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真正的艺术永不褪色】永不褪色的意思
 

【真正的艺术永不褪色】永不褪色的意思

发布时间:2019-06-17 04:07:16 影响了:

  提到重庆的建筑,许多人脑海中首先反映出的第一个建筑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座建筑在造型上极富民族传统风格,气势恢弘,尽管距最初建成已有50多年历史,但它如今依然展现出特有的神韵和气质。可以说,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市的标志,是重庆市建筑艺术的瑰宝。
  虽然知道“大礼堂”的人不在少数,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和这座建筑密切相关、至关重要的名字——张家德。
  身为中国当代建筑师中的前辈,又身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者,张家德先生一生低调,默默无闻。与他大学时的同学、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镩等人相比,圈外知道他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尽管他创作完成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其作品的知名度却属一流。
  1913年,张家德出生于四川威远,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而第二年,他设计的南京国民会议场就获得了全国建筑师第四名、高等建设文官考试第2名。1936年~1937年期间,他在南京设计了近一百幢房子,大多属于市区新村和军校的工程。没过多久,他就担任了成都蜀华实业公司的总工程师,设计出成都新声剧场原址的“中央大戏院”、聚兴城银行、沙利文舞楼以及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厂房工程。上世纪40年代,张家德在重庆陕西街开办了迦德建筑师事务所,这期间他设计了小龙坎电影院,以及不少私人住宅和银行用房。而使他真正创造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则是在解放后,也就是他进入国营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的时候了。
  1950年,我国西南大行政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设于重庆,重庆也因此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如此重要的城市,在当时却没有一座可以供干人以上集会及用于接待内外宾下榻的宾馆用房。为了适应西南地区召开各种大型会议,以及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和开展各项社会集体活动的迫切需要,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于1951年果断决定,立即筹建一座能够容纳数干人集会的大礼堂和一个附设招待所。
  1951年4月,大礼堂筹建工作开始。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下设了工程筹建处,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段云任处长,张家德出任总工程师兼副处长,成员包括从市内各建筑公司抽调的工程师、技术员,以及重庆大学等高校的7名毕业生。这样一支最多时也只有40余人的精干队伍,雷厉风行地展开了整个工程的设计、施工、供应、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岁月如梭。如今,创造经典的那些建设者们有的已经离世,大部分年事已高。据现居住在北京的建筑师蔡绍怀老人回忆,参加最初总体方案设计的建筑师们先后提出过5个方案,经过比较,最终选定了张家德的设计方案。按照张家德的设计,大礼堂外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并吸取了西方建筑结构特色,内部用钢、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等混合结构,整座建筑正中为圆顶大礼堂,两旁为三楼一底的招待所以及相应的附属工程。大礼堂最初的设计比现在建成的还要宏大,除了主建筑外,左右两边还各有一个五楼一底的建筑,才过渡到现在的南北楼,另外还有阅兵台、玉带桥和人造湖等设施。但这些设计当时未被批准,大礼堂完整的彩绘效果图长3.91米,宽1.63米,据悉至今仍保留在张家德家人处。
  张家德的设计方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选中后,张家德负责主持大礼堂工程及施工技术工作。
  “当时工程建设条件非常艰苦,机械设备很少,主要靠人力削山填沟、运送材料、制造安装等,贺龙还从内江调了一个工程营来参与建设。大家干得都很拼命,一是出于对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忱,二是出于对张家德的尊重。”蔡绍怀说。
  大礼堂选址于马鞍山,1951年6月开始削山填沟的土石方工程。西南军区工兵营派来200多人,带着推土机、空压机等施工机具及炸药,在机具齐鸣、炮声隆隆中,与其他民工和机关义务劳动大军配合,在短期内就先后处理了土石方30余万立方米。一支300多人的工程队,是从国营企业借调来和从社会上招募起来的,边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建筑技能教育,边投入各种工种的实际操作。尽管待遇不高,工作艰苦,但他们都以能参加大礼堂建设为荣,努力学、积极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繁重任务。大量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管理工作,仅10来个人就全包了。他们整天整夜不停息地四处奔波,寻找货源。运送材料很少有汽车,加之山城处处是坡坎,只得主要依靠人力。从清晨到夜晚,成百的男女老少或挑或背或拉板车,用辛勤的汗水,把一批又一批的材料及时送到现场。
  蔡绍怀本人在1951年的时候刚刚从重庆大学毕业,此时的大礼堂项目正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像他这样学习结构工程的。当时的工程筹建处找到有关部门,将他和另外几名学生留在了大礼堂工程设计组。他说,张家德那时候的听力非常差,几乎什么也听不见。
  “他(张家德)自己说,还是在他读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可能是与过度紧张有关。”由于听力不好,张家德与其他工程人员的交流就变得非常困难,只能通过书写的方式来完成沟通。刚一开始很多人都不习惯,但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都很佩服张家德对工作的认真和自身所拥有的才华。作为当时工地上惟一的一位工程师,张家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为此他经常工作到深夜。而当时做总工程师收入非常微薄,但他无暇顾及家人,吃住都在工地上,一有灵感便展开图纸着手修改。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1954年4月,建筑群基本竣工,开始投入使用。建成的包括设有数千个座位的大礼堂和南北两翼三楼一底的招待所客房以及大小各异的会议斤、文娱室、休息室,此外还有相应的附属建筑和设备等等。
  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大礼堂早已无可争辩地成为了重庆的标志性建筑。它象征着这座城市,也承载着这座城市50年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重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的经典之作。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大礼堂,人们其实更加钦佩50年前决定建造大礼堂的决策者们。
  1987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首次将我国当代43项建筑工程载入世界建筑史册,在仅有的16名中国建筑师的名单顺序中,设计师张家德排列第二。2001年,国内建筑评论界权威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德侬编著的《中国建筑历史图说——现代卷》中,也把大礼堂作为1949年~1952年的代表性建筑,并评价张家德和其代表作品大礼堂是现代建筑的延续性展现,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利用民族形式歌颂新中国的赞歌,是采用民族形式的建筑特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