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预设与生成【让预设和生成共创生命精彩】
 

预设与生成【让预设和生成共创生命精彩】

发布时间:2019-07-04 04:23:36 影响了: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统死”,基本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丽的图景”失之交臂。由此,注重“生成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目标,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预设”作为铺垫,只有当“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创,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一、预设。生成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1.预设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预设教材
  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预设时首先要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反复诵读,努力钻研,尽可能考虑得细致一点,全面一些,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发展有效的信息。
  3.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预设就应将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也要防止注重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忽略了知识目标的落实。
  二、生成。预设的升华
  1.教学内容的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教学活动的生成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及其向能力的转化是以活动作为中介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心理特征。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各种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朗读、复述、背诵等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富弹性、最具生成性的活动。
  如,在教学《柳叶儿》时,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由此来辨别他们的预习情况和他们已有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的朗读语气平淡无味,所谓心未动,情不发;有的学生虽读得卖力,却没有处理好感情和语气。以此为契机,我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策略,就以朗读为突破口。“请选择欢快的语气或低沉苦涩的语气,为我们朗读文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部分,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原因。”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并纷纷摆出自己的理由。在一片争论与个性朗读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童年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觉得那是乐事,感觉很快乐。而中年的“我”再回忆这样的童年往事只会觉得心酸,这是“我”中年后才写的,所以,应该读出苦涩与心酸。而有些同学被文字表面的快乐所迷惑,处理得不够恰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生成的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能生硬地灌输,也应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激发,促进其有效生成。
  如,在教学《窗》时,我这样设置:“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今天就让我们用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假设这儿就是小说中的病房,穿越时空隧道,我们要在这儿举办一次《讲述》节目,请两位病人分别说说他们自己的故事。作为这次讲述的主角,你们俩应该从自己的角度重点讲出你们是怎么做的,特别重要的是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要力求把病人的内心世界展露出来。让听众听完故事后能真正认识这两位病人。”
  三、教学机智,生成课堂精彩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智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或及时排除,或顺水推舟。
  如,在教学《背影》时,在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我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一位学生忽然插嘴说:“背影,是一首温馨的诗。”我很惊讶,但马上顺势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体现父爱的语句,然后以课文第2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为例,领路作了一节诗:父爱,是簌簌落泪时的劝慰。然后,课堂热闹起来,有了下面的诗句:父爱,是再三的嘱咐/和最终的不放心,也是担心儿女夜间着凉的一件紫毛大衣……
  那节课,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父爱,学会的也不仅仅是写诗。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追求生命的发展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而我们“预设”与“生成”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薛埠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