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理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十种境界]
 

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理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十种境界]

发布时间:2019-06-16 04:35:14 影响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师生这个共同体在互动中得以发展。  课堂是教师最好的练功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也必然发展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塑人,塑造有健全人格、公民素养、担当情怀、奉献精神的大写之真人。
  教学即创造,课堂教学是创造艺术。教师要善于用爱心和智慧打造塑人的课堂。引导学生以“有限”课堂为发端,发展“无限思考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从而让语文真正站起来,活起来。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有10种境界:
  1.浸透教育爱、师爱。
  缺乏爱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是缺失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有爱才有智慧,有爱才有灵性,有爱才有活力。
  大爱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至爱要渗透到内心深处,博爱要关注到每个学生,最好的爱莫过于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
  每个班级总有少数学生的思维呈潜藏状态,这些学生的心里同样蕴藏着思维潜能,他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机智的一语点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流淌;一句轻声的责备,也可以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苗。
  教师启发调动学生思维时,往往会在有些学生身上“卡壳”。因此更需要教师善于用真爱和睿智的目光,去发现他们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他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地等待。
  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教学《皇帝的新装》。一位同学回答“故事结尾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来戳穿谎言”的问题,说了一半,忽然讲不出来了,其他同学“刷”地都举手抢答,我亲切地微笑着对大家说:“我相信他一定能答出来,请等他一分钟。”等一分钟,是艺术,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自尊心的保护,是师爱。在60次时钟的“嘀嗒”声中,终于爆出了思维的火花:这位同学不仅圆满地回答了问题,而且讲得很精彩。课后有人提醒我说:“你当着800位听课老师的面,说孩子一定能答出来,万一答不出来,你怎么下台?真为你捏把汗。”我说,这是基于我平时对这位学生语文水平、思维能力的了解,我是成竹在胸,即使冒点险,为了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值得。这叫“有失有得”。
  2.蕴含丰富多彩。
  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善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文本的文化含量,使课堂教学的蕴含充实而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充实丰富,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有时,适当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充实丰富,也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繁复。有时,简单的几个步骤却使得教学越发灵动;充实丰富,也不等于教学手段的多样与时髦。有时,最朴素最古老的方法也能使教学效果不同凡响:这就是教学艺术的辩证法。
  课文《一双手》明白如话,文章表面的意思孩子一读就懂,看不出内涵的深意和高明的表达技巧。按照一般的教法,就像师生共饮一杯白开水。我教《一双手》先后设计了三个情境。使课堂丰富起来。
  情境一:抓外部特征。用老松木喻文中主人公张迎善的手的主要特征:粗一老一硬一干一色深一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那手指是如何的“粗”,如何的“干”,从而联想到这位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的艰辛。这样的感受,一定要比单纯的抽象概括丰富得多,细腻得多。
  情境二:妙用一把尺子。讲张迎善的手“大”,作者用了长、宽、厚的一组数字,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运用数字的作用之后,我设计了比手大小的环节:让学生用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宽、厚,与张迎善的“大”手作比较。这个体味“大”的过程,把学生从惯常的概括之中拉回来,让他们认识到简单的概括不能使事物丰满,只有具体、具象,才能丰满。通过量自己的手,使一个看来非常空泛的“大”字,顿时鲜活生动起来,显露了文中用字的精妙。
  情境三:咀嚼一个“裹”宇。我引导学生从“裹”字体会张迎善的手大。我对学生说:“同桌的同学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体会一下这个‘裹’字用得好不好?”
  学生说:“裹不起来。”“突出了手的大。”
  我问:“可不可以把‘裹’字换成‘包’字?”
  有个学生说:“不能,因为‘裹’字前面有‘紧紧’二字,‘裹’在这里不仅表示手大,还表示力气大和热情,用‘包’字就失去了这些含义。”师生对“裹”字的探讨,与作者不谋而合。
  这里用的是从直观读出具象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还原“裹”、“紧紧”这些平凡词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大”!
  这便是使课堂教学充实丰富起来的关键:从课文中拎出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然后布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意义与情味,而不是那种泯灭印象的概括。这里隐含着通常所说的由过程走向结果的理念。三个情境把白开水烧得沸腾起来,丰富起来。课堂应当追求这样的教学效应。
  3.知情意行完美统一。
  知情意行的融合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体现语文模糊科学的特点。这是汉语文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更需要体现这一思想。
  30年前我教实验班,设计了《模拟法庭辩论》的教学。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一。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读、写、听、说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如何阅读法律文书“庭审记录”、如何写作“法庭辩论稿”;涉及到基础阅读方法系列中的速读、细读和研读;细读中的圈点批注,研读中的“比较参读”和“质疑阅读”等。这些知识与技能不是以单纯的静态面貌出现,而是以动态过程形式呈现的,成为指导学生听、说、读、写言语实践的程序性知识,发挥了适时为学生的实际操作定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语文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关系;其中有对于庭审记录的话语概括、整理分析案情时填写表格、预测辩论动向、预设询问和答辩提纲等。这些设计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活动外化为可见可查的口头与书面言语。有效地强化了语文各要素的整合与渗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