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蒙古文大全 蒙古文翻译] 新蒙文翻译
 

[蒙古文大全 蒙古文翻译] 新蒙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9-06-25 08:45:22 影响了:

蒙古文大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作文大全590字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与国内其它民族一样,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过春节。

但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蒙古族过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此作了非常详细的描。

蒙古族人在白月时要把蒙古包顶换成白色,如果此时再下一场大雪的话,这个白月就显得更加吉祥,寓意来年五谷丰登。

白月的第一天是新疆蒙古族群众最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全家要在门外向日出的方向磕头、拜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揣着美食,来到敖包前将供品掷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

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

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

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

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

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

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

蒙古文字有哪些重要特征?

蒙古汗国、元朝时期先后使用两种蒙古文字。

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

蒙古畏兀字创制于成吉思汗时期。

蒙古原无文字,习用刻木记事。

成吉思汗建汗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

畏兀字即古回鹘字,源于粟特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创始于8世纪。

原为自右向左横写,后改为自左向右竖写。

共有字母20个左右。

蒙古畏兀字以畏兀字母拼写蒙古语言,亦自左向右竖写。

1206年后,逐渐在蒙古族中使用。

八思巴蒙古字创制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

元世祖1260年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

1269年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

是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

藏文字母来源于梵文字母,横行拼写。

八思巴制蒙古字,改为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

共有字母40多个,用以拼写蒙语, 也拼写汉语。

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古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

乌云这个名字用怎么蒙文写不要拼音,只要蒙文字。

正德(1 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

回回中的贵族、官宦。

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

伴随着民族的形成。

明:.cn/ch-shaoshu/例如,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

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

回回和回纥、学者、官吏、教派巧立名目盘剥役使回民,给回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种种不幸。

当时,回族经营的工商业多半同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在饮食、鲜货及制革、皮货、香料、膏药、珠宝玉石等行业中。

在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面粉、纺织、制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厂。

在西北、云南等地,回族商业资本有同印度、缅甸、蒙古等国的贸易交换活动,以及在中国边疆与内地之间用马帮、骆驼队进行商品运输的活动。

工人阶级在回族中出现较早,以码头搬运工人、矿山采掘工人及黄河上的“筏工"人数较多。

回族中更多的则是推车摆摊、提篮叫卖的小商贩,本小利微,受季节和行业的限制,生活很不稳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中国内地及云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较快,文化教育较西北的回族地区发达,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画家、医生、戏剧家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刊物。

由于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广大回族农民和城镇贫民的子女根本无力入学读书,加之一般学校里不设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学的机会。

西北地区的回族军阀,只知搜刮民财,根本不管文化教育。

原宁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没有高等学校。

在甘肃临夏等地,回民文化娱乐活动也受教主干涉,对回族妇女的束缚更为严重。

回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缺医少药现象严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赌哇”(即用墨汁把经文写在碗里让患者冲服)等迷信方式给回民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于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在甘肃省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几个回族自治县和一些民族乡。

在各级自治机关回族干部占了相应的比例。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对回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回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照顾和优惠。

散居回民同样获得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

在历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

到1980年全国回族干部已有12万6千多人。

回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

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

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给予照顾。

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经过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回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1978年10亿多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又有新的发展。

1983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2%。

其中原料加工业增长18.9%。

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89.44亿元。

是1952年的19倍多。

农村回民的生产不断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随着青铜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水库、渠道的兴建,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很多。

为改善回民聚居的六盘山地区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状况,国家引黄河水逐级提升,浇灌千里旱塬。

使六盘山回汉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语言和文化艺术多种来源的回族人最初使用的语言也很复杂。

中国境内的回鹘语、蒙古语、汉语,以及中亚一些民族的语言,还有波斯语、阿拉伯语,他们曾经同时使用过。

随着回回愈来愈分散杂居在汉族之中,特别是回汉通婚而使汉人成分在回回中增多和回回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明代后期汉语已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同时在回族人民的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在边疆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元代,回回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

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

回族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于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进《万年历》,颁行全国,并在北京建立观象台,制造浑天仪、叙纬仪...

中国民族介绍

蒙古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5813947人。

民族概况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人口为5813947人。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

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创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后渐停使用,但用其记录的许多文献,仍有其研究价值。

17世纪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达为准确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稍改变通用的蒙古文字,制成一种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大部分人向西迁移,这逐渐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语族居民相融合。

语言受突厥语的影响向蒙古文字发展,经济生活也受突厥语族的影响,从游牧过渡到以游牧为主。

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其中较著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当时与他们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部,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儿乞部,活动在贝加尔湖西区和叶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

这3部都使用蒙古语族语言。

另外,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据回鹘汗庭故地周围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蛮部,和靠近阴山地区的汪古部。

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大致分为“草原游牧民”与“森林狩猎民”两类。

第一类包括久住原地过游牧生活的突厥诸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留居森林地带,主要从事狩猎的诸部。

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阶级对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关系。

富裕者从氏族中分离出来,成为叫作“那颜”的游牧贵族,他们占有众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场的权力,一些强有力的游牧贵族还在身边聚集一批称为“那可儿”的军事随从。

一般牧民称为“哈剌出”,由原来有平等权利的氏族成员变为向贵族纳贡服役的依附者。

还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沦为奴仆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

有人根据纳贡服役和人身依附现象,认为当时的蒙古社会性质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据俘掠他人为奴的现象认为是奴隶制。

这两说还在讨论之中。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

蒙古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

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四大汗国。

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元朝。

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今乌苏里江以东,西南包括云南,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元朝设置宣政院,首次对西藏进行直接管辖。

又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台湾。

元朝对确立现代规模的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

由于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众被征调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国。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蒙古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其首领为元室后商,被视为蒙古的正统;游牧于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

15世纪,蒙古南北被达延汗重新统一,分东部蒙古为喀尔喀、兀良哈、鄂尔多斯、土默特、察哈尔、喀剌沁(永谢布)六部。

明末清初。

蒙古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部分。

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与明朝修好,发展贸易关系。

俺达汗驻地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凑,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朝为了扫除后方的威胁,大举用兵,花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各部,实施盟旗制度。

加强了对蒙古族的统治,保证了蒙古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喇嘛教的传入及其对蒙古族的影响 俺答汗时期,格鲁派喇嘛教(黄教)传入蒙古。

自此以后,喇嘛教深入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达数百年之久。

俺答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兴佛事,广建庙宇,宠信喇嘛上层,其后的大封建主也尽力扶持和利用喇嘛教的势力,喇嘛寺院在蒙古地区逐渐形成为拥有土地、牲畜和属众的特殊领...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详细的!!

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的民族盛会、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的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拿着扇子、毛巾。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唱着调子,打霸王鞭,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

白族风俗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舞狮子,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喝美酒,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情绪激昂。

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的曲调为两个声部,长到13岁、《老寿星放鹿》,便要举行成年礼;年初一再拜一次。

以及抒发情感的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让妇女休息。

云南有10个国家级风景区,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满族——年节将近时、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后一天叫“散客”。

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彝族踏歌 打歌,又称踏歌。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

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后边跟随一男女,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叫做“迎新火”,形成三个声部的打歌音乐,伴着长鼓,筒箫,江狭水凶的虎跳峡、,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随意编词、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肩挎绣花挎包。

白族妇女穿白衬衣。

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态,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妇女们玩“摸瞎糊”、射草靶。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放鞭炮与汉族同。

流行于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

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

过小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日。

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

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

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

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

过大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

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

桌上供煮熟的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的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

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动之一。

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大全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

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

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

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

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

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

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

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

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