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陈佩斯 [陈佩斯:我只是个草寇]
 

陈佩斯 [陈佩斯:我只是个草寇]

发布时间:2019-06-25 03:58:56 影响了:

  父亲说:我看你演喜剧行  1979年《瞧这一家子》“**”后第一部喜剧电影  197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招收新学员,陈佩斯从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那时候父亲陈强因为“**”被批斗下放,母亲工资微薄仅够维持生计,为了混口饭吃,陈佩斯报考了“八一厂”,跑起了龙套,就是为了找个单位填饱肚子。到“八一厂”的第一天,在食堂吃饭,陈佩斯一顿吃了九个馒头,撑得接下来两顿都没吃。之后的每顿饭他也都要吃五个馒头。
  当时正赶上“八一厂”重拍彩色故事片《万水千山》,陈佩斯在里面饰演匪兵乙——这是他第一次触电大银幕。之后他又饰演了一系列小角色,直到1979年的《瞧这一家子》,陈佩斯第一次担任主角。彼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的喜剧市场却依然如同西北的大戈壁,一片荒漠。《瞧这一家子》成为了“**”后中国的第一部喜剧电影。尽管不承认自己有天分,但陈佩斯在这部电影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喜剧天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教材,陈佩斯在《瞧这一家子》中的每句台词、每个动作和眼神,父亲陈强都在开拍之前给他“手把手”演示过了一遍。之后陈佩斯回忆:“和父亲合作,我很不自信。这个戏几乎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他给我做一遍,我就照这个演一遍。当年,也没有可参照的喜剧电影,我只能一遍遍反复看卓别林的电影。”
  电影《夕照街》中,陈佩斯第一次以“二子”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个玩世不恭,提着鸟笼到处闲逛的待业青年。这部电影之后,陈强再次和陈佩斯谈到了喜剧。在后来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陈佩斯说:“那时,我父亲心理状态非常好,虽然经历过‘*****’,经历了无数苦难,但心里充满了光明,向往幸福生活。那个年代,‘伤痕文学’正流行,我和父亲都不认为这应该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夕照街》中正好塑造了我的‘二子’形象和父亲的老北京形象,所以,父亲想把我们父子塑造的这两个形象固定化,以爷俩为核心,再向前发展。”《夕照街》让陈佩斯得到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接下来的影片大家都耳熟能详,《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帽经理》、《父子老爷车》、《爷俩开歌厅》……从上学到开店,干个体,“二子”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整个过程。陈佩斯曾分析过“二子”这一形象:身份很低,绝对的小人物,在电影中,多以单身汉的形象出现。“通过父子之间的矛盾引发戏剧冲突,是当时我们惟一找到的一个喜剧结构,颠覆权威和伦理做戏,父亲是伦理关系中的强者,用弱者颠覆强者,是一个正反两面的套路。不过这些理论,都是后来才明白的。”
  离开,也是一种重生
  1984年到1998年,从《吃面条》到《王爷与邮差》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吃面条》,那是第二届央视春晚,喜剧小品的形式第一次出现在电视上。演出完第二天早上,陈佩斯去公共厕所,往那儿一蹲,听见所有人都在说他头一天的台词。
  《吃面条》差一点就不能和观众见面了,那个时候,人们对于能让自己发笑的东西的第一反应是惶恐。“一个民族经过了一场浩劫,所有人的快乐被剥夺之后,这一夜突然又有了,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它太突然了,你知道突然到什么程度?它是惟一一个没有经过领导审查和通过的节目,谁也没敢让它上,又知道这东西太好玩了,所以在谁也没有点头的情况下,导演擅自做了一个主张说,上。”
  上。欢乐如此突如其来。
  1985年的《拍电影》、1986年的《卖羊肉串》、1988年的《狗娃与黑妞》、1989年的《胡椒面》、1990年的《主角与配角》、1991年的《警察与小偷》、1992年的《姐夫与小舅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佩斯是春晚的座上宾,他和朱时茂成为了全国观众心目中的王牌搭档。陈佩斯说,他和老茂两人都属于那种肯用功下死力气的人,经常吵闹,撕破脸谁也不理谁。可两个笨蛋碰一块儿,到最后还是出了好东西。所以人不怕笨,只要用功就行。
  2012年,距离陈佩斯最后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已有14年。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是他和朱时茂留给春晚的最后一个作品。1999年,一场官司让他赢得了16万,却演绎成沸沸扬扬的“封杀”风波,“几乎一夜之间,许多演出单位和电视台不再追捧他,他再也没有接到与广电系统有关的演出邀请”。之后,陈佩斯至今再也没有回到春晚舞台。
  如今陈佩斯说:小品、电影、舞台剧,每一样都像磨难,折磨他的心,折磨他的神,折磨他的形。不同的是,以前做小品,还要去被审查,折磨自尊心,表面上是十几亿人的期待,背后却是多少挫败和伤害,这让陈佩斯觉得很痛苦,他不愿让人说三道四,别人说什么自己还只能做什么。陈佩斯说那会儿他早就想拍屁股走人了,离开,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重生。离开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继续自己新的喜剧实验——电影,之后是舞台剧。
  当被问道“如果‘大道喜剧院’赔钱了怎么办”时,陈佩斯说“赔少承受,赔多关张。人都得顺应社会和时局,开张也大吉,关张也大吉。到什么季节种什么粮食,得明明白白的”。话是这么说,其实陈佩斯心底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他坚信,好的作品,好的演员,就会有观众。
  “这个一分钟内可以完成五次哭笑转换并且永远在传递小人物悲情(区别于拿小人物开涮)的天才笑星,竟然生就一副狷介性格,除了给94岁高龄的老父洗澡搓背,他不向任何权贵屈膝;一边在一个盛行潜规则的圈子里谋生,一边却决意活得干净。”文化评论人周泽雄这样评价陈佩斯。
  所有引人发笑的东西背后都是悲情的
  2001年《托儿》他的第一部舞台喜剧
  上世纪90年代,陈佩斯成立了自己的“大道”影视公司,拍摄了《赚它一千万》、《编外丈夫》《孝子贤孙伺候着》、《太后吉祥》、《好汉三条半》等喜剧影片,陈佩斯称得上是中国第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这些影片为陈佩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却没有为他赢得应得的利益。那时候电影只能是几个电影厂拍,自己拍就是违规,再加上没有市场规范,影院瞒报票房严重。1997年,《好汉三条半》遭遇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好汉三条半》起势凶猛却在几天后被主流院线莫名撤下,被安排到郊区院线,《甲方乙方》却从圣诞节前一直放映到春节前后,因为“投资发行都是他们自己的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