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提高生命质量 阅读: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方法
 

提高生命质量 阅读:提高生命质量的最好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6:16 影响了:

  【引言】  知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认为,一个人最优雅迷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姿态,不是舞台上的狂歌劲舞,不是阳光下的健步如飞,而是阅读。一个有书卷气的人,他的生活往往最有质量。书卷气从哪里来?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慢慢形成的。
  【美文在线】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瑞士)黑塞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各国的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决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或几百年,并为之欣悦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品评】
  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得“心的教养”,他倡导“爱的阅读”和有效阅读,即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只追求心灵之所得。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对完整的人格和个性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缺少个性,即使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提高自我修养。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因为经典作品的内蕴丰富、语言精美,就像取之不尽的宝库。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所以,文中强调“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
  今日为何读《论语》 陆沉
  最近,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访问了一个名叫李里的年轻人,他自学成才,被四川师范大学破格聘用为教师,开堂讲授“国学”课程。令人啧啧称奇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十四岁在一次化妆舞会上试穿长衫后一直未脱,更是这位“长衫先生”节假日辅导市民研读以《论语》为首的“四书”,反应十分热烈。镜头过处,黑压压一片埋头做笔记的人群。
  几个月前,本地有媒体邀请一些大中学教师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头一讲便是说《论语》。没想到来听讲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提问踊跃。
  再有一例,发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台大教授傅佩荣,曾被岛内一“领导人”招去传授儒家思想。孰料,该“领导人”心猿意马,无志于学。傅教授随后就在社会上公开讲起了研究《论语》二十年之心得。他以现代观念详细解读《论语》二十篇的每一句、每一字。今年录制成有声书,畅销不衰。许多父母在接送孩子途中与孩子一起收听,听书入迷,均欲罢不能。
  质朴的书生、苦心的教师,他们动机单纯,希望藉《论语》的研读,让大众了解非教条化的孔子学说;呼吁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引导大众对以孔子思想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之感。民间自发地对孔子有兴趣,对《论语》表喜欢,这也是值得鼓励之事。若问大众为什么会有读《论语》的热情,无他,学习做人处事、寻求身心安宁而已。“小夫子”李里的解释是:“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付出的代价是道德缺失,人性沦丧。”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好吧,如果回头读《论语》,或者从《论语》再,出发,能帮助当世的生活,重拾自己的精神,恢复自己的人性,那就算不得什么复古,毋宁说是一种复苏。于此,政府和社会的精英阶层更应当予以体察、关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