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百年变迁轨迹及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变迁
 

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百年变迁轨迹及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变迁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1:55 影响了: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的沧桑历程中,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沿着形成期的免费教育制度→民国时期的有偿上学教育制度→1949~1979年的政府统包统揽教育制度→1980~1989年的收费制度序幕再度拉开→1989~1996年的双轨收费制度→1997年至今的全面收费制度的轨迹变迁。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变迁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政府、高校和学生(或家长)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相互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 收费制度 变迁轨迹 特征
  [作者简介]蓝秀华(1970- ),女,广西钦州人,桂林医学院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原理。(广西 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西部高校教育服务满意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1C005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20-0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不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从古代高等教育自然演进而来,而是效法西学、改造书院、创办学堂形成的。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正式开始。在高等教育一百多年的沧桑历程中,其收费制度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跌宕起伏。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经历了哪些阶段?其特征如何?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焦点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变迁轨迹
  (一)高等教育形成期的免费教育制度(1898~1905)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爱国志士提出“教育救国”主张,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双重压力,提出废科目兴学校,广开学堂,学习“西文”“西艺”等实用知识,以富国强兵。学堂的办学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但办学规模很小。当时,除少数大学堂的学生人数达到300人外,一般学堂都在100~200人之间,学生多为达官绅商之子弟。据记载,河南大学堂刚开设之时,由于招生困难,学堂不仅免收学费、膳食费,而且给学生发放膏火、津贴、考试奖金等;所有的物品,都由学堂供给,学习用的参考书也可以任意求取。①又如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创办时,其学费、膳食费免收,学生如果学习成绩及表现很好,还可以获丰厚的奖学金。浙江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堂——求是书院,在1897年招收学生时,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每月发给伙食费银元3元、杂费银元2元,月初、月中考试成绩优秀的还可以得奖金。②学生领到的这些高额津贴,不但可以维持自己在学堂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可以用来做其他娱乐活动如看戏、逛胡同等。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财力不支,但在高等教育建立之初还是倾其所能,为学子们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当然这与我国“学而优则仕”的官学传统密不可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清代前期,无论是国子监、府学、县学,还是民间举办的书院,都难寻教育收费踪迹。学生不仅可以免费入学,而且还可以领取公费津贴。读书、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这为下层民众提供了改变自身命运、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民国时期的缴费上学有偿教育制度(1906~1948)
  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一条划时代的分界线,它标志着中国近代人才培养制度的根本变革。科举既废,成千上万童生举子昔日的仕进之途被切断,学堂供不应求。1906年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经济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不堪高等教育全部办学费用的重负。为了降低教育成本,官办学堂不仅取消了学费的优待,还开始逐步征收学生的学费和膳费。1906年11月10日,学部颁发《通咨京外征收学费章程》,规定除师范学堂、艺徒学堂全免,初等小学堂暂予酌免外,各级学堂征收学费。③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史上的最早佐证,开创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先河。从此,高等教育免费制度暂告一段落。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废除了清末的教育制度,但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上继续实行缴费上学的有偿教育制度。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学校征收学费规程令》和《征收学费令》,明确规定:高等专门学校征收学费,每月银圆自二圆至二圆五角。大学征收学费每月银圆三圆。④1917年国立北京大学本科学生年缴学费30元,预科学生年缴学费25元。1920年国立东南大学,学生每年缴学费40元,膳宿费自理。⑤在当时社会,国民经济相当困难,普通家庭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收入较低。据1923年农商部颁布的统计: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元,北京西郊农民每户年平均净收入201.5元。⑥在这种经济情况下,普通百姓无力支付生计之外的教育费用,学生入学的人数锐减,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富裕阶层的子女。
  20世纪30年代,在大批爱国志士、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大学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迎来了繁荣时期。当时,大学分为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三类,其收费标准也按大学的不同层次来收取。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收费最低,平均学费为20~40元,住宿费全免,但最难考取;私立大学的收费次之,如私立天津南开大学,一年的学费只有60元、宿费两学期30元;收费最高的是具有西方背景的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1934年学费为110元,住宿费为40元。⑦30年代,上海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普通工人每月平均工资为22银圆。⑧由此可知,国立大学的学费相当于普通工人家庭生活费的5%~10%,即一个月的平均工资;私立大学的学费相当于15%,即三个月的平均工资;教会大学的学费相当于25%,即五个月的平均工资。此时的大学,针对不同的办学主体,不同的受教育人群,自发形成了不同收费标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民众可根据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为子女选择不同的大学接受教育,高等教育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的政府“统包统揽”免费教育制度(1949~197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