要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鼓励各类创业主体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着力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创业的信贷比例,对信誉良好、还款及时的企业及个人,在贷款额度和期限上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二)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最终都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坚持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并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与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积极包装项目、培植产业,以加大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总量。继续加强对企业指导、协调和服务,特别是强化工业生产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尽量使企业不减员、少减员、不停产,对已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妥善处理好人员安置问题,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要充分发挥服务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蓄水池”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物流连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着眼于促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转。

(三)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当前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我县实际,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带动我县城乡就业工作实现全局性突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着眼提升大学生就业理念、拓展就业渠道,搭建起大学生、创业导师、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桥梁;抓好村官和到乡镇农技、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大学生的管理服务,优化农村乡镇人才队伍结构,推动“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稳步实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对已挂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为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困难人员实行重点帮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在加强对农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训补贴额度,新建项目开发的岗位可优先提供给本地农民工,同时加大对进城农民的政策扶持。

(四)认真组织开展好就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关键。当前要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整合公办、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资源,整合社会各类培训项目,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补贴式培训,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储备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不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提高培训质量和层次,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培训设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业者能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复转军人、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

第二篇:关于西双版纳州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双版纳州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了让自己深刻了解到西双版纳的就业情况以便自己毕业后的选择,我采用实地访问调查的方法了解到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当地的就业情况。西双版纳是一个热带旅游城市,各个旅游小镇正在火热开发建设中,这样的环境背景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无疑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好地方。经过我访问调查,其结果显示,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还有一部分则是公务员,主要在城乡规划局 、国土局 、房产局 、环保局等工作。 关键词:就业领域;城市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公务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即将面临就业问题。为了了解所在家乡的就业情况以便选择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我做了这个关于西双版纳州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州积极探索后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新路子,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最有力支撑,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化,努力构建“1266旅居城镇经济圈”,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推进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锲而不舍地为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州而努力。

一、 调查时间、对象及调查方法

我于2014年7月27日至30日在西双版纳对部分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实地访问和电话访问调查。

二、 调查经过

2014年7月27日,经同学介绍我访问了几个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从他们那了解到了他们同学的就业情况,经过三天的实地调查访问和电话访问,先后了解到了30位大学主修城乡规划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三、 调查结果

按照“1266旅居城镇经济圈”的构想,西双版纳州正努力构建以景洪为中心,勐海、勐腊为纽带,勐罕、嘎洒、大渡岗、打洛、勐仑、易武6个旅游小镇为支撑,磨憨、普文、勐龙、勐遮、关累、勐捧6个特色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和“旅居城镇经济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政策的支持下,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相对好些。

通过这些受访者,我了解到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西双版纳州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规划设计院

城市规划设计院主要就是做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规划、市政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的,现在的城规院也很多带有景观设计所。在受访者中,有一部分在城市规划设计院工作,但对于应届生来说,进入城规院是很难得,先不说要熟练掌握cad、ps等各种专业相关制图软件,重要的是招聘的基本是有经验的,所以应届生一开始就进入城规院工作不太现实。鉴于西双版纳正在火热进行特色旅游城镇这一背景,有经验的城市规划者可以考虑到此地就业。

(二) 房地产公司所谓房地产公司,是指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房地产公司主要包括销售部、财务部、开发部、合约部、工程部、策划设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其中的工程部、策划设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都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关,所以该专业的学生到房地产公司就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房

产公司设计很多都是设计到广告设计的,比如为他们的楼盘做宣传和推广,还有建筑设计,做些楼盘平面图效果图等。所以想要进入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好准备。

(三) 考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可以选择城乡规划局 、国土局 、房产局 、环保局等领域。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公务员考试难度很大,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好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在这些受访者中,有5个是公务员,主要在城乡规划局和环保局。

(四) 自主创业及其他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除了以上三个就业领域外,有的受访者是自主创业。西双版纳州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和橡胶,所以有的学生便做起了茶叶收购、茶叶加工等的小本生意。还有的受访者则选择继承祖业。

四、 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据受访者反应,在就业中面临很多问题。

(一) 缺乏社会经验

大学生由于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交际能力不行,找工作的时候会出现许多波折。而且许多单位招聘都是有经验者优先,在这个现实下,大学生无疑是弱势群体。

(二) 大学生就业观

务虚不务实、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经验,这些都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型,素质教育成为一个主要内容;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职业技能成为招聘的主要标准。因此,从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还有一段就业的距离。

(三) 岗位供不应求

各高校急剧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社会本身能够提供的岗位数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四) 大学生本身掌握的技能不完善

在应聘中,经常会遇到证件关卡,如英语四六级证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件、cad、ps等专业相关软件的熟练程度,这些证件往往淘汰了大部分的求职者。

五、 对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 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1.尽力设法找寻所欲谋求行业的资料,了解你要面试单位的大致发展情况,以便先达到知己知彼的地步。

2.检查自己是否具有必备的条件。有些行业、职业在学历、能力、年龄、性别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事先查核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不要存在着碰运气的念头,这是对己、对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于己于人都有利。

3.对你要面试的场所和时间一定要了然于胸,并在约定的时间5至10分钟前到达,切不可迟到。

4.注意自身形象,衣着干净得体,女性化妆不宜太浓。

5.若是见报纸广告前往应试者,须检查所携带的资料文件等是否齐全。

6.坐姿方面,身体要稍微前倾,显示神情专注,也显得较为机敏与精神。不需要正襟危坐,看来太紧张拘束;但也不要放松的瘫坐在椅子上,毕竟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中处处透露着这个人的教养与水准。

7.说话的态度应保持平和,神情专注诚恳,以不疾不徐的说话速度,清晰而沉着的表达意见,展现全然的自信

(二) 调整心态,准备充分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要调整心态,切忌眼高手低,端正就业观。另外,在校期间要把基本的证件考到手,更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软件,不过与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证件考试一般都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才有资格参加。

六、 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就业前景的展望 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提供了多方位的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近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专业跨学科特性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新发展方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数字化城市研究

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 2014 年将达 40%,2014 年将达50%左右,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系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这些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城市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支撑。

(二)土地复垦及土地利用规划整理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工矿企业由于建设和生产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土地,土地复垦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正好符合这种要求。

(三) 新农村建设给资规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 等问题,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四)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

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西双版纳日报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

《科技风》2014年19期

第三篇: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实 践 课 题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5月

调查地点:某县红十字会

调查内容:县级红十字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方式:走访座谈为主

红十字会是一个秉着“爱的奉献”的精神,“将救济款和物资尽快发放给那些需要的人”的一个慈善组织机构。据调查显示,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的一大慈善机构,在受访的人当中,高达75%的人对红十字会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红十字会对中国国人有巨大的影响力,且将“爱的奉献”精神传达得很深入,这种无偿奉献的精神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厚的脚印。

一、县级红十字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表述被放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前。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发展问题上提到四个“更加注重”,其中两个与民生直接相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报最后还对去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表达了关注,这又与民生直接相关:“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这些精神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我党执政的最终目的,也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求。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这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红十字会作为专业的社会人道救助团体,肩负着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助手的重要使命。红十字会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如何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他们通过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工作得到实惠。

首先,红十字会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了解群众愿望、顺应群众要求、关心群众疾苦,并积极争取、善于谋划,顺势而为,才能使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真正成为 “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人道工程”。

其次,红十字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人民群

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求,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实力和活力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县级红十字事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坚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开展救灾备灾、博爱进万家、卫生救护培训、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及防艾宣传等公益活动,为灾民和特困群体提供救助服务。开展汶川大地震、抗旱救灾、玉树地震等募捐活动,募集款物;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发放物资;协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白血病的贫困儿童家庭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申请了医疗资助;组织红十字志愿志愿服务活;组织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可以说,县级红十字会作为县委政府的人道工作助手,县里的民生保障、城市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县级红十字工作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及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不足,社会认知度不高。红十字会工作面相当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社会普遍的认知仅仅局限于募捐救灾,其实还涉及到救济、救助等人道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人道主义精神、禁毒防艾、卫生救护等知识技能的传播,还包括“三救”、青少年健康服务、义务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组织工作以及日常的备灾工作。尽管每年县红十字会都作了很多宣传工作,仍有很多群众甚至是机关干部对红十字会缺乏了解。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作经费,县红十字会每年的工作经费只有1-2万元,连正常运转都难于保证,宣传力度自然无法加大。

二是备灾、救灾、救助能力亟待加强。县红十字会无力建设自己的办公地点,更不具备应有的备灾救灾设施,平日大多只能靠上级拨付的物资开展部分工作。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极大地制约了县红十字会工作的发展。

三是红十字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按照要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该进入卫生、学校、厂矿、社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到目前为止,县仅有红十字团体会员单位、团体会员较少,且都集中在卫生系统,服务宗旨无法得到保障。

四是专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尽管大家充分发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但县级红十字会人员配备较少。加之新进人员对红十字会工作了解不多,又缺少到上级学习提升的机会和经费,只能靠日常学习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往往事倍功半。因此,缺人、缺经费是制约县级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县级红十字会工作的发展思路

尽管红十字事业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人道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县级红十字会必须紧密围绕中心发展思路,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切实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

红十字精神,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做好红十字会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红十字精神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联系协调,开展中国红十字会法的普法宣传和执法监督检查。努力采取多种形式展开红十字的宣传工作,积极协调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红十字工作的宣传,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红十字会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资源,寻求社会各界的合作,组织策划有影响的大型主题公益活动,增强红十字精神的感染力,扩大宣传效果,以进一步提升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事业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二是持续抓好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除了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增编增人外,要切实加强现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训练,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技能,努力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救灾备灾工作的开展。

三是切实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积极争取,多方协调工作经费,认真组织开展会员活动,增强红十字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加强红十字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有号召和社会影响力、受群众欢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红十字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工作;节省开支,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及有关规定,尽快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是广开筹资募捐渠道,继续增强救助实力。依法加大募捐筹资力度,克服困难,广开渠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坚持以社会募捐筹资为主,争取政府配套为辅,结合实际,针对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造福更多的弱势人群。(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

五是深入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四统一”的要求,确保培训质量,继续深入推进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力争每年培训红十字救护员3000名以上,救护及防病知识宣传普及3500人次,“十二五”期间卫生救护培训1.5万人以上,救护及避灾知识宣传普及30000人以上。

六是继续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组织工作。大力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社会意义,积极做好组织和发动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积极参与“禁毒防艾”工作。

总之,县级红十字事业困难重重,但形势严峻,县级红十字会必须克服困难、多方协调,使有限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才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服务。

第四篇:某县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阜南县教育与我所熟知地区教育不同的是当地民办教育发展方兴未艾,然而却又百病缠身。当地民办学校数量众多,这为当地减轻学生数量多的负担以及减轻政府教育负担的确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民办学校与政府的利益博弈中,民办学校却成了“体胖身虚”的亚健康。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曾经一度将教育负担转嫁给社会,然而民办教育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出现违规办学的现象,截止到2014年,阜南县共清查出非法办学机构72个,在校生近1万人。这些非法学校的开办者以盈利为目的,法律意识淡薄,教育理念滞后,办学场所简陋,在校舍,消防,卫生等方面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危害亲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甚为简陋,我们所考察的一所民办小学教室里的桌椅还是木质的,上面的油漆已经剥落,更不要奢谈什么根据人体力学进行桌椅设计了。那处于偏僻农村地区的民办学校没有广阔的操场,没有齐全的体育设备,没有明亮而舒适的教室……我们眼中的理所当然,那儿都没有。政府在民办教育办学中是否应当多伸出援手,除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外,是否也应当增加对民办学校的扶助与支持。当地暑假有两期教室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很荣幸我们能够参与到第一期的教学过程中,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一方面当地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民办教师无法享受同等培训机会。

当地的调查印象深刻的还有对小学生率先减负的调查报告,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减负上公办学校由于受到政府的监督与管制力度较大,因此工作做得较好。然而民办学校由于是以营利为目的,在减负上很难落到实处。民办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民办小学补课及留校完成作业现象都还是很严重的。民办学校校长坦言民办小学要想生存那么必须要吸引生源。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往往是两个标准:一是收费,二是升学率,升学率更是家长关心的。民办学校经费主要是自己承担,自然在收费上很难产生相对优势,因此在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体制下,自然以升学率为重。民办小学减负之路步履维艰。而在访谈中我们又意外发现,实际上课业负担真正沉重的是初中。我想国家虽然大谈减负,但是屡次增负,实际上要分析什么养的负担是要减的,什么负担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而且各地区、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减负计划。如果只是遵守文件,机械地减少上学时间,减少书面作业,实际上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很教条,根据文件做而不考虑民意,不思考根据当地特殊情况应当如何改革,还有就是现在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也制约了减负的实施。课业负担不是兀自而出现的,课业负担过重还有与之联系的各种事物,课业负担过重这一现象背后有其病根所在,如果不全方位改革,不去追寻病根,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际上起不到多好效果的。

自己原先与同学负责的是学生管理,实际上这相对于其他主题算是比较微观的了。再加上不是什么热点问题,调查起来实际上还是有难度的。在这个主题里,发现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留守生”的管理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大潮似乎已经被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大潮淹没了。但这并不代表留守儿童就不值得关注了。阜南县一些民办小学的留守儿童达80%以上,然而这些民办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也受质疑,教师又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往往感到有心无力。而另一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难以实现。这是个老难题了,素质教育提出已经很有一段岁月了,但是时光虽然无声无息地流淌,大部分地区素质教育依然无法实现。缺少条件,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作、缺少相对应的一系列资金、安全等保障。

校安工程如今在各地有序进行,阜南目前也完成了约60%,不过在校安工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质疑处,比如校安工程质量问题以及效率问题。在这次调查中还有诸如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仍有待我们去探索。

这就是我这次调查工作的调查报告,并没有让我解决许多问题,反而是看到许多问题。就好像看到满天星辰的夜空,那些星球有的已经被人踏过,有的还有待开发。所以这些有待开发的就等着我们去解决吧!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s://haoword.com/diaochabaogao/

第五篇:某县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某县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xxx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7春届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为了解某县青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我们对某县城的青年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二、调查过程

我们借鉴了国际上的一些方法,主要采用了抽样的调查方式,在某县抽取1万个青年的样本。样本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反映了青年从学校向工作过度,也就是他第一次进入劳动市场的状况。另外,我们抽取了各类青年的样本,包括读书的、就业的、失业的,以及还处于非经济活动状态中的青年。在抽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摸清了青年的总体状况,然后按比例抽取,所以抽取的样本基本上能够反映总体的状况。

三、调查结果

某县是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县,201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369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270元。某县国土面积89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劳动力约10.968万人,其中县城内18—35周岁的青年劳动力130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1%,就业人数10928人,就业率达84%,在已就业的青年人群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微乎其微;工业产业等从业的青年人数约为1040人,占青年总人数8%;从事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城镇青年人员约5400人,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约1300人;有条件在家自主创业的青年约980人,占就业青年总数的9%;行政事业单位就业青年约3600人,占就业青年总数的33%。

由于某县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很多青年为实现就业,走出家门寻求生计,全县每年外出城镇青年劳动力约为3900余人,占青年劳动力总数30%。还有部分选择在家待业、待岗,全县青年劳动力失业一年以上的约170人,占青年劳动力总数的1%,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约50人,占失业青年总人数的29%。

四、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我县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一)就业观念陈旧

据调查,我县一些青年就业期望过高,认为工作分三六九等,特别是读书人就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否则宁愿失业在家。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位南昌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从2014年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备战公务员考试,据他所言考上公务员是他唯一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对待就业择业的问题上,很多人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观念,

总想着能端上铁饭碗,一劳永逸。因此在择业上首选行政事业单位,不惜一切代价报考行政或事业单位的青年人大有人在。例如,2014年某县乡镇公务员招考比更是达到了1100:17的超高纪录。对于一些社会比较急需的就业岗位,例如一些临时性、季节性、脏苦累等工作,则较少被青年人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毕业青年所选择。

(二)职业技能短缺

某县近两年工业园引进不少工业企业,为我县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企业用工上,本县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青年却不多,出现了高要求,低素质,高学历、低水平的尴尬。在企业用工调查问卷中,当问及青年工人欠缺什么时,企业主回答技能短缺占被调查人数的58%。还有某县银星造船厂和百氏腾育种有限公司等企业,除了普通工人聘用本地人以外,其它高级技术人才90%以上是外地人员。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过去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校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只为一纸文凭。另一方面是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够。共同导致了企业技工岗位空缺,青年劳动力大量闲置,无法就业。

(三)就业信息不畅

对本县就业的50名青年询问“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什么”时,回答依靠父母朋友帮助就业的占50%,自己到用人单位应聘的占30%,通过上网等其它方式的占20%,回答通过人才市场的为0!

就某县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尚无一家正式的民间职业中介机构。县内一些小型企业、单位需求人才就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亲友介绍形式进行,因此社会知晓面窄。而县外的人才需求信息更是难以传达。另外一些大型企业或单位的用工则多数在省市一级的劳动力市场或在互联网上发布用工信息,致使许多外地劳动力进入我县就业市场,导致了本县劳动力不知本县就业信息,劳动力闲置,外地劳动力抢占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市场狭窄

我县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县,经济不发达,就业岗位相对短缺。虽然近年来,温泉的开发,扩展了就业市场,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县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县工业企业不发达,缺乏能够大规模容纳劳动力的大型企业。部分青年有志于选择自主创业,但这种择业方式受到多种条件制约,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极其有限的。而要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就职门槛较高,同时部门单位招录考试条件奇高,使得一些有业务专长的人才被拒之门外。

五、思考与建议

(一)引导青年转变择业观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出,我县青年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所以政府应加强对青年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克服依赖心理,转变就业观念。引导青年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劳动者本人有一定收入,就算就业。比如大中专毕业生不是以去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只要学有所用,能充分发挥特长就能成就事业。引导青年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也是就业的新观念。这样,就业的路子就能够越走越宽广。

(二)建设就业信息平台

我县是九江各县市区中唯一一个没就业信息平台的县,这也是阻碍我县青年

就业的瓶颈。建设就业信息平台,首先应该初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使大量用工信息得以发布,同时也为青年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其次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对劳动力和就业情况进行登记,一是便于本县就业安置,二是可以大量获取县外用工信息。再次要相关部门加强与大型工矿企业和大型酒店餐饮业加强沟通,及时获取流动的用工信息,使劳动力流动不出现断档。

(三)加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在走访行政、事业、企业各10家单位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10家事业和企业单位中,就有超过半数的单位反应青工劳动技能短缺。所以政府应帮助需要就业的青年群体提高职业技能,以适应现代企业要求。这就要求:一是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利用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投入必要的师资力量与之共同经营,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培训基地。二是加强与相关企业,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参与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以往僵化的培训模式,让学有所成的青年技工提前上岗,形成互赢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联系,在一些高精尖等高新技术培训领域,可以委托上级主管部门及市甚至省级职业技能学校帮助完成。

(四)保障青年就业机会

2014年都昌县在网上公布了265名教师资格考试招考公告。这里都昌县附加了一个条件:要求都昌县本地户口!正是这个限制,该县摒除外来竞争,为本县扎扎实实地解决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庐山区教师招考也紧随其后,将其它县市区人员拒之门外。而在我县,2014年招录除公安系统外的15名公务员,只有3名本县人,2014年这个比例就更小了, 2014年招录的17名乡镇公务员中仅有一人是某本地人。所以政府及部门在招聘招考中,除了公开公正,阳光运作,杜绝暗箱操作,同时也应该仿效都昌、庐山区,附加一些保障本地青年就业机会的条件,切实缓解本县青年就业压力。如:本县各事业单位招聘、招考尽量不走公务员招考的途径,而选择本县范围内招考,并附加限某县本地户口的条件。

(五)积极扩展就业市场

对就业而言,解决的根本之道最终还是在于就业市场的扩展。如何扩展就业市场我认为:一是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象银星造船厂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同时壮大工业产业,不断实现分工细化,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继续做强旅游产业。我县旅游业这几年的发展带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剧增,2014年我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仅为300-400人,而至2014年年底,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00余人。这其中青年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83%。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我县旅游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引导青年自主创业,鼓励青年创办小型企业和其他各种经营形式的经济组织,自己创造就业岗位。四是降低部分事业单位准入门槛,支持一些出现人才断层的事业单位实行开放性聘用,让许多有业务专长的大中专毕业生有业可就。在2014年我县水利部门的公务员招考中,因为对专业和学历要求较高,导致招考计划落空。与之相反的是县教育部门招聘教师,由于准入条件放低,报考人数每年都在攀升。据统计,2014年报考我县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人数为79人,2014年97人,至2014年猛增至230余人。

好范文网推荐更多精彩范文:

某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四川某县震后水质情况调查

某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县铸造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县铁矿企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