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娱乐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马孔子是什么时代
 

[娱乐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马孔子是什么时代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0:33 影响了:

  摘要:作为曾经“代表封建奴隶制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孔子如今完全恢复为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处在这样一个娱乐化的时代,孔子的形象传播也注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杂。从备受争议的于丹《论语》心得,到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儒生齐颂《论语》;从打着圣贤招牌收费不菲的国学班,到有官方背景的大规模祭孔……孔子的形象与功能不断变化并被改造。本文根据对孔子形象的认知与梳理,思考娱乐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复活;儒商;娱乐元素;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62-05
  
  一、引言:“孔子复活”
  
  回眸过去的一百年,特别是1949年以后的中国,有三个文化符号值得重视,一次次的解读与批判,既丰富了这三个符号的内涵和意蕴,也足以体现当代中国急剧变化的历史思潮、波谲云诡的政治动向和复杂的文化心态,这三个符号就是:孔子,鲁迅和《红楼梦》。今天,对于鲁迅的多元化探讨才刚刚起步,而对于古老孔子的再发现也依旧是新鲜话题。
  这位山东老人的身后事将很不平静,这在《论语》里已见端倪。一位守边境的小官请求拜见孔子,出来后对孔子的门徒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天命所归,老先生将会成为一个乱世中振聋发聩的铃铛。这理想生前聊聊,身后却余韵悠长,铃儿响叮当了两千多年。
  2005年9月1号,《朝鲜日报》有篇报道,标题叫“孔子复活”,文章说:“从被小说家鲁迅批判是‘封建陋习之根源’,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攻击为是‘代表封建奴隶制阶级的利益的打倒对象思想家’,而如今孔子完全恢复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新世纪,孔子扬眉吐气,青春焕发,百度里天天有新闻。
  1996年,曲阜市地方政府为推动旅游,恢复祭孔,当时只是小范围的清明节仪式,而到2000年以后,已经演变为高层领导牵头,二十万人参与,中央电视台直播,海内外学者聚首的声势浩大的系列活动。
  196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红卫兵组织“井冈山战斗团”到曲阜造反,挖开了孔林里的古墓,把七十六代衍圣公和家人的遗体吊在大树上示众。而整整四十年后,同样是北师大,一位年轻学者于丹在《百家讲坛》上的七天《论语》心得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图书发行千万册以上。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三千儒生,齐颂《论语》,高歌和谐,沟通我和你。  2009年全运会开幕式,泰山巍峨,黄河奔涌,圣人出世,交汇天地人。
  有人说要读经,孔子学说要上课堂,进教材:有人说要改革,教师节由9月lO号改到9月28号孔子诞辰。
  有的实践招收国学班,学时有限。收费不菲:有的主张恢复繁体字,前途未卜,争议很大。
  有的电视台“开心学国学”,成就了“当代君子”;有的小姑娘“孔庙摆Pose",炒作了“国学辣妹”。
  2009年,落户世界的孔子学院又添了八十所:2011年,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将突破一亿人;而在2010年,《孔子世家谱》完成了自清乾隆以来的第一次大修,在册子孙二百万,创造了世界纪录。
  那么,我们首先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样的魅力让孔子进入了当代生活?或者说,我们究竟为什么需要这位逝去近二千五百年的老人家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我们的历史,也关乎我们的时代,关乎我们看重什么?也关乎我们是谁?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
  
  于丹《论语心得》书腰上有一句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她的讲座里反复提到一个理念“温暖”,于丹自己总结:“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Ⅲ尽管这样的理解引来学术界的非议,但我觉得这两句话还是相当准确地概括了我们之所以需要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那就是“温暖心灵,我们有智慧”。
  在充满变数的年代,如何安身立命、生存发展,对每个人都是挑战。以不变应万变,它很难操作;以万变应万变,又没那能耐。学习,工作,情感……年轻人烦心;房子,位子,孩子……中年人劳心;健康,医疗,儿女……老年人操心。转型社会,不少现实问题;尽在掌握,还有无名烦恼。  怎么办?学孔子。   孔子简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关键是心灵的快乐。  孔子豁达,“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关键是自己的本事。  孔子坚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关键是逆境的坚持。
  孔子聪明,“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键是长远的眼光。
  这样的话太多了,孔子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生活智慧是鲜明而多层次的,这种鲜明性、多层次性能够让我们从中选择适应当下秩序、符合社会实际的规则和方式,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平衡心态、坚强意志、应对现代病。
  我们需要孔子的第二个理由,叫“认祖归宗,我们有坐标”。进入十九世纪,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历史的洪流,此前中国,千年不变,此后中国,十年一变;理想与幻灭,变法与革命,进步与曲折,探索与突破……最近三十年,总算是有了太平兴旺的迹象,对民族文化也有了些慎终追远之心,于千变万化之后,又重新发现“中国人”这三个字的意味所在。
  中国人是有中国味儿的。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黄金创造,是风发扬厉、澎湃舒展的生命。
  那是唐诗宋词编织的优雅,是楚辞汉赋流淌的瑰丽:是杜丽娘“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春闺梦,是崔莺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旷世情;是方块字里方方正正的人品,是水墨画上虚虚实实的境界;是中秋春节团团圆圆的温暖,是焰火社戏热热闹闹的快活;是北朝雕塑南宋白瓷的纯洁清秀,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磊落光明;贵妃醉酒,倩女幽魂,那是何等的妩媚;采菊东篱,泛舟西湖,又是何等的潇洒。
  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最美的男人和女人,最古雅的艺术和最精致的心灵,他们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也蕴涵着最深刻最广博的民族精神,那是中国人永远的根,永远的魂。
  难道这些都已是天上人间了么?
  难道这些都已跟我们的身心性命毫无关联了么?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认祖归宗”不也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么?
  一位政治课老师看到高二女生的领口已经越开越低了,怎么办?他没有严词厉色,当面制止。课堂上,老师提到了《黄帝内经》,讲天象与人体的关系,讲东方人不随意裸露的养生之道,那些袒胸露肚的女孩子中年以后必受其果。然后老师讲到了自重才能换来尊重,男孩口头推崇西方式的性感,心里无不盼着自己那位有东方式的清纯。一堂政治课后,班上女生都收紧了领口。
  大家知道,今年的甲H1N1流感闹的特别凶,这个病最早叫猪流感,在这之前,还有一个禽流感,都是全世界范围 传播的疫情。猪也好,鸡也好,这些都叫“家畜”、“家禽”啊,我们饲养它们已经几千年了,怎么突然的,在这个时候就出问题了呢?难道这里面没有值得人类好好反思的东西吗?难道我们不该重新审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吗?
  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等离子的阿尔文(Dr.Hannes Alfven)最早提出,“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意识,用净空老法师的话说就是“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我们不是在追求复古,而是在寻找坐标;我们不是要死守传统,而是要珍惜财富。
  当然,孔子在今天也不光是传统文化的旧偶像,他还是娱乐文化的新角色。娱乐文化本身应该是丰富的,才能满足不同人的娱乐需求,或者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看过一个选秀节目,在才智问答环节所有女孩子都穿比基尼泳装,看上去很奇怪,因为身边问问题的男主持人和嘉宾都是西装革履的,不协调。后来问一个选手,她说是节目组要求,导演说如果不穿泳装,就没人看了!我相信这在收视率上会有效果,很黄很暴力会更有效果,问题是在公共平台上要懂得分寸。而另一些词汇:优雅、透彻、感动、充盈、聪慧……也并不意味着和娱乐绝缘,只要能让人感受到愉悦,都可以成为娱乐元素,特别是当经济有了一定基础,物欲得到相对平衡的时候,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公共空间里体现一种品味。这也是我们需要孔子的第三个理由:“消费风雅,我们有品位。”
  今年8月26号,美国《华尔街日报》有篇报道叫《中国富人是怎样花钱的》,根据胡润报告,北京有8800个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富翁,报道描述了他们的标准生活:“开奔驰R500轿车,通常还是北京顶级俱乐部雍福会的会员。他们的妻子则加入兰会所,带宝格丽白金钻石手表,开宝马跑车。”报道里特别引用这样一句话:“很多富人说,他们希望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份子,而不只是有钱而已。”换句话说,要在金钱所赋予的“出人头地”之外追求一种新的“脱颖而出”,得到财富之外的社会认同感。
  于是两个与传统有关联的名词作为标准得到追捧,这就是“儒商”和“淑女”。
  “儒商”这个概念其实很可疑,商人逐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儒者好义,淡薄名利。两者有根本分歧,否则解释不了封建社会一面独尊儒术一面又重农抑商。“淑女”这个概念也语焉不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人理解为苗条,有人概括为外貌内心都美好。过去女性经济上不独立,政治上没地位,圣人都觉得“难养”,那时候美好的标准现在看恐怕束缚居多,但一点儿也不妨碍今天拿这两个概念来奉承男人,恭维女人。
  在百度里搜“国学班”,出来十几万个网页,都说自己培养“儒商”、“淑女”,随便点开一个,“董事长高级研修班”,地点很人性,四个城市开班,方便就近入学;时间很浓缩,每个月学三天,一年毕业;招生很明确,各行业董事长总经理,处级以上干部;学费也很吉利,每个人39800元。简章里说:“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易经》、《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品味人生之真谛,品味万物运行之玄妙,品味事物发展之必然……用国学要义之精神,为当代企业家注入王者之风范,为当代企业注入腾飞之气象,成就完美企业,完美人生。”另一个“淑女班”要学的东西更多:“东方瑜伽,传统国学,饮食营养,皮肤护理,美丽穿着,优先理财,排毒养颜,纤体塑形,红酒茶道,高尔夫网球,性感诱惑,SPA养生”等等,课程表里还有“领悟前车之鉴”,解读“《乔家大院》的女人们”。
  我不认为读完这些就够“儒”够“国学”了;也不认为每个月读两三天坚持上一年半载就能读完:也不认为读完就等于读懂:也不认为读懂就真能品味到什么“人生之真谛”、“万物运行之玄妙”、“事物发展之必然”;甚至不认为人生真的有什么确定的“真谛”,万物运行真的有多么“玄妙”,事物发展真的都是“必然”。当然更猜不透“性感诱惑”究竟怎么教。
  在这里,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成了一种新的娱乐元素,一个新的消费种类。我们通过微薄的投入,消费电视里的综艺节日,在嘻嘻哈哈的大众游戏中获得自我宣泄的快感:我们也可以通过高昂的投入,消费国学班和名人讲坛里的传统文化,在欢欢喜喜的人以群分中获得自我肯定的愉悦。国学、书画、摄影、收藏、意大利歌剧、厅堂版昆曲……有情调的人当然要玩雅的。深入研究,有益于脑子;人前显摆,那也是面子。培养出“王者之风范”、“腾飞之气象”更好,退一步说,认识认识同道中人,扩大扩大交际圈子,发现发现合作伙伴,经营经营人脉资源不也是收获吗?先贤们提供了一种有品味的商品,沟通了一条有档次的渠道。
  我们需要孔子的第四个理由,叫“大国崛起,我们有实力”。
  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崛起,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创造了可能,今天的中国跟六十年前相比,最形象的说法是从“粮票”到“股票”,从十九世纪直接跳到二十一世纪。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讯,“如今中国一天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当初一年的总量,国家财政收入暴涨达100倍。外汇存底从1952.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1兆美元,增加近1万4000倍。2008年贸易总额达256兆美元,是1950年的2266倍。”
  2009年10月1目的国庆大阅兵令许多人感受到一个蓄势待发、雄心勃勃的东方大国,而精心准备的盛大游行和整齐划一的规范动作又提醒人们这个国家的独特之处。三天后,中国总理出访朝鲜,六天后,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积极行使区域性影响力,推动重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东亚新秩序。与此同时,由官方主办的“世界传媒大会”也在北京召开,主席台上,中国领导人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共同社等全球著名媒体负责人坐在一起,这个场景令许多外国人吃惊:中国政府与其最公开的质疑者欢聚一堂。一切都表明,崛起的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不但拥有自己的态度,也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
  影响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融入世界的过程。今天,广州的百万农民工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看到美国的电影、欧洲的体育比赛、韩国的电视剧和港台的综艺节目。数以亿计的中国网民正热衷于QQ聊天、写博客、玩开心网、在论坛里灌水、通过支付宝买东西。空客、奔驰、微软、麦当劳、诺基亚、哈利・波特……成为中国人越来越熟悉的世界讯息。
  影响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改变世界的过程。有实力不一定有魅力,单一的硬实力可能造成威胁,招致怀疑和抗议,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在软实力上有所建树。“中国制造”蜚声世界,“中国创造”却还是稀缺资源,而一个无法在价值观上贡献世界的国家,注定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 国家。
  我们急需一个证明,一种支撑。于是重新请出了孔子,虽然他的画像没有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也没有被印在人民币上,但他显然代表了一些更容易得到认同和好感的信息,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国家形象:温和、低调、理性、谦恭、包容、含情脉脉、强大又没有威胁……
  以他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2500岁的老先生又重新跨上马车,周游列国:在多级矛盾冲突中主张对话、促进和平;在经济萧条萎缩中树立信念、安定人心;在生态环境恶化中寻找出路、谋求和谐;在贫富分化严重中呼唤关爱、保障民生。
  今年九月份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出:“如果说欧洲第一次启蒙的口号是‘解放自我’,那么新世纪的第二次启蒙的口号则是尊重他者,尊重差别”。
  此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已被世界宗教领袖大会确定为人类黄金法则,镌刻在联合国总部。美国众议院今年10月28号又高票通过一项纪念孔子诞辰的决议,以颂扬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肯尼迪表演中心迎来了中国公主图兰朵,维也纳金色大厅回荡着东方民谣莱莉花,法国凯旋门前挂起了象征吉祥的大红灯笼,全世界影迷都在热捧会做面条的功夫熊猫……这样的信息多了,会帮助我们确立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孔子的第五个理由,叫“捍卫底线,我们有规则”。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社区,一个个人,最可怕的是底线缺失,最严重的是价值混乱。底线缺失,就可以不择手段;价值混乱,就可以不顾廉耻。不择手段,不顾廉耻,就无所谓什么规则不规则,道德不道德,正当不正当,人性不人性了。堕落没有了代价,罪恶披上了外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前两年的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这是非常典型的底线缺失,以极端的罪恶颠覆了我们的许多固有印象。
  首先是人对人的残忍、冷酷,一点也不逊于奴隶社会,视生命如草芥。公安机关解救了一个名叫陈成功的孩子,他说窑场里有一种两米多长的搅拌机,转速很快,不管什么东西扔进去,瞬间打成碎末。如果哪个窑工不好好干,窑厂就会打电话叫来几个专门“杀人”的人,几棒子把人打晕,扔进飞速旋转的搅拌机里。他曾经亲眼目睹,吓得魂不附体,老板还叫他把看到的过程讲给其他窑工听。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罪大恶极的暴行居然是为了十分微薄的利益。以被披露的曹生村三条沟黑砖窑为例,承包商每生产出一万块砖,窑主支付他360元,全年一共生产了三百万块砖,拿到了十一万,但这不是纯利润,拐来的三十多个窑工每天就是吃窝头,拌圆白菜,一年下来少说也得五万,还要养狼狗,雇打手,连同其他成本,一年下来也就赚个三五万,窑主的收入更少,还要提供场地、材料和机器设备,要缴税,还利息,据说好几年都是亏损的。这里面没有暴利,这帮人的收入并不比普通农民高多少。当地还有很多年产50万块砖的小窑,收入更少。事发后,很多人都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保护伞、黑后台,查来查去查不到,以他们的收入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来行贿,而这恰恰是最严重的地方,已经不是腐败的问题,而是溃败的问题。在罪行长期存在,伤天害理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的时候,许多官员熟视无睹,事发后强调这是极个别现象,许多村民置若罔闻,事发后纷纷躲避记者,还有媒体有意报道世界上别的地方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奴工,以推脱责任,这些集体冷漠,是基层生活秩序的溃败,是公理正义原则的溃败,是社会文明底线的溃败,所以《南方都市报》当时有篇著名社论,题目就叫《以国家名义捍卫文明底线》。
  物质的飞速发展并不能天然解决精神层面的底线缺失和价值混乱。这种缺失和混乱一定会在转型社会的某些层面和领域里长期存在,不断变化,不会是孤例,也不会是全体,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倒退。
  这时候我们特别需要搞清楚底线在哪儿?什么算倒退?什么是进步?往圣先贤的朴素观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维度和现实的参照。
  比如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先学习后做官的,是平民子弟;先做官后学习的,是贵族子弟,要让我选拔人才,我要选先学习的平民子弟。一个国家要生存,不管富人和官员多么强势,总得保证一条社会流动渠道,越宽敞越好,要让知识能改变命运。具体地说,掌握知识先得保障教育公平,改变命运先得保障就业公平,如果穷人家孩子既念不起书也就不了业,再优秀靠个人努力也根本行不通,国家就危险了,这是一条底线。底线以下,像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代代相传,这就是倒退。底线以上,像美国的奥巴马、韩国的李明博那样,草根甚至穷苦出身也能上名校、当总统,这就是进步。
  再比如孔子说:“士志于道”,学生曾参发挥了一下,说得更明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知识分子,文化人,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要有常识、有良心,这是一条底线。底线以下,像去年洪洞矿难,六十多名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汝州透水事故,四百八十名记者领到二十万“封口费”,负责人还直道歉:我们这儿穷,怠慢了。这就是倒退。底线以上,像《�望东方周刊》的孙春龙和《东方早报》的简光洲,勇者无畏,一个揭开“娄烦黑幕”,曝光了被隐瞒的重大责任事故,一个点出“三鹿”之名,终结了奶制品企业的“自由投毒权”,这就是进步。
  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实在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见仁见智,各取所需。但我想,人类社会越是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是日新月异,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问题也就越关注,寻找心灵家园和精神故乡的渴望也就越强烈。孔子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是经验的,也是想象的,为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可能,也必将反作用于我们的物质需求、制度需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呢?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对内也对外的孔子。不能简单地把《论语》等同为道德格言,要知道,社会的进步、矛盾的缓解,根本上还得靠问题的真正解决,靠外在环境的改善,不能什么都要弱者去“想通”、“看透”、“放下”。孔子讲“当仁不让”,他是改革家,不是修道士,他是铁腕人物,不是躬耕隐者。孔子一生奔波奋斗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那是一个政治清明、天下有道的和平世界;是一个富而好礼、贫不堕志的规则世界;是一个不问出身门第,只看道德才能的开明世界;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温暖世界;是一个热爱诗歌音乐、崇尚真理美德,“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文世界;是一个提倡“为政以德”,强调公理秩序,以人为本,摈斥暴力的正义世界。通往这样一个世界的路,历代志士仁人都在寻找和实践,这个任务今天仍要继 续。
  其次,我们需要一个有效又有限的孔子。2005年我第一次到曲阜,孔庙的规模和气势超乎我的想象,更让我感慨的是瞻仰者的普遍虔诚。大成殿前的石头台基上,一队南方游客扶老携幼,几十号人,双膝跪倒,磕头,上香,大把捐钱,恭谨而严肃。但是当天晚上,我遇到的另外一件事,就让这次曲阜之行有了不同的味道。我和几个朋友住在孔府隔壁的“阙里宾舍”,住在那儿的都是游客。晚上,我们坐在走廊的沙发上聊天,聊到很晚,第二天一大早出发的时候,一个朋友发现自己的包昨晚忘在沙发上,回去找,已经找不到了。包里有现金、身份证、银行卡,他打电话到银行挂失,银行一查,这张卡居然被吞掉了!原来捡到包的人连夜开车到了济南,凌晨四点钟在街头的提款机拿这张卡提款,因为不知道密码,换地方试了七遍,被提款机自动吞卡了。这件事发生在别的地方就是一起普通的偷窃事件,但是发生在圣人家门口,给我带来了思想冲击。我想这个人一定也是景仰孔子的,否则不可能开车来曲阜,这个人一定也是“虔诚”的在孔子像前瞻仰的,没准儿也行了礼,上了香。但是仓廪实也未必知礼节,白天在孔庙道貌岸然,夜晚面对不义之财又如此贪婪。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我由此也看到一种隐喻的当代困境,祭孔的典仪声势浩大、礼数周全,《论语》的名句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但问题是它们真正作用于人的品行修养,化为观念、融入生命了吗?真的“有效”吗?
  另一方面还要“有限”,不能把什么都寄希望于古老的东方教化,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道德的归道德,制度的归制度,思想观念本身也要发展,要有时代特色融入和普世价值认同。孔子生活在遥远的奴隶制中国,他所面对的危机,所思考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有永恒的因子,也有一时的针对,有突破性的思考,也有局限性的认知。孔子身后,一代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中所得到的自由婚姻,科学理念,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平等原则,公民社会等等大多成熟于西方,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要吸收和继承。
  第三,我们需要一个灵活而现代的孔子。人们总想搞清楚孔子的真相和《论语》的正解,许多学者皓首穷经仍然莫衷一是,20世纪30年代儒学家周予同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真的孔子死了,而假的孔子在依靠中国的经济组织,政治状况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挨次地出现。”从孔子寿终正寝的那一刻起,他的形象就已经开始被人修正,这个人是子贡,修正的过程也被详细记录在《论语》里。孔子自我评价从来有限,“学而知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而子贡则创造性的把老师比做“数仞宫墙”,比做太阳月亮,别人学也学不来,门儿都找不到。
  修正不都是坏事,它可以使传统的理念贴近当下生活,继续焕发生机。今天也要允许对孔子有现代视角的认识,现代语言的描述和现代观念的解读,要允许一个“现代”孔子形象的建构。世界新新不已,孔子生生不息,这不是一个“原始”的孔子,却是一个“合适”的孔子。美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对于重读经典说过这样的话:“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对人之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人们在过去对旧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易给人扣上“亵渎”、“恶搞”的帽子,甚至有一些误解也并不可怕,有时候误解还是发现真理的后窗。正如德国解释学大师加达默尔所说:“不能把避免误解看作是解释学的特殊任务。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只有熟悉而普遍的理解的支持才使进入异己世界的冒险成为可能,才使从异己世界中找出一些东西成为可能,从而才可能扩大、丰富我们自己关于世界的经验。”面对礼崩乐坏的列国春秋,孔子希望经由自己重述的文武之道来端正人心;面对错综复杂的当代世界,我们也希望以更灵活的身段出入于往圣先贤的“异己世界”来汲取营养。一对老夫妇曾经冒雨排队购买于丹的《心得》,老汉说:“我们天天吵架,准备离婚,昕了于丹的讲座,心里很舒坦,不想离了……”虽然于丹讲《论语》在学界饱受争议,但一个温情励志的孔子怎么就不能成立呢?
  最后,我们还需要一个英雄也绅士的孔子。传统印象里,孔子思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和道德理想,比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引申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一系列命题,让我们联想到屈原、苏武、颜真卿、岳飞、文天祥、林则徐这样高山仰止的人物。英雄崇高,毋庸置疑,不过《论语》里最吸引我的还有这样一些细节:
  孔子的学生伯牛得了重病,据说是麻风,人已经被隔离了。孔子赶来看他,从窗户里紧紧攥住他的手,悲伤的说:这就要生离死别了啊!“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说了两遍“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样的病啊?!”
  盲人音乐家冕先生来见孔子,临上台阶,孔子关照他:“是台阶”。到了座位,孔子关照他:“是座位”。都坐下以后,孔子一一给他介绍:“某某人坐在这,某某人坐在那”。等他走了,孔子跟弟子讲:“这是照顾盲人的礼貌。”
  孔子特别有同情心,他看到有丧事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眼睛盲的人,虽然对方很年轻,他一定要起立,虽然对方很熟悉,他一定要恭敬,从这些人面前过,一定小步快走,表示尊重。
  孔子喜欢钓鱼、打猎,但他只用鱼钩去钓,不用大网去捞,只射飞翔的鸟,不射还巢的鸟。《礼记》还记载,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他叫子贡埋起来,嘱咐道:“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别扔,好埋狗。我穷得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去把狗盖了吧,别叫它的脑袋露着啊。”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的高尚,高尚得平平常常;他的善良,善良得婆婆妈妈;他的体贴,体贴得方方面面:他的关照,关照得絮絮叨叨。我们需要英雄的孔子,“临大节而不可夺”;我们也需要绅士的孔子,“虽小道必有可观”。我们需要英雄的孔子,需要无声时的呐喊,危急处的爆发;我们也需要绅士的孔子,需要喧嚣里的沉静,平淡中的坚持。英雄的孔子是脊梁,支撑起一个民族的宏阔理想:绅士的孔子是细雨,滋润着一方心田的点滴善良。
  脱离了绅士风度,英雄壮举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讲大公无私,自己掌权却拉帮结伙、暗箱操作;讲牺牲奉献,自己开车却寸步不让、见缝就钻;讲慈善为乐,自己待人却求全责备、盘剥挑剔;讲忠诚为本,自己办事却偷工减料、敷衍塞责……这样的现象生活里并不少见,我们毋宁从一个普通人的善良做起。
  总之,我们需要一个对内也对外的孔子,这样的孔子真实;我们需要一个有效又有限的孔子,这样的孔子智慧:我们需要一个灵活而现代的孔子,这样的孔子亲切;我们需要一个英雄也绅士的孔子,这样的孔子温暖。
  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于山东陬邑,公元前479年逝世于山东曲阜,一生足迹未出今山东、河南两省,却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和广袤空间中投下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身影。
  千年孔子,安富尊荣,是大成至圣,万世师表,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百年孔子,大起大落,是光辉文化之宗师,是吃人礼教之渊薮,忽而扬之九天之上,忽而抑之九泉之下;而最近的十年孔子,众声喧哗,是九头鸟,是不倒翁,是x战警,是变形金刚……折腾来折腾去,圣贤的孔子并未随风而逝,人民的孔子又正大踏步而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