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一个人一座城市的说说_一座城市新崛起的文学建筑
 

一个人一座城市的说说_一座城市新崛起的文学建筑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8:10 影响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建筑,丹东文学亦是如此。先时,以路地、李述宽、岳长贵、佟畴、吴文泮、张涛、林和平、王金力、王中和、张素娥、荒岛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诗人,曾经于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构成了丹东的文学建筑,展示过这座城市文学的辉煌。这次本刊所选的作家于晓威、张忠军、姜庆乙和贾颖,是新时期以来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丹东小说、诗歌、散文和儿童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解读,抑或就是对新崛起之丹东文学建筑的解读吧。
  小说家于晓威
  要谈于晓威的小说创作,不能不谈他的小说视界。所谓小说视界,就是一个小说家心灵的目光,所能企及到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无法抵达与探究的人类灵魂的时间和空间。
  无论短篇小说《九月玉米地》、《抗联壮士考》、《勾引家日记》、《圆形精灵》、《天气很好》;还是中篇小说《在深圳大街上行走 》、《游戏的季节》、《陶琼小姐的1944年夏》、《L形转弯》、《沥青》;以及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等等,于晓威的小说视界,都是广袤的、非线性的,他心灵目光所触及的人情人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他对人生命运轨迹的探寻与发现,对内在的、极为隐秘的人性的挖掘与抚摸,以及对这个世界体认的睿智而又充满诗意般的独特叙述,往往不是按比例、呈直线的简单关系,而是不规则的、突变的,有时甚至是诡秘和扑朔迷离的。这不仅拓展了他小说创作的想象力,也给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思考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叙述空间。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小说视界,为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走向,延伸了无限的可能性。
  其实,就于晓威小说创作而言,他的短篇小说《圆形精灵》,应该是他精品中的精品。虽然曾入选多种年度选本,网上和坊间也好评纷纷,但只偶有评论见诸官方媒体。很遗憾,他的这篇小说没有引起中国文坛的足够重视。
  一枚“顺治通宝”铜钱,历经奶妈徐氏、郎中、库兵、康熙的私塾先生、钱庄老板、歌妓、盗墓贼、小学生周向丽和徐玲、诗人祁山等无数人之手,不可思议地演绎了一出三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传奇悲情剧。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真实。而恰恰是这种不可能的真实,在于晓威犹神附体的笔下,将三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变迁、人情世故,用一枚铜钱贯穿起来,有滋有味、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里的一些温暖和岁月里更多的凄凉。
  说于晓威的《圆形精灵》极具小说文本的探索和创新意义,就是他将现实中的不可能,超现实地转化成了可能,让每一个读懂此作品的读者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真实的、可信的。说此篇小说极具文本的探索和创新意义,更重要的是他的谋篇与布局、结构与立意、描写与叙述、语言与张力等方面,都在刻意地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们在他营造的诡秘而又扑朔迷离的情境中,透悟他苦心经营,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隐喻。这个隐喻,就是那枚铜钱。它不但是有生命的,更具有不可知的神性和灵性。就算被深锁库房,险遭回炉,它也能安然脱身;就算被埋到坟墓里,它依然能够重获天日;就算现代社会不容它以铜身流通,它又附身一枚铝质硬币。它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圆形精灵,一个能洞察历史与社会,拷问人生与人性,永远不死的精灵。
  这是中国小说界从没有这样写的小说,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文本极具创新和开拓意识的小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于晓威已经聚集了极大的小说创造力,并已经找到了适当的释放方式和突破口,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此后的小说创作,一定会给中国文坛带来崭新的希望。
  诗人张忠军
  张忠军是一个睿智的诗人。他内心世界的视野,是极其广阔而辽远的。读他的《想象草原》这首短诗,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他把自己的视野铺展开来,铺展得无穷无尽,说他的视野无穷无尽地高远,并非仅仅是指他的物理时空的视野,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精神世界所抵达的纯净和崇高。
  张忠军是一个勇于发现和担当的诗人。在他的诗《依据》中,诗人不但看见有人还会流泪,还看见了不是一个两个人流泪,也不是一次两次地流泪。因为生活总有被眼泪打湿的一部分,因此,他还相信生活。因为被泪水打湿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眼泪,所以,他还相信一部分自己。他的这种发现,从正面看是对当下生活及人的肯定。细细去品,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诗人是对当今物欲横流,导致人情人性遭到扭曲戕害痛心疾首的焦虑。这一焦虑,是一种担当,是迫使我们必须反思与警醒的担当。纵观张忠军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色:
  坚守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他的诗歌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但不论是何种题材的诗歌,都蕴含着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立场。他以诗人的悲悯之心,抒写生命中的疼痛、爱和感动,间或还有深度的茫然,充分表达了对生命的细微的关怀,自觉地体现了一个诗人应有的忧患与担当意识,与当下许多诗歌的自私与冷漠相比,显得尤为可贵。如《这一瞬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敬意、对生命的敬意、对人性的敬意。《国际新闻》里,诗人深刻的语言,击中了世界上所有的良心。这是使人战栗的声音,这是对人类和平的渴望与呼唤。
  发现的独特性和意象的原创性。他的诗歌题材,都是诗人独特的发现,因而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为有力地表现独特性,他的诗歌意象以新颖和不可重复为其自始至终的美学追求,以其原创性的力量呈现诗意,感染着读者。如“一群蚂蚁集体搬了搬眼睛里的蓝天/一条蚯蚓独自在背上运送地平线”;“去太阳下点灯的人越来越多/一条光明的捷径/被模仿的脚印踩宽”等等,这种原创性的意象在他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具有不可模仿和置换的魅力。
  凸现精短的诗意特色。他的诗歌多为短诗,七八行,十几行,超过二十行的寥寥无几。诗虽短,其含量却丰富,衍生、辐射给读者的联想和感悟却很多。其语言简约剔透,意蕴纷呈深刻,举重若轻,从容不迫,在不动声色中,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推展至深远的诗意之境。
  诗人姜庆乙
  诗人姜庆乙是一个盲人。十二岁的少年,正是目光的羽翼渐渐丰满,欲飞翔着去询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鱼儿为什么会畅游水中、鸟儿为什么会翱翔蓝天的季节。可十二岁的姜庆乙,目光的翅膀却突然被命运折断,五彩缤纷的世界在他的眼前,瞬间变成了永远的黑暗。他曾经迷茫过,绝望过。可他最终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少年至青年,借助母爱的伟大目光,奋发读书。古今中外,自然、历史、哲学、美学、文学……在冥冥之中,他与神秘的日月星辰对话;与沉默的悠久岁月对话;与深邃的思想光芒对话;与崇高的人文精神对话。在不断的对话中,世界在他的心中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被折断的目光,又长出了一对崭新的隐形翅膀,飞过孤独,飞过黑暗,飞过绝望;飞向蓝天,飞向阳光,飞向希望。这对隐形的翅膀,就是他飞翔的诗歌,就是他的每一行句子,就是他对这个缤纷世界,真真切切的感悟和想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