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什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29 09:42:55 影响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

  

谭爱花1 李万明1,2 谢芳1

(1.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 石河子大学 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

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农业社会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现代化三大总目标,并

深入研究了三者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农业社会现代化目标是根本、农业生态现代化目标是保障、农业经济现代化目标是关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目标

文献引用:谭爱花,李万明,谢芳.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J]. 生态经济,2011(9):113~116,165.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the Goa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N Aihua1, LI Wanming1, 2, XIE Fa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2. Center for Studies of Oasis Socio-Economics and Military Reclamation,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cond theor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as a discussion in-depth about the content and the pat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it clearly stated tha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III great overall goals: soci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e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tatu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in-depth, and proposed that soci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security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key.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arget

1 引言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实现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现代化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21世纪,中央更是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前半叶的重大战略目标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农业现代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我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也都认同采用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笔者在近三年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两种有趣的现象:一是虽然指标体系各不相同,指标数目的多少、指标数值的高低也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大约60%~80%的群体指标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二是虽然指标体系内容范围的大小,即评价什么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都源于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不同而定。究其分歧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本在于设计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尤其是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理解不一致。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对农业现代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模式与路径选择” 阶段性研究成果(07&ZD026)(项目主持人:李万明);石河子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资助

作者简介:谭爱花(1982~ ),女,山东巨野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发展战略;李万明(1960~ ),男,新疆吉木萨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绿洲社会经济与屯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管理、农垦企业发展战略;谢芳(1982~ ),女,河南焦作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绿洲生态经济、农垦企业发展战略。

化的定量测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气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理解不断深入,到了八九十年代,现代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已经先后被包含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之中。目前,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柯炳生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为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2]。

  黄祖辉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具有全局的指导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各有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这些认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同样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并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其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兴盛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逐步深入,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2.1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界对农业的理解是消极而片面的。人们普遍认为农业停滞、农民愚昧,农业不能为经济做贡献,充其量只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而农业不过是促进工业化的手段而已。人们不仅意识不到农业自身是个需要发展的广泛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还采取了“重工抑农”的政策,更不用提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了。  此后,国外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全面,并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果。其中对农业现代化研究有重大影响的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196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经典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该理论不但阐明了农业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而且对传统农业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的迅速稳定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迅速稳定增长的能力,其出路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即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他还首次分析了教育投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意义。

  2000年,日本学者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学者弗农·拉坦在《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并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即诱致性技术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决定了其农业增长所选择的技术进步道路。例如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而言,采用“劳动节约型”模式,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最为有效。这一理论极大深化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 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过程。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实现了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重大转型期,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如何从我国国情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出发,做出科学的路

2.2 国内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也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同国外研究情况类似,国内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的,与此同时,人们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之中。

  19世纪五六十代,人们侧重从技术层面理解农业现代化,并把其概括为“四化”: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

径选择是转型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探索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至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保持农业的长久永续发展,保证满足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的农业系统[6]。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业自然资源中的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浪费现象又相当严重,水、肥、种子以及土地、劳动力的利用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对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也不到40%(发达国家达到70%~80%),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高达2/3以上。相对短缺和浪费严重并存的资源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且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也将不断升级。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资源投入将难以为继。另外,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功能、效益、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延伸、丰富之中,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在逐步增大、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资源约束和需求增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基于以上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求状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道路,否则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将会受到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困扰,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试验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模式。因为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虽然充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但由于产出水平低,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吸收“石油农业”的长处,适量投入石油产品,追求农产品的高产出,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满足人类社会对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7]。

3.1 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层级性。1998年我国学者何传启首次提出“第二次现代化”概念并于翌年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他看来,人类从诞生到2100年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而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其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它也具有许多自身独特的内涵与发展层次。黄祖辉、张冬平等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其生产目标和追求农业科技的主要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水利化,这一过程即为第一次农业现代化;第二个层次是指在第一个层次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为提高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效益,维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其生产目标和追求农业科技的主要特征是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生物化、农业设施化、农业产品化和与之配套的管理现代化等,这一过程即为第二次农业现代化。  虽然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人,尤其粮肉生产已过剩,但是目前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产品市场还比较脆弱、农民还比较贫穷。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在追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协调发展第一次农业现代化和第二次农业现代化,在提高农民收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的同时,维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

4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关于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给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理解,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明确界定却少有问津。2000年,柯炳生理解的农业现代化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2007年,他进一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1)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2)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3)促进农民收入增加;(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几大目标比较切合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

3.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发现事实,尊重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4]。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趋势。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以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能够满足当代人类需要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强调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三者的统一[5]。所谓可持续农业,就是一种既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和纤维,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甚

阐述还不够深入具体,有待进一步的系统和完善。  在前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在贯彻执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为我们下一步确立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以追求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还是以高效低耗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目标特点,我国也不应例外。笔者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社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现代化。这既体现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阐述,又兼顾了我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图1所示。

的实际效果,所以农业社会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城镇化、生活消费、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收入、医疗、文化生活、信息化等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两个方面。

4.2 农业生态现代化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现代化手段保护农业资源环境,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9],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从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农业生态现代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保障。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业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现代化要求永续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并良好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归根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它主要指维护可再生资源的质量、保持和改善其生产能力(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利用非再生资源、减少浪费、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水资源)等。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农业受灾、治碱、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等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以及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废弃物利用等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图1 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形成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首先是人与生态的可持续,然后才是经济的可持续问题。下文依此为序详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总目标:农业社会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现代化。

4.3 农业经济现代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必须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它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前提。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能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农业经济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率稳定、持续地提高,产出持续增长,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需求,确保粮食安全并维护食品安全,归根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机械、水利、化学、土地等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科技人员投入、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劳动力受教育等科学技术水平,土地产出、劳动产出、资金产出等产出效率水平,以及商品化、产业化、加工、服务、劳动力就业结构等经营管理水平四个方面。  因此,把农业社会现代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农业经济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总目标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

(下转165页)

4.1 农业社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社会经济,进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社会现代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其他目标的落脚点。农业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且促进物质装备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产出效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等农业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现代化要求持续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和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指农村治理科学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化、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良化、教育文化活动丰富化、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化等。因为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既是实现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具体环境条件,也是反映了农业社会现代化

[8]

在这些经营实体中,有代表性的将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公司,如审计和会计事务所、有能力独立可靠地评估减排量的咨询公司和法律事务所。因此,基于碳交易的金融创新需要碳计量、减排核证等方面的支持。而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不会面面俱到,这会催生对碳计量、减排核证等中介机构的服务需求。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与规范运作作为碳金融良性发展的市场支持力量。

3.4 政府要继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碳金

融创新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结算工具的支持

  碳交易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结算货币的选择。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欧元是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而由于一直以来英国都是碳减排最坚定的执行国,伦敦作为全球碳交易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英镑作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能够继续保持。此外,由于日本、澳大利亚在碳减排方面的领先地位,日元、澳元也将在未来全球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占有一定比例。相对而言,美元在碳交易市场的需求稍显逊色。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单边美元霸权,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交易货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全球碳交易机制中的地位与金融创新的成效,因此,我国仍然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国际货币格局的多元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为商业银行提供结算工具的支持。

3.3 商业银行要重视低碳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经济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商业银行在上一轮金融创新中已经落在了发达国家后面。金融创新人才缺失也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市场对所有主体都会给予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谁首先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尤其要加大投入,以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带动低碳金融创新。

(上接116页代化三大总目标;最后明确了三者的地位(根本—保障—关键)和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研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定量测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以上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通过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社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现代化三大总目标的良性协调发展,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注:A:增强生态意识并加速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农业发展;B:保障农村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C:保障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D:提供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经济支持;E: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F:提供农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峰. 广西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6(5):10~15.

[2]柯炳生. 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 中国农村经济,2000(9):4~8.

[3]张冬平. 现代农业的层次递进性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272~275.

[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吉均,王乃昂,史正涛.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J]. 生态经济,2000(9):38~41.

[6]农业部课题组.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26.

[7]张兆清,亓国庆,吕济爱. 农业现代化:问题与对策[J]. 东岳论丛,1997(1):21~25.

[8]李林杰,郭彦锋. 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统计与决策,2005(13):34~36.

[9]杨秀艳.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19~20.

图2 农业现代化建设三大总目标之间的关系

建设必须以农业社会现代化目标为根本,以农业生态现代化目标为保障,以农业经济现代化目标为关键,这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现代化建设三大总目标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从农业现代化定量测评入手,引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考;然后基于第二次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深入探讨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社会现代化和农业生态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