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浅论当代散文的创新意识]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浅论当代散文的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19-07-05 04:11:51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56-02  崔东汇散文集《像柳树一样活着》出版,奠定了他,“冰心散文奖”、两届“河北文艺评论奖”的当代散文地位。在百花齐放,多元共生,个性张扬的时代,在平庸与高雅并存,探索深刻发展,创新与复制兼容的网络时代,在农耕历史向城市历史转化,神话信仰向人性信仰关照的现实状况下,崔东汇的散文将自己的作品关注与时代适应,纵深耕耘,深刻激动,令人掩卷思辨。
  现代散文,自“五四”开创白话散文新体式以来,以鲁迅、胡适、周作人、朱自清等一大批文坛大家创作出的“五四”作品,呈现了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归“自我”的主体美文构架格局。这种格局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游离于传统的庙堂之外,笔端记录的是自我及身边的平民琐事、体验和情感。二是注重现实生活(包括战争)底层民生疾苦的挖掘、揭露和批判。三是城市新生的小资或闹市的闲情雅致生活的体谈与抒情。近百年来,这种散文的主体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题材的外延,在语言的时代化方面有了更多的扩展。比如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的出现;港台的传统与西学与科学的溶合但多怀有古韵影子的现代生活的感录文风;又如现代意识流语言,通感语言,诗话语言的普遍应用。我以为 “五四”开创白话散文新体式以来,如果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散文文体构架是现代散文的风格主干,那么文化散文,港台散文,意识流散文,则是这棵大树的枝孽或花朵,语言的丰富则是这大树及花朵的幽香。将崔东汇的散文与这百年之树相比较,崔东汇的散文对于当代散文的创新意识有什么启示呢?
  1 崔东汇的散文为我们提供了与时代接轨,立足于当代最前沿的锐意创新散文文本成功的典型范例
  从文化是历史的反映规律探究,五四以来的白话散文是古典的农耕文化向民主科学文化革变过渡的产物。这一革变过渡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散文,像文化散文、哲理性散文、原生态散文,都是传统散文走向当代城市化散文的思想发端和渐进,它们都像是一种在田野里的平面散文创作。没有古文较之白话文,八股文较之现代文的变异跃进。崔东汇的散文依然是这种继续,但他的散文具有了古老中国进军新时代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现代化技巧的苗头,他为我们提供了用当代哲学科技的意识表达符合今天农村城市化典型生活的独特文本,他的文本是多面的立体的与前沿哲学科技相适应的,为我们如何展示、描绘和剖析新时代人民生活打开新的思维方式。
  (1)崔东汇的散文将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不同地理位置而同时发生着的事件,在文本中予以同时再现,交错,对比,叙述。改变了五四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单一回忆,或游记,或议论的文体格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散文是追随历史潮流,运用先进哲学科学视觉对以往散文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当然严格说来,他的这种创新并不是真正走在历史发展前面的创新,他在文本中运用的立体多维的叙述结构,在小说,戏剧,电影中早已采用,只不过他成功的将这种构架模式运用到了散文文体。尽管如此,崔东汇的散文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审美,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向。崔东汇散文的亮点是立体多维的文本结构,它恰与世界的多元性,复杂性;生活的广阔性,起伏曲折性;时空的统一性,同一性,交叉多面性,要求当代散文也要有表现立体多姿世界的散文形式相契合。无论崔东汇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的探索尝试非常成功。这种成功的代表作如《黄河影子里的生灵》《像柳树一样活着》《对经典的一种解读》等等。在《黄河影子里的生灵》里,崔东汇运用时而从天空俯瞰,时而面对面相视,时而从历史中回望,时而于现实中希望的多角度,多方位,腾挪时空表现这个世界。阐述自己的故事,用两条线索同时叙述同步发生的生活故事,将叙述置身于发生的事件过程中,将读者带进故事的事件过程中,亲切又有些新颖,熟悉又微微陌生,见惯又感觉别样。有人称崔东汇的散文成功是将小说元素融进散文的成功,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只能说目前的散文表现方法远远落后于小说、电影戏剧,落后于诗歌等。五光十色的生活,散文号称最灵活多变表现他们的的美文形式,反倒不能运用与时代相适应的表现方法,只能说这是目前散文艺术研究不重视不积极的结果。
  (2)崔东汇的散文在表现多姿多彩世界,复杂多样生活方面多用对比艺术,并将对比、回忆与当代描述相融合,他为散文选材结体提出了又一模式。散文中,对比的艺术手段是古老的表现方法,而崔东汇的特点是,在立体结构文本的基础上,双向对比,多项对比,歌颂与批判并存,赞美与揭露呼应,哀叹与希望相携。在《像柳树一样活着》中,他把一代一代乡下人从田野走向城市的轨迹,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结果;用一个原点多项并行的结构,将人物命运点缀于写意国画中,信手拈来,浓彩淡抹,爱与憎,悲与伤,鲜明映照,淋漓尽致,回味悠长。在《有许多爱不能重来》中,二驴与七爷,食堂与七奶奶四个人物放在同一篇幅,不同章节的比衬,那土的掉渣的亲人之爱和良知催人泪下。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崔东汇的散文非常优秀的继承了唐宋八大家的神韵,韩柳的文风,直面现实,凄美苍凉而沉重,思想情感保持敏锐适度的批判,这一切都在对比中叙述,绝不过多议论。因而它的创新叫人感觉舒服,使人喜欢。
  2 崔东汇的散文语言荒凉幽讽的实质
  崔东汇的散文“始终氤氲流露着一股或强或弱的反讽意识和荒诞意蕴”。这是他散文的又一特色,也是他立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采用什么语言谋篇布局,即与作者性格和经历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当代农村社会,农民现实的生活语言既是如此。将这样的语言放在变革的特色中国,更能强调现代化进程中的立体层次,启人反思社会沉重的阳光与阴暗的漂浮。以《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为例。一方面旧社会古老的文化精髓在落后农村,在新社会农村依然“残留”,一方面在新社会农村狂热的个人崇拜这种封建的糟粕竟是“残留”之人在抗争。面对苦难的生活压抑,农民用幽讽的语言相声一下自己,释放一下自己,这在农村,农民口口相传比比皆是,作者作为生活的记录着,或是经过思考加工的再创者,他对文中老人的古板衣着打扮的描写,反衬老人貌似落后的正义化身,对个人崇拜的渲染暗含这才是真正的封建残余,令人凄然一笑。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了崔东汇的散文总觉得这些事在身边都发生过,十分熟悉却无法像他那样写出来,其中原因,表面看是驾驭语言能力,内在原因是对现实生活缺乏深度挖掘,缺乏本质认识。崔东汇使用荒凉幽讽的散文语言有多种方式,如用乡语同比现代语“拉边套的男人”“婚外情的女人”;用雅写俗写贫穷,“风乍起,吹皱一碗稀饭”;用时髦语言写悲伤写感人的朴素“申少挺站在村西温柔的夕阳中,赤裸的上身和脚下的沙滩都在闪闪发光”,“爱情的补丁”;直接用俗语“女人不是人,是母民”,“领导干部应率先吃饭”;自创俗语“拽着理想主义的尾巴”等。放在当代散文的创新意识中思考崔东汇的散文语言,幽讽也罢,反讽也罢其实质是丑角悲剧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让我们更多地联想,散文语言该在当代散文中怎样与时代对接,融汇贯通,推陈出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